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会违约么?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伍治坚;作者:伍治坚

6月1号以前如果两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共识,届时美国政府将有可能违约。

每隔一段时间,美国的两党,就会为了是否提高政府债务上限而互相扯皮。在今年6月1号以前,如果两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共识,那么届时美国政府将有可能违约。

美国政府一旦违约,那会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黑天鹅事件。

比如目前三大评级机构对于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都位于或者接近顶级AAA。标准普尔在2011年以前对美国政府的评级也是AAA,但是在2011年将其下调到AA+,至今还没有恢复到AAA。

不管是AA+,还是AAA,都属于最优质的信用评级,这种级别的国债如果发生违约的话,那评级机构以后也别做生意了。

当然,理论上来说AAA也不能保证一定不违约,不信的话请参考08年的次贷危机。那么问题来了:一旦美国政府真的违约,会造成多大损失呢?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先来简单讲一下,美国政府如何违约?

大致来讲,美国政府如果真的违约,会以两种形式中的一种来发生。这两种违约形式,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债券违约”和“技术违约”。债券违约的意思,是美国政府债券的利息或者本金到期时,美国政府受限于债务上限的限制,无法兑付利息或者本金。技术违约的意思,是美国政府在不突破债务上限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债券不发生违约,在政府的其他应付款上发生违约,比如延迟支付政府部门员工工资,延迟支付社保养老金。

相对来说,第二种技术违约,要比第一种债券违约的影响和伤害小得多。因此如果真的发生0.1%概率的违约事件,那么最有可能是第二种违约。

但不管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违约,还是第二种技术违约,对于美国政府、美元和资本市场都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可能的伤害包括:

1. 股市和债市大跌。目前的资本市场,应该还没有做好美国违约的准备。而美国国债市场是资本市场里流动性最强,体量最大的市场,因此美债市场大跌的话,一定也会波及全球所有其他主要国家的债市和股市。

2. 国际投资者和其他政府对于美元的信心遭到重创。美国国债是全世界其他政府和机构投资购买最多的资产,如果美国国债发生违约,那么很多国家会开始抛售美债,进而引发美元币值下跌。想象一下全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抛售美债,届时造成的市场波动将远超过08年金融危机。

3. 利率会上涨。1979年,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美国国债没有按时支付约1.22亿美元的利息。该错误后来被发现并及时纠正,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无心的错误,也导致当时美元基准利率上涨0.6%。可以想象,如果真的是美债违约,美元的短期利率一定会有显著上升,并对股市产生下行压力。

4. 信用评级会下降。不可能再有AA+或者AAA的评级了,可能直接下调到B级,甚至垃圾债券级别。

5. 2024年总统大选。届时两党肯定会互相指责,批评对方不负责任,导致美国政府违约。但是相对来说,执政党(DEM)的责任会多一些,毕竟是他们在管理政府,因此违约可能会刺激更多选民支持GOP。当然这也不是定数,因为选民也有可能认为GOP胡搅蛮缠,逼得DEM没有退路。但不管怎么样,一旦真的违约的话,该事件将成为明年总统大选的关键话题。

正是因为违约可能造成的影响太大,所以它恰恰不太可能发生。历史上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在政府债券上违约过,但是产生可能违约的风险,并不是第一次。比如奥巴马任期内,美国在2011年和2013年两次达到债务上限,当时两党经过艰苦谈判,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提高上限,避免违约发生。所以这一次的违约风险,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但又有点像“狼来了”。

为什么说是“狼来了”呢?这是因为:

第一、美国政府完全没必要违约。她欠的债都是本币(美元),理论上只要央行摁下一个按钮,就能从无到有印出无限量的美元来偿还债务。

第二、围绕债务上限的扯皮,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从经济层面来说,大家讨论一下,通过一个法案,把债务上限提高了就完了。但是由于白宫和国会由不同的政党把守,因此每当这个时候,都是两党作秀的绝佳时机。

党派作秀的目的,显然并不是真为了限制美国政府无度举债,而是为了明年的总统选举。只要在一件能获取眼球的焦点事件上,让更多的选民觉得对方政党不负责任,把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从而给自己党加分,给对方党制造麻烦,那么目的就算达到了。不过,作秀归作秀,到最后两党应该也有默契,就是差不多就得了,没有必要真搞到鱼死网破。

比如我们回顾历史,就可以看到在过去40多年里,美国债务上限被不停地向上修正。这种修正总是可以通过,不管是哪个党入驻白宫,哪个党控制国会。这个规律到目前还没有被打破。所以从概率上来说,这一次的“违约危机”,最有可能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以两党达成共识提高上限来结束。

两党能否在6月1号前达成共识?让我们拭目以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