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海通证券
研究员:颜慧菁/张宇轩
此外公司公告合计分红约11.58 亿元(对应股利支付率70.77%),其中末期分红约7.36 亿元(对应股利支付率44.98%),特别分红约4.22 亿元(对应股利支付率25.79%)。
收入平稳,受益于毛利率拉动,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4 年整体来看,收入毛利端,由于旺季频繁降雨,销售受到阶段性影响,公司24 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0.05%,此外受益于自有工厂生产的产品比例增加、价值链上的延伸及对合作生产伙伴费率的调整以及原材料(PET 及纸箱)的市场价格下降,毛利率同比上升2.66pct 至47.31%,因此毛利额同比增长6.00%。费用端,公司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0.45pct,其中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0.22pct,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0.04pct,财务费用率同比下降0.30pct,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0.06pct。此外,公司所得税率同比降低3.81pct 至25.31%,因此24 年公司最终实现归母净利润16.37 亿元(YOY23.12%),对应归母净利率同比上升2.27pct 至12.10%。
包装水业务:零售额表现优于行业,中大规格产品继续维持良好景气度。24年公司在包装饮用水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21.24 亿元(YOY-2.59%)。其中小规模瓶装水产品实现营收70.28 亿元(YOY-8.87%);中大规模瓶装水产品实现营收46.07 亿元(YOY8.57%);桶装水产品实现营收4.89 亿元(YOY0.18%)。
24 年公司以“怡宝”、“本优”为重点发力品牌,陆续推出“怡宝”5L 天然水、“本优”天然水产品,逐步完善包装饮用水多品类的产品布局。此外,24 年公司加大对渠道及终端市场的资源投入,积极拓展餐饮、特通渠道,开发电商、家庭等新兴渠道,以巩固市场地位。此外据公司24 年年报援引的灼识咨询数据,2024 年中国包装饮用水产品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2.5%,公司包装饮用水产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5%。
饮料产品业务:“至本清润”高增长,魔力运动饮料升级焕新。24 年公司在饮料产品上实现营业收入13.97 亿元(YOY30.81%),其中:(1)茶饮料方面:“至本清润”成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饮用场景及需求,同时增强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销量对比去年增长122%的卓越成绩;此外,24 年公司还推出了全新品牌“愿事之茗”奶茶系列,该系列包括“原味奶茶”和“桂花乌龙奶茶”两款新品,围绕“幸运、满足”的品牌调性,结合冬季、元旦等热点进行品牌话题传播,提高了品牌认知度。
(2)果汁饮料方面,公司在5 月推出蜜水柠檬同口味果汁汽水以及蜜水百香也增添350 毫升装,为消费者在各种饮用场景下提供更多选择。(3)其他饮料方面,公司积极开展产品包装和口味升级改造,提升产品竞争力,于24 年11 月推出怡宝魔力运动饮料柠檬味、柚子味用于赛事赞助,并于25 年1 月上市运动盖包装、1L 大包装产品。
决胜终端,网点&冰柜数目持续增长。公司秉承“精耕细作,决胜终端”销售渠道策略,24 年开展了“春耕行动”、“集体铺市”、“纸箱回收”及“百城千店示范街”打造等一系列销售举措,持续开拓新终端零售网点和拓展新兴销售渠道,并加强有影响力及示范性的网点形象打造,夯实终端基础,提升渠道竞争力。2024 年公司实现覆盖的终端零售网点同比增加15%,市场商用冷藏展示柜的保有量较去年增长超过20%。公司深度开发长江沿岸下沉市场,全面提升渠道铺货水平,助力拓展现代渠道业务,实现业务稳健增长。此外对西北市场集中资源做强省会城市,同步辐射外埠经济人口重镇,实现收入高速增长。
自有产能持续提升,生产成本持续降低。24 年公司积极拓展生产版图,综合产能较2023 年增加21%。公司整体产能布局遵循“1+N”策略,按照布局优质水源地及物流枢纽的选址原则新增4 家工厂。此外24 年公司新增22 条产线,其中自有工厂增设14 条高速水线与3 条饮料无菌线;合作工厂则新增5 条水线并淘汰9 条旧线,提升了生产自主性与稳定性,降低整体生产成本。预计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全国包装饮用水自有产能占比将提升至60%以上。同时,公司基本完成瓶坯自有化建设,并实施了全国统一的瓶坯调配运营方案,实现整体价值链成本降低。截至2024 年底,本集团瓶坯自给率实现较大提升,减少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2025-2027 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47.38/159.46/170.99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56/23.28/26.40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82/0.97/1.10 元/股。结合可比公司估值情况,给予公司15-18 倍的PE(2025E)估值区间,对应合理价值区间为12.30-14.76 元,按照港元兑人民币约0.9 汇率计算,对应合理价值区间13.67-16.40 港元/股,继续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1)食品安全风险,(2)下游需求不及预期,(3)市场竞争加剧,(4)新产品、新渠道、新市场拓展不及预期,(5)上游原材料成本价格以及费用投放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