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新谭 | 金融人看金庸(一) 我认识金庸的四个阶段

年近岁晚,请容我今天不写关于经济和投资的文章。数周前去过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金庸馆一趟,近日又见到报道射鵰和神雕出了新的英文译本,就提醒了我在金庸先生创办的明报已写了专栏三年多。我认识金庸,准确一点是认识金庸的作品和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

年近岁晚,请容我今天不写关于经济和投资的文章。数周前去过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金庸馆一趟,近日又见到报道射鵰和神雕出了新的英文译本,就提醒了我在金庸先生创办的明报已写了专栏三年多。

我认识金庸,准确一点是认识金庸的作品和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次接触,在小学年代,看的第一本是倚天屠龙记,是射鵰三步曲的第三部。当时金庸小说的流行程度绝对可跟近年的Harry Potter相比(其实金庸仍流行)。不敢认是专家,但大部分作品都是读过的。当时从未到过内地,对中国历史、风景、人物、文化的认识,很多都是经过金庸先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华丽的文字,首次接触到的。

接触中国历史文化桥梁

金庸写作风格传承了明清的章回小说传统,情节紧凑,人物丰富,几乎给人有点眼花瞭乱的感觉。再过百年回头看,金庸作品的文学地位未必比水浒传和西游记低。

他小说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第一本武侠著作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出身官宦之家,文武双全,无奈遇上时代巨变,被迫落草为寇,反做了本是阿哥乾隆皇帝的对头。跟很多作家一样,第一本书很多时都有投射自己进入角色的自传味道。金庸生在浙江海宁望族查家,在明清两代已出过不少大官和大儒,民国年代大诗人徐志摩都是他表哥。因战乱才来到香港,初时还想回内地当外交官,未获周恩来总理取录,唯有回港继续爬格子生涯,竟爬出惊人成就,写出大量文学搜宝,乃世人之福。

其他著作里难忘的人物多不胜数。憨直的郭靖、精灵跳脱的黄蓉、反叛少年杨过、他那位不吃人间烟火的小龙女姑姑、划时代的跨性别武林高手东方不败,和大家最爱,艳福无边的小人物偶像韦小宝等等。

滥拍电视剧令原著失色

除人物雕塑成功外,当然亦有很多精彩的武功和决斗情节,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决战光明顶,都令人神往。但金庸跟其他武侠小说的最大区别是把故事交织在极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上。射鵰三部曲的时代背景从南宋带到元末、明初,人物有真实有虚构的,错综复杂,极其引人入胜。地理上,核心放在金庸最熟悉的江南,但亦把读者带到蒙古大漠,西岳华山(今年终于登上华山之峰,上有华山论剑碑),以至充满异域风情的波斯等等。

第二阶段是中学出国后,金庸小说可说变成跟中国文化的唯一维系。TVB亦开始大量改编成为当时风靡全球华人社会的电视剧,亦有电影。不单止捧红无数红星,更洐生了大量脍灸人口的经典歌曲,如铁血丹心、两忘烟水里等。

开始时我也很爱看这些剧集和电影,但后来港、台、内地不断重拍同样的故事(后来连越南都有拍),就出现失控泛滥的情况!单是小龙女一角,由曾经由陈玉莲、李若彤、刘亦菲、陈姸希等演过(不能尽录),由最美到最丑的都有!这样滥拍,我看不出对金庸先生有甚么好处,他已经够出名亦很有钱。我认为这样做反而对金庸作品的口碑和评价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乎影响了他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替他非常不值!

认清小说现实落差大

第三阶段是回到香港后,终于有机会到内地游览,最初的感觉是陌生和迷惘的。李安导演曾解释他拍卧虎藏龙的原因,是企图在电影中找回他从武侠小说里认识到的中国。但这个如山水画般的地貌,和充满飞檐走壁的潇洒侠客世界,只存在于武侠小说内。在现实中,现代中国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的石屎森林,连西湖的部分美景都被摩天大厦出卖而穿崩。很多地方确经常被掩盖在云雾中,但可惜这不是甚么灵气,只是污染空气的雾霾!生活中也没碰到几个英雄侠士,日常交往的不是武林高手,都只是忙碌生活的平实普通人,更像小说里,帮人打酒点灯的店小二而矣。

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我才能把金庸笔下的幻想世界跟现实协调下来。满口吴侬软语的未必是天龙八部的王语嫣,更可能只是嫌弃我点菜不够名贵,给我看臭脸的酒楼经理(上周发生的事)。我也学懂了欣赏上海中心,它的旋转式美态,跟古典的六和塔又有一番不同的韵味。最高兴的是有时跟朋友喝下几杯老黄酒后(小说里好像未出现过茅台),确有在牛家庄找到肝胆相照好兄弟的感觉。

亲尝写专栏苦乐

第四阶段是近年开始了写专栏后,愈来愈明白写作的困难,不够时间赶稿(如今天)、无可避免的错漏,和偶然碰到的writer'sblock(灵感障碍)。有些读者夸奖我写作题材比较广泛,但比起金庸的渊博学问,不禁汗颜!

金庸先生非常好学,涉猎范围甚广,道佛儒、琴棋书画、奇门术数、连烹饪美食都随手拈来加插在故事内,令到场景和情节更丰富 (真佩服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金庸能够做出那么广泛的研究,极不容易)!多年前香港的镛记酒家就推出过金庸宴,把"二十四桥明月夜"和"玉笛谁家听落梅"等虚构菜色带到现实世界,我有幸尝过,美味难忘!

金庸先生极具奋斗心,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终生学习者,亦明显是位完美主义者。他在五十年代开始写作是为了糊口,在报纸每周连载,难免有不少人物和情节错乱。但到了七十年代,他收笔时已是一位名成利就的文人富豪,但他竟仍愿意花二十多年,多次大幅修订他的小说全集。

后来在九十年代他曾回家乡在浙江大学当过人文学院院长,以他在文化界的地位,当之无惭。但据闻有些酸葡萄教授,竟排斥他和批评他没有博士学位,文学水平不够班。后来金庸离开浙大,以八十一岁高龄,远赴英国剑桥修读中国文学,凭真材实料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早已拿了牛津、剑桥、港大等多个名誉博士和院士),实在令人非常敬佩!

我下周再讨论一下金庸在文学界的贡献,和拿诺贝尔奖的机会有多少。

 

中环资产持有茅台的财务权益。

本文只提供一般信息。它不构成购买任何证券,投资产品或基金任何权益的邀请。投资者应咨询财务顾问后再作出任何投资决定,而不应仅仅依靠上文而作出投资决定。投资者应验证本文所提及的任何信息的准确性。中环资产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投资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公司。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