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踩雷更可怕的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判断体系

了解一个行业的空间之所以在进行基本面投资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作者:吴小生

来源:吴小生读财报

昨天喊反弹的人和今天喊大行情,以及明天喊行情结束的人,可能都是同一波人,并且他们每次都会找一些看似逻辑严密、无可挑剔的理由给自己打气。这些野路子每天都不需要找灵感,张嘴就来。

但我们必须要在大脑里建立多因素系统思维模型。

什么叫多因素系统思维呢?就是我们在追溯一个问题发生的原因时,要避免随便去找一个看似正确的原因来解释。

此外,面对行情的巨大波动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把眼光放长,才不会被市场情绪所左右。对于投资,仍要做到,不计划持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别持有一秒钟。

我们在市场当中只能基于概率和赔率去进行决策,现在的这个位置,无论指数如何剧烈波动,你去买股票(当然是优秀的公司而不是买了一堆辣鸡),长期来看是没有永久损失本金的风险的。

背后的逻辑就是:

(1)历史大底的估值:全部A股(非金融)的PE水平离2008年最低的时候也只有10%左右的距离了

(2)悲观情绪的充分反应:不管是宏观经济下行、流动性危机、毛衣战、美股崩盘等等的悲观预期已经在过去的1年充分反映出来了(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3)流动性的边际改善:流进股市的钱会越来越多

(4)注册制的推出和退市制度的完善:一进一退,决定资本市场长牛的制度性问题正在有所改善,光去年就已经退市了多只辣鸡股票,这在5年前是不可能的。

明白了以上这些,你再去看指数跌到2400还是2300有什么区别吗?就像上一次的大底是在1800附近,你无论是在2000点满仓,还是2100点满仓,还是2200点满仓,1年后再回过头去看,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因为你永远不会正好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你自己好好想想过往的投资经历吧,难道不是吗?最终能对你自己的金钱负责的,只有你自己。

像上面那种含糊其辞,摸棱两可的文章,你平时一定读过不少吧?你读完后自己觉得有什么价值呢?除了疑惑迷茫就是一头雾水。

爆雷的股市

最近两市还是爆了一颗地雷,曾经市值近千亿的白马股康得新,宣布无法兑付2018年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的本息,昨天再次放量跌停,里面的资金一副慌不择路的样子。最有趣的是,这家公司2018年3个季度盈利22亿,财报上显示账面货币有150亿,但就是拿不出钱兑付这10.4亿的债务,你说好不好玩?

这家公司在去年6月份开始就陆续有写文章质疑过它。你回过头,静下心来再去看看那些质疑的文章,你敢说类似这样的坑无法避免吗?

就说最最简单的,康得新和康美药业资产负债表上同样存在大存大贷的特征(账面显示有很多钱,但每年却要借大量的有息债务),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你根本不需要去实锤它到底有没有造假,只要判断这大概率财务是有问题的,远离就是了。

这家公司的公关还牛的不行,一有人质疑就立马威胁发律师函。普通人一般不愿意和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硬碰硬,最后都认怂删帖。还不止发律师函这么简单,他与权健、鸿毛、紫鑫药业这些一样,一有负面信息出来马上就把自己和民族复兴捆绑在一起。以后但凡碰到这样的公司,你可长个心吧。

其实人类的大脑有种神奇的特异功能,会搞自我欺骗,放大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故意屏蔽掉那些负面的东西。

之前就有个叫”银角大王"的球友,率先发文揭露康得新,文章发出后康得新3个跌停,但那时股价仍然在12快上方。就有一些投资者坐不住了,后来雪球也有个大V接着写了康得新的财务问题。

在A股里有个景象很有意思,很多散户都喜欢把一家上市公司当作自己的亲人,别人质疑不得,你说你是康粉,他说他是乐粉,什么粉,人家大股东可没把你当自家人。

其实这种心态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早就有了解释:就比如,当病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其心理状态一般要经过否认期、恐惧焦虑期、悔恨直妥协期、抑郁期和接受期5个阶段。

(1)否认期:当病人最初得知自己患癌症的信息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否认自己得了癌症而怀疑医生的诊断有误,患者拒绝承认残酷的现实。就像股民一开始都是拒绝承认自己买的公司是一家骗子公司。

(2)恐惧焦虑期:当病人意识到自己癌症的诊断确切无疑时,立即出现恐慌、惧怕心理,感到死神就要降临到自己头上,恐慌不安。在这个阶段,股民会去寻找各种有利信息去支撑这个公司没有什么问题的结论,从而实现自我安慰。

(3)悔恨妥协期:病人在恐惧的同时,常会抱怨为什么肿瘤会长在自己身上,回想过去种种,例如老吃外卖啊,不早点睡觉啊,不坚持锻炼啊,并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治疗。在这个阶段,股民们表现的特征是逐渐开始相信这是家造假公司,但还是抱有一线希望——比如庄家也被套牢了,他们一定会自救的!

(4)抑郁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人的病情毫无改善,病人会意识到疾病已不可救药,生命已走到了尽头,极为沮丧和绝望,陷入极度抑郁情绪中。相对于股市来说,股民开始自暴自弃,这个让你伤心的股票已经从自选股里不见了踪影,用不闻不问的方法来进行自我逃避。

(5)接受期:经过以上一个或几个时期的经历后,有些病人逐渐接受了自己面临死亡的现实,此时会变得兴趣索然,情绪趋向稳定,以至平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从容地离开人世。相对于股市来说,股民开始坦然接受损失,虽然这笔损失可能已经超过了70%,然后,整装备发,跳进下一个火坑。

生叔和老王面面相嘘,感觉好像说的都不是我们,接着,我们一齐看向了另一侧:

分享一个方法论

在回溯A股那些陈年旧事的时候,我们发现:在早期的证券市场中,不要说去获取企业的招股说明书、财报、公告这些基本材料了,就连股价行业都只能通过一些报纸在特定的时间看到————那个年代既是最好的年代,又是最差的年代。

好的地方在于看不到行情,老铁们炒股票远没有现在那么浮躁,现在APP行情都是实时反映了,阶级斗争就容易多。最差的地方在于对于那个时候会去做价值投资的人是凤毛麟角——研究的资料都收集不到,价值投资个屁啊。

而现在网络发达了,我们被这股时代的潮流裹挟着,迷失在海量的数据、资料、信息之中。所以说在进行投资研究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最稀缺的并不是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早就已经被互联网基本抹平了。我们每一个人最稀缺的就是时间,时间的稀缺性与信息的无限性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在进行基本面投资时,应该尽量去做减法,这里我只讲三个基本面分析的大感觉和大方向:

(1)对企业价值的判断。

(2)对行业发展的判断。

(3)对市场心理的判断。

对企业企业价值的判断涵盖了财务逻辑、业务逻辑和估值逻辑等各种各样的角度,不管什么角度,最终的目标都是找到三好的投资对象(好公司、好生意、好价格)。

对行业发展的判断上,研究方法论的精髓所在是:把复杂的行业研究框架浓缩到两个关键点上,即行业的空间和行业竞争格局。

对市场心理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就是深刻理解这个市场永恒不变的东西——贪婪与恐惧。

有朋友经常说,投资就像人生,充满了乐趣。

我认为其实真正的投资是无趣而枯燥的,尽管具体细节上仍然需要很多数据、图表、调研获取的一手信息来加以论证,大的感觉和方向,却是大道至简,一目了然的。

这三个维度的重要性应该是  行业>企业价值>市场心理,因为在大的趋势面前,很多问题便会原形毕露,很多争论也会结论自明,不值一辩。做投资就是为了赚钱,而要赚大钱就是要去抓住未来的大趋势,发掘将要爆发的需求。

进而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判断哪些行业更有发展潜力呢?并且如何成为提前意识到这一点的投资者,在行业爆发之前抓住未来的一大批牛股呢?

如何判断一个行业的发展空间。

很多投资人喜欢用“赛道”这个词来形容一个行业,这个比喻很形象,一个行业就像一条赛道,而企业就算一辆辆竞速的车子,起点与终点的距离就是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企业融资、生产、营销,舍命奔跑为的就是比谁能第一个冲到终点拿下这个市场。

一条赛道终点的距离(行业空间),也决定了其中的企业能够做到多大的规模,一个规模1000亿的市场当中可以诞生多家市值上百亿的企业,而换作一个规模只要100亿的行业的话,其中的企业的天花板是非常明显的,一般市值在几十亿的水平。显然,“海阔凭鱼跃”和“螺蛳壳里做道场”是有巨大差异的。

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当你在一个全新的行业中创业,想要融资时,投资人见到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个行业空间有多大?

理解行业空间对一家企业的影响,就理解了为什么有的企业不管怎么努力,几年下来还是徘徊在几十亿市值的水平,最终不得不搞事情,去跨界收购游戏公司、影视公司甚至买个矿,试图做大市值。简单回想一下过去10年当中的长期超级大牛股便清清楚楚,它们哪个不是身处在一个市场规模空前巨大的行业当中的?

在考虑市场规模这个问题钱,你还需要先问自己一个更基础的问题,就是: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它通常是如何赚钱的。不论是一个听上去多么高大上的行业,最终都能抽象为一个最本质的公式。

打个比方,房地产行业,是通过买地、造房子、卖房子这个三个动作来赚钱的。那么,在测算某个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空间的时候,只要浓缩为这样的一个朴素的公式就可以了:市场潜在空间=该城市的家庭数*城市化率*该城市的平均房价

将每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空间加总在一起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规模——一个天文数字。观察房地产行业规模的变化,无外乎就是以上几个大的变量的变化:家庭数、城市化率、房价。理论上,大的变量的变化又受到了许多小的变量的影响。

再比如说,中国电影行业的票房市场:市场潜在空间=国内城镇人口*平均1年内看电影的次数*平均电影票价。

你们发现没有,上面这些计算不同行业市场空间的公式,最终都可以通过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来进行描述:某行业的潜在空间=年销量*单价

你如果能把一个行业拆解成销售有多少,单价有多高,然后两者相乘,就是这个行业的规模。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量”和“价”不会在那儿乖乖地等着我们。如果说价格还比较容易通过日常观察来监测。那么量呢——要注意,我们的目标是判断一个行业在未来的极限发展空间,而不是当下的销量。

事实上,不管什么行业,最终都是为了人而服务的,因此人口是判断行业空间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收入结构 等都是考虑市场空间的关键变量。

1981-1990年,是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期,80后的这一代在05年后正好开始踏入社会成家立业,因此在过去的10年里诞生了诸如格力、美的、老板电器这些电器行业的牛股,带来了万科、恒大、融创、碧桂园这些宇宙级房企,还推动着中国的汽车行业年销量从最初的仅仅1百万,一直发展到2017年的3000多万量。

以上所有的描述,都是从需求端出发来估算行业空间的方法。换个角度,如果是站在供给端的角度上进行拆解,那么估算行业空间的公式就变成了:市场潜在空间=银幕*单日银幕排片数*单场人次*票价*365因此去把握电影票房市场空间的时候,关键因素就变成了银幕数的增加、排片率的变动和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数。

我们还能再往下进行拆分:

市场潜在空间=影院数量*每个影院平均安装的银幕*单日银幕排片数*每个播放厅的平均座位数*上座率*365

(ps:银幕数=影院数量*每个影院平均安装的银幕,单场人次=每个播放厅的平均座位数*上座率)

当年正是由于硬件层面的银幕数的快速增加与观影的人数大爆发二者叠加造成了行业的飞速发展。

最后再总结一下,了解一个行业的空间之所以在进行基本面投资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