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IP属地: 江苏 con

长期关注互联网、家电、财经、汽车、房地产、人工智能、新消费等行业,为读者提供不同视角的解读。

894 动态 13 文章 72 粉丝 0 关注

  • 动态
  • 文章
  • 组合
  • 关注
  • 粉丝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4月03日 08时56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营收净利双增、股价大跳水,天齐锂业也难逃下行周期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股市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卖车的比不上家里有矿的。当上游矿厂赚得盆满钵满,车企却自嘲是给矿厂、电池厂等上游、中游企业打工的。近日,天齐锂业公布了2022年财报。财报显示,2022年天齐锂业实现营收404.49亿元,归母净利润241.2亿元。天齐锂业2022年锂化工产品销售毛利率达到了惊人的85.85%。 反观车企,比亚迪2022年实现营收4240.61亿元,归母净利润仅166.22亿元。再看电池企业,宁德时代2022年实现营收3285.94亿元,归母净利润307.29亿元。2022年,产业链中下游的头部企业营收均高于天齐锂业,但是盈利能力却没有天齐锂业亮眼。 虽然营收翻了四番,净利润也增长超10倍,但是天齐锂业的股价却从今年一月底开始就进入了“跌跌不休”模式。与此同时,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也从去年11月的60万元/吨的高位跌至今年3月末的24.5万元/吨。究其原因,是供需错配的锂周期在作祟。此外,天齐锂业产业布局仍在完善中,钠离子电池等新兴电池材料陆续推出且有可能稀释锂电池市场……许多因素导致了当前市场对天齐锂业的前景预估并不乐观。 阶段性供需错配,躲不开的周期 天齐锂业的主营业务是锂精矿产品和锂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齐锂业身处的锂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 目前锂行业主要应用的提锂方法有两种:锂矿提锂以及盐湖卤水提锂。而我国有近八成的锂资源均蕴藏在盐湖中,盐湖卤水锂资源丰富,但是卤水提锂的技术的难度较高,因此,我国锂供应多依赖从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进口。 天齐锂业的产业布局也围绕着国际锂产区展开。在国际布局上,天齐锂业拥有位于澳大利亚的控股子公司泰利森控股旗下的格林布什锂辉石矿,而格林布什矿山是全球规模最大、品位最优、产能最大的锂辉石矿山;在国内布局上,天齐锂业拥有四川雅江拉措锂辉石矿山。 锂在电池、光电、陶瓷、玻璃、润滑剂、核工业等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天齐锂业的下游主要是电动汽车和储能产业企业。这两个行业都是新兴行业,受产业政策的影响也相对较大。这种影响会通过产业链传导至身处上游的天齐锂业。 天齐锂业作为锂行业上游的供应商,最先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当技术进步、产业政策等因素驱动下游市场需求变得旺盛,上游的资源供应商并不能立即将产能扩大至完全满足下游需求。一般而言,盐湖提锂需要2年左右的生产周期,而锂矿提锂则需要1-2年。 需求在前面跑,供给在后面追。锂资源地域分布明显、锂提取建设周期长且产能投入大,一系列因素导致了锂行业的供需错配现象,这种供需的错配使得锂的价格一直跟随周期处于波动之中。当需求缩小时,供给也很难立即做出反应而减少生产,这时供大于求,往往会导致锂产品价格的暴跌。 市场需求的影响通过锂产品的价格被直观反映出来。 2015年上半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保持在4万-5万元/吨,已逼近成本价。2015年年底时,得益于国家对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以及低碳等环保概念的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一路狂奔,并突破了10万元/吨。 此后两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一路上涨,一度接近18万元/吨。天齐锂业2017年的营收也达到了54.7亿元,同比增长40.09%。 然而,市场的需求总是处在波动之中,供需错配又把锂行业推向了更为尴尬的境地。2018年至2019年锂行业迎来至暗时刻。 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标准在2018年的基础上平均退坡50%,同时取消地方补贴。在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的影响下,一部分落后与过剩的动力电池产能面临出清,作为上游的资源供应商,天齐锂业当年的营收降至48.41亿元,降幅达22.48%。 锂行业下行期间,负债经营激进扩张的天齐锂业,因为对全球盐湖巨头智利SQM的高杠杆收购,陷入了致命的债务危机。直至2020年底天齐锂业以14亿美元价格出售核心子公司TLEA的49%股权以后,其债务压力才有所缓解。 在2020年7月,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为不到4.5万元/吨,到了2022年11月,碳酸锂价格直接突破60万元/吨,锂行业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2022年天齐锂业的营收和净利润也双双创新高,毛利率也迎来了85.85%的历史高值。 然而,顶峰意味着拐点将至,锂行业的下行周期随之来临。2022年11月,碳酸锂价格暴涨至60万元/吨。此后,碳酸锂价格便开始了狂跌。3月底碳酸锂的均价报24.5万元/吨,相比去年11月份的高点,碳酸锂当前价格已经被腰斩。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国家补贴于2023年正式退出,因此,很多车企为了在补贴退出前再捞一把,在去年11月-12月已经提前抢装,透支了今年上半年的部分需求。 今年1月,特斯拉首先打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开启了“以价换量”的价格竞争,随后,蔚来、小鹏、极氪等品牌纷纷推出了其新能源车型的优惠政策。燃油车企也纷纷跟进。以“湖北史上最强购车优惠季”为开端,燃油车市场也开启了价格大战,把汽车行业降价潮推向了高潮。 下游新能源车企面临需求增速放缓以及大规模价格战,上游资源供应商也将因为产业链的价格传递而受到波及,出货量与利润空间双双受影响。 与此同时,悲观的情绪在股市蔓延,在对锂行业较低预期的作用下,天齐锂业的股价相比去年七月份的高点已经跌去近一半。 经历过沉重债务危机,后又进入行业下行期的天齐锂业依然在大举扩张,今年1月,天齐锂业宣布其将通过控股子公司TLEA以1.36亿元(折合人民币约6.32亿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公司Essential Metals Limited的所有股份。未来,天齐锂业仍将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开拓上游锂资源并推进并购。激进并购导致债务危机的情况是否会重现?暂未可知。 在3月31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表示:我们还是坚持夯实上游,做强中游,渗透下游。 这也引出了天齐锂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上所存在的隐忧。 全产业链布局待推进,效果尚未可知 在锂行业上游,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被合称为“锂矿双雄”,二者在2022年的营收规模均在400亿元梯队。然而,在产业链布局方面,二者所走的道路却差别明显。 在产业链上游,赣锋锂业涉及锂资源开发、锂盐深加工、金属锂冶炼;在产业链中游,其涉及锂电池制造及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等。赣锋锂业已经形成了向产业链中游延伸的产业生态。2022年赣锋锂业锂电池业务营收近65亿元,营收占比达到了15.49%。 image.php?url=YD_cnt_71_01L4lEnIllHh 而天齐锂业则更为依赖产业链上游的锂资源开发、锂精矿加工销售、锂化工产品生产销售,其业绩营收几乎全部为产业链上游业务带来的营收。 不同的产业链布局也使得二者在面临行业周期低谷时,表现有所不同。 2019年,当天齐锂业因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的影响而营收同比减少22.48%时,赣锋锂业凭借其在产业链中游锂电池领域的布局,迎来了6.75%的增长。2020年,天齐锂业营收同比继续下降33.08%,而赣锋锂业继续保持3.41%的微增。 截至2022年年底,赣锋锂业已经保持了15年的业绩增长,而天齐锂业的营收规模则至少在五个年度出现了下降。 在近日发布的《未来五年(2023-2027年)战略规划》中,天齐锂业表示将继续“夯实上游,做强中游,渗透下游”的战略方针。天齐锂业在全产业链布局方面能走多远,仍有待观察。 替代产品加紧研发,面临竞争风险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锂也是近10年前才火爆起来的。锂离子电池并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伴随着氢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领域的技术发展,锂离子电池被替代的风险正在逐步逼近。 据测算,钠离子电池相较于锂离子电池,可以节省30%到40%的最终成本。江汽集团旗下的思皓新能源与中科海钠推出了行业首台钠离子电池试验车,将充电时间缩短至15至20分钟。 image.php?url=YD_cnt_71_01L4lEnjjQDR 此外,传艺科技、维科技术等纳离子电池研发企业近日也迎来了股票拉升。 结语 在高涨的业绩背后,天齐锂业同样面临着周期下行、全产业链布局待加强、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等问题。在近125亿货币资金的支撑下,天齐锂业如何开拓上游锂资源并推动业务向产业链中下游延伸,将决定了其是否能安然度过下行周期。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4月02日 15时13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星途坎坷难寻出路,奇瑞高端化困难重重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曾经国产车是低价、劣质的代名词。而如今许多国产车都靠着自身品质和产品力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心。中国汽车市场早年流行着一句戏谑的顺口溜:“奇瑞奇瑞,修车排队。”但如今,奇瑞早已不是那个“修车排队”故障频出的汽车品牌。 据美国权威机构J.D.Power的2022年中国新车质量榜单来看,奇瑞的新车质量名列第9,力压马自达、雪佛兰、林肯等合资品牌。显然,奇瑞在质量上已经实现了蜕变。然而,奇瑞却仍有一块始终无法解决的心病,那就是其始终无法实现的高端化路线。 奇瑞已经连续推出多个高端品牌,但却没有一个能够确立高端品牌的调性与市场认同。目前奇瑞硕果仅存的高端品牌星途在推出4年后依旧没有掀起波澜,而它将面对的将是更加复杂的中国高端车市场。 高端之路屡遭挫败 奇瑞剑走偏锋 奇瑞并不是没有高端品牌的探索经验。恰恰相反,奇瑞在这方面经验十分丰富,只不过大部分都是一些失败经验,给业界提供了大量反面教材。 奇瑞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自己的高端品牌——瑞麒。从其酷似宾利、阿斯顿马丁的logo来看,它的品牌调性就是高端豪华轿车。 然而这高端的品牌调性却没能给瑞麒带来巨大的利润收益。瑞麒的产品在市场上遭到冷遇,业绩平平最终退出市场。 奇瑞并未就此罢休,他们接下来又推出了新品牌观致。但观致的市场表现依旧不佳,品牌销量年年下滑,甚至整个品牌多年销量不及万辆。最终惨淡收场,奇瑞不得不将观致卖给宝能。 在接连受挫后,奇瑞又推出了高端品牌星途。这次奇瑞的思路看似十分明确,但仔细思考却又有些怪异。 奇瑞这次的思路之怪体现在星途产品序列上,即全系产品都是SUV。其实这点也不难理解,因为奇瑞近几年的拳头产品就是SUV。 奇瑞目前销量最好的两款产品是瑞虎8、瑞虎7,这两款SUV每月能够贡献近3万台的销量。撑起了奇瑞销量的半壁江山。 因此,奇瑞星途全系产品都设定为SUV,就是想要在高端车领域复制自己瑞虎8、瑞虎7的销量神话。 然而,单纯复制过往的成功经验并不能完全适应高端车领域的游戏规则。星途系列产品的销量也无法复制瑞虎系列的成功。 并且SUV车型如今已是群雄逐鹿的年代,想要靠一款SUV车型在高端车市场中杀出重围谈何容易。 image.php?url=YD_cnt_70_01L2ZjQpHs9R 据2月份数据统计,星途系列车型仅瑶光销量达到1770辆,其余车型的销量只有可怜的数百台。虽然奇瑞老总尹同跃说短期内不会在盈利上给星途太大的压力。但这样惨淡的销量如何才能扭转却也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事实上,奇瑞为星途的发展投入不可谓不大。奇瑞为星途的全新车型瑶光研发了全新的M3X火星架构2.0,同时新开工的青岛超级工厂生产的首台汽车便是星途的瑶光。 星途推出瑶光用料不可谓不实在,智能化设备也十分丰富。但即便如此,号称20万的价格买40万体验的瑶光也没有成为爆款车型。究其原因,在于星途的产品定位十分模糊。 首先,尹同跃曾说:“星途就是奇瑞的奥迪。”可见,其给星途的定位是明显高于奇瑞的。因此其高端车型也必然会高于奇瑞自身的同款车型。 但是实际上,星途的车型所营造的品牌调性与三大件并没有与奇瑞的同级产品拉开太大差距。如此一来,不少消费者诟病星途就是奇瑞的换壳车。奥迪的多款产品也被消费者如此诟病,但其销量并不受影响。星途可谓是没有奥迪的命,却得了奥迪的病。 其次,星途的车型在价格上也没有与同级的奇瑞产品拉开空间。以星途旗下的追风车型为例,其配置与性能和奇瑞旗下的瑞虎7并没有太多区别。而价格上也高度重合,这必然会让消费者倒向价格相对低廉的瑞虎7,而将星途弃之一旁。 再次,星途的车型并没有突出其功能特色。如今中国的SUV市场已经高度饱和,要想分一杯羹,就必须突出产品特色。 长城汽车的**300、哈弗H6、长安CS75PLUS 等车型要么突出自己的越野性能,或彰显自己的安全性,还有的突出自己的发动机性能。它们都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从而获得了成功。而星途的问题就在于,它的车型似乎什么都想要,却最终什么消费者都抓不住。 星途的车型性能不差,但没有自己的突出优势;车机、智能化设备很好,却没什么亮眼的地方;外形很时尚,却没有让人第一眼就能记住的惊艳感。如此来看,星途就像是个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样样都不错,但是混在班级里,却没人能认出来。星途如此模糊的定位必然会付出代价,但是从奇瑞高层对高端车型十余年的经营来看,他们的混乱的思路从来没有被理清过。 高端路线看似诡异 实则凸显保守思路 奇瑞高层对高端车型的经营思路混乱不是一天两天,从早期的高端品牌瑞麒上就可以看出奇瑞高层混乱的思路。2010年瑞麒推出了旗下第一款车型瑞麒G5,从这款车可以一窥当时奇瑞高层混乱的思路。 瑞麒G5的定价在11万-15万元,这个价格区间是十分尴尬的,刚好夹在A级车和B级车的中间。当时的媒体则将之定义为A+级轿车。 这一类型的轿车一般偏向家用,但瑞麒G5的整体调性却偏向商务,许多配置都向豪华汽车看齐。同时,瑞麒G5的性能还略偏向性能车。2009年瑞麟G在5纽博格林北坡赛道创造了单圈8分56秒的成绩。这款A+级轿车可谓是一个西装暴徒与商务豪华车的缝合怪。 但市场对这样的缝合怪并不买账,每月几百台的销量一直不见起色,即便是不断降价促销也无济于事。瑞麒的其他产品销量也并不理想。最终瑞麒难以为继,被奇瑞雪藏。 不甘心的奇瑞集团又推出了全新品牌观致,号称要生产“高品质”乘用车。而其第一款量产车观致3对标的却是大众的速腾。 众所周知,大众绝非高端品牌,其生产的最高端的车型辉腾遭遇惨败,证明了这个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中被钉在了中低端车型的范畴里。 而观致一开始对标大众就注定了它无法成为一个高端品牌。后来的发展也证明观致无法建立自己的高端品牌形象,最终惨淡收场。 瑞麒与观致的用料以及性能并不差,但是奇瑞的高层在经营这些品牌的时候始终无法放弃自己对于性价比的热爱,仍在用白菜价卖车的思路经营高端品牌。这种思路在高端车市场显然是行不通的。而星途的发展似乎仍然在复刻这些失败的经验。 首先,星途的产品定位依旧模糊。据奇瑞董事长称,星途瑶光对标的是BBA售价40万左右的车型。但是星途瑶光的售价区间却在15-20万。即便瑶光的品质达到BBA的水平,但从售价上看其竞争对手仍然是中端车型。其经营思路仍然是白菜价卖车,靠价格优势取胜。这也注定了星途如今的发展思路,难以造就一个成熟的高端品牌。 其次奇瑞造高端车的思路一直没有跳出“换壳车”的桎梏。而且奇瑞几乎把换壳车玩成了“套娃”,瑞虎7换壳变成观致young,瑞虎8换壳变成星途LX,返回来全新瑞虎8又把星途LX的内饰搬进了自己的车里。 最后,奇瑞这些近乎失败的“操作”背后,是其发展高端品牌的保守思路,奇瑞的管理层很可能认为高端品牌就是将自己的低端品牌用实在的用料和时尚的外壳包装一下。 image.php?url=YD_cnt_70_01L2ZjS0lngU 但是这种玩法极其容易伤害高端品牌的形象。奥迪、雷克萨斯等品牌都是在其高端品牌的形象确立后才开始玩换壳的游戏的。高端品牌一上来就用换壳车,极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如当初的奥迪,便是靠其V8车型奠定自己豪华汽车的品牌。而雷克萨斯初创之时更是依靠LS400超越当时奔驰、宝马的品质奠定了自己在D级车中的地位。 而奇瑞的高端品牌却永远只在A级和B级车打转,而且产品豪华感的营造受困于换壳车的局限显得没有整体性,自然无法建立真正的高端品牌。 瓶颈难以突破 未来前途未卜 奇瑞的高层肯定是想做一款D级车的。但是要入局D级车市场,奇瑞的造车水平还显稚嫩。D级车一般采用6缸以上的大排量引擎,大尺寸的车身配合复杂的电磁悬架、空气悬架,这些复杂的机械操作十分考验车厂的工艺与技术积累。如今日趋复杂的汽车智能化趋势又让D级车的各种细节变得更加难以处理。 这一切的差距不是奇瑞几年内就能追上的,更是整个国产车短时间内难以做到的。因此,奇瑞星途在高端车领域不可能依靠一款D级车打响名堂。依靠D级车建立豪华品牌虽然行不通,但新能源车的异军突起实际上给了奇瑞一个机会。可惜,奇瑞似乎也要错失这次机会。 奇瑞星途目前的产品依旧固守燃油车市场,星途瑶光、揽月等产品依旧是采用传统燃油引擎,并没有纯电车型。在混动系统的开发上也落后于吉利、比亚迪等厂商。 而今年,奇瑞发布了新型混动平台火星架构-超级混动平台,其优异的性能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混动平台将应用在星途瑶光等车型上。 image.php?url=YD_cnt_70_01L2ZjTJRiyL 并且奇瑞星途今年还将发布4款新能源汽车,包括瑶光PHEV、揽月PHEV以及2款纯电动车。其中纯电E03、E0Y受到业界的关注。E03作为一款纯电轿跑显然是叫板比亚迪-汉与小鹏P7这两款热门车型。 但是面对目前的新能源市场,星途的发力似乎有些晚了。如今的新能源高端车市场群雄并起,蔚来、理想、小鹏已经占据先机,比亚迪、吉利、特斯拉等大厂的优势也难以撼动。而BBA等传统厂商也后知后觉逐渐发力。奇瑞星途如今想要在新能源高端车市场分得一杯羹将要和这些实力强劲的对手竞争。 倘若奇瑞在5年前就将星途定位为一个新能源豪华品牌,那么现在星途高层面对的局面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与这些对手相比,奇瑞星途现在的品牌优势不足,多款燃油车型并没有给星途积累良好的口碑与知名度。而奇瑞星途在新能源车技术上的积累又难以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无论是产品力,还是营销,星途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现在看这条路荆棘丛生,并不好走。 结语 奇瑞创立高端品牌的历程是中国豪华汽车发展史上的一段缩影。没有经验的初代中国造车人不断探索、试错,最终给后辈提供了大量经验。 而奇瑞自己却并没有获得太多经验,他们的高端车型始终在定位模糊、不断套壳的怪圈中走不出来。而心有不甘的星途,是否能够跳出怪圈?消费市场依然对其充满期待。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4月02日 15时06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高途转型遭遇难题,直播带货难以出圈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直播经济近几年掀起了一拨带货风潮。在去年遭遇重锤的教培行业巨头新东方,在直播带货中找到了归宿。而同为教培巨头的高途也跟风而上,建立了自己的直播品牌。 然而高途在抖音的直播号几经改名后仍不见起色。如今半年时间过去,粉丝仍不到20万,账号视频点赞寥寥。而这背后折射着高途混乱的经营思路。 主题不明商品乱上 账号橱窗杂货铺化 同为教培巨头的新东方引领了教培行业转型直播带货的风口,高途也是借着这股风潮乘势而上。然而,高途学新东方只学了个样子,其经营思路现在看来十分混乱。 首先,其直播带货的类型十分混乱,导致消费者难以定义高途直播带货的品类。高途的直播带货一开始主打亲子类。显然,高途想要利用自身教培行业在家庭亲子教育方面的知名度打响直播带货的第一枪。 但是这一枪打得却有些歪,高途的账号橱窗里不仅有各种母婴用品,还有玩具、学习用品乃至厨房用的油盐酱醋。一个主攻亲子类的直播带货账号,被硬生生搞成了个杂货铺。如此一来,高途直播带货的格调大打折扣。 而这个问题在之后高途直播的经营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反,带货种类繁多,账号主攻方向不明确的弊病却愈演愈烈。如今高途抖音直播账号上又出现了大量副食品与厨房用品,甚至还兼卖酒类和保健品,锅碗瓢盆与鸡爪龙虾交相辉映,保健食品与米酒陈酿交错其中,让人搞不明白这个直播账号的经营思路。 其次,高途直播账号的名称几经改易,账号视频的特色并不突出。其初次登场时叫做高途好物,而后改名为高途佳品。改名并没有拯救高途直播低迷的成绩,如今整个账号点赞量不足15万。 image.php?url=YD_cnt_70_01L2ZrrPSoRn 高途佳品的视频内容并无任何出圈的爆点出现,点赞量很少,几乎没有一个爆款视频。没有任何话题度的视频自然无法带来巨大的人气。 最后,高途直播并没有制造出现象级的直播主播。新东方的东方甄选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俞敏洪的亲自操刀。更与董宇辉的大火有直接关系,知识渊博,谈吐风趣的董老师在东方甄选的直播中收获了一大群粉丝。而高途直播却并没有打造出类似的人才。 高途直播绝非压制这些人才的成长,打开各主流招聘APP都可以看到高途对于顶级直播人才的求贤若渴。各种关于招聘主播的大赛活动也层出不穷。但高途对于打造这些主播的思路仍然困在模仿新东方的牢笼里,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培养爆款主播的思路。而一味地模仿显然无法实现品牌的突破。 除此之外,高途错过了直播行业风口的一个真空期。 错过主播真空期 高途何去何从 高途错过的这个真空期与主播行业的调整直接相关。去年,两大头部主播的相继停播,导致主播行业的头把交椅空了出来。 新东方则抓住了这个难得的空窗期,董宇辉等一批主播脱颖而出,占据了抖音主播的新顶流。一时风光无两,而且如今新东方的东方甄选直播号依旧火热,董宇辉本人的话题度一直不断,其顶流的地位似乎会维持很长时间。 高途自然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们仿照董宇辉的风格培养了一大批主播。然而都不见成效。因为互联网的记忆只有一瞬,第一个出头的人才能被记住,其他模仿者最终大部分都会沦为时代的眼泪。 但高途绝不是没有机会,新东方的直播经验还有其他可以学习的地方,而有些成功逻辑也是很适合高途的。 东方甄选的成功除了董宇辉等老师的魅力外,董事长俞敏洪亲自下场直播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俞敏洪利用其个人的影响力与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的粉丝进入直播间。而且在董宇辉等主播还没有知名度之前,可以说早期的东方甄选直播间就是俞敏洪一人撑起来的。 俞敏洪还利用个人在社会中的人脉,邀请各种名人大咖进入直播间,与董宇辉等主播谈天说地吸引人气。这些都带活了直播间的气氛,也打造了带货直播的新路径。 实际上,高途也有这样一位人气颇高的董事长,那就是高途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向东。 image.php?url=YD_cnt_70_01L2Zrskr7uy 截至今年3月底,陈向东的粉丝超过200万人,虽然与俞敏洪1000多万的粉丝数相比并不算多。但是,陈向东的抖音号是在短短的3个月内从0涨粉至200万的,这个成绩绝对令人刮目相看。 但陈向东至今仍未涉足公司的直播带货行业。如今高途佳品成绩平平,而陈向东仍然在自己的抖音号里进行着职场和人生经验的分享与感悟,并且他称自己的抖音号不会卖书。他在喧闹的抖音里仿佛一位在俗世浊流中的大隐,挥一挥衣袖,掸一掸下摆,不想沾上一丝尘土。 虽然陈向东自己也曾说会亲自去高途佳品直播。但目前为止,陈向东仍未参与过高途佳品的直播带货。 缺乏顶流主播带来的问题并不只是单场直播的销量无法上去,顶流主播所带来的话题效应是巨大的。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效应将如同滚**一般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从而给高途佳品带来巨大的流量。 总之,没有顶流主播的加持,高途佳品贫乏的业绩一直不见起色。但是似乎高途的管理层并不着急。这也折射出高途直播带货在整个高途转型中的尴尬地位。 直播只为试水 多点发力恐难见效 从2022年高途全年的财报来看,其转型不可谓不成功。2022年,高途在经历了教培行业的风云突变后成功扭亏为盈。全年实现净利润1317.2万元。 image.php?url=YD_cnt_70_01L2ZruNucad 单从净利润来看,高途似乎实现了成功转型,但是从财报的其他方向来看,高途的转型还远远没有完成。 首先,从营收上看,高途2022全年营收24.98亿,不及2021年的一半。显然,砍掉了大部分k12业务的高途并没有及时靠成人教育将巨大的缺口补上。高途想要恢复原来的规模尚需时日。 其次,从财报上看,高途的主营业务仍主要集中于教育板块,以学习服务与智能学习内容产品为主的两大板块构成了高途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问题在于,高途未来收入占大头的仍是学习服务。据高途高层人士称,在学习服务与数字产品这两块内容中数字产品大概会贡献10%的收入。90%的学习服务才是未来高途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大学生以及其他成人教育将贡献30%的收入。 也就是说,未来高途90%的业务中,中小学教育中的非学科辅导服务和其他传统学习服务仍会占有很大的比重。 非学科辅导在中小学教育中绝非刚需,而倘若继续发力传统学习服务势必又会遭到监管的铁拳。届时,高途将再次受到重创。 最后,财报与其他机构的研究报告虽然提及了高途对抖音等互联网新媒体的经营。但是从其年报以及高层的态度来看,其对于直播带货的经营仅仅是试水,而非将之做成一个主营业务。 换而言之,高途或许没想像新东方那样,靠东方甄选这样一个横空出世的品牌打赢翻身仗。其转型思路仍旧十分保守,教育行业仍旧是高途未来的主营业务,直播带货或许只是蹭蹭热度而已。 然而,这样的思路真的行得通么?高途如今要面对的是一个日益复杂的新互联网业态下的商业世界。 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即将对教育、互联网乃至整个知识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下,许多行业的规则恐怕都要被改写。而教育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最先颠覆的行业之一。 人工智能的分析与学习能力,很可能改变人类学习的习惯和方式。面对这场革命,只有拥抱互联网,从海量的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用户的习惯中找到流量密码与制胜法则。而直播带货显然是一个了解用户习惯,掌握流量密码的好途径。用心经营,或许能给高途提供在未来脱颖而出的宝贵经验。 如今高途也主动拥抱了人工智能,引入百度的“文心一言”。但人工智能要大显身手,必然需要海量的数据去“喂饱”,多领域的应用是人工智能全面成熟的催化剂。而抖音带货平台与用户的互动就可以成为人工智能完善自身功能的途径。 可是目前高途对于带货直播的态度更像是在玩票,经营的思路混乱,虽然有些细节也在用心处理。但整体上看,高途的直播带货在整个直播圈并不出彩,没有太强的话题性,其售卖的商品也没有突出的亮点。 高途需要尽可能多地从各个领域收集用户习惯,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游戏规则与特征才能另辟蹊径,在人工智能颠覆教育行业后继续存活下去。 结语 高途曾经是中国教育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今这个龙头在转型中却没有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其转型的方式与思路较为传统,而这可能成为它转型过程中的命门。 高途直播带货的运营显然受到了这种传统思路的影响,保守的理念很可能导致高途直播带货最终归于沉寂。不过,相时而动、与时俱进的发展策略,终究会让高途的发展不落俗套。只是高途未来如何才能扭转目前相对保守、传统的行业姿态,恐怕还需一定时间来验证。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30日 15时50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技术与产品双轮驱动,追觅科技难被追赶

近日,炙手可热的智能清洁电器行业再度引发关注。头部企业追觅科技于上海召开首场洗地机产品发布会。 据报道,本次发布会以“更强清洁力,洗地新标准”为主题,发布了追觅科技全屋清洁“机皇”M系列的新产品——追觅无线二合一洗地机M13 Beta。该款产品被网友誉为“小机皇”,标配一机多用、30min热风烘干、银离子除菌等追觅旗舰级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自3月20日开始,国货品牌追觅科技就已联合了国民级短视频APP快手,开展了一场超品日大促活动,时间一直持续到4月6日。据了解,目前追觅洗地机M13 Beta全网首发价格仅3499元,截至目前已预订已超 15000 台。而且,该款产品已经在京东、天猫、抖音、快手、拼多多及线下110+门店等渠道正式开售,活动期购买还将享受全额运费险、 7 天无忧退换,以及长达 2 年的质保服务。 追觅科技新品发布的高举高打,也吸引了无数粉丝为其打Call。尤其是追觅科技总裁空降快手直播间,与粉丝零距离沟通互动,更是引发了一轮抢购热潮。据介绍,活动期间,追觅旗舰店直播间内将会有大额红包、千元赠品以及1元秒杀活动等福利,充分回馈快手粉丝们。 众所周知,追觅科技擅长依靠产品与服务打动消费者,而快手平台则以赋能品牌高效运营私域流量著称。二者的合作,显然是一加一大于二,堪称珠联璧合。 销量直逼Top1,“小机皇”教育市场“新使者” 一直以来,智能清洁电器存在着潜在需求巨大、但市场认知不足的特点。难能可贵的是,追觅通过早期的市场教育,在这个新兴的行业与赛道,占据了一席之地。 据奥维云网(AVC)线上监测数据显示,从销售额占比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添可、追觅、海尔位列TOP品牌榜前三,从品牌增幅来看,已经处于行业头部的追觅科技,份额呈现阶梯式增长态势,而在去年9月份,已经达到24.5%。 根据GfK中怡康《清洁电器市场年度总结报告》的数据显示,追觅科技在洗地机行业的行业地位逐渐攀升,2022年市场占有率增长了40倍,增速位列行业第一,并成为行业内增速最快的智能清洁品牌。例如,生意参谋、京东商智、抖音罗盘等数据平台的综合数据显示,在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上,追觅科技也取得了多项销售TOP1的好成绩。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y67kiw8SI 而在2022年双11这个关键营销节点,追觅同样表现不俗。公开数据显示,追觅全渠道销售战绩突破11亿元,同比增幅超600%。细分到各个电商平台,追觅科技的销售额表现都十分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晋的抖音电商渠道,追觅已经连续数月市占率排名第一。在短视频内容形态成为当前互联网主流时,追觅因此带来的品牌曝光量与影响力,不言而喻。 而且,追觅布局智能清洁产品时,非常前瞻地进行了四大产品线的布局,包括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无线吸尘器和高速吹风机等。多元化的产品,让追觅品牌在居家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类产品对消费者建立行业认知,加深对科技产品使用体验的深刻印象,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而追觅科技最新发布的M13 Beta,便在担当继续进行市场教育、普及智能清洁电器产品的使命,可以预见的是,在追觅多元化产品与多元化渠道营销的双向加持下,智能清洁产品的市场前景也将更为广阔,其带来的增量空间也足以令人充满想象。 扎根技术,产品为王 在黑科技密集的清洁电器赛道,没有技术作为底层支持,很难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第一个代表黑科技的“技术密码”就是高速数字马达。据了解,高速数字马达是清洁产品的核心技术,曾经该项技术一直被国外品牌掌控,与智能手机芯片一样,成为“卡脖子”的技术之一。 所幸的是,追觅科技作为智能清洁赛道的头号玩家,率先突破了这样的技术瓶颈,并成为行业内全球首家实现数字马达转速突破18万转/分钟的企业,与此同时,其技术储备也将相关技术超前研发至20 万转/分钟,由此足见其自主研发能力及技术竞争优势。 据了解,追觅洗地机之所以在众多清洁电器产品中脱颖而出,也是归因于此。以追觅洗地机 M13S为例。搭载了98000 转/分钟的高速马达机身功率能产生16000pa的澎湃吸力,配合双侧0贴边设计,可清洁房间内边边角角的脏污地带,是业界不可多得的产品之一。 除此以外,追觅在本次上海发布会上展示的两款机器人产品,也是科技感十足。其中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仿生四足机器狗Eame One二代,也将用于追觅科技的产品研发与落地应用中。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y67lRGWTZ 实际上,追觅科技的快速崛起,与其机器人产品的技术储备也息息相关。近年,基于广义机器人核心技术,追觅科技在机器人产品方面,一直保持着高速创新与迭代升级。早在2021年下半年,追觅科技就曾推出过仿生四足机器狗Eame One。今年年初,工业级四足机器人也相继问世。追觅本次发布的仿生四足机器狗Eame One二代,便是之前的版本升级而来。 据了解,追觅科技在智能清洁赛道的高速发展,便是得益于该类机器人技术的复利效应。在以Eame One的基础上,追觅创新机器人研究院主攻机器人高性能大扭矩电机关节、机械臂等通用机器人核心技术,也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对应的机器人产品也延展出不同的形态。 有硬核技术作后盾,追觅的产品力也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以其M系列洗地机为例。该系列产品主打全屋清洁,不仅专注于扫地、拖地、洗地等地面清洁,而且还可以随时变身吸尘器、随手吸、除螨仪,其优势在于帮助家庭主妇打扫卫生,可以全方位无死角清洁,实现一机多用。 与此同时,针对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个性化的心理需求,追觅洗地机也按照需求进行了产品细分。其中M12 S和M13 S两大系列便是对这类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的解决方案。前者是实用洗地机的代表,后者则是被网友誉为机皇的爆款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上,M12 S和M13 S可谓各有拥趸,好评如潮。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2022抖音电商洗地机年度金榜出炉,追觅双滚刷全屋清洁旗舰洗地机M13、追觅双贴边洗地机H12 Pro、追觅全新旗舰洗地机H12 S 3款产品霸榜前三。市场的积极反馈,彰显了追觅超强的产品力。 结语 「于见专栏」认为,作为智能清洁产品的主流玩家之一,追觅科技与一些深谙营销却技术薄弱的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追觅科技的发展理念与增长逻辑,一方面是以市场与用户为导向,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得以让其产品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以自主核心技术为底层驱动,为产品升级迭代赋能加速。 在浮躁喧嚣的商业时代,一家企业能够沉下心来自主研发技术,改变技术层面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命运,本来就显得弥足珍贵。 值得庆幸的是,追觅科技的稳扎稳打,最终也让市场见识到了其技术实力与产品实力,因此在数据增长方面,也获得了十分积极而正面的反馈,更为行业注入了极大的信心。我们相信,在追觅科技以技术为基、以用户为本的发展理念指引下,追觅科技的未来,将大有可为。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8日 08时34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飞行汽车道阻且长,亿航智能重重困难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三年疫情结束,人们的各种出行需求接连恢复,交通又开始越来越拥挤,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最近飞行汽车行业又开始受到一些投资机构的关注,其中就包括亿航智能公司。 亿航智能由胡华智2014年在中国广州创立。2019年2月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城市空中交通行业首个打响股市的企业,其股票代码是“EH”,现总市值为5亿美元。亿航智能主营业务有城市空中交通、智慧城市管理和空中媒体等多个领域。它是全球自动驾驶飞行器技术领先的公司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安全、环保、方便的空中出行。 据了解,胡华智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并曾担任北京999应急救援中心的首席技术官。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曾评价他称,“过去两年,我在中国创业者中,见过不少世界级的科技天才,胡华智便是其中一位。” 但是,胡华智是否真的是一个科技天才,亿航智能是不是真的全球领先呢?「于见专栏」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这是因为亿航从成立至今已经近九年时间,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 飞行汽车时代,望梅止渴? 回顾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从马车到19世纪前期蒸汽火车的出现,再到1886年燃油汽车的诞生,到如今电动汽车,无人驾驶的兴起。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创办人亨利·福特就大胆地发出“飞行汽车迟早会出现”的科学预言。 可以预见,这一行业未来可以具备超越汽车行业的亿万市场需求,是被视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然而实际上却发展缓慢。尽管技术进步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基础使得相关产品不难制造,但飞行汽车行业面临着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2nTWdPZ 首要问题是适航证。根据适航管理要求,中国民航局必须颁发适航证才能将飞机作为合格航空器投入国内使用。亿航EH216型自动驾驶航空器最新消息是将在4月13日开始进行实地审查,尽管适航证的获取已在日程中,但监管和政策仍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 其次,存在空域限制及相关的法律规则问题。低空空域供给不足,由于涉及到军管空域,地方政府和军方需要就适合飞行的空域进行沟通协调。 适航管理及飞行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个领域全球未有先例且经验不足以及未形成足够的产业规模,各种政策和技术难度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则,暂时借鉴通用航空器和地面汽车的标准都不能充分体现飞行汽车的特点,尽管低空飞行和地面驾驶都有各白的法规,但二者有效衔接并管理飞行汽车运营的机制并没有形成。 公共安全风险是另一个问题。飞行汽车主要的应用场景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当前飞行汽车的续航和安全性能难以满足城市空中交通对运载工具的要求。对比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历程,飞行汽车同样需要经过长年的大规模的场景测试,作为运行基础和安全数据保障,而当前远远不足。 市场需求也是一个问题。消费者的安全信任和高昂的售价是两大挑战。科比在加州坠机身亡的事故消息,无疑对私人飞机行业是巨大的打击。如果科比这样的明星拥有的直升机配置都无法保证安全,一般消费者又何谈信心?此外,当前平均一架飞行汽车售价在一百万左右,大部分人都负担不起,所有技术的大规模商用都要等到成本降至大众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就只能停留在早期阶段。 其他问题包括现有动力电池的性能局限、低空智能驾驶的未成熟技术、飞行汽车运营所需配套设施缺乏、运营商的资质及其盈利模式等还不成熟,以及关于航线规划等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总的来说,飞行汽车仍然面临较多挑战,预计在2030年之前,飞行汽车仍处于早期商业示范运营阶段,而2030年至2050年之间,飞行汽车才将逐步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显然,亿航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有望着未来万亿的市场前景,给自己打气了。 行业开始内卷,研发压力巨大 更让亿航难受的是,消费市场还没打开,行业内部却已经开始卷起来了。目前全球已有六家空中飞行器上市公司,分别是亿航智能、Lilium 、Joby 、Archer 、Vertical Aerospace、EVe。亿航智能是2019年12月在美股纳斯达克上市,其余五家都是在2021年、2022年先后通过SPAC方式(海外借壳)登陆美股市场。 国内电动飞行汽车市场同样竞争激烈,主要有小鹏、吉利和时的科技三家企业。在今年1月30日,小鹏汇天宣布其自研飞行汽车旅航者X2正式获得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特许飞行证,成为国内首款有人驾驶eVTOL产品。另一方面,吉利则于2022年11月获得全国首张有人驾驶载人纯电动垂直起降载人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受理通知书;随后,在2022年12月,他们的AE200 X01架机完成总装下线,并于2023年1月17日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 而时的科技方面,在2月8日宣布完成1亿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E20 eVTOL原型机的研发、制造和测试。该原型机已经完成设计并正在制造中,经过验证和迭代。 飞行汽车行业,在商业运营前的固定投入非常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竞争,各大公司都在比拼自己的产品性能和研发生产进度。这对亿航智能的研发又带来了新的挑战。2018-2022年,亿航智能的营收分别为:0.66亿,1.22亿,1.8亿,0.57亿,0.29亿(前三季度),且同期全部为亏损。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2pL86U1 行业不成熟,订单和交付少,营收不足,面对激烈的同行竞争,又不能减少销售与研发投入,每年几个亿的成本,根本无法盈利。吉利和小鹏有汽车业务带来巨大的资本支持,而亿航智能只能烧投资人的钱,对此,不得不为亿航的现金流和研发压力捏一把汗。 积极开拓业务,尚未见成效 面对艰难的资金压力,亿航除了股权融资,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发展相关业务。而目前亿航的其他业务主要包括:消防应用,城市无人机物流运输,空中媒体投放。通过多种业务发展,似乎能拓展公司盈利能力,支撑公司研发投入,实现向未来过渡,但是细细思考,也不容易。 公司飞行器产品EH216消防型,无非就是直升机消防的形式,这在很早就已经在直升机领域运用,相较于传统消防队直升机消防的丰富经验和迅速的调度能力,实在难以看出优势所在。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2qBuwM2 物流业务,主要原理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以此节省配送时间约40%-60%,规模化配送成本预计可降低50%。这里成本节省50%有待考证,以和美团对比为例,虽然时间上,亿航占优,但是外卖骑手可以在同一相似路线上同时接四单左右,效率是无人机的四倍,而无人机要接多单,则消耗时间同样大幅上升。 这还不考虑无人机采购,使用和监控,充电,运营和维护,停起飞,安全问题等带来的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大疆等无人机企业已经具备产品能力,而无人机外卖依然迟迟不能替代骑手外卖的原因。同理媒体投放业务,早已有一批无人机企业深耕,这些行业相较于飞行汽车更加成熟,想要分得一杯羹,恐怕同样不容易。 结语 曾几何时,也有人会如此想象,未来的人类不再驾驶汽车行驶在公路上,而是驾驶飞行器在空中任意穿梭,快速、自由、不再堵车、不用等红绿灯,充满科幻味道。「于见专栏」也相信,这一定是未来人类最好的通行方式。 但是站在商业的角度看,这一愿景还过于遥远,当前还处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变的趋势中,汽车向飞行汽车的转变,还在萌芽期,还在ppt上。较于迟迟未来的飞行汽车时代,亿航智能可能确实生得太早,没有足够的营收,又没有过硬的其他业务支持,九年亏损,单靠融资的现金流能否撑到柳暗花明那一天,只能打个问号。 作为第一家上市的飞行器企业,胡华智的魄力和敢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值得称赞,但是道德经有句古话,不敢为天下先。因为你不知道你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是第一个炮灰,虽然亿航智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心血,但仍旧前途未卜。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8日 08时27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全闪存时代的自然选择,华为仍任重道远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存储技术的演进,对于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需要大规模存储和高速访问的应用来说,存储器的选择可以对性能和效率产生巨大的影响。闪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促使全闪存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存储技术。 全闪存可以大幅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可靠性和效率,成为数据存储和访问的新标准。按照Gartner的预计,到2020年,数据中心50%的传统硬盘存储将被全闪存存储取代。 目前全闪存市场目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全闪存技术的高速、高效、高可靠性的特点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而华为作为我国高新科技的前沿公司,自然不会落下全闪存这趟列车。华为全闪存作为华为公司所采用的一种高速闪存技术,该技术可以将大量数据存储在固态硬盘(SSD)中,并且可以为企业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系统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数据存储和访问服务。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华为全闪存也面临着成本较高,容量限制以及市场份额有待提高等问题。未来的全闪存领域可谓群雄争霸,华为想要在这场争夺战中脱颖而出,在许多方面仍需要砥砺前行。 降低成本与技术突破,华为全闪存新目标 华为采用全闪存的存储方案,相比于传统的硬盘存储方案,在性能和功耗上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其成本相较于一般的硬盘也比较高。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闪存芯片的价格不断下降,但仍然比传统硬盘要贵。特别是在大容量闪存芯片的情况下,单价会更高。 另外华为全闪存的存储密度受限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闪存芯片的存储密度还远远达不到传统硬盘的水平,由于单颗闪存芯片的容量相对较小,为了满足大容量存储需求,需要使用多颗闪存芯片来构建存储系统,从而增加了成本。 假设要购买两台服务器,一台采用传统的硬盘存储方案,另一台采用全闪存存储方案。传统硬盘存储方案的服务器:容量为10TB,采用RAID 5方案,需要5个硬盘,每个硬盘的价格为100美元,总价为500美元。 而反观全闪存存储方案的服务器:容量为4TB,采用4颗闪存芯片,每颗闪存芯片的价格为300美元,总价为1200美元。 在同样的存储容量下,全闪存存储方案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传统硬盘存储方案。而且,由于单颗闪存芯片的存储容量相对较小,所以全闪存存储方案的容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8rcvIgJ 根据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的数据,2020年SSD的存储密度为每立方英寸2.77TB,而传统机械硬盘的存储密度为每立方英寸3.5TB。因此,在相同的存储空间下,全闪存存储方案需要使用更多的闪存芯片来构建存储系统。 华为全闪存在保证性能高速的同时,成本的提高也是无可避免,只是在此难两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将成为华为的目标。与此同时,华为在闪存芯片的寿命方面的技术突破也迫在眉睫。 根据固态硬盘生产商Kingston Technology发布的数据,SSD的寿命一般在30GB/天的写入下可达到5年以上。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闪存芯片的寿命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高负载和频繁写入的情况下,SSD的寿命可能会更短,这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增加了成本。 尽管华为采用了类似高品质的MLC和eMLC闪存芯片来大幅度提升闪存芯片的寿命,但是性能的提升带来的就是高额的成本问题。华为如何权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许将会是华为的新目标。 可扩展性受限,华为全闪存需突破 可扩展性是指设备能够扩展其存储容量或者其性能的能力。对于华为全闪存设备而言,由于其存储介质是闪存,其可扩展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虽然随着闪存技术的不断发展,存储容量不断增加,但与传统的机械硬盘相比,全闪存的存储容量仍然相对有限。 而且,随着闪存容量的增加,单个闪存芯片的物理尺寸也会变得更大,这会限制闪存设备的物理尺寸和可扩展性。此外,全闪存的可扩展性也受到成本和技术限制的影响。全闪存的成本相对于传统硬盘要高得多,这意味着增加存储容量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 虽然随着闪存技术的发展,闪存芯片的容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每个芯片的容量也有上限。因此,全闪存设备的可扩展性也受到了技术上的限制。 对于全闪存设备的可扩展性,可以以闪存容量为例进行说明。根据闪存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闪存市场报告,目前闪存芯片的容量主要分为四档:1TB、2TB、4TB和8TB。与此相比,机械硬盘的存储容量则可以达到16TB或更高。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8wfhd1j 同时,根据华为官方发布的OceanStor Dorado全闪存存储产品手册,该产品最大存储容量为30PB,但需要使用16台存储设备组成一个存储池才能达到该容量。 这意味着单个存储设备的存储容量相对较小,需要使用多个设备才能满足较大的存储需求。同时,这也导致了设备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较强,一旦其中任何一个设备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存储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尽管华为全闪存存储产品在存储容量和性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可扩展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华为针对存储容量受限的问题,也推出了多种产品系列。但无论如何,全闪存的扩展性始终都是华为需要继续突破的领域。 华为全闪存,快与安全或难两全 随着企业数据的快速增长,数据泄漏风险日益严峻。对于全闪存存储设备而言,其中存储的数据也同样存在泄漏风险。无独有偶,在存储设备的物理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的问题上,华为全闪存尽管实施了许多安全措施,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挑战。 首先,华为全闪存存储设备的高速存取和大容量存储特性也带来了更高的安全风险。例如,存储设备上的敏感数据可能会被黑客攻击和盗窃,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进行保护。 其次,全闪存存储设备的安全性受到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的影响。在软件方面,存储设备需要具备强大的防病毒和漏洞修补能力,以及完善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以保护存储设备中的数据不被未授权的人员或恶意软件访问和篡改。在硬件方面,存储设备需要具备可信计算和物理防护机制,以保障存储设备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8xReoiR 根据2020年全球网络安全统计数据,华为全球网络安全市场份额为4.1%,排名全球第四。虽然华为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市场份额仍在增长,但是全闪存存储设备的安全性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2019年,有报道称华为存储设备的某些版本存在漏洞,可以被攻击者利用来获取存储设备中的敏感信息。此外,根据2020年的一份安全报告显示,全球大约有70%的企业存储设备曾经受到过勒索软件攻击。这些攻击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数据丢失或泄漏,对企业的运营和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华为在全闪存存储设备的安全性方面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为了提高存储设备的安全性,华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加强存储设备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加密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实现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等。同时,也需要与行业专家和研究人员合作,及时发现和修复存储设备中的安全漏洞,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 总体来说,安全性问题始终是用户最为关心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当今的闪存市场巨头们都在安全性上下足了功夫,例如三星就采用了V-NAND技术和自主研发的控制芯片,来实现高可靠性的数据存储。 而华为全闪存也采用了分布式存储技术和多重数据保护机制,可以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每一种保护机制都有其优劣,并非存在谁好谁差之分。只是华为全闪存在保证快速存储的同时,对于安全性或许也需要更加地重视,一举打破难两全的局面。 结语 对于华为公司而言,华为全闪存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它的问世标志着全闪存时代的到来。全闪存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存储设备的速度和性能,还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和可靠的数据存储服务。 不过,华为全闪存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可扩展性受限、价格过高、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等。因此,在选择全闪存存储解决方案时,企业和个人用户需要综合考虑实际需求、性能和价格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存储方案。 总之,华为全闪存是存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的进步,它的发展和应用将对企业和个人用户的数据管理和存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路遥知马力,华为在闪存市场仍需要脚踏实地,未来将会有何亮眼表现,我们拭目以待。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8日 08时21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投入百亿创新高,拼多多“务农”或不太顺风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说起拼多多,大家就能想到轰轰烈烈的“百亿补贴”和“砍一刀”。在稳定盈利背景下,拼多多也在各方面投资研发着。为此拼多多开始了一条持续性更强、投入规模更大的主线:农业。 3月20日,拼多多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报告。公司保持了盈利和增长的势头,第四季度实现收入398.2亿元,同比上涨46%,净利润达到94.5亿元,同比提升43%。观察全年数据,拼多多总营收为1309亿元,同比增加39%,普通股东净利润315亿元,同比飙升306%。 不容忽视的是,拼多多依然专注于其农业领域的长远战略。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拼多多的董事长兼CEO陈磊多次提到“农业”一词,核心思路是将继续加大在农业和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通过提高供应链效率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实际上,2022年拼多多的总研发费用已超过100亿元,其对农业的浓厚兴趣正在为产业链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拼多多百亿农研,暂未实现“收入期” 拼多多近期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显示,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拼多多董事长陈磊重申了公司坚定不移地投入农业科技的战略。拼多多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和投入,提升农业和制造业供应链效率,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OCYW4nC 拼多多已经开始进入海外市场,去年9月上线的Temu已经进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拼多多2022年全年总研发费用首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第四季度研发费用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19%。公司在研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不会受到短期外界因素的波动影响,将持之以恒地投入。 去年8月,拼多多宣布设立「百亿农研专项」,陈磊担任一号位。这个专项旨在发展农业科技核心技术和推进农业科技普惠。拼多多管理层在回应专项对财务报表影响时表示,百亿农研的商业价值和利润率不是目标,而是面向农业和乡村重大需求。 陈磊在电话分析师会议上说,“加强科技能力、提升农业和制造业的供应链效率,这些都是拼多多明确的长期战略。在这个方向上,我们的投入力度是不会受到短期的外界因素波动影响,我们会做出持之以恒的投入。”由此可见,公司仍处于“投入期”,其间的利润也将会继续投入“百亿农研”。 拼多多始终关注农业的线上化率,相信农业数字化将成为新的蓝海。拼多多通过其「拼单」模式和社交属性所聚集的规模效应,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赋能,已经在农产品流通、品牌化和电商化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总之,在目前阶段,拼多多在农业领域的投入尚未实现收效,在未来拼多多是否会面临更大挑战我们还未知。但拼多多始终将农业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坚信这是一个伟大的选择。也希望拼多多通过投入农业科技,将为整个社会创造真实而巨量的价值,为企业发展构筑坚实的护城河。 用户增长停滞,同行穷追猛打 随着国内疫情解封,农产品销售逐渐回暖,涉农电商平台如拼多多为农产品上网提速。据商务部数据,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936.8亿元,增长31.0%。拼多多、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通过直播、推广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助力农产品上行。然而,拼多多在最近的财报中显示,其营收增速放缓,用户增长停滞,部分原因在于营销费用的减少,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ODV54jD 中国农业长期贴着小、散、乱的标签,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影响产业效益。但拼多多凭借农产品业务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农货上行平台之一。然而,面临竞争对手的加入,拼多多要在农产品电商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就需要不断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解决农业产业链的痼疾问题。 传统农业产业链条长,从生产、加工、流通到销售,依赖多级中间商,导致农民利润较低。生鲜电商的存在,打破了农产品销售对单一渠道的依赖,优化了流通和消费环节。 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电商巨擘,还是依托短视频直播涉足电商的抖音、快手,抑或是服务电商巨头美团转战零售业务,他们都在竞相争夺市场份额。 阿里巴巴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电商平台,早已在农业领域布局多年。除了电商平台外,阿里还通过阿里云ET农业大脑、盒马鲜生“盒马村”、蚂蚁金融服务、钉钉数字乡村等手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的数字化发展。 短视频平台抖音与快手也纷纷涉足农业领域。快手推出了“三农快成长计划”,以助力乡村振兴,抖音则有“富域计划”,鼓励更多的“新农人”直播带货。 美团也没有错过农业领域的机遇。其“未来食物农场”计划是布局智慧农业的一个切口。此外,美团创始人王兴还与网易CEO丁磊共同成立了一家养鸡公司。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人,但增长速度已显著减缓。拼多多声称其年度活跃用户已达到8.673亿,因此,进一步扩大用户规模的空间也相对有限。 在这个存量市场中,竞争压力必然上升。随着互联网反垄断措施的加强,电商平台“二选一”的不良时代已经落幕,电商行业的竞争再次呈现激烈态势。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纷纷加入电商战场。 在此背景下,拼多多、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都在为争夺下沉市场而努力,希望通过高频消费的生鲜增加用户粘性和消费频次,同时突破工业消费品下行,圈住更多下沉用户。 当前,拼多多面临的挑战或许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增长,或许是如何进一步提升用户对其平台的信任度。但是拼多多在财报中仍处于维持盈利状态,这也显示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韧性。相信未来,拼多多也会有更多的转变。 务农理想始终如一,前途曲折不可言 拼多多的拼单模式在农业领域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低价产品。通过拼单,消费者可以集中购买力,减少交易时间周期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分散订单带来的物流成本。此外,拼单还有助于供应商和农户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计划性。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OE6j1tQ 对于供应商和农户来说,规模化生产带来了成本优势,降低了价格,同时提高了生产和供应的计划性。平台通过低价拼单实现快速引流,用户也能获得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尽管拼多多的拼单模式在农产品电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据了解,拼多多在其他方面仍存在一些缺点。 其一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拼单模式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低价,这可能导致部分供应商为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保证所选产品的品质。 其二是消费者体验问题:拼单需要邀请其他人加入购买,这可能给消费者带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对于那些希望快速购物的消费者来说,这种购物方式可能并不理想。 其三是物流延迟问题:在拼单模式下,订单需等待足够多的人参与后才能成团发货,这可能导致物流延迟。消费者可能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收到商品。 其四,就是隐私问题:拼单模式可能导致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上暴露自己的购物信息,这对于一些注重隐私的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 拼团失败风险:如果拼团在规定时间内未能达到成团人数,消费者可能会错过购买机会。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消费者失去购买商品的信心。 依赖微信流量:拼多多的拼单模式高度依赖于微信的流量,这意味着其业务对微信平台的变化非常敏感。任何对微信平台不利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拼多多的发展。 在2014年,农产品上行概念被提出,以淘宝和京东为代表。2017年,以拼多多、抖音和快手为代表,农产品上行活动以社交裂变、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展开。各地政府投资建立“电商孵化园”并出台扶持政策,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实现大幅增长。农村电商的流通基础设施也得到完善和建设。 阿里、京东在农村电商领域更早涉足,但在农产品上行道路尚未走远。近两年,电商农产品上行重新加速,各家开始关注产业链各环节。京东将原有的“农产品滞销帮助中心”升级为“京东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心”,阿里集团架构调整以实现农业上中下游协作,苏宁计划建立1000座“拼购村”。 拼多多在农业科技普惠上持续投入,去年四季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2022年度创新奖。然而,拼多多想要贯彻投身农业的策略并不轻松。无论是冷链物流的搭建还是因地制宜的商家扶持,都将是一场持久战,考验平台的战略定力。拼多多仍需在未来继续努力。 结语 在当今电商行业中,农业成为了各大互联网巨头布局的新领域。拼多多、阿里、京东、快手、抖音等平台都在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和布局,推进农产品上行,并建立起稳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 拼多多作为新兴电商企业,不满足于仅在下游销售端提供流量扶持,而是介入最上游生产种植端,以便更好地掌握供给侧变革的话语权。然而,农业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良好的耐性,如何在农业领域持续发力,依旧是拼多多和其他电商平台所需要面临的挑战。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8日 08时13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重营销、轻研发,极萌美容仪的“快品牌”打法正在失效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如果问哪个节日被最多人忌惮,恐怕除了光棍节,就是每年的315了。3月15日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 ,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至今已有30余载。而每逢这个节日,就有很多企业提心吊胆,担心被媒体曝光“黑历史”。 「于见专栏」注意到,今年315,轮到了号称“人均一个美容仪”的美容仪行业。就在前不久315期间,新晋网红品牌极萌Jmoon美容仪品牌就被凤凰网等多个媒体集体曝光,媒体直指该品牌3个月销售2.14亿元,却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经营资质不全等问题。 极萌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背后,是在这个颜值经济时代,爱美、变美成了一种近乎刚性的需求在推动。而与此同时,美容仪行业的乱象丛生,也令人触目惊心。 美容仪行业乱象丛生,极萌踩坑或是冰山一角 实际上,美容仪行业的蓬勃发展,已有时日。据了解,通常所说的美容仪,一般直指女性美白、嫩肤、祛斑、祛皱、脱毛、减肥塑身等需求而研发,除了在美容院较为常见外,目前正在逐渐向终端用户普及。 而其原理,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进行调节改善身体和面部特征,其功能在于可以针对上述需求,研发出有超声波导入、光子嫩肤 、 高周波电疗 、RF电波拉皮 、电子祛斑点痣、E 光永久脱毛嫩肤、贾法尼营养、导入导出等技术的产品。 而据天眼查显示,本次在315中“翻车”的极萌品牌,为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由莱)推出,该公司为杭州由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由莱)全资子公司,杭州由莱则是美容美体仪品牌Ulike的运营主体。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XuDwTs0 图源:凤凰网官微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极萌美容仪的涉事产品,此前登上了“2023阿里妈妈38女性种草趋势榜”,堪称一款不折不扣的网红单品。 只不过,也正是因为其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走红,而被消费者高度关注,从而牵扯出了其资质问题,从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例如,据在其天猫旗舰店的介绍中,明确表示其具有射频功能,然而媒体咨询客服后获悉,集萌只出具了一份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只展示了极萌大熨斗美容仪的射频性能,并未说明相关资质。这种回复,与网上的各种质疑之声也十分相符。 要知道,美容仪产品按照严格分类,属于医疗器械范畴,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与经营资质要求。而早在去年3月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相关公告中,有提及对部分医美产品监管类别做出调整,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等按照III类医疗器械监管。 对此,监管部门也设置了一个整改过渡期。自上述公告公布之日起,至2024年4月1日生效之日前属于申报窗口期,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等产品仍可按现行产品监管类别销售。而在生效之日后,未取得III类医疗器械资质,不得进口、生产、销售。 由此可见,极萌“明目张胆”推广射频美容仪,正是充分利用这样的政策监管过渡期空子,试图在红利结束前,狠狠捞一把。不过,对此业内人士却是各种质疑。包括知名的凤凰网,就因此采访了知名皮肤科专家、主任医师李教授,以确认美容仪的实际“美颜”效果是否有保障。 例如,对于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评论,有人称用完美容仪变“大小脸”。李教授表示:虽然这种说法是可信的,但是效果不能持久。这和我们皮肤里胶原蛋白的空间结构有关系。 甚至因为不同人群的皮肤特质差异,有人仅仅一个小时,或是半天之后,左右脸就会恢复原样。而李教授的建议是:想获得持久的、显著的改善治疗,还是需要一些医疗手段。 与此同时,消费者反馈的美容仪电流不稳定、忽强忽弱,李教授也表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美容仪的美容功能几乎无效、在做无用功。而使用美容仪后皮肤刺痛,更不是像一些品牌宣传所表示的,“无关紧要”、“正常现象”等。 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与行业真相,也有业内人士呼吁,极萌作为知名企业Ulike旗下的一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便目前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也不能因此而夸大宣传,视消费者体验为无物。以小见大来看,极萌“翻车”,或许只是美容仪行业的冰山一角,更像是行业乱象的缩影。 极萌美容仪翻车,Ulike或是始作俑者 如前文所述,作为极萌美容仪背后的实际运营企业,深圳由莱的母公司是杭州由莱,而杭州由莱也曾借助其美容美体仪品牌Ulike进行市场营销,其手法与极萌美容仪如出一辙。 据媒体报道,去年7月份,杭州由莱因“广告含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内容和情形”被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罚款30万元的行政处罚。 该事件的起因是源于2021年,Ulike脱毛仪就用“Ulike高级,高级女人用高级的”的电梯宣传语,被指涉嫌物化女性,贬低竞争对手。次年3月,《深圳晚报》以《电梯广告内容“辣眼睛”?立即整改!》为题,报道了Ulike脱毛仪的违法广告,多家媒体也纷纷跟进,对此发表社会评论,直指Ulike过度营销的事实,同时对其产品的真实效果等进行多维度曝光。 一时之间,关于Ulike高调宣传的冰点脱毛仪,涉嫌收割智商税的言论甚嚣尘上。随之而来的,便是Ulike冰点脱毛仪引来无数投诉。据了解,黑猫投诉平台关于Ulike店铺售卖脱毛仪的售后问题,为数众多。 无独有偶,极萌大熨斗美容仪也在这次舆论风波中,遭到各种吐槽与投诉。无论是黑猫等投诉平台,还是小红书等社交媒体,都有用户反馈,使用极萌美容仪后,面部有针刺和灼烧感。如凤凰网采访专家的结果显示,这种反应并不正常,或是产品质量所致。所以,新一轮的“智商税”质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Xv0Vbri 「于见专栏」注意到,当前的美容仪市场,大有新消费品牌崛起的意味。基本都是通过砸钱,通过社交媒体所谓的种草来快速打造品牌,迅速圈定目标粉丝,才得以快速变现。但是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种草,却与过去BBS论坛时代,到处发帖的水平推广无异,效果反馈真实性十分存疑。 而作为美容仪行业的代表,极萌也同样具有重营销、轻产品的网红体质。因此,其在互联网上的生命周期能持续多久,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萝卜快了不洗泥,极萌正在透支品牌信任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个人人都爱美、渴望变美的时代,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时尚新潮的短视频平台,对这些变美的产品、品牌进行推广,快速收割流量与GMV,已经是被资本家反复验证、切实可行的路数。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行业并没有因为各种乱象而让发展停滞,相反有“愈演愈烈”之势。例如,在小红书上,与“美容仪”相关的笔记已近30万篇,抖音上的相关视频播放量达40亿次,而微博上的相关话题讨论度超16万,阅读量近3亿,其中具体到美杜莎、宙斯等品牌美容仪的话题均有超1亿阅读,而雅萌、silkn、nuface等品牌也有相关话题。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s2XwJBW4Q 而据《2020线上家用美容仪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在对3000名20-49岁女性互联网用户的调研中,59%的女性表示曾经至少使用过一种家用美容仪。2021年,预计我国美容仪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元。由此可见,人手一个美容仪的说法,毫不夸张,市场前景也广阔无比。 据观察,也正是因为这种市场需求的大爆发,让一些嗅觉敏锐的商家看到了这样的机会,甚至有些“萝卜快了不洗泥”,从而过度追逐产品销量与利润空间。而再次置身舆论风波的极萌美容仪,便是其中之一。 俗话说:欲速不达。极萌打造“快品牌”的策略无可厚非,也被验证是可以打开市场的,但是轻医美产品不同于快消品,因为其关于人们的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如果一味地追逐流量与GMV增长,而忽略了品牌力、产品力建设,恐怕就是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度,给品牌形象埋雷。 值得一提的是,重营销、轻产品已经成为行业通病,在行业竞争加剧、内卷加速的形势下,极萌想要独善其身并不容易。而导致极萌如今进则透支品牌信任度、退则难敌竞争压力困境的,正是这种行业内卷使然。 例如,在更早前的2020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对市面上销量较好的10款美容仪产品进行评测,涉及品牌有NuFACE、娜蜜丝、康堡仕、金稻和Refa、SKG、松下、MKE、Notime和雅萌。结果却显示,十款产品中,6款样品镍释放量测试结果不符合欧盟REACH法规要求,存在致敏风险;2款电离子型样品存在低温烫伤和灼伤皮肤真皮层的风险。 由此可见,在行业内卷成风、销量增长持续承压的大背景下,极萌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即便暂时能够稳住行业地位,却同时也为其品牌的长足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与危机。 结语 作为变美赛道的玩家之一,深圳由莱推出极萌美容仪产品,显然是瞄准了变美市场的巨大前景。而背靠杭州由来借助Ulike等品牌的市场宣传所积累的资源与渠道,极萌也在该赛道拿到了一定的结果,再次验证了其打造快品牌的方法论。 只不过,在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消费者除了迎合时代趋势,追求个性需求满足外,对产品的品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极萌美容仪产品虽然也在市场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受到了无数年轻女性的青睐。但是,在其过度营销、甚至有些忽视品质的激进市场策略下,人们更加担心,这样一个根基并不扎实的企业与品牌,未来能够走多远。 真金不怕火炼,极萌未来将会一改昔日的开快车作风,还是与其创业初心渐行渐远,相信时间会告诉人们答案。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7日 10时14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YY语音:华而不实不可取,致力于质量方为上策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当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文本聊天到图片分享,再到短视频和直播。 而社交语音程序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进行实时语音通信和互动。在这个时代,不再需要等待电报的传送或通过长途电话拨号来进行远程交流,而是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社交语音应用程序,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建立联系。 类似YY语音一样的社交应用程序不断涌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交流和娱乐方式。YY语音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包括在线聊天、语音聊天、游戏直播、音乐演唱、教育和在线会议等。 YY语音最初在中国流行起来,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交娱乐平台。YY语音的成功得益于其优秀的产品设计、稳定的技术支持以及强大的社区运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YY语言进行社交活动。 然而就是这样一款丰富多样又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应用,却存在着隐私安全、低质量内容等问题。YY语音虽然是一款广受欢迎的社交语音应用程序,但想要成为线上社交娱乐行业界的顶流,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及。 YY语音业务不断扩大,隐私安全却难以保证 YY语音最初以游戏直播为主,因为许多游戏玩家喜欢在游戏过程中进行语音聊天和互动。随着时间的推移,YY语音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用户,包括音乐、娱乐、教育、商业等等。 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交娱乐平台。YY语音作为社交语音应用程序的代表之一,其所在的社交娱乐行业发展相当迅速。根据市场研究公司Technavio的报告,全球社交娱乐市场预计将在2023年达到1,514.05亿美元的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18%。 而根据YY语音的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其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1亿,同比增长7.3%。在营收方面,YY语音的全年总收入达到170.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5%,其用户规模和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然而,像所有社交媒体一样,YY语音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用户在使用YY语音时,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和隐私,如个人身份信息、地址、电话号码等,这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风险和骚扰。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AuMC9SHL YY语音需要收集用户的一些数据,如使用行为、通讯记录、设备信息等,以便提供服务和改进产品。但是,YY语音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并不总是透明和清晰的。一些用户可能不知道他们的数据被收集和使用,或者不知道数据会被用于何种目的。 同时YY语音在第三方数据共享方面也存在问题,YY语音可能会与一些第三方公司或组织共享用户的数据,这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和隐私问题。例如,一些广告公司可能会利用用户的数据进行精准广告投放,从而侵犯用户的隐私。 此前,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移动应用程序隐私保护白皮书》对YY语音的隐私政策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YY语音在隐私政策透明度、数据处理、数据保护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总而言之,YY语音在社交娱乐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同时YY语音也在不断创新和扩展其业务范围,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但是随着品牌越做越大的同时,隐私安全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诸如聊天记录泄露、直播间身份位置信息被暴露等问题层出不穷,YY语音在隐私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具有实际影响和风险。尽管YY语音也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仍需要更加严格地管理用户数据,加强技术保障,保障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低质量内容屡见不鲜,YY语音或是华而不实 YY语音如今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用户的使用量也绝非少数。换句话而言,YY语音的品牌形象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如今的YY语音已经涉及语音聊天、游戏直播、音乐演唱、教育和在线会议等多个领域。 然而,YY语音在其平台上却存在大量低质量内容的问题。低质量内容主要包括那些内容不丰富、粗俗低俗、没有知识性或者缺乏价值的内容,比如但不限于低俗语言、黄色内容、低质量的音乐和电影等等。这些内容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和平台形象,也给平台运营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据部分用户反馈,YY语音垃圾内容泛滥。YY语音平台上存在大量没有意义的内容,如人们随意地喊麦、哼唱等垃圾内容。这些内容既没有任何艺术性价值,也不具备娱乐性,却占据了平台的大量资源。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AuN2wKFV 而且YY语音平台上还存在大量低俗内容,如擦边、恶心、暴力等,这些内容不仅引发用户反感,而且可能会引发社会公愤。同时,YY语音平台上也存在大量非法内容,如盗版音乐、电影、软件等,这些内容不仅侵犯了版权,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针对YY语音平台上的低质量内容问题,用户举报和平台管理措施不力也是一些热议话题。根据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用户表示举报不一定会有回应,同时平台也存在对低质量内容管理不严的问题。 而根据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用户认为YY语音平台上存在大量低质量内容,其中低俗内容和广告骚扰是用户反感最严重的问题。 总而言之,就当前用户和市场方面的反馈可以看出,YY语音在其内容方面的管理确实有所欠佳。YY语音在做大品牌以及吸引用户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但是YY语音似乎忽视了对自身内容是否具有价值的审视。 YY语音平台在低质量内容方面还是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平台加强监管和管理,改善用户使用体验,同时也需要用户和公众的关注和监督。高质量的社交娱乐平台或许才是YY语音该有的样子。 语言受限,或成YY语音走向国际的最大阻碍 随着YY平台越做越大,YY语音不再拘泥于国内市场。尽管YY语音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华人社群,收入来源仍然主要来自中国市场。 不过,YY语音的母公司JOYY公司正在积极拓展其国际业务,并通过收购和战略投资等方式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例如,2019年JOYY公司收购了欧洲社交平台Bigo Live,进一步拓展了其在东南亚和印度等市场的用户基础。 而作为一款以语音为主战场的应用,若要走向国际市场,最大的壁垒或许就是其支持的语言问题。YY语音在语言受限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其迫在眉睫的突破点。 YY语音的语言支持主要集中在中文和英文上,对于其他语言的支持比较有限。虽然YY语音平台在语音翻译方面有一定的功能支持,但实际上其能够翻译的语言种类也比较有限,无法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 另外,对于使用其他语言的用户来说,YY语音平台上的语言环境也不是很友好。例如,平台上存在很多以中文为主的聊天室、直播间等,对于不懂中文的用户来说,难以参与交流和互动,限制了其在平台上的使用和体验。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AuNsk6hv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YY语音平台的用户主要集中在中国内地和海外华人社群,这些用户使用的主要语言是中文和英文。截至2021年9月,YY语音平台在全球拥有超过2.2亿注册用户,其中约70%的用户来自中国内地,20%来自海外华人社群,其余10%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然而,根据统计,全球有超过7000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而YY语音平台支持的语言种类仅有少数几种,与全球的语言多样性相比较而言,其语言支持仍然相对较少。此外,就算是YY语音平台支持的语言,其语音翻译的准确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互通的重要工具,同时YY语音所支持的语言种类也是其在国际市场闯出一番天地的关键和前提。对于不懂中文的用户来说,YY语言的使用无疑成为了障碍,YY语音平台在语言支持方面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扩大支持的语言种类和用户覆盖面,提升平台的国际化程度。这是YY语音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结语 总体而言,YY语音是一款颇具影响力的社交语音应用,其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语音聊天和互动平台,用户可以通过YY语音进行实时语音聊天、听取音乐、观看直播等多种形式的社交互动,吸引了大量用户积极参与其中。 然而,YY语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其在隐私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曾被指控存在用户信息泄露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隐私保护机制。其次,YY语音在内容质量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用户会发布低质量、低俗或违法内容,这给用户带来了不良的使用体验和社会影响。 YY语言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是作为一款国内知名度颇高,甚至未来将扩大国际市场的应用。YY语言或许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提高其对用户的支持和适用性,保护用户隐私和提高内容质量。 在国内外市场,新媒体的更替转瞬即逝,YY语音若要在未来崭露头角,仍需砥砺前行。是攀登高峰还是随波逐流,让我们拭目以待。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7日 10时08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扫地茅”光芒散尽,科沃斯已“现出原形”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国内智能扫地机器人头部企业科沃斯过完了25周岁生日。用25年的时间专注做一件事,科沃斯显然是认真的。不过,已经走过弱冠之年的科沃斯,过去20余年的发展历程,却并非一路坦途。 虽然论规模,科沃斯在扫地机器人行业第一的地位目前无人足以撼动。但是其最新财报透露的信息,却不容乐观。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科沃斯实现营收101.2亿元,同比增长22.81%;实现归母净利润11.22亿元,同比减少15.65%。 而细分至第三季度,其净利润同比骤降48.94%,堪称腰斩。虽然年报尚未发布,但是据业内人士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也将超过两位数。 种种迹象表明,科沃斯曾经高速增长的势头正在急转之下,甚至连盈利能力都十分存疑。对应到资本市场,科沃斯的股价自2023年以来,也是“跌跌不休”。通过投资者信心动摇也足以看出,科沃斯行业第一的地位或许早已名存实亡。 “领衔”价格内卷,科沃斯恐难打赢“价格战” 有网友调侃,其他行业打“价格战”都是比谁更低价,但是扫地机器人行业却恰好相反,不比谁更好,却比谁更贵。对比近年扫地机器人的价格水平,该类产品的价格攀升确实堪称内卷,甚至鲜有企业能与之匹敌。 例如,衡量行业集中度的指标CR4表明,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头部企业分别是科沃斯、石头、云鲸、追觅,市场份额占比超过90%。与此同时,行业整体价格持续走高,但是销量却似乎很快逼近增长瓶颈。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BEKckw00 据证券机构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国内扫地机器人均价分别为1687元、2424 元、3175 元。由此可见,三年左右的时间,扫地机器人的均价已经上涨约50%。 值得一提的是科沃斯,更是价格内卷之最。据奥维云网统计,2022年科沃斯均价在4000元左右,其中线下、与线上均价分别涨了1531元、848元。而从价格区间来看,在3500-6000元中高端价格区间,2021年科沃斯销售额市占率41.3%,2020年则是5.1%,可谓大幅提升。 不过,残酷的现实是,扫地机器人行业并没有因为产品售价的不断拉升,而带来销量的齐增。相反,终端销量于2022年出现了拐点。甚至出现了零售额微涨3.4%、销量却同比大幅下降超过20%的尴尬局面。不难看出,终端市场对于扫地机器人的价格接受度已经接近临界点。 这也意味着,扫地机器人行业也将无法再次通过涨价而获得市场增长。而且,逐年涨价的扫地机器人,也正是因为其体验门槛高、试错成本大,而让很多跃跃欲试的消费者,拒之门外。而其作为近年的新兴“物种”,想要加强市场渗透,也将变得异常艰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扫地机器人行业之所以陷入目前的窘境,显然与头部企业竞争比拼的方向有关。不过,科沃斯虽然在销量与价格方面领跑,却并没有将其盈利能力发挥出来。 据科沃斯财报数据显示,从2022年第二、三季度,科沃斯的净利润增长便由正转负为-12.34%与-48.94%。由此可见,靠价格内卷来锁定所谓的高端市场,对于科沃斯而言,或许是一个伪命题。在尴尬的财务数据面前,科沃斯想要做高端扫地机器人的资本故事,显然难于自圆其说。 股价如同坐过山车,已成资本“弃儿” 智能科技行业从来不缺资本神话,炙手可热的扫地机器人赛道更是没有例外。作为深受资本热捧的扫地机器人玩家,科沃斯也是享受资本红利的最大获利者。 不过,当科沃斯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后,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面。从2020年3月份开始,科沃斯的市值曾在14个月内翻了15倍,从不足百亿膨胀到了超过1400亿,因此也被冠以“扫地茅”的光环。 不过,同样的时间周期内,科沃斯的市值却如同崩盘,一路看跌,股价跌去一大半。甚至时至今日,市值依然在500亿元以内徘徊。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BELC01H7 图源:百度股市通 科沃斯股价的大起大落,或许与其企业一贯的经营策略有关。例如,仅仅科沃斯这个名字,就为其引来很多质疑之声。让市场十分费解的是,一个产品并无太多技术含量、研发投入也十分存疑的企业,却有一个十分洋气的品牌名称。 据了解,科沃斯扫地机早年的名字为“地宝”,因为其具有跳舞、唱歌等新颖功能,而被广泛宣传为扫地机器人行业的高科技。而且,“地宝”先后多次迭代,因为其推出市场较早的先发优势,而快速占据了行业头部地位,市场占有率也高居行业第一。 甚至按照奥维云网的统计数据,2020年科沃斯线上渠道的市占率为41%,线下渠道则更是表现出先发优势。因为布局早、渠道丰富,市占率更是高达80%。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石头科技、追觅等品牌的创始人团队是技术背景。 科沃斯的创始人钱东奇却并非技术出身。大学时主修哲学专业,创办科沃斯之前也是由贸易、制造型公司逐渐转型。因此,科沃斯自成立以来,一直靠营销取胜,并在市场端攻城略地方面,带有很强的进攻性。 实际上,科沃斯善于营销,在业内早已是人尽皆知。甚至因为其惯用恶性竞争手段,而备受质疑。例如,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称,有智能家电高管爆料,其公司的电商店铺被恶意举报下架,追溯原因,他们分析这正是科沃斯旗下的子品牌添可所为。虽然事实的真相如何,外界不得而知,但是媒体有鼻子有眼的报道,显然也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类似这样的行业竞争事件,并非偶发也非首次。例如,此前科沃斯就多次与业内戴森、必胜等企业发生纠纷,就被指借助官司实现对竞品品牌、市场进行舆论攻击,甚至被质疑碰瓷。 更为致命的是,科沃斯虽然自诩高科技企业,却在研发投入方面,远远不及其营销砸下的重金。例如,2022年上半年,科沃斯的营业成本为33.44亿元,同比大涨了25.5%,已经达到公司营收的一半左右。其中,销售费用更是同比增长超过50%、市场营销推广及广告费同比上涨75%。 如此大手笔的砸钱做渠道销售与市场营销,也不难理解,为何其频频受到外界诟病了。对比之下,科沃斯不足营销投入五分之一的研发投入,也暴露了科沃斯身上长期以来“重营销、轻研发”弊病。 通过其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在2019年至2021年间,科沃斯的研发投入占同期销售总额比例极低且不断下降,分别为5.22%、4.67%、4.19%。而同期iRobot这一数据比重保持在10%以上,石头科技也在8%以上。而作为业界强势品牌之一的戴森,这一比重更是长年保持在40%左右。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科沃斯股价如同坐过山车,显然是因为投资者逐渐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对科沃斯的前途与未来丧失信心的直接表现。股民对科沃斯的理性投票,更是说明了一切。 行业竞争白热化,“智商税”嫌疑缠身 虽然扫地机器人行业集中度高,但是依然将10%左右的市场份额,留给了行业后来者。而且,科沃斯早年并没有因为其市场占有率占据绝对优势,而建立不可攻破的竞争壁垒。 因此,当石头科技、小米、追觅、云鲸、美的、海尔等加入竞争之后,科沃斯的先发优势被逐渐削弱,市场占有率也一再下滑。与此同时,市场占有率数据也表明,扫地机器人行业依然是你追我赶的行业格局。 例如,据奥维云扫地机器人线上销售渠道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扫地机器人的市占率排名前五的品牌并不稳定。当年四月份,石头科技超过科沃斯成为第一,第三至第五分别是小米、云鲸和追觅;直到五月份,科沃斯才重新成为市占率第一。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BELb8pDe 据了解,2021年,科沃斯在扫地机器人中线上线下市占率虽然依然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已经大幅下降到40%左右。如此境况,相比昔日其处于市场的浪潮之巅,科沃斯此时可以说已经十分落寞了。 而拉长时间线来看,此时距离彼时已有两年之久,科沃斯有限的市场份额以及留下的空间,恐怕已经被各大竞争对手蚕食殆尽,而其想要保住行业第一的位置,恐怕也并非易事了。 除了行业地位难保以外,科沃斯也因产品质量问题、渠道价格混乱等问题频发,而面临品牌信任危机。例如,去年双11,科沃斯在拿到全渠道成交额37.2亿元,同比增长24%的亮眼成绩单的同时,也遭受消费者集体投诉。因为价格体系混乱,而带来的消费者要求退差价等纠纷,至今仍困扰着科沃斯。 据了解,期间消费者的质疑集中在,除了不同平台间宣传的商品底价存在出入,甚至据消费者反馈,自己花钱在平台上购买的“88VIP”会员红包,也在退商品差价时,未被科沃斯如数退回。 与此同时,科沃斯等智能扫地机器人,也经常被质疑收割智商税。相关扫地机器人产品也被吐槽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而且,尽管科沃斯扫地机器人基本满足了用户期待,但是在产品力方面仍然存在致命问题。例如,丢地图、通过能力差、断联掉线,还有毛发缠绕、“吃”袜子数据线之类小东西、拖地有水渍、品控、售后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问题其他品牌扫地机机器人同样没有攻克。 由此可见,科沃斯尽管市占率最高,但是对比其他品牌,并无太大明显优势,甚至因为产品质量问题,依然遭到用户“嫌弃”。 例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科沃斯”就有超过千余条的相关投诉结果。大部分消费者投诉的重点,都是涉及科沃斯扫地机器人产品的质量与设计问题。这也意味着,科沃斯的产品质量与设计,与其高举高打的“黑科技”营销,以及反复强调的科技属性并不匹配。 结语 综合前文所述,科沃斯频繁遭到收割“智商税”的质疑,并非毫无来由。而这些摆在科沃斯面前的现实难题,与其在资本市场不再受投资者“待见”,以及其“重营销、轻研发”的品牌策略与公司基因互为因果。而这一切,或许早已在其开创这个品牌时,就埋下了伏笔。 但愿科沃斯也能发现这样的潜在危机,并能够早日悬崖勒马。如此,科沃斯或许还有留在头部阵营、稳住行业地位的机会。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7日 10时01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盈利能力下降,泰森食品内外受困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餐桌上的食物也越来越重视。“安全”、“优质”、“健康”成为越来越多现代消费者的基本标准。泰森食品作为全球最大的鸡肉、牛肉和猪肉的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泰森食品从1935年创立至今,一直给消费者提供安全和优良品质的产品,在行业内被称为“蛋白质专家”。 泰森食品的不断发展使得“泰森”的品牌已经深入消费者的心里,泰森食品目前已经占据了美国肉制品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泰森食品在2017-2021年的年营业收入实现了年均复合增长5.31%。而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度,泰森食品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相比2021年都实现了增长。然而,看似稳健和发展势头迅猛的泰森食品可能并不是看起来这样可以“高枕无忧”,其实无论内部还是外部环境,泰森食品都面临不小挑战。 盈利能力转弱,持续增长或不再 在过去的五年,泰森食品除了在2019、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下,净利润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外,整体是实现了较快增长的。在2018年,甚至出现了净利润创收30.27亿美元,同比2017年的17.74亿美元几乎实现翻一番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到2022年年底,泰森食品依旧保持着优异成绩,净利润达到32.49亿美元。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y62u4lhH 根据泰森食品官方提供的财务报表可知,2023年的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只有3.2亿美元,然而,在2022年的同期,泰森食品的净利润却高达11.26亿美元,净利润直接缩水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再来看看库存周转率,根据东方财富提供的数据,泰森食品2023年第一季度的库存周转率为2.39,低于去年同期的2.93,导致这一结果原因可能是市场消费的疲软导致库存的积压。库存周转率的降低,表明泰森食品的库存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都在降低,这会给该公司偿还短期债务造成压力。 此外,销售净利率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相关平台数据显示,泰森食品的的销售净利率在2023年初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据悉,泰森食品2023年第一季度的销售净利率为2.41%,而2022年的第一季度此指标为8.71%是今年的足足四倍多,这表明泰森食品的盈利能力在今年明显下降。 数据显示,泰森食品2023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32.6亿美元,这与去年同期的129.33亿美元大致持平,但是2023年的营业成本却为122.92亿美元比2022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成本109.18亿美元要高出十几亿美元,然而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营业收入仅仅提高3亿美元。由此可见,营业成本的增加,大大减少了公司的净利润,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大打折扣。 伴随而来的是泰森食品股价的蒸发,据悉,泰森食品的股价一度下跌6%,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在2023年的二月份有较大的跌幅,每股的价格一度跌破了60美元。这表明市场对泰森短期未来的发展情景缺乏信心。虽然过去几年泰森食品有着不错的财务数据,但是由于内部的运营成本上升让其盈利能力减弱不少,其持续增长势头或不再。 裁员风波或带来不利影响 最近关于泰森食品的最大消息莫过于泰森食品宣布即将在美国关停两家鸡肉加工厂并且裁员超过1700名工人。根据泰森食品官方的消息称,此次计划关停的两家工厂分别是弗吉尼亚州格伦艾伦和阿肯色州范布伦的各一家工厂,其中涉及被裁员的员工分别达692和969人。 根据泰森食品的管理层的解释,这次关停和裁员是因为节省运营开支、缩减成本。“关停的两家工厂的产能将转移到其他工厂,这是充分利用每个工厂产能战略的一部分。”泰森食品这样表示道。从智通财经了解到,很多泰森食品的股东和投资者正在向公司施压,要求提高鸡肉的利润率。 或许正是在利润下滑和投资者的双重压力下,泰森食品不得不做出关停工厂和裁员的艰难决定。但是,正如事物都有两面性,关停工厂和裁员似乎减少了公司的运营开支,但是却同时产生了许多不利于公司的负面影响。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y63mO4r9 首先,关停工厂和裁员会给公司的形象带来冲击。不管公司出于对运营成本的控制还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或何种原因,裁员的消息无疑会让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泰森食品失去信心。通常“裁员”会让人联想起“经营不善”、“有功减料”等消极词汇,因为通常只有经营不好的企业才会裁员缩减生产,而经营的困难会让企业在生产和品质把关等环节出现疏漏导致产品品质的下降。泰森食品的这次裁员或将导致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对其肉类产品的质量产生怀疑。 其次,裁员也会对内部的员工造成心理上的困扰,及“动摇军心”。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企业和集团而言,员工的忠诚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到人员的稳定性,更可能影响到公司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裁员会让企业的员工“人人自危”,没有稳定的工作稳定保障会迫使员工把精力花费在所谓“跳槽”的准备上,一个没有安全感并且随时会离职的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定会大幅度降低。 再者,裁员可能引发泰森食品与被裁员工的一些劳动纠纷,虽然泰森食品表示“被裁员的工人可以申请到泰森食品的其他工厂工作。”但是大部分工人还是不得不面临失业的困境,下岗工人的赔偿问题可能会造成泰森食品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引发劳务纠纷和官司的风险急剧上升,进而进一步影响公司的公众形象。 对手强大,交锋可能有心无力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中国市场的不断壮大,中国市场越来越得到全球巨头企业的关注。在中国加入WTO后,泰森食品也紧跟脚步在2001年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分别在山东和江苏开立分工厂,并且随着在中国的发展布局,泰森食品在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和基础。 可以说,中国稳定的开放政策和人们的消费能力和需求的不断提高给泰森食品制造了巨大的商机,然而,泰森食品也遇到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正大集团。 销售渠道是公司把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途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作为老牌的肉类生产和销售企业,泰森食品的线下销售渠道可谓丰富又稳定,据了解,沃尔玛山姆大型超市是泰森食品产品的主要销售地,其次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全球著名连锁快餐店也和它有着长期的稳定合作,可见泰森食品的线下销售渠道还是比较丰富的。 互联网科技的普及给商品的销售增加了许多渠道,特别是在电商发达的中国,不仅有淘宝、天猫、京东等老牌电商平台,还有抖音直播、拼多多等后起之秀。在电商发达的今天,抖音等零售渠道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批发渠道。然而,泰森食品在电商零售领域虽有涉足,却不温不火。 通过一些大型电商平台了解到,泰森食品在网上的销量并不火爆,就拿淘宝天猫的旗舰店来说,泰森食品的天猫旗舰店才34万粉丝,其销量最好的产品一个月销量显示是一万多单。相反,泰森食品的竞争对手正大食品在天猫的旗舰店却有76万多粉丝,其粉丝量是泰森食品的两倍,其销量最好的产品也达到月销两万多件的销量。显而易见,泰森食品在网络平台上的销量和关注量明显不如正大食品。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y64Odu1v 在消费者偏好于线上消费的中国市场,线上销售相比于线下销售有着运输运营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然而,泰森食品在线上的推广上入局慢于其竞争对手,错失先机而且还有着推广力度不大的弱点,要想在线上领域后发制人泰森食品还需在线上推广上多下功夫。 另外,正大集团是由泰国华侨谢易初创建,中国消费者对正大食品会有更多的关注和较为特殊的情感。再加上华侨对中国消费者和饮食习惯较为了解熟悉,因此正大集团相较于泰森食品能够更顺利地拓展中国市场,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泰森食品想要在竞争上占优势依旧显得有心无力。 结语 泰森食品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其品牌力和产品品质毋庸置疑,过去五年的稳步增长也给其高层带来了拓展的信心。但是,其财务问题却不得不引发其高层的关注,盈利能力的下降是其当前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盈利能力下降所带来的裁员问题,或将引发更严重的发展危机,同时,泰森食品面临的销售方式的改变革新和强劲的竞争对手也是棘手的考验。 总之,在内外部暗藏的严峻挑战下,泰森食品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并不能让其高层管理者感到松懈,否则这些不容易发现的危机可能在还不错的现状的掩盖下给泰森食品造成更严重的危机。但愿曾经在食品赛道荣耀无比的泰森食品,能够在未来成功躲过这些潜在的劫难,化险为夷。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7日 09时55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为什么年轻人更偏爱和青睐国产化妆品?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如今的化妆品市场比较有意思,一方面消费者越来越偏爱国产品牌,由于国内企业面对趋势潮流,反应更灵活,响应速度更快,所以产品也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喜好,另一方面跨国品牌也想更懂国内市场,深入了解为什么国产品牌会崛起,同时面对国内市场的各种快节奏变化,企业也在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采取更契合的方式去适应国内市场。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yL4b0cKZ 国货品牌如同持续开挂一般加速发展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化妆品零售总额为3936亿元,同比下滑4.5%,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虽然这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上的不利因素,但行业整体告别高增长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从去年的销售情况来看,各细分领域亦是喜忧参半,彩妆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在面部、唇部、眼部、美甲等细分领域,销售额与增长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究竟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冲动型消费在不断减少,理性消费在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由于消费者更加注重对皮肤的护理保养,护肤品赛道也趁此机遇驶入了快车道,其中轻医美、功效护肤、男士美妆等细分领域增势明显,从销售渠道的贡献度来看,数字经济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化妆品行业对电商平台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深。 天猫的数据显示,在去年双11第一波预售支付尾款的4个小时内,入围彩妆类目销售排名前20的本土品牌有花西子、彩棠、Blankme和毛戈平,入围美容护肤类目榜单的则有珀莱雅、薇诺娜、夸迪和自然堂。 林清轩山茶花修护精华油在天猫面部精华油、抖音精华油热卖榜单上均牢牢占据榜首位置,花西子借助电商平台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粉丝量已突破150万,成为新锐国货扬帆出海的实力典范。 当前各类电商渠道给传统的线下销售业务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欧莱雅旗下的知名美妆品牌美宝莲就陆续关闭了全部的线下门店,只保留屈臣氏专柜,公司将销售主战场转移到了线上。 尤其是近几年直播平台成长得十分迅猛,直播带货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化妆品销售的一条重要路径,可以预见,各品牌后续也会向公司的自营直播间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 虽然国际化妆品巨头同样重视电商渠道,但线上渠道在价格制定、运营策略、优惠促销等方面与线下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相对而言,线上用户会更注重产品与服务的性价比,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他们往往会更倾向于价格低、有折扣或促销类的商品。 这方面也令跨国品牌一直感到比较纠结,因为如果在电商渠道打折促销过多,优惠幅度过大,既与定位高端的品牌形象不符,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公司全球定价体系的稳定运行,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前提下,又能同步适应线上销售的特点与规律,这的确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yL56au2P 跨国品牌依然看好国内市场的未来 去年国际化妆品巨头的“成绩单”普遍不够理想,宝洁、欧舒丹、雅诗兰黛等国际化妆品巨头在国内市场的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2023财年前3财季(即2022年4月至12月)。 欧舒丹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同比降低了10%,资生堂去年在国内市场的净销售额为2582亿日元,同比下降了6%,如果除去汇率和业务转移因素,同比跌幅还要扩大到9.8%,2023财年第2财季(即2022年9月至12月),雅诗兰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净销售额为1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5.67亿元,同比下滑17%。 相比之下,欧莱雅的表现尤为引人瞩目,其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销售额382.6亿欧元,同比增长18.5%,销售额和增长率均创造了公司近十年来的最高纪录,但在包括国内市场的北亚区,销售额增速同比仅增长6.6%,也是公司五大销售区域中增速最慢的。 虽然整体业绩增长乏力,但跨国品牌在国内市场的投入力度却是不减反增,这其中的原因也并不复杂,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口仅为我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其化妆品市场的规模则是位居全球之冠。 《化妆品产业蓝皮书:中国化妆品产业研究报告(2022)》中就预计,到2025年国内化妆品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400亿元,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市场,由此可见,得益于消费升级和庞大的用户群体基数,国内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对于跨国品牌而言,当前的业绩徘徊只是暂时的节奏调整,从长远来看,国内市场仍然能给企业带来颇具吸引力的增量空间和较为稳定的成长预期,与此同时,国内化妆品市场也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与消费的持续升级,这一切都令众品牌更加看好国内化妆品市场的未来。 虽然近年来市场增速在趋缓,但国内市场这块蛋糕很大,即使切上一小块,也能在公司的经营业绩中占据重要位置,例如目前国内市场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资生堂在全球最大的区域销售市场,2022年国内市场在公司业务中的销售占比为24.2%,而在日本则仅有22.3%。 因此无论是国际大企业,还是国货新品牌,他们普遍对国内市场充满了信心,相比全球市场,国内市场依然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舞台,今年伊始,国内市场已开启了全方位的复苏模式,不难预计,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化妆品市场将会逐步止跌回升,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区间内。 偏好国货在年轻群体中已是蔚然成风 年轻人对国货品牌依旧是信心不减,热情不退,麦肯锡的调研数据表明,有49%的国内消费者认为本土品牌相比国外品牌“品质更好”。 去年底温州市龙湾区消保委组织了一次关于国产化妆品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20岁至35岁的年轻人是国产化妆品的消费主力,占比为70.68%,其中使用时间在1年至5年之间的占比为59.52%。 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线上渠道了解国产化妆品的品牌及产品,消费者每月支出在201元至800元之间的占比为91.18%,有8成以上的人对国产化妆品表示满意,有96.43%的消费者表示非常看好国产化妆品的发展前景。 如今国潮热仍然在持续深入地影响着各行各业,这其中又以化妆品行业的国货替代浪潮显得尤为汹涌澎湃,英特敏的调研报告显示,在18岁至49岁的美妆消费者中,有48%的人倾向于本土产品。 不少国货品牌借助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营销方式出圈,让更多的人发现原来这个行业也有不少国货精品,而国潮热又为行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越来越多的资源也在持续不断地涌入这个行业,2020年完美日记首先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国货美妆第一股,由此也开启了各路资本大举涌入,助力化妆品行业加速发展的序幕。 当然凡事都要一分为二来看,近几年由于大量资本进入化妆品市场争抢投资项目,造成部分融资项目的估值虚高,不能客观反映出企业自身的真实情况,如今资本已逐渐回归理性,现在不仅融资门槛变高,而且投资方在选择项目时也会更加谨慎。 IT桔子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2021年,国内一级市场化妆品行业的投融资数量分别为38件、70件、113件,一直处于迅猛增长之中,但在2022年前8个月,投融资数量则猛降到17件,而且投资方明显更关注研发、护肤、男士等细分领域。 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借助数字经济带来的低成本流量红利,国货品牌创造了许多新玩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但如今这些流量红利早已逐渐消退,即使是时下比较流行的私域、种草、直播、短视频等线上电商渠道,均呈现出投入产出比(ROI)逐年递减的趋势。 由于流量成本越来越贵,所以整个行业都在加速迈向精细化运营时代,曾经的后起之秀们也开始步入转型成长期,从功效护肤到医美护理,每一个细分赛道都有企业在精耕细作。 如凭借多年来对珍珠文化和匠心品质的不懈坚持,欧诗漫在年轻人群体中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卡姿兰的鎏金箔缎唇膏,因为添加了高纯度金箔而被誉为“千金口红”,这款高奢滋养口红获得了2022年ADC包装设计优异奖。 由此可见,此时的企业更需要紧盯新的市场需求,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运营模式,尤其是要从重营销转向重研发,那些只通过砸流量来做品牌和渠道的企业则会被加速淘汰。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qyL5eE47e 结语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永远处于风口,化妆品市场亦是如此,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依托线上市场进行全方位营销布局,已经成为企业普遍使用的常规打法,然而从产品、包装到渠道、理念,国内市场的节奏变化其实是非常快的。 在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流行趋势有机融合的基础上,企业不仅需要在设计理念上大胆创新,更需要对市场需求保持精准的洞察力,只有如此,品牌也才能从瞬息万变的机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6日 10时36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得到马斯克点赞的“减肥神药”究竟有多神奇?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是当今全球最受关注的减肥类药物,在TikTok上已经有近十亿的浏览量,人们都期待它能成为全球肥胖问题的“终结者”,丹麦制药公司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基于司美格鲁肽开发的Ozempic和Wegovy又是全球最热门的减肥神药,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表示,除了注意饮食,Wegovy也是他成功减肥的秘诀之一。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o2bpZPiFq 需求在持续狂飙,市场在急剧扩容 虽然我们常说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生活自律等方式才是最好的减肥良药,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严格遵守并长期坚持下来的,这其中最令人感到痛苦的莫过于节制饮食,很多人减肥不成功的原因也在于此。 当一个人在减肥的时候,如果能有一种药物能起到辅助作用那就再好不过了,一直以来人们也都在努力探索与尝试各种减肥良药,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也是层出不穷,这其中又以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这2种药物最受减肥群体的欢迎,它们同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 近几年GLP-1(即胰高血糖素样肽-1)一直是减肥药研发领域的热点方向,它通过延缓胃内容物排空等方式,帮助使用者节制饮食,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的原研企业为总部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诺和诺德公司,公司推出了2款基于司美格鲁肽的产品,即Wegovy(可以用于长期的体重管理)和Ozempic(中文名:诺和泰)。 自问世以来,Ozempic很快就成为了公司营销的王牌产品,销售额远远超过了前者,2022年诺和诺德的总收入为1769.54亿丹麦克朗(约合250.71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这其中虽然Wegovy的销售额已经是翻了两番,达到62亿丹麦克朗(8.92亿美元),但相比Ozempic仍然是望尘莫及。 Ozempic的皮下注射制剂销售额为597.5亿丹麦克朗(约合84.65亿美元),同比增长77%,口服制剂销售额为112.99亿丹麦克朗(约合16亿美元),同比增长134%,两者合计为公司贡献了710.49亿丹麦克朗(约合100.65亿美元)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高达4成左右。 仅仅依靠Ozempic这一个单品,就已经为公司创造出了令全球药企都羡慕不已的营收业绩,或许也可以说,Ozempic为诺和诺德成为市值仅次于LVMH的欧洲第2大公司、仅次于强生的全球第2大制药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一种新型减肥药物,GLP-1类药品能起到比较好的安全减重效果,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也被市场所普遍看好,去年虽然是Ozempic进入国内市场的第一年,但它仍然为公司创造了21.96亿丹麦克朗的营收。 实际上我国已经成为诺和诺德公司的全球第二大产品销售市场,仅次于美国,德邦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预计国内用于减肥或减重方面的GLP-1类药品的销售峰值将有望达到400亿元。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o2bpxe2CY 减肥也是刚需,神奇之药凭疗效跨界出圈 超重或肥胖不仅会威胁一个人的健康,增加患癌症、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而且从整体上来说,还会拖累经济的增长。 3月4日世界肥胖联合会(World Obesity Federation)发布了一份报告,预测到2035年,国内成年人的肥胖率将达到约18%,相比之下,届时日本的成人肥胖率约为8%,韩国约为12%,最令人担忧的还是肥胖儿童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超重或肥胖问题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如个人花费、医疗支出、寿命缩短等,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因此在经济上损失4500多亿美元,占那时GDP的2.4%,相比之下,日本为1.2%,韩国为1.7%,所以无论是超重还是肥胖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前面提到的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原本都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这2种药品在治疗肥胖症方面的效果都还不错,于是在2014年和2021年,它们在美国先后被FDA批准可以用于肥胖症的诊疗,从而在药物用途方面完成了一次成功跨界。 目前这2种药品都在新领域大显身手,尤其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被不少人誉为“减肥神药”,而且该药疗效持续时间较长,一周仅需注射一次,对于使用者来说也比较方便。 由于糖尿病和肥胖症2个群体的全球患者人数都较为庞大,所以自去年起诺和诺德的药品供应开始时断时续,尤其是Ozempic会不时出现供货断档。 今年3月中旬,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Ozempic都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虽然供应会继续增加,但还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能达到供需平衡,EMA建议患者使用安全且疗效相似的药品来代替诺和泰,同时该机构还要求医生优先把诺和泰用于糖尿病患者,而不是作为减肥药物出售。 目前在国内,司美格鲁肽仅能被作为一款糖尿病药物使用,然而实际上许多人购买该药是用于减肥之用,像这样超适应症使用会存在一个科学、安全用药的问题,而且它的疗效也是因人而异,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果,使用者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 随着市场大环境的逐渐优化,以及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逐步发力,相信此类问题未来会有望得到逐步改善。 瞄准国内蓝海市场,新药研发时不我待 近几年全球有不少医药企业都在竞相布局减肥药品的研发生产,其中包括了礼来、阿斯利康等全球医药巨头,2月6日礼来宣布在国内开展的GIP/GLP-1双重受体激动剂药物Tirzepatide(中文名:替尔泊肽)的III期SURMOUNT-CN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的结果,已达到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性次要重点,这意味着该药在国内的上市日期正日益临近。 去年10月Tirzepatide获得了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可用于治疗成年人超重、肥胖以及与体重相关的合并症,不久前公司还向美国FDA滚动提交了减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自去年5月上市以来,该药的销售额已经超过4.8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3亿元),可见当前跨国药企对减肥药这个蓝海市场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 应当看到,即使在普遍性缺货的前提下,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产品在全球也能实现如此迅猛的增长,假如货源供应充足的话,那么这个市场未来的增量空间恐怕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当前各方围绕该领域的竞争只能说是刚刚拉开帷幕。 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关药品的生产供应却远远跟不上实际需求的节奏,这种状况无疑是给国内医药企业带来了一次在减肥药物方面迎头赶上的机会,国金证券研究所和医药魔方的数据显示,近期国内有20款GLP-1创新药(适应症为2型糖尿病)正处于研发的过程之中。 国金证券在2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国内已有8款GLP-1受体激动剂上市,有多个GLP-1创新药处于临床II/III期,其中短效注射剂和长效注射剂各4种,前者包括利拉鲁肽、艾塞那肽、贝那鲁肽和利司那肽,其中利拉鲁肽的中国专利已经到期,在国内已经没有专利限制。 后者包括司美格鲁肽、艾塞那肽微球、洛塞那肽和度拉糖肽,其中司美格鲁肽的中国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目前国内有多家企业在研制功效类似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的药物,或在着手布局仿制药的生产,如爱美客、双鹭药业、信达生物、仁会生物、甘李药业、先为达生物等。 华东医药正在申请利拉鲁肽注射液的上市许可,该药可以作为初始体重指数(BMI)显示为超重(≥27kg/m²)或者肥胖(≥30kg/m²)、至少有一种与体重相关的合并症状(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进行体重管理的成年人患者。 排名进度第2位的是万邦医药,处于临床III期阶段,除此之外,还有正大天晴、翰宇药业、远大医药、通化东宝的利拉鲁肽也在上市申请的过程中。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正在进行司美格鲁肽研发的企业中包括了多家知名药企,如华东医药、齐鲁制药、丽珠集团、石药集团等,其中九源基因的药品研发已进入临床III期阶段。 减肥药的战火还波及到了上游原料药领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国内已有3家公司提交了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的上市申请,可以预见,后续必然还会有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原料药的竞争中来。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o2bqNUE8p 结语 肥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以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减肥药市场目前已是风起云涌,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推向市场,才有可能抢占先机,获得更多的商业回报。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6日 10时28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增长乏力、亏损依旧,哔哩哔哩难成“上市好公司”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2023年3月初,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哔哩哔哩或B站)发布了其2022年全年的财务报告。从这份最近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曾经一直高速增长的哔哩哔哩,已经出现发展停滞的迹象;而哔哩哔哩大额净亏损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例如,仅从现状来看,哔哩哔哩管理层曾经承诺:到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到2024年“实现公司盈利”的经营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而据其最新的财务报告,2022年哔哩哔哩全年的总营业收入,达到了219亿元。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来看:2019年哔哩哔哩总营收增长了64%,2020年增长了77%,2021年增长了61.55%,但2022年仅仅增长了13%。 业务增长乏力、亏损依然严重的哔哩哔哩,很难再被称为是一个“好上市公司”。找不到盈利方向的哔哩哔哩,会严重困扰投资公司的广大股民。哔哩哔哩目前面临2大难题,一是营业收入高增长已经停滞,二是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让哔哩哔哩很难短时间内,实现盈利。 而且,2022年与前面三年相比,哔哩哔哩高速增长的趋势,已经完全失去,从60%-80%的增速,突然下跌到只有增速13%,这说明哔哩哔哩的发展,出现了重大的困难与阻力。 公司运营艰难,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 据了解,目前哔哩哔哩的总营业收入,主要分为四大方面,分别是增值业务、广告业务、游戏业务以及电商与其他业务,下面让可以先重点分析“增值业务”收入。 2022年全年,哔哩哔哩的增值服务营业额是87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了26%,占年度总营业收入的39.72%,是所有哔哩哔哩收入当中,增长最快、份额最大的一块收入。但就是这块增长最快、份额最大的一块收入,也存在着“高运营成本”的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业务收入增长快的优势,仍然让公司难以盈利。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o2iQQi951 图源:百度股市通 具体来说,哔哩哔哩的增值服务又分为会员付费与直播秀场服务。首先是“会员付费”,这块业务依赖于会员数量的增多,但哔哩哔哩的会员增速越来越慢。在2020年,哔哩哔哩的月活用户,达到了1.87亿人,同比增长61%。在2021年,月活用户达到了2.72亿人,同比增长大约35%。在最近的2022年,哔哩哔哩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了3.26亿,同比增长20%。 哔哩哔哩的月活用户增长率,从2020年的增长61%,下降到2022年的增长2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就是“用户增长率”在每况愈下,这也将限制了哔哩哔哩向会员收费的能力。 虽然哔哩哔哩的管理层,制定了一个2023年,月活用户超过4亿的宏伟目标,但从最近几年的月活用户增长率来看,这个目标,恐怕很难完成实现。 哔哩哔哩的最初用户群体,是90后与00后,后来慢慢扩展到了85后甚至80后。但年轻人的群体数量,有一个极限。这决定着高速增长的用户增长率,也必然会有一个停滞的终点,2023年,大概率就是哔哩哔哩的这个“用户停滞”的关键转折点。 其次是“直播秀场服务”,哔哩哔哩这块业务的增长,伴随着非常高的营业成本,这也限制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哔哩哔哩2022年增长最快的一块收入,就是直播秀场服务,比2021年增长了大约30%。但这块收入在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公司营业成本的大幅度增长。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哔哩哔哩的营业成本,同比增长了大约18%,主要用于了“收入分成”以及“内容成本”。 在直播秀场和广告业务中,哔哩哔哩给Up主的激励和分成,一共达到了91亿元人民币,这也增长了18%。可见,直播秀场服务虽然高速增长,但伴随着这种高增长,付出的营业成本,也在快速地增加。 所以说,即使我们从哔哩哔哩增长最快的“收入板块”来看,哔哩哔哩的“增值业务”,一是存在着“会员增长速度放慢”,二是“直播秀场业务”,营业成本仍然过于偏高。而这两个问题,短期之内哔哩哔哩很难解决,这也就注定着哔哩哔哩仍然会运营艰难,短期之内很难获得公司盈利。 收入增长缓慢,盈利方向有待于探索 横向对比其他互联网平台,哔哩哔哩的营业收入,还是比较多元化的。但这种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并没有帮助哔哩哔哩找到其准确的盈利点。2022年,公司的“增值服务”占总收入的39.72%,其他三大收入板块,广告业务占大约23.29%,游戏收入占大约22.83%,电商与其他业务占大约14.16%。 首先是广告业务,2022年,哔哩哔哩的广告业务收入是51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了12%,占年度总营业收入的25%,是哔哩哔哩的第二大收入模块。 只是,这个数据相比于前面三年,增长已大幅放缓。据了解,2019年-2021年,哔哩哔哩全年广告收入分别为8.2亿元、18.53亿元、45.2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76%、126%、145%。要知道,这还是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历史基数较低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对比。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o2iQvuPHA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哔哩哔哩的广告收入,已经从高峰时期的同比增长率145%,直线下降至12%。这也意味着,未来哔哩哔哩的广告业务,依然会是其业务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预测,该部分却不会成为公司未来盈利的重点方向。 其次是游戏业务收入,过去一年也出现了惊人的负增长。2022年,哔哩哔哩游戏业务收入50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出现了1%的负增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游戏收入却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依然高达22.83%,也是哔哩哔哩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客观地说,游戏收入出现负增长,有整体行业发展环境的原因。2023年度,游戏行业的大环境,应该会有所好转;但管理部门严管游戏的大方向、大趋势,不会有太大改变。 所以,在这种行业大环境之下,我们也没有可能去期望,哔哩哔哩2023年的游戏收入,会有较大规模的提高增长。与此同时,这也说明了,游戏收入这个方向,或许也不是哔哩哔哩未来盈利的可行方向。 第三就是电商与其他业务。2022年,哔哩哔哩的“电商与其他业务”,总收入是31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了9%,占年度总收入的14.16%,这是哔哩哔哩收入最小的一个板块。由于其增长速度实在是过于缓慢,哔哩哔哩的未来盈利方向,押宝该板块显然也并不现实。 综上所述,哔哩哔哩当前出现的问题是:只有“增值业务”增长较快,但其致命伤却是运营成本较高。而其他三个板块的收入,都是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整个公司的主要盈利方向,还依然没法确定,只能通过未来的发展与探索,去不断寻找。 多方面业务收入增长集体放缓,少量亮眼业务却因为成本居高不下难于放大盈利规模,也导致哔哩哔哩未来的盈利方向,几乎成谜。 亏损压力巨大,股民异常烦恼 哔哩哔哩在结束了营收快速增长的同时,却还依然面临着“高亏损”的压力。2022年,哔哩哔哩的净亏损,达到了74.97亿元,净亏损率仍然高达34.23%。从净亏损的年度增长率上,2022年增长了10.43%,比此前的2019年-2021年,略有改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哔哩哔哩亏损十分巨大,其总营收也在逐年快速增加,由此也足见其为了扩大营收规模,已经走上了一条烧钱换取增长的“不归路”。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o2iRciVtu 另外,哔哩哔哩在年度净亏损的绝对数量上,也是在不断增多。例如,2019年-2021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12.89亿、30.12亿、67.89亿,而到了2022年,则是净亏损74.94亿。如果说净亏损数量的增加,是战略性投入,公司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那么随着公司总营业收入的增加,净亏损率应该有所降低,才是企业健康经营的重要参考。 不过,哔哩哔哩2019年-2021年的净亏损率却分别是19%、25%、35%,同样处于逐年增长的状态。尤其是到了最近的2022年,在其总营业收入仅仅增长了13%的情况下,哔哩哔哩的净亏损率仍然是34.23%。不难看出,这个数字对于哔哩哔哩的股民们来说,可谓异常刺眼。 哔哩哔哩从2009年6月成立至今,已经十余年。一个只经营了5年、10年的公司,如果还没有实现盈利,可能投资者会表示理解,毕竟这家公司正处于成长期。 但是作为国内互联网头部阵营的玩家之一,哔哩哔哩是一家经营了接近14周年的公司,还依然“高比率亏损”,加上如上文分析,其盈利方向依然十分存疑,也确实让投资者有些担心,其在二级资本市场押注哔哩哔哩,是否如竹篮打水。 结语 从哔哩哔哩在2022年的总体表现来看,公司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突然表现在:“快速增长的公司营业收入”已经消失不见了;“公司的营业运营成本”依然非常高昂;很多现有的公司收入方向,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整个公司亏损严重,公司未来的主要盈利方向,依然处于探索当中。 尽管哔哩哔哩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但也有一份市场好消息传来,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预计到2025年左右,中国的视频用户数量,将超过11.8亿人。在视频用户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将会为市场创造高于1.8万亿人民币的营收份额。 与抖音、快手在短视频领域数一数二的地位相比,B站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人们眼中的“小破站”,而是长视频领域的市场领先者。因此,虽然哔哩哔哩已经在2022年表现出增长乏力、亏损依旧,但是相信经过市场重重考验、反复洗礼的哔哩哔哩,依然会有一个“未来可期”的美好前景。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2023年03月25日 07时35分 · 行业龙头研究达人

2022业绩不及投资者预期,拼多多财报释放消极信号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近日,拼购电商平台拼多多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除了增长依然是拼多多的主旋律外,其研发投入首度破百亿的数据,似乎要给这个品牌形象并不高端,却一直试图像科技企业靠拢的电商平台正名。 不过,对于拼多多,其高管的财报总结却依然是老生常谈、并不新鲜。尽管数年过去,拼多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增速远超同行,但是依然对过去重仓的农业,有着浓厚兴趣。 正如财报电话会议上,拼多多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陈磊表示,“加强科技能力、提升农业和制造业的供应链效率,这些是拼多多明确的长期战略。”只是,陈磊这样的情怀似乎并没有打动拼多多在二级资本市场的投资者。 据了解,拼多多财报发布后,拼多多美股盘前一度跌逾 16%,截至 20 日美股收盘,拼多多跌 14.17%,报收 78.91 美元。而这背后透露出的,也是拼多多增速放缓、业绩表现不及预期之时,投资者信心受挫的信号。尤其是拼多多借助Temu加码出海业务,却并未泛起多大浪花,更让投资者的态度十分迟疑。 增速超过同行却不及市场预期 据拼多多2022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显示,去年四季度营收398亿元,同比增长46%;全年营收1306亿元,同比增长39%。而在利润方面,拼多多去年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315亿元,同比增长306%。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下,拼多多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395亿元,同比增长186%。 相比之下,同期阿里、京东的收入增速都只有个位数。据前不久阿里巴巴、京东相继发布的Q4 财报,其中阿里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京东同比增长7.1%。这也意味着,拼多多在营收增速方面远超同行。只不过,纵向对比其历史业绩表现,拼多多的业绩增速却不容乐观。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mPS1C5C7H 以2022年前三季度为例,据拼多多财报公布的收入,彼时报告期内的营收增速均高于市场预期(分别高出 15%、33%、15%)。而且,每个季度财报发布后,拼多多的股价都会上涨 10% 以上。不过,第四季度出人意料,也同时拖累全年的业绩表现。 然而,数据显示,2022年拼多多第四季度的收入为398 亿元,低于Refinitiv预期的超400亿元,较预期低了3%。而且,报告期净利润94.54亿元,同比增长42.81%,不及预期的97.5亿元。究其根本原因,或许与拼多多过于依赖在线营销服务收入有关。 要知道,近80%的营收占比由该部分业务贡献,虽然该部分业绩同比增长39%,但是相比上年同期,增幅却下降超过2位数。值得注意的是,横向对比头部电商平台。拼多多的营收规模仅在千亿级别。相比2022年,阿里实现营收8645亿元,京东实现营收10462亿元,仅为阿里的15%,京东的12.5%。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二级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显得有些失望了。 实际上,在国内电商业务逼近天花板、用户增长也由增量市场过渡至存量市场后,拼多多业绩增速放缓,早有征兆。过去得益于人口红利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红利,拼多多的高速增长,无异于在电商赛道写下了不可逾越的神话。不过,如今烽烟四起,各大电商巨头四面夹击,拼多多也走下了神坛,因此也逐渐将目光转移至海外市场,试图在新的市场寻找新的机遇。 销售及营销费用高企,拼多多亟需新故事 过去几年,拼多多高喊战略转型,其目标是由营销转向研发。因此,2022年财报中,研发费用支出创出新高,首度突破百亿大关。不过,通过第四季度的研发、销售及营销费用对比,却足以看出,拼多多依然没有摆脱靠“烧钱”维持营收增长的僵局。 例如,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研发费用是三项开支中最低的,而销售和营销费用、内部经营管理费用等,依然居高不下,而且增势凶猛。 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整体运营开支为218亿元,同比增长58%。研发费用之外,四季度销售与营销费用为177亿元,同比增长56%;总务与行政费用为16亿元,同比增长291%。相比之下,其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仅19%,主要因招聘高级研发人员与服务器成本增加所致。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mPS2LMHGa 在增长放缓、市场期待承压之时,拼多多也亟需寻找下一个增长点,向资本讲更加动听的故事。而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在短视频赛道占尽先机、吃尽红利后,拼多多也瞄准了短视频内容赛道。 据36氪获悉数据,拼多多旗下短视频业务“多多视频” DAU已于去年底至2023 年初突破1.5 亿,目前稳定在 1-1.2 亿,用户时长峰值超过 40 分钟,目前稳定在30分钟上下。 要知道,论用户规模,多多视频虽然相比抖音、快手还相差甚远,但是已经反超小红书、B站等平台,用户时长甚至超过了微信视频号。因此,这也被视为拼多多试水视频号的初期成果,更可能成为拼多多寻找新增长点的新故事。 不过据了解,多多视频依然没有摆脱拼多多一招鲜的“砍一刀”逻辑。2021年底就在主页以及入口加强了导流力度,并于2022年上线。为此,拼多多内部还成立了代号为“VV”的业务。 只不过,在拼购电商逻辑下,多多视频的用户量及活跃度,似乎没有太大说服力。毕竟拼多多的大盘业绩,并没有因为其开拓了视频内容板块或产品,而泛起多大的浪花。 更为致命的是,意外成为拼多多明星业务板块的“多多视频”,也尚未逃离依靠用户补贴获取内容增量、用户增长的掣肘。据了解,仅2022年,拼多多给予多多视频的用户补贴金额逼近10 亿元。而在当年的第二季度,甚至补贴额度就高达3亿-4亿元。尴尬的是,随后的第三季度,随着其补贴力度下降,DAU也应声大幅下跌。相比第四季度的峰值1.5亿,少了近乎6000万。 这似乎也意味着,拼多多依靠多多视频,也不能逃离其它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的通病。虽然目前多多视频处于成长期,这种发展策略无可厚非。但是倘若其无法形成有效的投入产出商业闭环,未来能给拼多多加多少分,也就十分存疑了。 押宝出海困难重重,重仓农业未必是坦途 在国内中低端市场增长几乎见顶后,拼多多也曾将目标瞄准了下沉市场。因此,拼多多也重仓农业,试图将其业务与下沉市场相结合,对主要战场在一二线城市的头部电商平台,进行降维打击。 不过,数年过去,下沉市场也几乎被拼多多与各大竞争对手瓜分殆尽。因此,拼多多也陷入了下沉乏力的窘境。无奈之下,拼多多也只能将其“砍一刀”的大刀挥向了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去年9月,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Temu正式上线北美,目前已经进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多个国家。据媒体报道,近日拼多多还会在英国市场上线,甚至全面攻入欧盟27国市场。高举高打之下,Temu的实际经营状况也备受关注。 据了解,过去半年,海外版拼多多Temu经常在AppStore、GooglePlay购物榜霸榜,试图在海外复制国内拼多多“砍一刀”策略。不过,进击并不熟悉的国度,拼多多显然难以做到游刃有余。除了同样需要烧钱换取市场以外,拼多多或许还面临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冲击,想要复制国内拼团砍价的逻辑,恐怕并非易事。 据称,Temu被拼多多内部视为最有希望的“增长曲线”。不过,正如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亦表示,由于跨境业务仍处于发展初期,其对公司四季度财报的影响较小,换句话说,对于拼多多业绩大盘的贡献微乎其微。加上海外市场,早已是超过跨境电商巨头SHEIN的天下。后来者拼多多想要入侵SHEIN,显然尚需时日。 「于见专栏」注意到,在出海谋发展之外,拼多多也在国内不断向农业板块深耕,试图稳住基本盘。不过,在“三农”产业互联网化程度较低,供应链等问题尚不成熟等问题的影响下,拼多多的这条农业之路并非坦途。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此前加码农业的“必杀技”是百万补贴,如今也正在面临头部玩家的竞争。据观察,去年四季度,随着国内消费需求逐渐回暖,拼多多的营销费用迅猛增长,在双 11、年货节等多个关键消费节点,投放了大量补贴资源。 image.php?url=YD_cnt_70_01KmPS2y8UJd 不过,京东随之也推出了“百亿补贴”,加入到烧钱抢占用户注意力的行列之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拼多多,想要轻营销、重研发并不容易。行业内卷之下,其销售费用及营销费用继续上涨或在所难免。 与大手笔投入营销并行的是,早在2021年二季度财报发布之际,拼多多宣布成立了“百亿农研专项”,这也被视为拼多多重仓农业的决心所在、战略所在。彼时,拼多多CEO陈磊表示,2021年二季度的全部利润及之后几个季度可能有的利润将首先进入“百亿农研”专项,直至100亿的总额得到满足。这也印证了2022年业绩发布会时,陈磊所言:拼多多目前尚且处于投入期。 结语 过去数年的拼多多,有着千亿营收的规模,足以“财大气粗”地投入一些更具成长力的业务板块,大刀阔斧谋求新增长。 不过,拼多多的一片歌舞升平之下,却也掩藏着未来发展的危机。而其最新发布的财报,也正释放出这样的消极信号:一面是国内市场的基本盘增速放缓、下沉乏力,行业竞争内卷有增无减。另一面则是新型业务多多视频、Temu等根基未稳,难为大盘加分。 因此可以说,如今的拼多多,依然在吃过去“砍一刀”模式带来的老本,甚至重仓农业也是无奈之举。如此来看未来的拼多多,恐怕难以高枕无忧。投资者对其期待有多高,也有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