智云上海:为了触手可及的未来

伟大的城市面向明天生长,人们往往无法第一时间领悟其当下落子的深意。

IMG_8282.JPG

文 |唐晓园

视觉设计:星船知造

正文共计:7220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今天上海的工业气质不那么直白的原因恰恰是她永远为明天布局:

比如人们更多看到上海路网繁密、梧桐掩映的一面——一座充满人间烟火的金融城市、一座讲究生活品质的国际都会。直到东南风一劲,听到黄浦江的汽笛,才发现此地从来是商贸工业齐头并进、硬核婉约共存:

上海一直有与船舶相配套的工业体系。洋山深水港竣工以前,徐汇滨江是重要的工业岸线所在地。不远处的龙华地区是上海飞机制造厂所在地。运10就从这里起飞。

所有伟大的城市都面向明天生长,人们往往无法第一时间领悟其当下落子的深意。

一方面,上海制造的接力棒数年前已被递到字时代的高新技术产业手里。它们是上海早已卡位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千亿级产业群戏也在上海五大新城上演。

另一方面,上海工业数个产业迈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阶段。和过去上海锻造出新中国数个“第一”一样——第一炉钢、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护卫舰、第一套国产化移动电话网设备——

今日上海同样在数字化时代率先布局,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这就是上海。既注重生活以人为本,又面向新时代一派战斗豪情。

但这一次,上海遇到了一个问题。

source:pixabay

城市的数字化升级就像过去的城市排水管道、道路规划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城市生长。

但以前上海多少还能从其他先行一步的超大规模城市身上借鉴经验,好的就学习,有坑就避免。

这一次,上海没有石头可摸。

2023年,上海市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44.9亿元;

上海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收入为247.6亿元,占电信业务收入的34.6%,收入占比全国第一;

上海5G基站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4.5个,5G基站占比和密度均全国第一;

上海算力指数、运力指数全国第一;

当中国日益强大,有时候“全国第一”,其实就是“全球第一”。上海已经站在了数字化探索队列的最前方。这一次,要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再次发挥超大城市的带头作用?

在上海速度看不见的底层,一个强大、安全的信息化底座已稳定运行多年。

它一直在待命、进化、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明天时刻准备着。

source:unsplash

5月16日,上海电信正式发布“智云上海”,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智云上海在全国和全世界都是首创。它是全球最大的新型城域网,也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全城上云”的城市级云网平台,用户规模居全球之首。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智云上海——

首先它是立体的。

是一个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底层是一张巨大的新型城域网。网上是流动的算力和不断丰富的应用服务。

其次它是动态的。

这张网被越织越密——网络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电信做网络起家,上海电信在上海拥有遍布全市的局房,可以被改造为边缘云。上海将在全市部署60个边缘节点,确保全域级、毫秒级的极致低时延。边缘云、智算中心将在这个网上打通。它的算力调动能力在增强、生态服务应用在增加。

这种独一无二的基建优势,让智云网络用真正的硬实力撑起了上海云时代的便利。

它同时展现了上海电信正向新一代科技型企业进化——提前为算力时代的网络布局,做好技术储备和产品规划。

中国电信业已历百年,其企业精神从来是能在不同时代气候下自我突破、自我进化。继承了这种革新基因的上海电信,在不同时期,也会随着产业技术、市场需求的转换而发展、改变自己。

智云上海就是典型的将云技术与电信自身的丰厚家底、业务场景密切结合的先行实践。

它还为城市带来了通信能级、算力能级的提升,实现了城市安全能级、普惠能级、生态能级的全面跨越。

中国数字化道路上那些尚未明朗的前路,上海电信是要和上海一起探索的。

这一切,都面向未来的上海。


01 更开阔的上海:一把梯子和无数种可能

上海常住人口 2487.45 万。每天966万人次乘坐轨道交通。很多上班族会选择共享咖啡馆30元的早餐。

共享店铺是烫金地段的都市幻术。早上卖早饭,中午卖盖浇饭,下午变回咖啡店,晚上换几个灯泡又变成酒吧。有时老板一人身兼数职,有时一天里老板换了至少两波。

距它步行可达的距离,和平饭店的华懋阁提供810元一位的早午餐。

再转两个路口,馒头店花费不超过10元。吃面贵一点,10元是起步价。

这就是上海。所有你感受到的,都是她的一部分。生活从来千姿百态,上海素来丰俭由人。而一座伟大的城市,会始终延展其公共服务的边界——

公共服务的特点首先是要服务最广大的人群,价格要让大家都用得起。同时它要与时俱进,核心是让所有人在面对新机遇、新浪潮时拥有同等的机会。

现阶段“智云上海”的公共服务属性,已经有了三个具体的应用服务👇

魔都WiFi:为上海市民和游客打造的无线网络服务,无论身在何处,都可连接到“SH-online”。

“hello老友亭”:为全市人民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等数字弱势群体提供数字便民服务,包括便捷出行等一键式服务,免费通话3分钟等通信服务。

魔都在线:数字化便民服务门户,包含“医食住行”各类产品。白领拎包入住时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即使没有开通宽带服务,也可登录魔都在线,查询政策信息、便民措施等。同时提供每月72小时或每日30分钟免费上网权益。

智云上海还为上海的家庭、企业都提供了两把梯子——

站在智云上海一把名为“云宽带”的梯子上,无论你用的是几百元的红米,还是最新款的iPhone;无论是资金雄厚的游戏巨头,还是刚起步的小微企业——都可以享受同样的数字生活,看到所处领域内的前沿阵地。

source:pixabay

今年3月,杨浦区的保利天汇小区成为全球首个基于50G-PON(无源光网络)的“万兆云宽带示范小区”。 

万兆大家都懂。但“云宽带”怎么理解? 

云宽带,首先是依托于中国电信的云网融合优势。你也可以理解为它自诞生起就拥有电信独有的技术复利:

中国电信本身就是做网络起家的,上海电信在上海拥有遍布全市的局房,可以被改造为一个个边缘云。

云宽带就是在现有的宽带上,新增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直接通到离你最近的边缘云。上海电信将在全市部署60个边缘节点。在这些边缘云上,会有丰富的应用和服务。

结合电信的云网融合图看,更直观👇

传统宽带是上图中树状结构的通道——数据通过光纤一层层去访问互联网。一路经过城域网等层层关卡。速度上就会受到一层层走的限制。

云宽带则会在原有路径旁再增加一条路径,通过光纤直接到一个离你最近的边缘云上。直接入云。一路访问上海“大内网”。

那么,什么时候走第一条路,什么时候走第二条路?

根据你的访问对象而定。“云网关”会对你的访问对象进行判断,如果访问对象也加入智云上海,就走第二条路,双方直接云上汇合,访问速度极快体验极佳。反之,就还是走第一条路。

好处很明显,首先就是快。保利天汇小区居民打开8K电影,即点即播,0缓冲。 

其次,云宽带为所有上海用户递上梯子,让所有人更平等的享用虚拟世界——

在杨浦保利天汇小区,每个居民的手机、电脑的配置都不尽相同。但云宽带意味着你将拥有一台高性能的云电脑。以游戏场景为例,此时游戏企业也上云,加入智云上海,就可以在云端实时渲染并实时传输到用户的终端——无论你用的是高配主机还是低配学习机,都能获得同样体验。

这只是一次游戏场景的小试牛刀,却足以让人看见未来的无数种可能:

加入智云上海的游戏企业、VR企业、视频类企业,能比其他同行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因为无论用户侧的终端情况怎么样,玩云游戏都不再卡顿,VR应用画面流畅。从而增加大面积落地、获得更多用户的可能。

而那些迟一步加入的企业,则可能错过新时代的船票。

source:pixabay

目前上海电信已与中兴、华为、烽火、金山云、东方明珠、东方网、芒果、腾讯、商汤等多家合作伙伴进行签约,邀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加入“智云上海”生态,同创未来、共享繁荣。

云宽带也升级到了3.0,客户规模超过400+万。上海电信创新的云宽带,已经成为中国电信集团的新品牌和全国推广的样板。

source:pixabay

从保利天汇小区出发,途经长阳路、通北路,数过13个红绿灯,来到杨浦的长阳创谷产业园。

作为昔日上海的老工业区,曾伫立着杨树浦水厂、上海制皂厂、上棉十二厂、上钢二厂的杨浦区,今日的数字经济企业总数已达到7000家。其中既有小红书这样的头部互联网企业,也有不少资金、技术不丰厚的小微企业。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前,大公司和中小企业的焦虑也不尽相同。大企业往往有自己的计算集群,也更有资金实力。但中小企业无法避开算力时代的困境:缺钱搞“基建”,就是缺算力资源。

智云上海为企业递上了一把梯子——

“智云上海—商企云宽套餐”:内容涵盖企业WiFi覆盖、SDWAN组网等多项服务内容,组合优惠高达65%。同时对政策重点扶持的园区,包括专精特新、人工智能等相关企业,智云上海—商企云宽套餐免费体验3个月。

“在线GPU渲染服务”:工业、建筑业的设计师们可以多地办公时高效协作;按需开通,按时计费的服务模式,也使企业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上海临港算力群:国内首个投入正式运营的国产单池万卡液冷算力集群,也是业内领先的全国产化云智一体公共智算中心。通过中国电信打造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企业可以享受到更普惠的算力供给。

未来,智云上海的算力还将进一步向边缘和端侧下沉——进一步抹平现实世界里的山川异域,让所有人共同迈进算力时代。 

数字产业前行的意义,为的是世界本该是平的。这是伟大城市的初心。也是城市数字化建设企业的初心。

而从更大的视角看,智云网络带来的,还有面向未来算力时代流量拥堵的提前布局。


02 更流动的上海:永不拥堵的城市 

和智云上海一样,上海这座城市的交通发展也是立体、协作、多元的。并始终面向未来规划。

城市会不断拓展新的道路,有些顺着当年沪上的各条河流、江流而建,蜿蜒灵动,还动不动就拐弯。新城区的道路大多笔直宽阔。更多的地面与高架网络正在形成,低空经济让城市进一步变得立体。

智云上海的网络道路上,同样为未来的交通做好了准备。

source:pixabay

电信的丰厚家底之一就是网络。上海电信打造的网络带宽是这座城市绵延不知几万里的虚拟公路,流量是这条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算力时代,“汽车”会越来越多。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算力快速增长。与算力增长相匹配的,就是流量的增长。

根据《中国电子报》数据,从发展曲线看,2010至2020年十年间,固网流量增长了4倍,但2020年到2030年的十年,将增长2500倍。

更别提作为中国算力大城,上海AI企业和游戏企业对算力的需求都很强劲。比如米哈游,是一家完全长在云上的企业,其落子的云游戏需要超大算力,才能满足几十万玩家同时在线。

上海规模以上AI企业数量已经超350家,五年来几乎翻了一番。 

未来城市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虚拟网络上每一辆车都跑得通畅?

这仍然是一个复合性的难题——一是,你需要知道未来哪几个方向会迎来最多的车辆出行,就要提早在这几个方向修建高架。二是,如果可以知道每辆车的出行时间、出行路线,以及道路情况,就能给每辆车提供导航服务,实时调控,提高出行效率。

最后,当这些完美落地,就能保证城市所有的算力使用者可以最大程度使用算力,它将真正助力现实物理世界中的车路协同和低空经济等产业的发展。

如何保证未来城市的流动,在我的理解中,智云上海已经可以做到两点:

一是云宽带保证“市区内不堵车”。

二是为更大范围内的交通拥堵减压。

source:pixabay

先看第一点,这一场景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当云网关判定你的访问对象是“大内网”时,如同汽车直接驶入巨大的“市区范围”(流量进入边缘云,即进入离你最近的局域网环境),不去和其他汽车抢公共道路。

智云上海是为明天布局的立体体系。所以它在“大内网”的建设过程中有两个前瞻:

一是它一直在修非常宽的道路(目前新型城域网骨干网带宽很高)。等于“内网”里全是十车道。为算力时代迎来巨大流量做好准备。

二是它的路修得很密,路口又多。还能为每辆车自动导航。为算力时代必定越来越大的东西流量分流做好准备。

南北向流量: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流量走向。

东西向流量:数据中心内部服务器之间的流量走向。

我国的东数西算,就是典型的东西流量。

IMG_8279.JPG

先明确一点,当时代更快走向万物互联,未来会有更多应用迁入数据中心,以及不同信息源、各种应用之间需要更多高效连接,意味着数据中心的流量会从南北向流量为主,逐渐演变为以东西向流量为主。

它需要一个更大算力、超高带宽、东西直连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过去,传统城域网是一种南北向的树形网络架构,在未来算力时代,这种架构较难满足东西向流量增长的需求。

智云上海的新型城域网则是一种混合结构——

新型城域网采用叶脊架构(Spine-Leaf),全市共有8个区域POD,实现网络全互联,横向可弹性扩容,支持IPv6/IPv4双栈,全域支持SRv6切片,可提供100G+的超高速连接,率先实现5G-A通感一体,满足了400万+用户的智能化服务需求。

同时由于所有流量都在云上,流量调度就十分灵活。

如同上海“窄马路、密路网”的部分道路布局,每一个路口都能为骑行、漫步、驾车的人群分流。“大内网”也能通过一个个边缘节点,缓解东西流量的拥堵。

当智云上海解决了上海本地流量拥堵问题,让更多汽车直接进入“内网”通行,也意味着为更大范围内的流量减压。


03 更智能的上海,算力能级的提升

这几年人们提到人工智能,言必称Sora和ChatGPT。这其实是对人工智能的一点小误会。

更多时候,人工智能既存在于上海高新区一尘不染的无人工厂,也藏在貌不惊人的旧厂房。

有时它是一种机器视觉技术,在上海的多个车间AI比人眼更敏锐地对产品进行质检。

有时它是上海外高桥使用的对船舶大型钢结构精度测量的“测量AI”。

有时它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让移动机器人能更好地在复杂环境下工作。 

这就是今天的上海——AI与工业是一对不分彼此的双生子。智能化是上海工业的一部分,助力上海制造进化。工业则为人工智能提供巨大应用场景,反哺其技术迭代。

它们的进一步成长,需要持续、安全、澎湃的算力。

临港新片区

今年3月,天翼云上海临港国产万卡算力池启用。

智云上海同时承载青浦和临港 “东西两翼”智算中心,是国内率先建成单体万卡液冷智算集群,能够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

上海的算力从未像此刻这么澎湃。

它调动更大范围内的算力资源:智云上海不仅拥有临港和青浦云湖两大智算中心,还可以调动中国电信全国的算力资源。

它触达更广阔的人群:为长三角提供更普惠的智算公共服务。满足大模型时代的最高要求:可以让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所需的多机多卡并行。

这些都建立在它遍布全市的边缘算力优势上——上海电信规划布局了60个浅边缘和500个深边缘算力节点,这意味着,算力将一步步迁移到离你最近的地方。你可以将这些边缘节点想象成一个个矗立在楼顶上的水塔,打开水龙头,就能第一时间取水。

对上海工业企业来说,无人工厂、智能产线都对网络质量和可靠性有着严苛要求。当边缘节点被嵌入到生产现场,就更能确保数据隐私。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时延为企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提供可靠支撑。同时无线组网可避免布线对产线改造的影响。

上海每天生活、生产中产生的数据正浇灌着中国的算力堡垒。每次对网络的触摸,都是对某类青涩数据的填补。

source:unsplash

未来的算力不会只从云计算中心产出,它同样从你的手机、汽车,甚至生产场景中的挖掘机、协作机器人中产出。“智云上海”已经构建起的边缘计算基础设施,为未来的自动驾驶、元宇宙等对时延有极高要求的产业提供了运行条件。

可以说,目前我们对元宇宙等还缺乏感知,但那是产品侧的问题,智云上海解决网络侧的问题,为未来的产业做好了准备。

一张巨大的新网已经建成,并由38个边缘节点向60个边缘节点迈进。网上算力澎湃。

“60”不会是终局,随着未来更多算力需求涌动,这个数字还会裂变。 


04 未来,上海的行道树和绿色都市

上海的行道树存在感都很强。时刻提醒你这座城市的审美:

植物和砖石建筑要处于宜人的比例,让行色匆匆的路人永远有一些新鲜、生动的绿色可看。

90年代初,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平方米。两年多前,这个数字是8.8平方米。它表述着城市建设者的另一重野望:上海的明天会更宜居。

source:unsplash

智云上海作为面向算力时代打造的新型基础设施,肩负让城市更绿色的使命。这既是上海电信作为一家陪伴上海市民多年的本地服务型企业的责任,也是中国“3060目标”下,一家科技企业的时代命题。

我国的“3060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但电信业在其中受到的挑战是,网民人数在增加、业务和应用都在发展——这一切同时伴随着——太费电、太耗能了。

下图可以看到2010—2030年全球通信技术设施的电力需求👇 (其背后是快速增长的网络流量,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推广所带来的网络设备的不断扩容升级)

图源:上海信息化杂志

这样的大背景下,智云上海在建造“绿色+双碳”新型基础网络上做了一次尝试。

此前,传统城域网络的每一层网络上,都有网络架构辅助。一旦带宽需求增加,就要进行设备扩容。扩容成本巨大。同时资源利用率不均衡。

IMG_8280.JPG

到了智云网络的新型城域网,可以满足边缘云节点快速入云的需求,固定和移动网络的接入设备都能快速接入——大幅减少设备数量,提高网络效率

IMG_8281.JPG

具体的能耗成绩呢?

根据《上海信息化》的两组数据:

上海电信传统城域网络核心层6个核心集群,实际功耗总计为260.2Kw/h。

对应新型城域网8个区域POD共计16台Spine设备,功耗总计为134.8Kw/h,相较于传统城域网总功耗降低了125.4Kw/h,降幅高达48.2%。

传统城域网业务层BRAS设备共计192台,实际功耗总计为501.4Kw/h;

对应新型城域网8个区域POD共计64台vBRAS设备和16台S-Leaf汇聚设备,功耗总计为220.6Kw/h,相较于传统网络总功耗降低了280.8Kw/h,同比下降达56%。

这是上海电信面向“双碳”战略的一次成果初探,也体现了新型城域网的优势之一。

尾声

1919年到1969年的五十年里,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能细致描写出登月飞行的细节。另一些小说家写到了通讯卫星。也有人预测到电视将重塑人类的文化产业。

但没有一本小说把这三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没有人预测到,几亿人会同时打开电视,看着阿姆斯特朗跨出一小步。

人们往往高估技术在一年内能做到的事,却低估了未来10年的变化。

现代城市面向明天生长。智云网络为未来布局。只是这次它的前面不再有先行者。和所有看得更远的事物一样,作为国内首个可支撑“全城上云”的城市级云网,它一定会遇到挑战。

这条尚没人走过的路,上海电信正在探索。他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为后来者开启了一个尚未到达领域的新起点。


参考资料:

[1] 《上海市电信和互联网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

[2]《面向“双碳”战略的绿色新型城域网建设》.上海信息化.2023年第八期

本文基于访谈及公开资料写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