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记忆

30年前,对世代农民出身的,地处偏僻的皖北的我来说,高考更是这样的人生舞台的跳板。所以,我真的要感谢高考。

作者:老姜不辣

这两天,国内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让我也想起了30年前我参加的高考。

image.png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当年的高考是再妥当不过的了。经过近年来的高校扩招,现在的中国高考大学本科录取率已经大幅提高。既便如此,对家境一般的学生来说,高考仍不失为一种步入另类人生的跳板。

image.png30年前,对世代农民出身的,地处偏僻的皖北的我来说,高考更是这样的人生舞台的跳板。所以,我真的要感谢高考。

一、我的高考历程

从小学开始,我就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到初中毕业时的中考,我以全县前10名的成绩考入了当年在我所在县特招的蚌埠二中,这是一所省重点中学。

除了高一刚开始阶段,因适应环境发挥一般外,在以后的历次考试中,我逐步崭露头角。高二文理分科后,文科突出的我更是成绩优等生,基本保持在班里考试成绩数一数二的位置。

因此,对于高考,当年的我是完全有理由以平常心对待的。好像也是因为我在高三全市毕业会考的成绩突出(忘了排第几名了),班主任职老师特意安排准考证号“0001”给我,希望由我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也给全班同学开个好头。

以为高考就是平常考试的升级版。高三最后一学期,在其他同学分秒必争的紧张复习迎考的时候,我反而放松了。特别是到高考前一个月,学校不再安排特定课程,而是同学们自己统筹时间复习的时候,我反而有些无所事事。

image.png

那时候的高考还是在7月份,比现在的6月份更热。到高考的前几天,那年的皖北酷热难耐。那时候的学生宿舍不光没有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到正式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宿舍同学实在是忍受不了,就一起到了学校操场打地铺睡觉。后来我才发现,那天晚上改变了我的一生: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实在是适应不了身下水泥地不断散发出的热浪,横竖睡不着觉,好不容易捱到了快天亮,才迷糊了一小会儿。

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上了考场!

高考第一天上午语文,考砸了!其他还好,就是作文。当年的作文占50分,标题是《选择》。当时我的脑袋一片混乱,根本没法认真构思,就想起来以前做过的一篇题材接近的作文,就凭记忆把这篇文章套了上去。最后,总分120分的语文试卷,我的成绩是68分,不及格!据说作文才得了18分。

第二天上午数学,照样考砸!我在中学阶段偏科文史,数学相对是弱项,但在文科班,我可是数学课代表,平时考试成绩挺好的。那一年的数学试卷很简单。可是我有个大的计算题出了解题错误的岔子,最终考了110分。事后知道,光我们班就有10几位同学得了满分120分,很多平时数学成绩比我差很多的同学都比我总分高。

好在我的底子真的好。在两门主科发挥异常的情况下,我最终的高考成绩是542分(总分640分),其中有1-2门副科的成绩是当年的全省单打冠军。我的这个成绩超过重点线20多分,在班里大约排名第5位;我们班的一个女学霸得了564分,好像是排名全省前三名。

二、填报志愿和录取

那时候,高考志愿是在高考后估分基础上填报的。知道自己考砸了,也就降低了心理预期。

当时的高考执行考前报送推荐制。如果进入所在高中的推荐名单,基本上是可以确保填报的重点大学会予以录取,只要成绩不会太差。我被蚌埠二中选入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推荐”名单。

image.png

于是,第一志愿,我就填报了重点大学的“上海外国语学院”(现名“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志愿,我随便填报了一般本科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名“中央财经大学”)。然后,就是回家等录取结果。

8月初,消息传来,我竟然没有被本已在蚌埠二中“推荐”上外名单上的第一志愿上外录取,而是被发配到了第二志愿的中财!发配,没错!在当时我的眼中就是被发配!

据传,我的上外录取资格被人走后门了。

image.png

三、走上了财金领域的“不归路”

真的是“一张考卷定终身”。

一边是上海,一边是北京。一边是外语、一边是财金。从此,志向远大、立志成为类似顾维钧那样的外交家的我走上了财金领域的“不归路”。

在中财当年在安徽招生的学生中,我总分排第一。刚入学,我也曾意气奋发,心想凭自己的成绩,一定可以在大学(何况这中财还是一个以前看不上的一般本科)出人头地,出一口高考阶段的恶气。

入学后才发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考试机器。来自小地方,缺乏社会阅历,没有社交能力,别说学生干部,连班主任都不爱搭理。总之,一切的不适应,就这样,一直游离在体制外,浑浑噩噩中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

初入职场,还是大学生毕业后国家包分配的年月。为了获得留京指标,进入了体制内的中石化集团总部。不到两年的经历,让我充分体会到什么是“能力以外的资本等于零”。算了,我这辈子不适宜在体制内生存,还是凭个人的一点小能力在体制外混口饭吃吧。

再后来,来到了澳洲。因为孩子教育的原因接触了澳洲教育,对中国教育和高考体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跟澳洲相比,中国的教育体制更重视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希望不要打击一大片!)。加上巨大就业压力导致的高考一考定终身,如果一般家庭出身的学子能侥幸挤进体制内,那么祝福你。否则,还是早点远走他乡吧。仅供参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