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怎么赚钱?

这周怎么赚钱?

一、A股走势与本周预测

聊聊大盘来回的大波动和躁动的情绪:

本周的市场表现可谓是多事之秋,其中最为典型的现象莫过于数据层面和地缘政治层面的不确定性,以及海外市场的降息节奏带来的较大利空影响。在数据层面上,尽管GDP的增长超出了市场预期,但其他各项细分数据似乎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法令人满意。而在地缘政治方面,无论是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和伊朗的紧张局势,还是我们周边的日本和菲律宾的动态,都显示出一种不稳定的迹象,令人担忧。

 

此外,亚太地区的各国货币汇率也出现了快速贬值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性,也对全球市场产生了连锁反应。在外部流动性方面,美联储的主席鲍威尔的态度似乎变得更加谨慎,对于降息的可能性并不那么乐观,这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股市却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呈现出暴涨暴跌的行情。前一天,千股跌停,市场情绪低迷;而后一天,千股涨停,市场情绪又突然高涨。这种极端的市场表现让我感受到,现在的散户投资者既想要积极参与市场,又感到害怕和不确定。他们的恐惧并非无端,因为我们都知道,四月底往往是多事之秋,许多不利因素会集中爆发。

 

在这个时期,我们也讨论过,年报季将至,很多表现不佳的股票会在四月底发布财报,这无疑会给市场带来压力。但是,大盘的上涨似乎与监管层的呵护性政策有关,这些政策经过自媒体的一番宣传和吹捧,吸引了大量散户投资者蜂拥而至,交易活跃,仿佛是在经历一个大牛市。

 

因此,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现实层面充满利空,而政策层面却暖风频吹的局面。即明知有风险但是强烈的踏空感让我们不敢减仓,因为谁也不知道大跌过后是不是暴涨。典型的就是市场有任何地缘或数据上的利空出来国家队马上拉升一波银行或中字头,给人一种不敢减仓的感觉,但是市场上的小伙伴其实能够感受到市场的水温,今年看似指数反弹但是个股中位数还是-25%左右。所有的大喇叭都在制造踏空的焦虑,每一个主播博主大v都害怕不小心的踏空后粉丝急剧的丢失。

 

面对这种情况我依然还是建议心态差的朋友宁可空仓也暂时不要参与,因为历史上任何资产的底部都是悄然无息的,而不是躁动不安的。特别是当银行股都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形时我们可以窥得市场情绪是极度焦躁与不安相结合的。

 

那么小微盘股垃圾股还能做吗?

答案是:请尽快离开,如果喜欢高波动的品种宁可去做期货也别做垃圾小微盘股

 

在金融市场上,许多散户投资者常常对市场的波动感到困惑,尤其是在面对小微盘股票的大幅下跌时。他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政府出台的国九条政策所导致的,而当这些股票出现上涨时,他们又会将其归因于监管层补充的条款。然而,这种看法仅仅触及了问题的表面,并没有深入到现象背后的实质。

 

事实上,即便没有新的规定或政策的出台,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本身就对小盘股不利。

 

这是因为美国库存周期的变化正在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一趋势预示着美国的通货膨胀将更加顽固,难以迅速下降。随着通胀的持续,利率也很可能会随之上升,这对于小盘股来说,尤其是那些成长型的小盘股,是一个巨大的不利因素。因为在利率上升的环境中,投资者往往会转向风险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品种,而非高风险的小盘成长股。

 

此外,市场上的躁动行情往往会导致股价的回调,这是市场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而在业绩公布期,小盘股通常也会面临下跌的压力。一般来说,投资者会等待业绩报告公布的最后几天来做出投资决策,但在这波猛烈的跌势中,有人开始怀疑市场是否会在这一阶段提前触底。

 

从配置的角度来看,市场上小尾盘股的拥挤度不会在短短一两个月内迅速消散。这意味着,即使市场出现了一些短期的反弹,投资者也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关注市场的基本面变化,而不是仅仅被表面的涨跌所迷惑。

 

在中国的A股市场中,通常每2到3年就会出现一个主导的大型风格,这种风格的出现往往对市场的走势产生重要影响。自2021年初以来,小盘股和微盘股开始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年,在量化策略的强化作用下,这些股票的涨幅接近了令人瞩目的50%过度拥挤的小微盘股实际已经时风险极大。

 

我们还能寻找到什么机会呢?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国内需求的增长势头似乎并不强劲,而政府刺激政策GDP超预期后很可能不会加码。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宏观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逐渐转向了由美国库存周期驱动的PMI复苏

 

这一趋势的核心在于制造业部门的补库需求异常旺盛,这反映在强劲的订单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加速上。这种制造业的活跃表现,不仅推动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美国的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此反应敏感,表现为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和美元汇率的强势。

 

在这种大环境下,A股市场的投资主线也逐渐清晰,开始聚焦于那些与出口密切相关的行业以及那些在全球市场中具有定价权的大宗商品但是风险也在于这波逻辑能够持续多久?

 

我坚信这波美国所谓补库周期是个极弱以及极短暂的伪补库周期。我很难相信这里美国在二季度财政发力边际减弱且不降息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所谓的“经济复苏”另外相关的有色以及出口板块实际提前很久开始拉升了,这里去高位接盘赔率也会是另一个问题,所以这个方向只能短线做一下趋势,但是不能长线持有。

 

二、海外市场走势与经济数据

聊聊海外数据与亚太汇率战:

 

在最近的一份美国失业金申请数据显示出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具体来说,上周的初请失业金人数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达到了21.2万人,这个数字与前一周的数据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显示出稳定性。这一趋势在今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初请失业金的人数在19.4万至22.5万之间波动,这表明尽管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美国的就业市场依然表现出弹性和活力。

 

这种劳动市场的强劲表现,加上当前通胀率的高企,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已经开始调整他们对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原本预计美联储可能会在短期内降息的观点正在发生变化。现在,有预测认为,鉴于目前的劳动市场状况和通胀压力,美联储可能会推迟其降息计划,直到9月份甚至更晚

 

在纽约联储行长的最近讲话中,他也表达了对当前经济状况的看法。他强调,目前并不急于降息,并且提出了加息的可能性,这表明美联储可能更倾向于保持当前的利率水平,或者在必要时采取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措施。

同样,摩根大通的总裁也对美联储的降息计划持谨慎态度。他预计,鉴于当前的经济和通胀环境,美联储在今年可能根本不会采取降息行动。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最近美国表现出的一系列强劲经济数据,同时考虑到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不断推迟,再将这些因素与亚太地区各国货币近期的迅速贬值相结合,我们不难发现,汇率战乃至金融战的阴影似乎已经在亚太地区蔓延开来。这种现象也表明,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收割的时间窗口正在逐渐缩小

 

4月15日至4月20日这一周内,全球财经界的重磅人物齐聚华盛顿,美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财政部长进行了重要的会谈。在这次会谈中,他们就近期汇率波动问题发表了罕见的警告,并达成了共识,同意就外汇市场的动态展开“密切磋商”。

 

总体来说,这次会议可以被解读为向全球投资者发出了一个警示信号,暗示日本和韩国可能会在必要时介入外汇市场,以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而在4月17日,中国央行行长也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进行了会面,尽管双方并未公布具体的会谈成果,但可以推测,这次会面是双方交换意见、明确彼此立场的重要时刻。紧接着,中国央行发声,表达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决心,这进一步显示了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主要经济体之间正在进行着微妙的政策沟通和协调以及最后的通牒

 

三、国内经济数据与市场影响

聊聊这几日的数据:

 

GDP方面还是比较超预期的。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GDP总值达到了296299亿元,同比增长了5.0%。这一增长率已经相当可观,但当我们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后,实际的GDP同比增长率更是达到了5.3%,显示出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态势。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经过季节性调整后,我国GDP的实际环比增长率达到了1.6%,这一数据超出了市场预期,展现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韧性和活力。然而,这一超预期的增长也引发了一些质疑。部分人士对这一数据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考虑到出口、消费和投资这三个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均未超过5.3%,GDP的高速增长似乎难以解释。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对GDP增速超过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经过梳理,我发现以下几个行业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GDP整体增速:

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一行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9.1%,远超GDP的整体增速

 

 

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一行业的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1.2%,显示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3汽车制造业:汽车行业的增长速度也达到了9.4%,特别一季度出口直接爆发式增长

 

 

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一行业的增长速度为8.6%,显示出我国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领域的强劲发展态势。

 

 

虽然GDP增长率达到了5.3%,当我们深入分析具体的经济指标时,可以发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持续性仍存在一些隐忧。

 

首先,从CPI来看,今年第一季度CPI同比增长率为0%,而去年同期为1.3%。这一数据显示我国有明显通缩的风险。PPI的角度来看,情况就显得不那么乐观了。今年第一季度,PPI同比下降了2.7%,而去年第一季度则是下降了1.6%。这表明在生产领域,原材料和生产成本的价格下跌更为显著,这可能反映了需求疲软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种价格趋势对名义GDP的增长产生了拖累效应。尽管实际GDP增长强劲,但考虑到价格因素后,名义GDP的同比增长率仅为3.97%,这一增长率相对较低,说明经济总体的货币价值增加并不明显

 

此外,微观主体,即企业和个人的获得感依然不高。这可能是由于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以及企业盈利困难等因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GDP增长数据显示出积极的一面,普通民众和企业的实际体验可能并不那么乐观。

 

 

社零方面,今年一季度总额达到了3.9万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其同比增速为3.1%。这一增长率显著低于市场预期的4.6%,显示出消费增长的势头有所放缓。

 

深入观察这一趋势,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社零总额增速实际上是延续了之前的回落态势。回顾去年11月的数据,当时的社零总额同比增速曾达到10.1%,与当前数据相比,增速下降了7个百分点,这表明消费市场的热度正在经历一定程度的降温

 

在细分市场方面,尽管整体社零总额增速不尽如人意,但仍然有一些领域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具体来看,粮油食品和体育娱乐用品这两个领域的销售情况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可能反映了居民对于基本生活需求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与此同时,去年表现不俗的服装、金银首饰、中西药品等领域,今年的增速却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从投资的角度来分析,还是有回暖的迹象,今年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4.5%,这个数字超出了市场预期的4.1%。而回顾去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仅为3%。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数据往往在年初时较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下半年,这一增速往往会逐渐降低

 

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产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即采矿业、电力和燃气等行业的投资增长迅速。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整体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一定支撑。

 

整体数据感受就是,明明投资、出口和消费都没有超过5.3%,但是为何GDP超过5.3%,给出的解释是统计口径和计算方式有差异性。当我们观察到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2%,但与此同时,个人所得税收入却出现了15.9%的下降,也只能用统计口径不同来解释了。无论如何至少一季度GDP超额完成了任务那么全年5%的目标应该也小了不少。

 

在表面上看似乐观的GDP增长数据背后CPI再次出现了收缩的迹象。同时,3月份的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4.5%,尽管消费需求并不旺盛,但是为了推动GDP的增长,产能仍在继续扩张。

 

在我们之前的讨论中,我们曾经提到,如果美国能够如预期那样带动全球经济复苏,那么这种通过扩大产能来刺激GDP的做法或许不会带来太大问题。然而,如果美国无法实现这一预期,即它神奇般的跨越经济周期带动全球复苏的逻辑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将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产能过剩。当产能大幅度超过需求时,我们如何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

 

产能过剩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它不仅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还可能引发价格战和行业整合,最终导致通缩现象的加剧而这背后似乎有一个暗含的机会龙头通过收并购吃掉价格战中倒下的企业并且各行各业龙头企业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再联系起新国九条的出台,虽然现在业绩好的公司不受待见特别是行业龙头而市场热衷于炒题材炒垃圾,但是未来这一逻辑我相信会是主流投资方向。

 

 

四、星象观市

在本周的天象中,我们将见证多个重要的星相事件同时发生自24号起,水星逆行将结束。21号木星与天王星的精准相合,这将是2024年里一个极其重要的时刻。木星和天王星的结合,一方面带来了创新和突破的能量,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灵性和机遇的增加。这种罕见的星相组合将激发出许多新颖的机遇和理念,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新世界、新领域和新发明创造的大门。

 

此外,太阳也将在本周进入金牛座,这是一个与物质财富和稳定相关的星座。太阳在金牛座的位置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财务决策和对物质资源的重视。

在水逆期间,我们观察到前期热门的科技股,特别是人工智能经历了深度的回调,与此同时,美国股市也出现了同步下跌。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从本周开始,科技股是否会迎来快速的反弹。

 

木星与天王星的合相,这种每14年才出现一次的星相配置,往往伴随着变革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制度乃至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天王星本身代表着叛逆、变革和巨大的改变,时代的巨变往往发生在木星与天王星合相的时期。

 

回顾历史,上一次木星与天王星的合相分别发生在1997年和2011年,这两个年份分别见证了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诞生。但是,随之而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都是在相应的木天合相时期爆发的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当前的机会在于可能出现的新科技革命的诞生,而风险则在于全球是否会出现局部的金融危机。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同时也要准备好抓住新兴机遇。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