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IP属地: 重庆 con

大消费时代的企业价值观察

521 动态 20 文章 205 粉丝 0 关注

  • 动态
  • 文章
  • 组合
  • 关注
  • 粉丝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昨天 19:51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青岛银行:逆势扩张,喜忧参半

在2022年完成领导班子过渡,提出“新三年”战略规划后,青岛银行的经营业绩、资产扩张、**质量等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2024年一季报显示,青岛银行一季度实现了36.89亿元的营收和10.8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9.28%、18.74%,资产总额也达到6230.71亿元,较年初增长2.48%。 ​ 5月9日,青岛银行召开分析师会议,在会议中表示2024年将继续加大**投放力度,并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预计2024年的资产质量将保持稳健趋势。截至今年1季度,青岛银行的不良率为1.1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这并无法代表该行在风险管理上具备较高的水平。事实上,不管是从青岛银行的贷款投放倾向还是从业务合规水平来看,该行的风控管理都仍需提升。 对公贷款大增,对公存款增幅不匹配 青岛银行资产投放最多的两个板块分别是客户贷款和金融投资。从资产负债表变动来看,在今年一季度,该行加大了**投放力度,压缩了金融资产规模。截至一季度末,青岛银行的贷款余额为3095.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5.65%,高于整体资产规模增速;而金融投资资产余额则同比减少了0.22%,为2253.05亿元。 按客户类型来看,青岛银行的贷款以公司贷款为主,公司贷款在该行总贷款中占比约77%。截至一季度末,该行的公司贷款规模较年初增加了7.72%,领先总贷款增幅,反观个人贷款余额,反而较年初缩减了0.15%。近几年,青岛银行一直在加大对公投放力度,2019年末,该行的对公贷款占比还只有62%,短短4年便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规模提升的同时,青岛银行的对公存款规模却跟不上对公贷款的扩张速度。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该行的公司存款余额为1932.66亿元,较年初减少了2.01%,也拖累了整体的存款增长,一季度该行存款增速只有1.18%。 纵向对比,可以发现青岛银行的对公存款增速一直起伏不定,2019年-2023年的年内规模增速依次为2.91%、-2.11%、10.6%、-4.56%、1.86%;而对公贷款的增速则分别为2.91%、2.29%、7.96%、15.57%、16.41%,2022年开始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对公贷款增幅明显加快的这两年,公司存款规模却不是负增长就是不足2%的微增。 对公存贷款之间如此巨大的差距,很大程度反映出青岛银行的贷款派生存款能力较弱,贷款客户账面现金流不太充裕;同时青岛银行可能也存在对公服务能力不足,无法吸引优质客户在该行开立公司账户的情况。 加上在减费让利的行业大背景,青岛银行2023年的对公贷款利率依然高达5%,只同比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远小于个贷利率降幅,以及该行2023年报指出“新增公司贷款客户大幅增长,其中贷款3000万以下客户占比超90%”,似乎都可以印证青岛银行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或**资质较差企业的贷款投放,这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偏弱,易受到不利环境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青岛银行的未来**质量下行风险。 业务合规性不足,区域信用风险暴露 从不良指标数据来看,青岛银行的资产质量保持在较优水平。但2023年10月,青岛银行从2023年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评价榜单前十掉至19名,其中,该行与资产质量息息相关的风险管控能力得分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区域信用风险的暴露和频繁因**业务违规收到的罚单,都是青岛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待提升的表现。 由于青岛银行的贷款投放全部集中在山东省内,故该行的公司贷款行业分布也与山东省的GDP结构较为相近。山东省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曾是青岛银行的第一大公司贷款行业,2018年末在该行总贷款中占比14.88%。 但近几年,山东省内部分制造业企业因为信用风险因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等经济问题,区域信用风险集中暴露,青岛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一度飙升至8.81%。随着制造业风险暴露,青岛银行一面逐年压缩制造业贷款规模,一面加大不良压降力度,但截至2023年末,该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78.2亿元,仍占总贷款的9.27%,且最大单一贷款客户和第四大单一贷款客户都属于制造业。同时,制造业的不良率也还有3.28%,是不良率第二高的行业。存量不良尚未出清,行业**风险仍在释放中,这对青岛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多要求。 而在**业务领域的频繁违规操作,也在某种程度上增添了该行的**风险。2024年以来,青岛银行一共收到了6张罚单,其中有4张罚单都针对的**业务违规。违规行为包括“向资本金不足的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个人经营贷三查不严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中心违规经营”“向不符合借款条件的人发放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等。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2023年,青岛银行收到罚单的原因还有“向小微企业收取银行承兑汇票敞口承诺费”“互联网贷款信息夸大营销”“对公贷款资金被挪用”“绕道债权融资计划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融资”等,涉及经营贷、小微企业贷、**等多个业务板块。 青岛银行屡次因这些业务违规收到罚单,侧面反映出青岛银行在追求业绩和规模增长的同时,或出于对潜在**风险的防范与识别不足,在合规审查方面出现较大的疏忽。这种疏忽短期内并不会拖后腿,反而还可能会推动某部分业务收入提升或规模增长,但也会给青岛银行埋下资产质量下行的风险,另一方面,长期的合规性不足损害银行声誉,降低客户信任,对该行的业务拓展也会造成一定阻碍。 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并不是空喊口号,对于现阶段的青岛银行来说,除了要强化对外风险防控,对内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提高业务合规性同样重要。只有补好内控“里子”,才能走得更稳健。 $青岛银行(SZ002948)$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昨天 19:31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首季双降!重庆农商行,不再热衷风险资产

5月6日,重庆农商行在接连遭遇业绩端继续增利不增收、原副行长违规违纪接受调查的震荡之后,又收到了一张来自金融监管局的罚单。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万州分局披露,重庆农商行万州分行因存在贷款“三查”不到位的违规事实被罚30万元。 贷款“三查”是银行做出正确贷款决策,保证**资金投向合理的前提,若流程中出现合规性问题,将会增加贷款资产质量的风险。万州分行作为重庆农商行最大的分行机构,在**业务合规性方面的外在表现,也是重庆农商行的管理水平的体现。 据公开信息显示,万州分行目前是重庆农商行最大的分行机构。根据重庆农商行2023年报,去年底万州分行的网点数为94个,为重庆农商行各区县分支行数量之首,员工人数达640人,也仅次于总行。同时,该分行的资产规模达到538.35亿元,是渝农商行的龙头分行。 在重庆农商行的年报中曾多次表示,分销渠道建设是该行中长期战略发展的规划之一,不难推断,坐拥最多网点数量的万州分行在重庆农商行的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今年1月18日通过董事会决议出任副行长的谭彬就曾在万州分行担任过党委委员和副行长的职务。因此无论从规模和业务贡献,万州分行都可以看作是重庆农商行高管人才选拔的必经站之一。 处于渠道建设战略焦点的万州分行,从资本市场公开信息展示的状况来看,其业务关联到多家上市公司。其中ST红太阳披露的2023年报显示,万州分行被牵扯至红太阳集团的“暴雷”当中,万州分行与红太阳集团存在3笔共计1.71亿元的借款纠纷,于去年8月30日就已被披露,但至今为止,这些借款仍处于调解付款状态,尚未执行。如今红太阳集团资产持续缩水,前景难料。 万州分行在**业务“三查”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重庆农商行整体的缩影。虽然重庆农商行公布的不良率较为喜人,仅为1.19%,表明重庆农商行风控水平较高。然而矛盾的是,今年一季报资产结构却显示,重庆农商行的**扩张步伐明显放缓,资产配置逐步倾向于低风险的安全资产。 ​ 今年一季度重庆农商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实现71.28亿元、36.61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88%、8.77%。从结构性角度出发,该行营收板块下滑最明显的是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9.18%,利息收入也出现了些许下滑,因此可以判定是利息下降或生息资产下降的结果。 而今年3月底,重庆农商行的金融投资资产的规模却达到了6086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1120.68亿元,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他债权投资1869.32亿元同样达到了历史之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达到了396.13亿元,相比2023年翻了三倍之多。总体上,金融投资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之中的比重近三年来快速攀升。 加上今年一季度,重庆农商行实现投资收益9.38亿元,出现了102.18%的同比增幅,但另一方面,该行的所得税费用却出现同比82.10%的巨额降幅,为1.28亿元。 综合来看,这些变化折射出重庆农商行的资产结构已出现剧变,资产配置头寸更多被调剂到了免税资产方面和低利息的安全资产。 可以推测,可能是重庆农商行目前对于**资产风控的信心不足,选择了降低风险的资产配置方式。 可以佐证这一推测的还有2023年报数据。2023年,重庆农商行对公贷款的平均余额为3215.5亿元,实现了同比10.6%的增幅,然而在存款方面,该行去年的对公存款平均余额为1572.7亿元,只实现了0.7%的微增。简而言之,去年重庆农商行实现了可观的公司贷款新增投放,却没有派生出大量对公存款。 这意味着该行的2023年原有和新增的对公客户整体经营状况并不理想,现金流较为紧张,存在借旧还新、贷款展期的可能。这类**资产短期内虽然正常,但是潜在风险存在不确定性,公布的1.19%的不良率只是时点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风险水平。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ST三圣在重庆农商行的6400万借款在去年就发生了展期。 因此,结合重庆农商行的2023年报和今年一季报的表现来看,重庆农商行有意调整资产配置结构,放缓**资产扩张,更多倾向于低收益的安全性资产,很可能是为了防控信用风险敞口扩大化。 纵观今年,原党委委员、副行长舒静“落马”之后,张进获得金融监管局批复,正式出任副行长一职,重庆农商行的领导班子总算完成了“大换血”。如今,息差承压,资产配置向低权重资产倾斜,营收增长动力不足已成现实,在新任行长隋军带领下,重庆农商行新的业绩增长点在哪里,是重庆农商行18万投资者都在关注的问题。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16 10:16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比亚迪海狮07EV到底好在哪里?

20年技术的厚积薄发,让比亚迪的新车开发周期只有18个月,远高于传统油车的开发周期4年,于是比亚迪电动汽车一个个鱼贯而出,目不暇接。最近海洋网又出了新车款,海狮07EV,注意哦,这可不是新瓶装旧酒,这款车依靠进阶的e平台3.0 evo打造而成,相比上一代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是一款比亚迪高阶全能suv。海狮07EV定位“中型都市智电SUV”,搭载的e平台3.0 Evo集合了全球首创的CTB整车安全架构、十二合一智能电驱、智能宽温域高效热泵、全域智能快充与智能运动控制五大最新技术集群。除此之外,更是配备了23000rpm电机,这是全球量产的最高转速电机,海狮07EV还搭载了智能升流快充技术、智能末端快充技术、超级iTAC等突破性技术,不愧被称作为“全能王”。#比亚迪高阶全能SUV上市#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15 23:39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榜单第一!比亚迪再次递出闪亮名片

当下纵观全球,中国最具有代表性车企俨然已是比亚迪,首先在销量方面,比亚迪已是国内汽车龙头,而且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声誉已逐渐与特斯拉并驾齐驱。最近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出炉,比亚迪位列汽车及配件领域第一,品牌价值高达1051.86亿元。品牌价值是长期深耕市场、深耕客户口碑的回报,也是比亚迪再次递出的闪亮名片。#比亚迪再次递出闪亮名片#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13 01:11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员工成本压缩11%,利润仍大跌!广州农商行业绩回到10年前

自2020年总资产破万亿之后,广州农商行在业绩端的表现便一直低迷,增收不增利、增利不增收的情况交替出现,而近日,该行披露了其2023年的年度报告,其业绩端表现较于往年更加糟糕。 广州农商行董事长蔡建曾在2022年的年报中宣称,广州农商银行将以“一年当作两年用,两步并作一步走”的态度面临2023年,加快提升经营效益。但从实际来看,2023年广州农商行不但没实现经营效益的提升,还出现了加入“万亿资产俱乐部”之后的首次业绩双降,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181.54亿元、26.3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9.47%、24.56%, 事实上,除了业绩端背负沉重的下行压力外,广州农商行的管理层也陷入持续动荡中。在年报发布的档口,广州农商行原行长易雪飞就因严重违纪接受纪检委调查,这已经是该行近五年来第5名高管先后落马,这无疑给该行的“高质量发展赶考路”蒙上一层迷雾。 人力成本缩水11.18%,投放贷款或埋下暗雷 2022年,在董事长蔡建的带领下,广州农商行提出了2023年“逐步提升盈利能力”的愿景,力图书写「以“稳”推“进”」的经营答卷。但从结果来看,去年的广州农商行营业能力进一步缩窄,甚至出现了近十年来最低的净利润金额,以及上市以来最高的营收降幅。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农商行员工人数连续两年缩窄,并且粗略估计,去年该行的人力成本(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出现了11.18%的同比下滑,可即便如此“缩衣节食”,广州农商行仍交出糟糕的净利润“成绩单”,可见其盈利能力问题日益严峻。 从近年的利润表的细项分析,广州农商行的盈利重度依赖于利息收入。2020年-2022年,该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83.17%、83.30%、82.42%,而去年,利息收入的占比猛增到91.35%。此外,该行的手续费收入为8.47亿元,同比下降38.71%,占比4.67%,投资收益同比降幅31.54%,占比仅1.92%。不难看出,广州农商行的盈利能力高度依赖于生息资产的利息收入,而在息差下行的大环境中,业绩震荡的波动较为明显。 具体来看,2023年广州农商行净利息收入同比减少10.76%,实现165.83亿元,净息差为1.39%,下降30个基点。从结构性角度出发,来自贷款的利息收入绝对值变动最大,较2022年降低了32.48亿元,其中,受利率影响下降的金额为48.21亿元,而该行去年的营业收入下降绝对值为43.91亿元。可见,收入结构的单一并不利于该行实现“提升盈利能力”的愿景。 另一方面,在业绩双降、盈利能力下行的泥潭中,广州农商行的资产规模增速也呈现后继乏力的态势。2020年,广州农商行的资产总规模突破万亿,当年的增速为14.95%,而在2023年该行的资产增速下降到了6.53%。其中,该行的贷款余额规模增速由2020年的19.46%下滑至去年的5.95%,略低于总资产增速。 除此之外,广州农商行的存款增速也出现了连续下滑,从2020年的18.26%降低到去年的4.0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平均余额的角度出发,该行的总存款平均余额虽保持微增,但从细项来看,该行的公司存款平均余额由2022年的3627.44亿元降低至去年的3413.08亿元,不增反降。同时,其公司贷款的平均余额出现了5.63%的同比增幅。 简而言之,在对公贷款平均余额出现抬升的同时,广州农商行的对公存款平均余额却不增反降,这说明广州农商行去年新增的对公贷款客户整体经营状况不佳,贷款目的大概率为纾困,亦或者存在借旧还新、贷款展期的可能,这无疑在广州农商行「以“稳”推“进”」的发展道路中埋下了“暗雷”。 管理层持续动荡,内控管理问题突出 在业绩端持续承压的同时,广州农商行的内控问题也持续暴露。 今年3月19日,广州市纪检委披露称广州农商行的原行长易雪飞因严重违纪,正在接受调查。据公开资料显示,易雪飞于2006年加入广州农商行,并于2013年被任命为行长,此后,他担任该行行长长达10年,直到去年2月才因“超限服役”辞去行长职务。此次前行长易雪飞被查,不难推断其在任期间,广州农商行存在不小的内控问题。 事实上,这并非广州农商行高管的第一次落马。2019年8月,该行的原董事长王继康在辞任一个月之后接受调查,此后,广州农商行原业务总监陈千红、原行长助理吴海峰、原副行长彭志军先后在2020年落马,引发了该行管理层的大地震。 双击查看原图 让人意外的是,此次落马的易雪飞曾经是王继康的下属,两人曾一起共事13年之久。在易雪飞任职行长之前,广州农商行的行长便是王继康,而在王继康就任董事长后,易雪飞便接任了行长的职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易雪飞是王继康的嫡系。而面对外界对易雪飞落马风波的疑惑和问询,广州农商行表示此为个人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易雪飞离任之后,直到去年11月邓晓云出任行长之前,广州农商银行行长之位曾有过一段9个月的空白期。在此期间,行长之位由该行的副行长林日鹏代为履行。然而根据相关规定,代为履职的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这意味着林日鹏代为履行的行为已经超期。 除了高层的动荡外,广州农商行在去年还收到3张,累计260万元的罚单,其中涉及罪名分别是未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以及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在今年的第一季度,该行同样因为贷款问题收到两张累计165万元罚单。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中也有投诉者就贷款催收问题对广州农商行提起过投诉。 不难看出,一连串的高层违纪违规以及合规性运营问题,让广州农商行的内控管理饱受质疑,除此之外,业绩端的困境也让这尊万亿级的农商行寸步难行,如今,广州农商行的“高质量发展赶考路”迷雾四漫,而“国内一流商业银行”的愿景似乎也遇到了瓶颈。如何在提升内管的同时优化业绩表现继续破浪前行,成为了新任行长邓晓云所带领的领导班子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11 23:28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比亚迪海狮07EV到底好在哪了

20年技术的厚积薄发,让比亚迪的新车开发周期只有18个月,远高于传统油车的开发周期4年,于是比亚迪电动汽车一个个鱼贯而出,目不暇接。最近海洋网又出了新车款,海狮07EV,注意哦,这可不是新瓶装旧酒,这款车依靠进阶的e平台3.0 evo打造而成,相比上一代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是一款比亚迪高阶全能suv。海狮07EV定位“中型都市智电SUV”,搭载的e平台3.0 Evo集合了全球首创的CTB整车安全架构、十二合一智能电驱、智能宽温域高效热泵、全域智能快充与智能运动控制五大最新技术集群。除此之外,更是配备了23000rpm电机,这是全球量产的最高转速电机,海狮07EV还搭载了智能升流快充技术、智能末端快充技术、超级iTAC等突破性技术,不愧被称作为“全能王”。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11 16:26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对公贷款增99%,存款却下滑12%,网商银行,步履沉沉

网商银行高歌猛进的增长数据背后,隐忧开始浮在台面上了。 今年4月30日,网商银行公布了其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年报显示,2023年网商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实现187.43亿元、42.0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9.49%、18.80%,实现了业绩端的“双增”。 不过,与业绩端的表现不同的是,网商银行似乎正在从“扩表”转向“缩表”。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从去年9月末的4847.32亿元,一路下跌至今年一季度末的4322.54亿元,仅半年时间便缩水了524.78亿元。 ​ 面对连续两个季度的资产规模下降,网商银行现任董事长金晓龙在年报致辞中表示,这是因为2023年该行以风险控制为工作核心,主动控制了规模,提升识别风险能力,严格认定不良贷款,全力守住风险底线。 区别于微众银行的轻舟漂流,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网商银行的增长背负着沉重的资产风险,各种数据也表明网商银行的现状“挖掘优质小微客户”的愿景相矛盾。 根据网商银行年报,在董事长金晓龙的带领下,网商银行在2023年以努力实现“全领域、全方位地挖掘和支持优质小微客户”为目标,寻找和支持最具风险抵抗能力、最具韧性和发展潜力的商家。从结果上来看,该行的确实现了对公贷款余额的确出现了可观的增幅,只不过在新增对公贷款客户的质量方面,并不算理想。 去年末,网商银行的贷款余额2,705.82亿元,比年初增长18.58%。其中,公司贷款余额为730.24亿元,同比增幅99.42%,几乎翻了一倍,成了网商银行彰显支持小微金融的“成绩单”。 但细节却显示,网商银行对公业务的增长模式存在重大隐忧。因为,从对公存款来看,网商银行去年年末对公存款余额为714.16亿元,不但没有实现同比增长,反而还同比减少了11.98%。 简而言之,接近100%的对公贷款增速,不但没有给网商银行带来对公存款的增长,反而还出现降幅。 考虑到金晓龙曾表示,该行服务的客户都是实体经济的最小单位,在穿越经济周期过程中,会面临更复杂的挑战。因此可以推测,网商银行2023年新增的大部分对公贷款客户,其贷款目的大概率聚焦于纾困,亦或者存在借旧还新、贷款展期的可能,从而无法将贷款形成派生存款存入对公账户之中。这样的客户群信用质量不高,在未来存在贷款违约风险,显然不在“优质小微客户”之列,继而网商银行“守住风险底线”的愿景也将更难实现。 网商银行的不良率和信用减值损失金额也映照其**资产的风险性。去年末该行的不良率为2.28%,较2022年末上升34个基点,高于商业银行2023年末1.59%的平均水平,同时拨备覆盖率为199.14%,较2022年下降了58.25个百分点。 另外,网商银行在去年进行了103.61亿元的核销,同比增幅62.39%,根据估算去年的新生不良贷款金额下限为119.89亿元,同比增幅也达60.47%。而在今年一季度,网商银行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1.2%,信用减值损失却同比增加了39.8%,这些数据都在表明,网商银行资产质量端的风险敞口正在快速扩增。 可以印证的还有网商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除了进行大力度核销以外,网商银行还在2023年进行了三次不良资产包收益权的转卖。值得注意的是,该行转卖的不良资产包原始金额分别为41.96亿元、11.43亿元、8亿元,但最终的成交价分别为3.38亿元、1.81亿元、0.70亿元。这意味着网商银行以1折左右的价格将不良资产的收益权售卖。 相比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逐渐落于下风,虽然有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的支持,如今随着淘宝和天猫流量下滑,网商银行的高增长支持力能持续多久呢?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11 16:04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IPO申请被中止,8千亿广州银行业绩、上市双双失意

冲刺IPO近15年,广州银行的上市之路再遇挫折。近期,深交所官网披露一则消息,显示广州银行等5家银行,因为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过了有效期,需补充提交,被中止了IPO申请。 事实上,自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落地后,广州银行的IPO申请在次月就被深交所受理。只是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广州银行IPO非但没从受理阶段走向问询阶段,反而因财务资料过期被中止申请。究其原因,与广州银行本身的经营业绩下滑、资产质量较差等多重困境脱不开关系。 就在4月29日,广州银行披露了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0.03亿元,同比减少了6.71%;实现归母净利润30.17亿元,同比减少了9.64%。这是自2017年以来,广州银行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规模增速放缓,成本收入比攀升 事实上,广州银行的经营颓势早已显现端倪。2021年,该行在营收大增11.03%的基础上,归母净利润跌去了7.93%;2022年,营收增速收窄到3.56%,归母净利润的跌势扩大到18.59%。到2023年,营收也支撑不住出现下滑。 具体来看,广州银行营收端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11.9%,实现了117.93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滑4.45%,实现了12.32亿元;投资收益则增加44.65%,实现了28.01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是广州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于利息净收入的下滑,广州银行不意外地将其归因于“全行业市场利率下行,净息差收窄”,2023年,该行的净息差为1.75%,同比下降了36 个基点。 在生息资产中,平均收益率下跌最严重的便是贷款收益率,2023年的贷款平均收益率仅有5.56%,比2022年下降了61个基点。贷款收益率的大幅下跌,也是该行净息差收窄的重要诱因。 与此同时,广州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扩张也展现出后继乏力的态势。截至2023年末,广州银行的资产总额为8317.27亿元,较年初增加4.76%,其中,贷款总额为4650.59 亿元,较年初增长3.68%;负债总额为7763.38 亿元,较年初增加了4.77%,其中,存款余额 4389.72 亿元,规模较年初减少了1.31%。 不仅整体增速较2022年大幅放缓,存款规模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存款中唯一一个实现规模正增长的只有零售定期存款,公司存款和零售活期存款的规模较年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尤其是公司存款,年末余额为2548.93亿元,较年初缩减了11.1%;公司贷款则较年初增加了6.12%,年末余额为2804.22 亿元,一增一减之间,可以推测广州银行2023年新发放的公司贷款并未产生过多派生存款,反之亦可印证该行2023年的新增客户的整体经营状况不算优秀,账面现金流也不够充裕,对应的对公**资产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广州银行曾在招股书里表示“该行成本收入比可能呈增长趋势,对盈利产生一定影响”,此次的年报数据恰巧印证了这一点。2020年-2022年,广州银行不断控制成本收入比,将其从25.45%降至24.7%,但2023年却未能控制住,直接反弹至27.3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州银行的获利能力趋弱。 资产质量仍待提升,贷款集中度较高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3年末,广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05%,较2022年末下降了11个基点,不良贷款余额也从97.1亿元减少到95.11亿元。 2023年,广州银行加大不良处置力度,仅通过第三方转让的方式就处置了30.8亿元的不良贷款,还计提了22.9亿元的减值准备。尽管在现金清收、重组、呆账核销、转让等不良贷款处置手段下,广州银行2023年末的资产质量相较于2022年末实现优化,但这一不良率在同业中仍是处于较高水平。 而之所以不良率会在近两年高居2%以上,很大原因就是该行前几年大力投放房地产贷款导致的。2020年末,广州银行的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总贷款的比例高达 23.56%,彼时该行房地产业不良率只有1.14%。但此后几年,随着房地产行业震荡,该行的房地产业不良率一路上升,截至2023年6月末已高达4.41%(广州银行2023年报未披露年末数据)。 ​ 即便房地产业不良率一路攀升,广州银行也在压降房地产业贷款规模,但截至2023年末,该行的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仍有280.13亿元,是该行的第二代贷款行业,在总贷款中占比高达6.02%。2023年,该行一共有8户房地产贷款客户发生不良贷款,其中有4户都是2023年才新增的。 要知道,广州以制造业起家和立足,2023年广州市的制造业正进入政策集中释放期,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达144.9%,反观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9.6%。而广州银行作为广东省资产规模最大的地方法人银行,却并没有在制造业领域投入大量资金。截至2023年末,该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04.89亿元,在总贷款中占比4.41%,虽然相比2022年末高出了0.53%个百分点,但与房地产业贷款占比仍有一定差距,且没有跟上广州制造业的发展步伐。 另一边,广州银行较高的贷款客户集中度,也给该行的资产质量增加了一定风险。2023年,广州银行向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占资本净额的37.55%,向最大单一客户发放的贷款余额占资本净额的4.87%。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广州银行贷款规模扩张对大客户存在一定的依赖,一旦大客户出现经营危机,该行的资产质量也就面临风险,如该行向深圳深业物流发放的贷款,此前便被标记为关注类贷款。而广州银行目前还有209.92亿元的关注类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高达4.51%,一边是占比较高的关注类贷款,一边是较高的客户集中度,广州银行仍存在较大的不良上行隐患,可以说未来的不良出清任务依旧艰巨。 **贷款下滑15%,被诟病诱导获客 立足于经济富饶的广州,广州银行发展的零售金融业务有声有色,在整个**业务规模当中,零售贷款的占比为40%,与不少城商行对比,相对表现比较优秀。而在零售贷款当中,首屈一指的当属**业务,广州银行的**贷款余额存在2022年底一度高达1015.08亿元,在零售贷款余额当中的占比高达55%。**贷款业务所产生的分期手续费收入、年费收入、刷卡手续费和利息收入每年可产生数十亿可观的利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底,**贷款金额只有860.16亿元,在整体贷款与垫款总额中的占比下降到18.5%,同比下滑15.26%。与之对应的是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也出现了下滑,2023年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是12.32亿元,同比下降3.68%。 与此同时,**业务也伴随着大量的投诉。2023 年,广州银行接到消费者投诉 23,823 件,主要涉及**业务和个人贷款业务,投诉焦点问题为还款问题,投诉量最大的地区为广州地区。 最近就有广州网友投诉,作为广州银行**老用户,接到广州银行客服电话承诺开通铂金卡有南航优惠,而且没有年费,结果签收到卡了之后,还没有激活就被扣掉了480元,打电话反馈到广州银行客服后,对方立即给出销卡退费的结果。而且这位网友发现这种情况不只是她遇到,实际上在黑猫投诉以及其他网站上均有此类情况的反馈。 从公开的网络渠道来看,广州银行设立了7个**中心,对推广**业务可谓是发了大力气,不过从网友的投诉来看,这种操作下存在着诱导的嫌疑,一旦网友妥协认账,就立即进账480元,后续还能产生其他的各种收入。而销卡退费对于广州银行而言可能只是在电脑后台的随手操作,不过对于用户而言,就会产生巨大的困扰。如果这种情况广泛存在,这有可能说明广州银行**业务已经不增反减,处于极力维护的边缘。 除了业绩增长放缓和存量**风险仍未释放完全,广州银行还面临合规水平不足、中层人事变动频繁、消费投诉较多等经营难题,在中小银行IPO竞争激烈、监管又趋严的当下,广州银行如何才能理清旧账、整顿经营,推动IPO进程早日走上正轨呢?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11 12:32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营收下降7.29%,**业务震荡,广发银行来到变局的十字路口

自2016年携资百亿入主广发银行后,中国人寿逐渐深入参与广发银行的日常运营和决议,去年下半年开始,广发银行中高层陆续变动,变动后该行又添了一批来自中国人寿的高管、董事,足可以见中国人寿对广发银行的上心。 只是,这份上心似乎并未能有效挽救广发银行在内部运营和经营业绩上的颓势。根据中国人寿2023年年报,广发银行2023年“增利不增收”——实现营业收入696.78亿元,相比2022年的751.54亿元,减少了7.29%;净利润160.19亿元,同比增加3.16%。 ​ 除了整体营业收入不理想,曾经广发银行引以为傲的**业务,近期也频繁释放出**相关APP下线、**用户权益大缩水等负面信息,昭示着并不出色的**业绩走向。IPO长跑十余年未果的广发银行,似乎仍身处经营低谷期。 营收增长不稳,资产规模增速减缓 由于广发银行本身还未披露2023年报(4月29日晚间已披露),只通过中国人寿透露了资产负债规模和营收净利四项主要指标,暂时无法分析该行具体是哪几项收入导致的整体营收下滑,净利润为何又能逆势上扬。 但今年1月17日的广发银行2024年工作会议上,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提到:广发银行2023年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实现了“双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11%达到近五年高位。广发银行能在营业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保持净利润的增长,或许也与该行的**资产质量指标有所优化,减值计提减少有很大关系。 再看营收端,近几年广发银行的营业收入起伏不定,2020年达到营收巅峰805.25亿元,2021年就立马下跌到749.05亿元,跌幅6.98%,2022年略回升了0.33%,到2023年便又大幅下跌了7.29%,极其不稳定。 而往年与广发银行的整体营收走势几乎一致的,便是占营收大头的利息净收入。2020年-2022年,广发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依次为628.47亿元、554.99亿元、558.2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69%、0.59%。到2023年,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仅510.69亿元,同比降118.55%。利息净收入大幅下滑背后,是风险资产规模增长的放缓和净息差的逐年收窄。 截至20023年末,广发银行总资产突破3.5万亿,为35095.22亿元,较年初只增长了2.68%,总负债为32325.37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42%。资产和负债的增速都不算高。从2020年开始,该行的资产和负债规模增速就已经开始放缓。2020年-2022年,广发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分别为15.01%、10.96%、1.72%;负债规模增速分别为15.95%、11.23%、0.98%,到2022年几乎陷入增长停滞,尤其是负债增速,2023年虽然有所好转,却也依旧不高。 在全行业都面临息差收窄压力的背景下,2023年广发银行的净息差只有1.6%,在12家全国性股份行中排名第8,属于中等偏下位置。标普在去年下半年对广发银行的评级观点中,也指出了该行的盈利能力弱于同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净息差较低,**成本较高,限制了内部资本产生。净息差下行厉害,资产规模又扩张缓慢,很难对冲息差收窄的影响,实现以量换价,利息净收入大跌也是在意料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广发银行的营收对**业务的依赖成都也较高,2023年营业收入的下滑,或许也与**业务发展不佳有一定关系。 权益缩水APP下线,**业务量质齐降 为什么说广发银行的**业务对营收影响较大? 2021年2月,原银保监会等下发相关通知,统一将“**分期收入”转计入“利息收入”,而不再计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当然,尽管改变了营收结构,这一调整对最终利润没啥影响,只是,对比在这一新规发布后广发银行2020年年报中的数据与2019年年报数据的差异,就可以对比出该行的**分期收入有多少,在营收中的占比是多少。 2019年年报(调整前)中,广发银行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为363.95亿元,2020年年报(调整后)中的2019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则变成了104.28亿元,计算下来,2019年该行的**分期收入为259.67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高达34.03%。放眼整个银行业,**分期收入能贡献超1/3营收的银行,除了广发银行很难找到第二个,**业务对该行业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如今,广发银行曾经倚重的**却逐渐展露出颓势。就在4月16日,广发银行一口气发布四则公告,调整了广发南方电网联名卡、广发鼎极系列**、广发银行多利卡等**的用户权益,4月19日又发布一则公告调整了广发龙腾机场联名**的部分权益,将这些**的权益进行收缩。 其实,今年以来有不少银行都调整了**权益,这是发卡银行从“重拉新轻留存”向“重留存重效益”模式转变的必然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成本缓解息差压力。但广发银行在**“减配”的同时,还宣布要在6月28日正式下线广发G-Force APP下线,下线后将停止包括注册登录在内的所有功能服务。G-Force APP是广发**推出的一款智能手环的配套APP,曾花重金打造,运营八年后最终惨淡下线,着实令人唏嘘。 从APP的无奈下线到**权益的大幅缩减,背后是广发银行**多项业绩指标的发展疲态。 截至2023年末,广发银行的**发卡量规模有1.18亿张,较上年末有所增长。广发银行并未披露**流通卡量相关数据,但从**透支余额来看,2023年该行出现了收缩,截至年末有4248.7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37%,较规模巅峰的2018年末则收缩了12.49%,**透支余额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下降到了20.49%。 **透支余额是**和信生息资产和主要收入来源,应收款项余额出现负增长,广发银行的**业务收入或也会出现下降。不过,广发银行的年报中并未将**业务收入单独披露,而是将其与个人银行业务合并披露。2023年该行的“个人银行及**业务”营业收入为374.72亿元,相比2022年减少了5.71%,至于这减少的营收里有多少来自**业务也就无从知晓了。 除了收入外,据有关测算,广发银行的**额度使用率为33%,如果测算准确,那相比2022年又下降了一个基点。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3年末,广发银行**透支不良率为1.59%,较2022年末上升了1个基点。 其实,2022至今,广发银行有在通过**年费涨价、开发会员增值服务,以及代销等多方面着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只是如果过于激进,对消费者权益来说也是一种侵害,在黑猫投诉平台,有上百条与“广发** 年费”有关的投诉,最近的一条投诉就是4月24日,控诉内容大多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取了高额年费,此外还有诱导开卡、年费权益未使用却强行扣除、不履行售后义务等。在监管端,该行**中心也有多个下属分中心因为各种各样的违规,被开出罚单。 作为一家全国性股份行,广发银行IPO长跑多年却始终未能“上岸”,如今**业务也表现不佳,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截至目前,白涛出任广发银行董事长已近两年,未来,这位金融老将要带领广发银行重塑**业务,提升经营业绩,尽早实现IPO呢?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11 11:34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业绩疲软分红缩水,资产质量承压,西安银行走到了命运的拐点

在梁邦海正式出任西安银行党委书记,只待履行相关程序并报监管核准便可成为董事长,掌舵西安银行的当口,西安银行也披露了2023年的经营业绩。 4月29日晚,西安银行发布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西安银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2.05亿元、归母净利润24.62亿元,各自同比增加了9.7%、1.56%。这是一份难言优秀的财报,实际上该行的税前利润同比减少3.21%至23.96亿元,得益于所得税支出为-0,69亿元,净利润才勉强实现正增长。 纵观2023年,西安银行成了A股规模最小的上市银行,无论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都弱于兰州银行、贵阳银行、重庆银行和成都银行。 在经营业绩表现疲软的同时,2023年西安银行对投资者的分红也大幅减少。根据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西安银行每10股分配现金股利0.56元(含税),合计分配2.49亿元(含税)的现金股利。相比2021年的28.04亿元和2022年的24.62亿元的现金分红,此次分红方案的计划金额大幅减少,梁邦海在业绩说明会上回应称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内源性资本补充储备,确保资本充足水平达标且能更好应对外部风险的非预期波动。 只不过,从资本充足水平和盈利水平来看,西安银行近两年的内生性增长动能明显不足。叠加资产质量下滑、揽储能力趋弱、规模增速放缓等多重经营问题,新掌门梁邦海面临的挑战还不少。 揽储能力趋弱,净息差持续收窄 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因为投资收益的大增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转亏为盈,作为营收主体的利息净收入则只有53.08亿元,同比减少了3.6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同比减少31.97%至2.77亿元。 利息净收入下降的背后,是该行付息负债成本的大幅增加,2023年该行付息负债的利息支出为100.75亿元,同比增长了20.48%。具体来看,2023年该行成本率出现上升的主要是个人存款、同业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放款项,其中个人存款的平均利率从3.18%上升到3.28%,同业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放款项的平均利率则从1.73%上升到2.08%。 2023年,西安银行的存款增速为5.17%,略低于总负债6.55%的增速。值得注意的是,该行的存款项目中,只有个人定期存款在2023年出现增长,截至年末的个人定存余额为1427.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18.56%,在总存款中的占比提升至47.16%。反之,公司定期存款、公司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的余额较上年末都出现了负增长,结合2023年只有个人存款成本率出现上升,可以推断西安银行的揽储能力正在快速减弱,只能通过提高个人存款利率以及加大个人定存揽储力度,以维持整体存款规模增长。 ​ 而在整个负债表中,增速较高的两个负债项目是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分别增长了169.14%、27.22%,这两个项目在西安银行的生息资产表中都被归纳到“同业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放款项”中。而同业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放款项的平均利率在2023年增加了35个基点,是该行计息负债中利率上升最多的一个项目。可见西安银行高息揽储的同时,也投入了较大的资金成本吸纳同业负债,弥补存款增长放缓导致的资金来源缺口。 负债增长的放缓,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西安银行的资产投放力度。截至2023年末,西安银行的总资产为4322.0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5%,资产规模增速与负债规模增速相当。而在2022年,该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增速还分别高达17.34%、18.33%,2021年和2020年也都保持着两位数的资产负债规模增幅。 另一边,西安银行的息差收窄趋势还在延续。2020年时,该行的净息差还高达2.16%,此后三年不断下跌,2023年就下跌到1.37%。且这一跌势还没有止住,2024年一季报显示,今年1季度该行的净息差为1.21%,净利差更是只有1.09%了。一面是净息差不断下滑,一面是风险资产扩张放缓,最终导致西安银行的经营业绩呈现出难以掩盖的疲态。 不良率上升,金投资产质量也下行 业绩承压的同时,西安银行的资产质量也面临考验。2023年,西安银行加大了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力度,计提了27.42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30.63%。 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大头是贷款减值损失和金融投资减值损失,其中,贷款减值损失计提了16.96亿元,同比减少了13.91%,占信用减值损失的61.85%。减值损失计提的减少或许是出于对利润端指标数据的考量,并不意味着资产质量的优化,实际上,截至2023年末,西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35%,较2022年末还增加了10个基点。此外,关注类贷款占比也大幅增加,2023年末的关注类贷款率为4.37%,较上年末增加了194个基点。不良率和关注率上行的同时,西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持续下跌,2023年末降至197.07%,较上年末下降了 4.56 个百分点。 对于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增,西安银行在年报中的解释是“受部分房地产客户和零售业务风险等方面的影响”。房地产业是西安银行的第四大贷款行业,截至2023年末的贷款余额为102.17亿元,相比上年末增加了10.83%,增速大于整体贷款增速,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从4.86%提升至5.03%。 尽管西安银行并未披露房地产业贷款的不良率,但也表示部分房地产客户等的影响导致不良率上升,可见该行的房地产业**质量不算好。在此情境下,西安银行依然加大了地产**的投放,一定程度上也埋下了**风险。截至今年1季度末,西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上升至1.43%。 另一边,2023年西安银行的金融投资减值损失计提为10.54亿元,同比增加了901.06%,占总计提的38.43%。金融投资是西安银行仅次于贷款资产规模的第二大资产,截至2023年末,该行的金融投资资产余额为1761.29亿元,相比上年末缩减了1.98%。 但截至2023年末,西安银行纳入第三阶段的“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净额”为15.71亿元,相比2022年末增加了115.5%;纳入第二阶段的净额为11.53亿元,相比2022年末也增加了29.99%。第二、第三阶段金融投资净额的增加,反映出西安银行的投资资产质量出现明显下滑。 多项经营指标的疲态,是西安银行内部管理问题在业绩端的显性映照,近年来,西安银行频繁出现领导层职位空缺、超期任职的现象。 财报发布的当天,西安银行董事会秘书石小云因工作调整,向该行提交了辞职报告。石小云自2016年8月起便担任该行董事会秘书,已**超7年,此次辞职极有可能就是因为“7年轮岗监管红线”,因为就在石小云辞职前几天,西安银行还因为两位现任独董超期服役且继续领薪被出具监管函。此外,该行副行长黄长松、张成喆、狄浩,以及前任董事长郭军等都存在超期服役可能,加上该行监事长一职半年多仍未“补缺”,种种情况都反映出西安银行或面临高层管理“缺人”的尴尬境遇。 领导层的不完善,对西安银行的战略执行也会造成一定拖累,在面临较大业绩压力的当下,西安银行如何尽快完善新领导班子,在新董事长的带领下走出经营困境,修复业绩呢? $西安银行(SH600928)$  $西安银行(SH600928)$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08 11:23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核心大员再走一人,苏州银行新领导层逐渐稳定,业绩增长却现疲态

2023年4月,苏州银行迎来新董事长崔庆军,由此开启了新一轮高层人事变动,从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到董事会秘书、监事会主席等都换了一轮。就在4月26日,苏州银行发布公告表示,张小玉因个人原因辞去了苏州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执行董事及董事会相关专门委员会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 近两年苏州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首席信息官的张小玉工资也是苏州银行所有高管中最高的,2022年和2023年分别获得了252.38万元、236.9万元的税前薪酬。对于张小玉辞职的“个人原因”,苏州银行没有细说,但此前有爆料称张小玉或将前往华兴银行任职。伴随着张小玉的辞任,苏州银行大致完成了“自上而下”的人事调整,而大换血后的新领导班子,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苏州银行疲态尽显的经营业绩。 在发布张小玉辞职公告的同一日,苏州银行的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也正式披露。从年报来看,2023年该行实现营收118.66 亿元,较2022年只增加了1.03亿元,增幅0.88%。除了营收增长缓慢外,该行的经营还存在内生增长持续性不足、和房地产业绑定较深等问题待解。 营收增长出现颓势,有调节利润之嫌 2020年以来,苏州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速便一直在10%以下徘徊。2020年-2023年分别为9.97%、4.49%、8.62%、0.88%,到2023年几乎陷入增长停滞。分季度来看的话,2023年苏州银行的营收在逐季度下降,第四季度该行仅实现了26.78亿元的营收,环比三季度减少了8.22%,同比减少了2.19%。 营收增长的颓势,主要原因或在于利息净收入的增长收缩和中收业务净收入的下滑。2023年,苏州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84.82亿元,勉强维持了1.7%的正增长,到2024年一季度的增速就变成了-0.84%。 利息净收入增速下降的背后,是净息差的逐年收窄。2023年,苏州银行的净息差为1.68%,较2022年下降了19个基点;今年一季度的年化净息差又继续下跌到1.52%。苏州银行净息差的大幅下跌,既有重定价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苏州的金融机构较多,银行间的竞争也更激烈,在定价上的溢价空间也更小, 这给苏州银行的贷款定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2023年该行的贷款平均收益率为4.29%,同比下降41个基点,拖累了整体生息资产收益率。 苏州银行营收端的另一个收入来源即中收业务,2023年的表现也称不上好:全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2.39亿元,同比减少5.95%。手续费净收入的下降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波动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叠加减费让利政策,最终导致苏州银行的代销类业务中收出现明显下降,2023年该行代客理财业务同比下降19.87%,为6.85亿元。 营收增速减缓的情况下,苏州银行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大增17.41%,实现了46.01亿元。而利润端的优异表现,很大一部分源于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大幅减少,2023年该行只计提了16.48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比2022年少计提了11.16亿,颇有通过减少计提而调节利润的倾向。不过,由于苏州银行的**质量控制得比较好,截至去年年末的不良率为0.84%,比年初下降了4个基点,不良贷款余额虽有所上升,却也只有27.07亿元,加上拨备覆盖率较高,其减值计提下调并未过多影响到整体资产质量。 对公贷款高占比,房地产贷款投放较激进 在资产端,苏州银行有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对公贷款增速高于整体贷款增速。截至2023年末,苏州银行的对公贷款余额为1960.01亿元,相比年初增加了22.40%,这一增速高于整体贷款增速17.38%,更高于个人贷款增速7.62%,对公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进一步提升到66.80%,远高于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其他优秀的江浙沪城商行。 诚然,苏州银行的对公贷款业务不良率低,算得上该行的重要优势,但对公贷款的收益率相对零售业务更低,2023年,苏州银行的公司贷款平均收益率只有4.03%,比零售贷款的平均余额低了76个基点。纵向对比,2019年时该行的公司贷款平均利率还有5.56%,零售贷款平均利率为5.79%,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算大。但短短4年公司贷款平均利率就减少了153个基点,和零售贷款平均利率的差距也拉得更大。+ 在对公贷款的行业投放方面,苏州银行几乎在每年的财报中都提及要“加大支持制造业”,但从实际贷款增量来看,该行对制造业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似乎有所保留。首先,该行的制造业贷款占比在2017年末达到峰值,有22.15%,但此后便逐渐下滑。2023年3月,崔庆军以苏州银行党委书记的身份接受专访时,便提出苏州银行要“以政策资金精准滴灌普惠小微、制造业等重点客群”,只是这份重视在年报中过多体现。截至2023年末,该行的制造业贷款为522.46亿元,在总贷款中占比17.81%,虽相比上年末略有增长,但规模增量比不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增长又比不过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贷款上,苏州银行依然保持着激进的扩张,年末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168.32亿元,较年初增加69.08亿元,增速高达69.61%,占比也上升到5.74%。房地产业是该行贷款不良率最高的行业,2021年一度飙升至惊人的6.65%,尽管近两年不断压降,也依旧有2.6%。在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的情况下,苏州银行仍大力投放地产贷款,一定程度上会埋下风险隐患。 而在零售业务板块,苏州银行的表现则较为保守。尽管在年报中,苏州银行也将零售业务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但2023年该行的零售贷款只增长了7.62%,与公司贷款超20%的增速相差甚远,年末个贷余额为974亿元,在总贷款中占比下降到33.2%。而从代客理财业务收入的走势来看,被苏州银行当作零售业务重点的财富管理业务,暂时也难挑大梁。 不过,由于苏州银行此前定位服务中小微企业,在经营贷扩张上有一定优势,近几年该行的经营贷一直保持双位数增长,2023年的增速为14.97%,经营贷的稳定增长也给苏州银行的零售**业务增长创造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起,苏州银行的核充率便一路下滑,及至2023年末只剩9.38%,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行的内生增长持续性不足,长期下来有可能会对资产扩张形成制约。新领导班子全面接手苏州银行后,如何摆脱营收增长放缓、核充率下滑等焦虑,是继续走老路还是找准新目标进行转型,都亟待探索。 $苏州银行(SZ002966)$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08 10:59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贵阳银行双降的背后:零售对公均表现不佳,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最近,贵阳银行发布了2023年度报告以及2024年一季度报。虽然该行在前年交出了业绩双增的答卷,但在过去的2023年,其不但没有维持住过往的业绩增势,反而还陷入了“营利双降”的泥潭之中。 贵阳银行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150.96亿元,同比下降3.50%,归母净利润实现55.62亿元,同比降幅8.92%。业绩端下滑的同时,贵阳银行在不良方面的表现也不理想,不良率达到1.59%,较2022年末上升14个基点,在17家A股上市的城商行中位居第三;利润分配预案计划现金分红10.6亿元,股利支付率为20.2%,依然相对不高。 ​ 实际上,贵阳银行在业绩端的不佳表现,和他们没能实现零售、公司业务的战略目标存在一定关系。同时,该行在内部管控方面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其业绩端的压力。 战略引擎表现不佳,目标愿景难以企及 在董事长张正海的带领下,贵阳银行制定了实现“西部上市城商行排头兵”和“贵州新发展重要助力者”的战略目标,支撑这一战略目标的四大引擎就包含“做强公司业务”和“做大零售业务”,在贵阳银行2022年年报中,董事长张正海和行长盛军致辞内容也多次强调“做强公司业务”、“做大零售业务”的发展愿景,但从去年的业绩端数据来看,贵阳银行做大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的目标并未如愿。 去年,贵阳银行的业绩表现从前年的双增变为双降,实际上是营业收入端和营业支出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营业收入端出现了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的明显下滑,净利息收入实现135.76亿元,同比下滑了1.8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实现2.81亿元,同比下降32.06%。而营业支出端出现明显变化的是信用减值损失细项。去年,该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为48.98亿元,而在2022年,该数值为42.85亿元。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该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业务分布。2023年,贵阳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为48.98亿元,其中公司业务的信用减值损失为37.66亿元,占比76.90%,而该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中有85.21%都来自于贷款减值损失。不难推测,去年有大量不良爆发在贵阳银行的公司贷款中。 事实上,公司贷款一直是贵阳银行贷款资产的主要来源,2023年该行公司贷款的平均余额为2579.19亿元,占总贷款平均余额的84.43%,同比增幅17.38%。此外,该行还披露其对公客户有效户数实现了同比 2.73%的增幅,达到12.36万户。 公司贷款通常能够派生相对应公司存款,不过贵阳银行去年的公司存款平均余额为2065.30亿元,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1.57%的同比降幅。大量的贷款投放却无法派生相应存款,这意味着贵阳银行去年新增的投贷企业整体存在经营效益不佳的问题,其贷款目的聚焦于纾困,亦或者存在借旧还新、贷款展期的可能,从而使该行公司贷款质量存在隐忧。 在“大公司”引擎承压的同时,贵阳银行在“做大零售业务”方面同样没有取得出色的成绩。去年,贵阳银行的零售贷款平均余额为475.58亿元,同比仅仅微增0.77%,从结构性来看,贵阳银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为183.73亿元,同比下降8.89%,是其中较为明显的下滑细项。 以零售客户量为参考,贵阳银行去年的个人全量客户数1253.88万户,同比增幅仅为2.53%,相较于前一年3.60%的增速出现缩窄。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该行去年的财富用户数实现了5.20%的同比增幅,但在理财产品手续费方面却出现了26.63%的同比降幅,不难推断,贵阳银行理财产品的消费粘性正在恶化。 此外,贵阳银行去年末的**透支金额为66.89亿,虽然较2022年末实现7.28%的增幅,但该数据只是时点性数据,并不能清晰展现贵阳银行整个报告期内**使用的平均情况。如果结合该行2023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同比下降12.38%来判断,不难发现贵阳银行的**消费频次和消费金额也在变少。 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贵阳银行零售端规模扩张的疲态。可见,贵阳银行“做大零售业务”的道路上同样困难重重。 两笔巨款相继失控,内部管理存在漏洞 贵阳银行行长盛军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该行在去年严守风险合规底线,将合规风控视为生命线,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可实际上从贵阳银行的表现来看,其内管问题依旧是经营当中的“老大难”。 2023年全年,贵阳银行一共收到了12张罚单,每一张罚单均提及该行在贷款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甚至还存在贷款“三查”严重不尽职的情况,累计罚金高达430万元。 更严重的是,贵阳银行还牵扯进了正威集团的贷款违规风波。从公告看,去年贵阳银行已发现贵阳银行双龙支行对贵州国际商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16亿贷款无法回收 ,相关担保方正威国际、王文银均成为失信被执行人,16栋房屋以及某家公司股权的担保品在处置后能否覆盖贷款损失成为焦点问题。最意外的是,昔日双龙支行行长梅宗贵在离职后又进入了正威集团任职金融顾问。 面对外界对贵阳银行风控管理能力的疑惑和问询,贵阳银行至今均未给出明确的答复,也未能公开对这一失误进行总结和反思。 除却贷款业务的风控管理不合规问题,贵阳银行去年还发生了一场4.7亿元易鲸捷数据库购置风波,真相至今扑朔迷离,以至于贵阳银行的采购管理、金融科技专业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备受质疑。 该行花费4.7亿元购置的易鲸捷国产数据库到今天为止都没有正式上线使用,其采用Oracle数据库已是板上钉钉。但是围绕4.7亿元采购款带给贵阳银行的影响远没有结束。对于这个问题,贵阳银行至今还没用给详细的说法,这也让投资者不得不拷问贵阳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真实性。 不难看出,贵阳银行的管理水平尚需要大力优化和提升,其业绩双降的背后,“大公司”、“大零售”引擎动力也在逐渐疲弱。要知道的是,贵阳银行树立了2025年成为“西部上市城商行排头兵”的目标,要呈现完善的治理、健全的风控,突出的质效的现代商业银行风貌,只是接下来的2年里,按照贵阳银行的现状,能如愿实现吗?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05 21:19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英超曼城球星凯尔·沃克喜提比亚迪海豹

最近,英超曼城球星凯尔·沃克喜提比亚迪海豹,并且在了欧美各大社交媒体分享点赞,这说明比亚迪出海的海豚、海豹、ATTO 3等车型,已经获得了30万国外车主的信任,海外认可度提升,俘获了多圈层海外受众,如今已是国产车出海的典范。相信随着全球绿色发展,人们对低碳生活的追求,会让比亚迪在国外市场的认可度和销量节节攀升。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5-01 13:31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长沙银行资产破万亿后首份年报:规模效益双增长,县域金融强势突围

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受限于县域经济整体发展阶段不高,小而分散、行业相对集中、易受政策影响等特点,县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银行金融支持着力点不足,成为了普遍性难题。 不过,在国内上市城商行当中,长沙银行作为湖南省本地银行,经过多年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破解了县域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逐渐成为了国内城商行当中首屈一指的服务乡村振兴的标杆银行。 最近,长沙银行披露的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其县域存款余额、县域贷款余额均实现了16%以上的增长率;县域零售客群增长率也超过10%。在上市银行当中,这三项指标的增速表现可谓是鹤立鸡群。 要知道的是,去年对于多数资产规模上万亿的银行,面临资产质量承压、不良率攀升、净息差持续下行,小微金融业务推进速度放缓的困境,有些甚至存贷款双双萎缩。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下滑的状况已经是屡见不鲜。 然而,长沙银行却交出了一张亮眼的答卷。2023年,长沙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48.03亿元,同比增长8.46%,归母净利润74.63亿元,同比增长9.57%,经营效益稳中有进;截至2023年末,长沙银行资产总额已达10200.33亿元,一举跨入“万亿银行”俱乐部。 值得一提的是,2.31%的净息差依然保持上市银行中的优势地位。长沙银行凭什么? 业务规模稳中提升,资产质量稳中提质 长沙作为中部城市之一,在工程机械、汽车、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具备深厚的发展潜力,为长沙银行稳健扩表以及扩大**投放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截止到2023年底,长沙银行的资产总额10200.3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52.99亿元,增长12.74%,负债总额9517.1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91.52亿元,增长12.95%,增速在国内上市城商行当中名列前茅。 并且,长沙银行的零售客户数量达到了1769.79万户,全年增加了112.92万户,增幅达到6.82%,平均每4个湖南人中就有1个是长沙银行的用户;零售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达4001.7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96.92亿元,增长21.09%。对公客户数量也达到了41.68万户,去年全年增加了2.59万户,增长了6.63%。 另外,长沙银行的网络银行客户数也突破千万大关,快捷支付微信交易量蝉联全国城商行第一,数字化经营活动开展超千场,触达客户超700万户,网点智能化转型率达99.59%。 业务规模的显著提升,并非是以牺牲风险和成本为代价,反而是适配了更加精良的管理方法。 以去年365天计算每日平均公司贷款余额,不难发现,去年公司贷款的平均余额是2913.09亿元,相比2022年的2383.83亿元,增幅为22.2%。 同时,2023年长沙银行的个人贷款的平均余额为1773.02亿元,增长12%,而且个人贷款的平均利率也达到了6.52%,利率高于大部分股份制银行。 另外,为了贯彻刺激消费和支持就业,长沙银行扩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截至2023年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582.58亿元,较年初同期增长17.87%。 这些增幅数据放在上市银行中对比,步伐着实有些快速,然而,长沙银行并非采用激进粗放的管理策略,而是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之道。 因为,截至2023年末长沙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15%,还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不良管控稳中向好。拨备覆盖率314.21%,较上年末上升3.12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9.59%,抗风险能力持续加强。在英国《银行家》“2023年全球银行业1000强”榜单中位列第186位,较上年前进5个名次。 而且,2023年长沙银行推进全渠道降本增效的成绩突出,全年资金、税务、运营成本压降超过十亿元,员工人均效益显著增加,人均净利润达到81.93万元。投资者同样获得了不菲的回报,长沙银行披露的2023年年度权益分派预案显示,拟每10股派3.8元,合计将派发现金红利15.28亿元。 县域金融强势突围,业务指标再创新高 从2021年起,长沙银行就强势推进“县域战略工程”,并将县域金融作为“一号工程”战略定位,这种差异化经营的理念,使得长沙银行在发展中注重深耕县域小微金融,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发掘出新的增长点。 众所周知,中部城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如华东和华南,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居民储蓄存量相对较少,资金筹措成本相对较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不过长沙银行却通过不断下沉服务,在县域市场拓宽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去年,长沙银行与省公安厅联合搭建“警银联合反诈宣传平台”,针对县域人口金融反诈意识薄弱问题,加强了宣导教育,积极开展金融知识进湘村、文化下乡等活动近2,700场,有效普及金融安全知识,同时也实现了长沙银行的“深得人心”。 长沙银行还与省供销合作总社签订“湖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大联盟四方战略合作协议”,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将金融服务近距离递到“三农”面前,针对性提供了个性化的县域金融贷款产品。 比如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高标准农田施工贷”、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农雁贷”、围绕农村“三资”流转的“农村产权抵押贷”等产品等,从而推动农村商品流通,由此形成本地生活生态+金融科技生态的生态圈,全方位沉浸式服务于乡村振兴。 此外,长沙银行还开发了一个“湘村在线”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的小程序,为广大乡村地区提供集党务、村务、服务、业务、商务和劳务等六务于一体的全场景线上自助服务,目前在线用户数突破10万户。 为了促进湖南各县市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长沙银行开发了“湘村快贷”金融贷款产品,创新推出“一行一策”“一县一特”具有鲜明地域产业特色的授信专案,如今业务品种有6大品类,已经实现在湖南省县域100%覆盖,成功搭建包含了85万涉农客群的基础数据库,截至去年年底授信金额达到了2.19亿元。 厚积薄发,功不唐捐。截至去年底,长沙县域存款余额达到2045.7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2.32亿元,增长16.01%;县域贷款余额达到1,697.0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3.93亿元,增长19.25%;县域零售客群624.8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59.56万户,增长10.54%。 长沙银行在县域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创新,获得了各地政府机构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各地乡村振兴创业者的广泛认可。 绿色金融提阶跃进,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 立足于湖南本地,服务于新兴产业的绿色转型,长沙银行早早树立了打造“现代生态银行的核心目标,通过持续创新机制、体制、产品,把绿色金融业务作为四大特色战略品牌之一,将零碳生态融入自身生态的重要建设内容,为科技、绿色为一体的产业注入了金融动能,激发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末,长沙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429.0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3.02亿元,增长31.60%。目前长沙银行服务绿色金融企业超过1200家,过去三年绿色金融年均增长率超过20%,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50亿元。 近年来长沙银行持续加大了对节能、污染防治、清洁能源、清洁交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强化了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生态修复五大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不仅扩大了该行的绿色**规模,还坚定贯彻落实了双碳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升了该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格局,持续守护潇湘大地的碧水蓝天。 例如,长沙银行为湖南海尚环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5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其从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治理与生态循环技术研发;为湖南大电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提供4000万元项目贷款,间接扶持其产业生态圈1000多家企业,为电力节能和绿色电能提供支持;为新化县污水处理项目提供4.7亿元授信,惠及近100万居民用水,该贷款项目荣获湖南省绿色金融优秀项目。 此外,长沙银行内部也在进行绿色低碳创新,通过科创降低效能。例如长沙银行建设的滨江数据中心因具备高效、低碳、集约、循环的优点,去年5月被工信部、发改委和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评审认定授予“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荣誉称号,成为湖南省金融领域唯一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去年,长沙银行发放的碳减排贷款获得湖南省“十佳”绿色金融项目,成为湖南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省内首笔地方法人银行碳减排贷款。在“2023银行家金融创新论坛暨银行家金融创新成果发布会”上,长沙银行荣获“年度绿色金融创新优秀案例”“年度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创新优秀案例”两个奖项。 2023年是长沙银行新一轮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之年,董事会已经为万亿资产规模之后长沙银行制定了未来十年的大方向。通过深耕县域金融,做强绿色金融,建设本地生活生态、产业投行生态、市场投资生态、内部组织生态、金融科技生态五大生态,长沙银行正在走向一条本土化、轻量化、数字化和场景化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长沙银行(SH601577)$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财经野武士

04-30 23:58 · 微观经济研究达人

因发布不实言论诋毁,网民黄某向比亚迪公开致歉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处于高速发展期,上百个品牌竞逐市场份额,技术、渠道、宣传的竞争极其激烈,主流品牌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媒体和用户关注,若是有人从其中挑拨是非,造谣生事,很容易就会引发巨大的讨论和转发,给相关汽车品牌造成巨大的声誉影响。 最近,法院就判决了一起案例,案例提到,在2023年1月8日,某APP平台用户黄某在网络平台发布帖子,声称比亚迪授意员工组织消费者向特斯拉维权。该不实内容一经发布,便在微博、抖音、今日头条、懂车帝等各大平台引起网络讨论及转载,给比亚迪的声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事情发生后,比亚迪要求对方删除内容并提起了民事诉讼,经过检察机关调查以及最终司法判决,侵权人黄某已于近期在《法治日报》刊文,就此前发布不当言论侵害比亚迪公司名誉权事宜公开致歉,并支付赔偿金。 到去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1亿人,网络发言表达观点并无不妥,一般来就说车企都会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只是不能凭空捏造事由,此次比亚迪在受到谣言侵害后,采取的法律维权行为,也为整个汽车圈敲响了警钟!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才能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才能让企业真正安安心心的造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