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今年财政?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宏观芝道;作者:周君芝 周恺悦

2023年财政运行或将呈现出“财政货币化”特征

今年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里博弈政策,政策博弈的背后市场始终困惑一个问题,政策空间到底有多大?进入到四季度,资金面有所转紧,债市开始关心一个更为务实的话题:四季度财政增量工具有哪些,利率债供给规模有多大?

财政是宏观研究非常重要的切入口。

一则因为我们能够通过税收、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数据辅助判断经济形势。

二则能够通过政府支出节奏与结构研究政策方向,判断后续政策取向。

三则地产供需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后,财政对社融和流动性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当下跟踪流动性,我们绕不开财政行为分析。

民生宏观团队持续跟踪财政,已构筑起成熟的研究框架。过去一年半时间里,我们推出十余篇深度报告,针对市场关心的财政问题做出解答。

回顾这些财政系列研究,我们重在解构今年财政运行的四个特征,这也是民生宏观团队过去一年多的财政研究精华。

一、2023年财政运行或将呈现出“财政货币化”特征,即财政货币高度协同。我们系统梳理中国历史上财政货币协同形式,并拆解流动性影响机制。

今年年初,市场预期全年财政收入表现较平(受制于地产表现平庸),财政重点倾向于金融风险防范,预算外债务受到较大约束,今年财政运行需要更多货币配合。财政货币化将如何推进,并将带来哪些影响?

我们借助《十五年回顾:财政货币化的历史主线》《中国式财政货币化对资金面影响》两篇系列专题做给出相应判断。

第一,中国式“财政货币化”可分为三种模式,对资金面影响不尽相同。

第二,回溯过往十五年财政扩张历程,可以总结得到三条历史主线:

主线一,预算内外方式并立,但地方能动性强的方式(如非标)趋势收缩;

主线二,预算内扩张方式有限,近年突破重点在于多渠道盘活存量资金;

主线三,预算外扩张的具体形式不断翻新,总体方向上是中央加强主导权。

展望 2023 年财政货币化趋势:看点在中央政府主导的预算外形式创新。

二、博弈政策阶段,市场一再预期财政扩张,然而现实中财政运行或并未兑现市场预期。市场强预期和政策冷现实背后,隐含今年财政主线:克制。

开年至今,市场始终对较强的逆周期财政措施保持关注。然而事实上今年财政运行保持稳健,这一点已在两会给出鲜明定调。

正如我们在《从财政资金看政府工作重心一文指出,今年政府逆周期意愿弱于2022年——今年实际赤字率和实际使用专项债额度均低于2022年,意味着2023年宽财政力度弱于2022年。

力度上,今年财政力度总体较去年收敛,呈现紧平衡状态,且支出以及杠杆责任更多落在中央政府。

方向上,今年中央在外交、国防、债务付息方面加大支出;地方政府在科教、民生领域加大支出。

全年财政总体呈现出来的克制格局,二季度也得到充分印证。

进入四月,经济增长动能放缓,财政力度却也同步收缩——债务发行进度弱于往年季节性,财政“疲态”显露。

我们曾在报告《财政定力的解释》中明确,二季度财政定力较强,很重要的原因是延续年初预算财政目标——相较实现经济粗放式高增长而更多关注高质量发展。

也正因如此,相较分子端政策(旨在提振增长),分母端政策(重在化解债务风险)或许才是下半年财政重心。

三、政治局会议后,政策迎来变化。此时计划外国债发行、省级人大超预期调整计划等事件再度点燃市场预期——四季度财政是否进入扩张?

8 月以来地产政策密集落地,降准、财政支出提速,市场再度预期稳增长政策。除此之外,9 月中旬一笔计划外国债发行,多省份人大超预期计划进行预算调整,市场期待政策加码,债市也在当前出现回调。

种种迹象是否意味着四季度财政积极扩张?市场对此充满疑惑。正因熟悉中国财政运行规则细节以及历史运行脉络,我们在《财政发力,误解与真相》对当下市场误解给出澄清:

第一,8 月财政支出同比由负回正,代表开启财政扩张新阶段?不一定。

第二,9 月计划外国债发行,代表今年将新增赤字?概率低。

第三,地方政府预算调整,代表地方债务提额增扩投资?不,与化债有关。

疫后财政与基建逐步脱钩,注重保民生与防风险,今年财政延续这一主线。 展望后续月份,财政增扩基建概率低,后续需对化债增量工具保持关注。

四、2023年并非中国首次面临财税短收,历史上应对财政短收的工具非常多样化,市场不需要对四季度债券供给过于担忧。

今年财政收入大概率低于年初预算,市场关注四季度财政是否将启用新增赤字,填补财政收入不足,从而带动超额利率债供给,债市面临供给压力。事实上,中国财政应对短收工具箱十分丰富,我们在报告《赤字增扩?》中从三个维度论证当前赤字增扩的必要性非常低。 

第一,当前财政融资工具箱充盈,并不必要选择增扩赤字。

第二,我们测算得到今年财政收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打平,增扩赤字必要性低。

第三,当前时间已经是四季度,增扩赤字撬动的增长效果已经非常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债券供给多增之后,也往往对应着宽松货币环境,届时可以期待四季度降准。

注:本文为民生证券2023年10月17日研报《【研究集】厘清财政争议》,报告分析师: 周君芝、周恺悦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