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拐点: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这是大国间寻求相处之道的历史转折。

作者 | 钟伟 《中国外汇》副主编

来源 | 《中国外汇》2020年第1期

当地时间1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双方共同出席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仪式。《中国外汇》在2020年1月1日发表的社评文章认为,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并不仅仅是一个涉及中美17亿人民的经贸协议,而很可能是意义深远的历史拐点。

以下为社评全文。

中美贸易摩擦历尽波折,终于在双方经贸谈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就第一阶段协议的文本达成了一致,等待中美双方择机签署。在我们看来,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涉及中美17亿人民的经贸协议,而很可能是意义深远的历史拐点。

这是大国间寻求相处之道的历史转折。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含义之一是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迁。目前,美国GDP大致相当于排在全球第二到第四的中国、日本和德国之和;而中国GDP则大致相当于排在全球第三至第六位的日、德、英、法之和,且在2025和2035年,中国GDP有可能分别达到美国的75%和90%。 无论从现实还是未来看,中美“双雄会”已经上演。这可能意味着中美需要在政治、安全和经贸等诸多领域,以及广泛的全球议题中寻求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国和美国,但人们却很难从“修昔底德陷阱”中自拔。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显示出双方理性地选择了谈,而不是打。中美之间存在着通过有效的对话、沟通、协调达成妥协的可能性,不管这种协调本身是如何艰难曲折。

这是中国维护国际秩序的重大贡献。目前的国际秩序主要形成于二战之后,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建设性维护者。在一战前后,美国经济已居全球首位,雅尔塔体系及二战后的国际治理和经济秩序,是以美国为主导打造的。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批评中国是国际秩序的“搭便车人”。阶段性经贸协议的达成,毋庸置疑地显示了中国是国际秩序的遵守者、维护者、受益者和建设者,致力于推进全球化和为改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因素。此外,中国为维护开放的多边主义所做的努力,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快车、便车的气度,得到了证实。其他国家将更乐意看到中国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从中受益。反而是美国,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到WTO改革问题,逐渐偏离了其主导缔造的国际秩序,使得全球治理碎片化,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有所抬头。

这对降低全球经济贸易的不确定性大有裨益。中美两个大国在经贸等广泛领域的冲突,使得世界各国屏息以待。阶段性协议文本的达成,将使除中美之外紧张的观望群体暗暗松一口气,大大缓解全球增长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其也为中美寻找到了如何平衡双边经济关系的某种方式,从而为双方在其他广泛议题上寻求磋商协调之路迈出了重要一步。美国可能还会向欧盟等其他经济体挑起贸易纠纷,但中国则将在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和金砖国家等发展国家的交往中,更多地以开放和共赢的建设性姿态行事。既然中国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这样棘手的谈判对手都有充分的诚意和灵活度,那么所谓中国承诺的疲劳风险也就不攻自破;中国也不存在双重标准问题,在经贸等广泛领域是说得到做得到的,也是怎么说就怎么做的。

中美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如何确立也仍然旷日持久;而中国自身也有很长的路要走。阶段性经贸协议的达成,并不表明中美关系已相安无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休止符,也仅是解决后续一大堆更多问题的开端。但毕竟磋商和互信已经破冰。中国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成就和差距。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证明了中国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中国不愿和美国打冷战、热战、贸易战,竞争基于规则,合作优于对抗。两个百年的战略已定,中国还需要在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复兴上付出艰巨的努力;处理好中国内部事务,处理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都还任重道远。

由是观之,中美阶段性贸易协议,其意不局限于经贸,其义不局限于中美。这是在一个纷争动荡的全球化退潮期,人们见证的大国间艰难寻求合作并逐步建立互信的一步,也是标志历史进入拐点的一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