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威胁论”下,欧盟对华政策何去何从?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证券研究 作者:杨帆 遥远 华鹏伟 郑辰

中欧合作的新范式值得重点关注

近期部分欧美政客频繁渲染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且与欧盟近年来强调对华所谓“去风险”的思路逐步融合,叠加今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到来,需关注其潜在影响。当前欧盟战略思路正发生转向保守的“质变”,已在电动车、光伏、风电等行业频繁推出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在能源转型政策的推进细节上已有边际回调。从行业维度来看,欧盟重点关注对华“依赖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领域。面对欧盟的战略转向,中信证券认为中欧合作的新范式值得重点关注,例如可与更多欧盟企业形成技术合作,在中东欧国家设厂布局,还可积极把握欧盟能源转型政策再平衡下的电力设备出海机遇。

近年来中欧关系呈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与此同时,近期部分欧美政客频繁渲染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且与欧盟近年来强调对华所谓“去风险”的思路逐步融合,叠加今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到来,需关注其潜在影响。

总体来看,近年来中欧关系呈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取得丰富成果,这符合双方利益和人民期待。但与此同时,近期部分欧美政客炒作中国工业品,特别是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的“产能过剩”问题,欧盟方面近期在相关领域推出的贸易保护手段动作也尤为频繁。今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即将到来,中欧经贸关系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欧盟的安全焦虑与对华所谓“去风险”的底层逻辑,研判其潜在政策与影响。

历史回顾:欧盟所谓“去风险”思路源起于其日益增加的经济安全焦虑,但在此前实际执行上“说易行难”。

俄乌冲突引发了欧洲强烈的安全焦虑、叠加欧洲右翼思潮的崛起和美欧协调的加强,使得“去风险”逐渐成为欧美对华政策共识。欧盟对华“去风险”的内涵,指将致力于加强欧盟内部的供应链韧性、降低关键产业链的对华依赖。从政策效果看,相关动作的落地实效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俄乌冲突阴霾下,欧盟此前更专注于尽快推动能源转型、降低传统能源依赖,对华“去风险”并非首要任务;第二,在“集体行动困境”下,欧盟各方行动缺乏一致,内部各成员国对“去风险”存在分歧;第三,欧洲议会左翼力量仍有较大影响,使得欧盟在碳中和政策推进的姿态上极为坚决,坚定的能源转型目标使其对于中国的新能源产品需求迅速走高。

当前变化:2023年下半年以来,欧盟贸易保护思潮明显抬头,对华所谓“去风险”边际加速,同时在能源转型政策的推进细节上已有边际回调。今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或是重要观察时点,欧洲议会的思潮右转或使碳中和政策在执行细节上更加重视能源转型与经济安全的平衡。

仅在2024年内,欧盟层面《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和《关键原材料法案》等多项重要法案已有明显进展,贸易保护政策亦频繁出台。欧盟近期保护主义政策频出的背后,或是多个深层原因的变化:第一,当前欧盟已经有效降低化石能源对外依赖,而中国的产业链竞争力增强使其“受威胁感”进一步加剧;第二,欧盟对于各方对外政策语调的协同性亦有明显增强;第三,欧洲议会右翼思潮崛起,当前提名冯德莱恩的欧洲人民党团(EPP,中偏右)处于领先地位,POLITICO民调预计EPP将在今年6月的选举中获得174个席位,而中左翼特别是绿党力量明显收缩。由于欧洲议会的整体倾向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欧洲关键法案的推进流程,思潮右转或使碳中和政策在推进上更加倾向关注能源转型与经济安全的平衡。

影响解析:欧盟战略思路正发生转向保守的“质变”,近期欧盟已在电动车、光伏、风电等行业频繁推出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其重点关注对华“依赖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领域。

即便从可行性上看,欧盟“去风险”的目标难以一蹴而就,但从必要性上看,欧盟对于提升供应链韧性、降低对外依赖的担忧有着深刻原因,且难以短期内改变。欧盟“去风险”战略以贸易平衡和贸易依赖为关注焦点,政策思路沿着“四大支柱、三类手段、十一项行动”的框架铺开。从商品贸易结构来看,中欧贸易在欧盟重点关注的行业领域上存在着更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成品、工业制品这三大行业欧盟自华进口占比分别为36.1%、32.9%、22.7%,不仅明显高于对应行业的出口占比,而且也是最大的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来源。同时,欧盟或更加关心中国占全球份额快速上升、且欧盟仍在全球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的行业,其在相关领域政策推出节奏或相对更快。近期欧盟已在电动车、光伏、风电等行业频繁推出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后续相关动作需持续关注。

应对之道:面对欧盟对华所谓“去风险”思路的长期化,中信证券认为中欧合作的新范式值得重点关注,例如可与更多欧盟企业形成技术合作、在中东欧国家设厂布局,同时积极把握欧盟能源转型政策再平衡和欧洲电网投资推进带来的电力设备出海机遇。

一方面,在理解欧盟战略焦虑来源的基础上,我国可在宏观层面积极通过多双边对话对冲欧盟整体“去风险”压力,并在微观层面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通过绿地投资在欧设厂布局、推动中欧企业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方式调整贸易平衡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可积极将中东欧国家作为制造业“跳板”和出海“避风港”,拓展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车等领域合作;同时,随着欧盟能源转型政策的再平衡和欧洲电网投资的推进,国内电力设备企业以变压器、智能电表为代表的配网设备出口将有望保持高景气。

风险因素:

地缘政治形势超预期恶化;欧洲经济基本面超预期恶化;欧洲能源问题恶化;中欧经贸关系超预期恶化;欧盟贸易保护政策超预期加速推进。


注: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5月7日发布的《海外政策专题(9)—“产能过剩威胁论”下,欧盟对华政策何去何从?》报告,分析师:杨帆S1010515100001;遥远S1010521090003;华鹏伟S1010521010007;郑辰S1010522040003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