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增持套路,如何辨别真假增持?

最近市场上增持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增持预示着什么?是机会还是陷阱,的确值得细究。

timg.jpg

最近市场上增持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增持预示着什么?是机会还是陷阱,的确值得细究。

增持从表面上看,一般被理解为上市公司股价的积极信号,公司股东通常更加了解自己公司,对公司业务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具有更好认知。中长期来看,投资者以股东的眼光去看待公司的股价,往往可能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但实质上,美化和掩饰从来都是诡谲的资本市场所使用的博弈套路。增持公告洋洋洒洒,描绘前景大好,但增持的真实目的却是需要仔细辨别的。

1.   增持公告的类型

据统计,目前市场增持公告主要分为3种类型:“拟增持…,不超过…”;“拟增持…,不低于…”;已增持。

这三种公告类型虽都表示增持的相关含义,但企业增持的实际行动却迵然相异。对于第一种增持类型,即“拟增持…,不超过…”的类型,表明公司有增持意愿,但最大不会超过所公布的比例,而实际上,一些公司竟然增持为0,活生生就是一个口头表演。比如伊泰B股2014年11月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内蒙古伊泰集团曾计划通过全资子公司(香港)自2013年5月8日起6个月内,以不超过3.5美元/股的价格增持公司B股股份,投入金额不超过1.94亿美元,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1.7%,但期限届满,公司未实施增持计划。伊泰B的不增持可能是煤炭价格下跌造成了资金困局,公司不具备增持的实际能力,但公司以前发布的雄心勃勃的增持公告,却让跟风的投资者着实挨了一记闷棍,有苦说不出,毕竟增持0也是不超过1.94亿美元啊。

对于第二种、第三种增持类型,则比较货真价实。从博弈角度看,只有当增持的数量可观时,才能看到大股东真心实意的增持意愿。个人认为,只有当增持份额达到1%以上时,或增持在千万级别以上时,才值得去认真辨别大股东增持的真实动机,过低数量的增持,往往是企业做做表面文章,安抚一下股价大跌时投资者破碎凌乱的心。当然这需要具体观察企业的市值情况,但增持数量越大,增持的价值性越值得期待,这个原则还是成立的。

可以观察一下2017年以来形成的增持潮情况,看看具体的增持数量,从中辨别增持的真相。本次增持潮中有亿元级别的增持,也有千元级别的增持,还有一些增持数量之少,甚至会让一些中小散户也会产生“大手笔”的优越感。据统计,自2017年4月14日以来,1万元以下重要股东的增持有30家,有的增持数量仅为100股。比如南洋科技、溢多利、湖南黄金、劲嘉股份等多只个股,增持金额最低的日科化学,仅为700元。显然,如果投资者想从本次增持潮中发现机会,从增持1万元以下的公司入手,恐怕会难得其愿。

2.   增持的动机

从动机看,增持大致可为以下几类:

一是价值型增持。即公司股价的确被低估,增持是一种价值选择,这种选择也会无形中强化公众的投资信心。公司外在价格富于变化,而公司内在价值却隐于无形。虽然价值无形,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边际。企业价值可以通过估值的方法得到一个大致的区间,对于企业价值的认识,公司的管理层往往认识的更为准确和深刻。当公司股价被低估时,尽管不为大众所觉,但管理层中的一些人却有所察觉,选择增持。比如,2017年5月,杰瑞股份公司董事王继丽连续两次增持公司股票,第一次(2017年5月10)增持公司股票62.76万股,增持均价为15.94元,增持金额约为1000.39万元。第二次(2017年5月23日)增持31.2万股,增持均价为16.02元,增持金额约为499.82万元。之所以此处将杰瑞股份的增持当作价值型增持,是因为杰瑞股份属于生产石油装备行业企业,属于强周期性行业。虽然当前石油价格低迷,但企业的周期性属性也预示着股价现在处于周期的低谷时期,正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二是被迫性增持。这种情形下的增持并非出于公司自愿,而是为形势所迫。如当公司存在大量质押股票,随着股价下跌,已质押的股票存在平仓风险,不得以通过增持增强市场信心,缓解股价下行压力;也有一些公司遇到困难,大股东也会进行增持,以缓解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增强投资者信心。比如,2014年10月底,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因遭到几十年一遇的冷水团,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虾夷扇贝绝收,受此影响,獐子岛由预报盈利变为亏损约8亿元,全年预计大幅亏损。受此消息影响,股价连续3天跌停。为此,公司于12月1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总裁办公会11名成员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本公司股票,买入总金额为2000多万元。在遭遇“冷水团”黑天鹅之后,舆论对公司非常不利,除了对公司形象造成影响,也将恶化公司融资环境,形势所迫下,公司不得已进行了增持。

三是主权型增持。由于公司持有股份较少,大股东的公司主导权地位受到威胁,为强化对公司的影响力,通过增持增加持股份额,巩固控制权。2015年发生万科上的控制权争夺战最能体现增持的动机。“宝能系”利用所控制保险公司前海人寿获得大量保费资金,为快速实现资产增值,盯上了控制权较为分散、市值被底估的万科。“宝能系”于2015年1月、7月、8月、12月开始连续增持万科股票,直到持有比例为22.45%,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与公司原有大股东华润、万科管理层开始了控制权争夺战,整个争夺战的过程惊心动魄,充分展示了宝能系通过增持这一手段觊觎万科主导权的野心。

四是操纵性增持。一些股票被公司控制人以及资本方合谋操纵,为在高位派现,增强公众持股信心,两方上演“双簧戏”,公司出面增持,营造出公司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假象,资本方暗地里进行悄无声息的高位派发。也许大家会有疑问,增持需要真金白银,增持了对于大股东来说是不合算啊。其实,当进行股价操纵时,大股东已经从高高在上的股价上获得了足够的利润,此外,潜在的操纵方会以其它方式给大股东以利润补偿。总之,操纵性增持是为引诱投资者进入已设置的陷阱中,守住他们将要抛弃的“阵地”。

五是象征性增持。还有一种增持,并没有冲着物有所值而买,而是受形势所迫而买,主要作用就是做做样子。比如XX啤酒于2016年7月7日公告称,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毕,具体增持为公司于7月4日增持15.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06%,成交均价为7.595元/股,总成交价格120.06万元。截至2016年7月4日,公司有限履行了增持承诺,本次增持计划已经实施完毕。为什么说这次增持是象征性增持?背景是这样的:在2016年A股发生股灾时,各公司纷纷出面增持,XX啤酒也顺应大势,发布公告承诺,“基于对XX啤酒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内在价值的判断,将在未来12个月内以竞价买入方式增持累计不超过2%的股票”。而在增持完毕后,实际增持数量却只占总股本的0.006%,离当初不超过2%的上限相差万里。

六是失误性增持。还一种增持是失误造成的,虽看似好笑,但也说明公司管理层除了在关心公司发展,也在动心思“思考”公司的股价。比如永辉超市公告称,2014年8月5日,公司副总裁谢香镇因手机不慎操作,于8月5日以7.42元/股的价格一次性误买入公司27.1万股。由于该买入行为处于公司2014年半年报窗口期内,谢香镇表示上述误操作所购入股票于6月后至公司2015年半年报前卖出,如有盈利归上市公司所有。

七是监管性增持。公司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处于多方参与的资本市场生态之中。在这生态中,很重要的一个力量是政府监管力量。在特殊情况发生时,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在非常之时会发出或明或暗的增持要求。比如在2015年A股股灾时,当年7月10日监管机构发言人表示,已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制定维护股价稳定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采取大股东增持、董监高增持、公司回购、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的措施,以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维护股价稳定。而截止当年的79日,两市已有655家公司公告了股份增持、回购计划,积极维护公司股价稳定。监管机构所倡导的增持往往是在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之时,常常要与市场下跌的迅猛趋势相对抗,中小投资者能否以此作为投资机会,还需要以价值为尺度,精心挑选标的,不可不辨企业质地而贸然买入。

3.   增持潮带来的机遇

“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我们难以从市场中偶发的一次增持中发现真正的投资机会,但增持潮的来临往往意味着真正机会的来临。通常,当增持潮来临时,往往意味着市场价格底部的出现。这是因为产业资本往往更了解企业的发展,对公司内在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判断上有很强的信息优势,具有很强的价值发现功能,由于是群体性增持,这体现了产业资本的理性选择。实践也证明,当A股市场中大股东增持次数大幅增加之时,也往往意味着上证综指进入了低位拐点,即将探底回升。从历史数据来看,从2008年到2014年,大股东增持次数大幅提升后,上证综指往往出现超过10%的上涨。最大的一次上涨出现在2008年10月,上证综指从1763点上涨到3321点,涨幅达到88%。

4.   要提防几种增持情形

通常,增持意味着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的增加,公司价格进入了部区域。但实际上,增持并不总是意味着机会,时常还伴随着风险。投资者需要需要提防以下几种增持。

一种是个股高估下的增持。无论何时,投资时都不要忘记用价值这一标尺去测量投资标的。当个股高估买入时,投资风险不言而喻,但为什么还会存在高估值情形下的大股东增持,甚至是大手笔的增持呢?这恐怕难以从公司价值层面找到答案,而是背后隐藏着更大的秘密,作为投资者,不能因沸腾的情绪而草率跟风,而需要对这种情形下的增持保持警惕,分析背后真实的动机。来看一个关于天量增持的例子。自2015年7月份,上市公司中有名的血液制品股——上海莱士大股东增持金额竟高达38亿之多。在A股市场中,增持金额大于1亿元已属少数,而6个月内增持40个亿则实属罕见。上海莱士201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1.7亿,而6个月累计的增持金额比前三季度净利润的3倍还多,可谓下了血本。

如此疯狂增持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可以从大股东股票质押情况看到端倪。截止到2016年1月11日,大股东科瑞天诚累计质押股份占其所持有股份的51.5%。大股东莱士中国累计质押股份占其所持有股份的72.7%。二者合计质押市值为413亿,累计质押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9%。若按50%的质押率计算,上海莱士大股东累计借款达200亿左右。纵观上海莱士的历史,可以发现股权质押一直是大股东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从2008年公司于深交所上市开始,大股东(科瑞天诚)质押股份的数量始终维持在其持股总数的50%以上。把手中的股票全部质押出去筹借资金也是常有的事。股价下跌不仅意味着相同股数所能筹措到的资金将大大减少,也意味着质押股票被平仓的风险也随之提高。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融资的上市公司,维持股价的稳定性显得至关重要。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公司踩在钢丝上行走,增持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投资者是不是要与“风险”共舞,则要看其风险偏好了。

一种是市场整体高估下的增持,市场高估情形下,整体风险大,此时增持动机值得怀疑,一定要细细辨别增持背后的真实动机。有时,很可能是为了营造高位派发的良好氛围,大股东和其它资本方合谋制造的“局”,只等粗心大意的投资机步入其中。

一种是数额极小的增持。当股东只增持100股或1万元以下时,投资者若想中发现机会,必然是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当看到增持公告时,投资者不妨抑制住内心的喜悦,打开公告看看具体内容,审视增持的数量情况,切莫不辨详情,冲动杀入。

5.   结语

讨论各种增持类型,目的是采用博弈观点来发现投资机会。因此,也就必须弄清楚增持的真实动机,掌握对方的底牌。需要强调的是,不论对方出什么样的增持牌,投资者都要以价值这一永不失效的标尺去衡量,避免陷阱。反过来说也许更准确,当判断股票是否有价值时,可以将股东是否进行了真心实意的增持作为其中一个衡量指标。正可谓,“价值恒久远,增持来相伴”。

迷雾漫漫的资本市场中,增持是一抹亮光,是一支令人神往的歌声,但这亮光和歌声所引领的地方是天堂,还是地狱,需要驾舟横渡投资海洋的人们擦亮眼睛。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