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格隆汇社区大V格隆汇社区大V
IP属地: 河北 con

关注达摩财经,关注资本市场人与事。

444 动态 1,127 文章 2,354 粉丝 1 关注

  • 动态
  • 文章
  • 组合
  • 关注
  • 粉丝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5分钟前 · 格隆汇社区大V

银行股小股东密集“唱反调”,都是分红惹的祸?

图片 出品|达摩财经 在息差收窄、业绩承压背景下,银行股的分红问题近日屡屡引发市场关注,H股股东大比例反对票、大股东突袭、坚持0分红等戏码悉数上演。 尽管2023年银行业整体处于低谷期,但上市银行整体分红额有所上升。截至7月4日,A股42家上市银行中,已有41家银行公告2023年度现金分红计划,合计计划分红金额为6133.49亿元,同比增长4.36%。 从各家银行分红金额上看,2023年度分红金额的提高,主要仍依赖头部银行。以招商银行为例,2023年,招商银行归母净利润1466亿元,同比增长6.22%,同时,现金分红比例提高至35.01%。 对比来看,头部银行分红金额为银行整体分红金额的增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中小银行的分红则成为不少投资者纷纷“吐槽”的主战场。 图片 银行股东对分红不满情绪放大 前不久,沪深两市唯一一家不进行分红的郑州银行成了业内竞相关注的对象。 自2019年进行5.92亿元的现金分红后,郑州银行已连续4年盈利但未进行现金分红。2020年至2022年,该行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68亿元、32.26亿元、24.22亿元。郑州银行的做法也引发了众多股东的不满,在股东大会上,本年度“不分红”议案的H股反对票占比高达83.11%,但结合A股投票情况综合来看,该议案仍以合计81.86%的同意票获表决通过。 年度利润分配方案被股东大比例投出反对票的不止郑州银行一家,苏农银行、无锡农商行、贵阳银行等的分红预案也同样在股东大会中遭到了不少中小股东反对。 苏农银行利润分配方案显示,2023年度A股每股计划派发现金红利0.18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3.25亿元,占该年度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18.62%。这一分红率创下该行近七年来的新低。在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该利润分配方案虽然获得通过,但反对比例却为4.6435%,其中持股1%以下的普通股股东,反对比例高达11.27%。 无锡农商行2023年度现金分红金额合计约4.4亿元,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20%。在利润分配方案的投票中,持股1%以下的普通股东投出427.67万票反对票,占比3.38%,其中市值50万元以下的普通股股东中,持反对票的占比更是达13.73%。 而贵阳银行股东大会上关于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表决中,反对票比例为3.53%,其中持股1%以下普通股股东的反对比例高达16.02%。 之所以中小银行今年的分红力度不佳,大部分原因还是受到整体银行业大环境的困扰。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及国内金融政策调整的影响,银行息差持续收窄,导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放缓甚至下滑。这种业绩承压的情况使得银行在分红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另外,中小银行发展潜力尚未耗尽,对其来说更愿意留存更多利润用以支撑发展。同时,银行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于资本补充渠道本就匮乏的中小银行来说,也更倾向于使用利润补充资本,导致分红比例低于股东预期。 但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市场环境弱化,同业竞争激烈导致行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更看重分红带来的即期收入,因此对分红比例较低的行为也较为排斥。 省了分红,亏了市值 纵观2023年度上市银行的分红方案,表现最“抠门”的莫过于宁波银行。 宁波银行的业绩其实并不差,2023年全年,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15.85亿元,同比增长6.40%;归母净利润255.35亿元,同比增长10.66%。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增长,使宁波银行创造出自2007年上市以来连续17年“双增”的神话。 单从营收、净利润的金额来看,宁波银行的营收、净利润都排在42家上市银行中第17位,资产规模排名第19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处在中游位置。 但宁波银行2023年度的分红金额只有39.62亿元,分红比例15.5%,该分红比例在41家实施分红的上市银行中倒数第二,仅高于西安银行10.1%的分红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度现金分红比例低于20%的上市银行中,大多数资产规模并不大,宁波银行是唯一一家资产规模超过25000亿元的银行,其资产规模是西安银行的6倍之多。 在整体经济下行的环境下,银行本身就是为数不多能保住盈利的行业。但银行板块如今在大面积破发、破净的市场环境下,分红也大幅削弱,对投资者们来说,还有多少吸引力可言? 拉长时间来看,宁波银行近四年的分红比例都不高,股利支付率均不超过20%。如此一来,投资者们的负面情绪被不断放大,也让宁波银行的股价遭受了不小的打击。2022年,宁波银行的市值曾一度突破2700亿元,被称为城商行中的“市值之王”。截至7月4日,宁波银行的最新市值为1480亿元,较其最高峰时蒸发超1200亿元。 银行保留一定的利润用来支撑未来长期发展固然没错,但对于部分有能力的银行来说,提高分红比例不仅是对股东的即期回报,同时也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定股价的重要手段。反之,部分银行在分红政策上缺乏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也将导致股东对银行未来分红前景产生担忧,从而对公司失去信心。 以郑州银行为例,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母公司报表中未分配利润为 149.17 亿元。即便按照2023年度利润的30%进行分红,也不过6.6亿元。但郑州银行坚持4年不分红,也让投资者们唯恐避之不及。 截至7月4日,银行板块今年平均上涨20.45%,而郑州银行今年股价累计下跌12.44%,为所有上市银行中股价跌幅最大的银行。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昨天 21:02 · 格隆汇社区大V

资产规模不足千亿,又一家银行撤回IPO

图片 出品|达摩财经 又有一家银行撤回了IPO申请。 7月2日,深交所官网显示,因安徽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鞍山行”)、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决定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马鞍山行的IPO长跑已有7年之久,早在2017年4月,马鞍山行就启动了IPO程序,计划A股主板上市工作,次年4月首次向证监会递交IPO招股书,2019年9月进入预披露更新阶段。 2023年3月3日,马鞍山行重新向深交所递交申报材料,依旧选择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在深交所受理一年多的时间内,马鞍山行进行过两次材料更新,截至IPO终止,尚未接受深交所问询。 近两年,中小银行IPO进入停滞期,自2022年1月兰州银行实现成功上市之后,至今再无银行叩响IPO的大门。 截至7月3日,排队等候上市的银行共有7家。上交所主板为3家,分别为湖州银行、湖北银行、昆山农商行;深交所主板有4家,分别为广州银行、顺德农商行、南海农商行、东莞银行。其中,仅湖州银行审核状态为“已问询”,其余6家银行均仍处在受理阶段。 马鞍山行主动撤回上市申请也并非首例,今年以来,亳州药都农商行、江苏海安农商行陆续撤回了IPO申请,马鞍山行已是年内第三家主动撤回的排队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均不足千亿,目前还在排队的7家银行中,资产规模最少的湖州银行也有1460亿元。 中小银行困在IPO里 对于中小银行陆续撤回IPO申请,集中来看,业绩经营状况、监管政策与审核要求、银行自身战略调整、市场与投资者信心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银行IPO的进程和结果。 在全面注册制下,市场更看重中小银行经营规范性、持续盈利能力和潜在成长性,业绩表现成了牵制中小银行上市的最重要的门槛。 从业绩表现上看,马鞍山行和药都银行二者都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潜在成长性不足的困扰。2023年,马鞍山行营业收入16.41亿元,同比下降5.62%;归母净利润6.84亿元,同比下降6.1%。而药都银行的表现则更显不足,2023年全年,其归母净利润仅有2.0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0%,且这已经是在2022年同比下降26.8%的基础上再度下降。 近年来,银行净息差普遍下降,使得银行业整体呈现出盈利能力的疲软态势。在市场整体下行的环境下,银行股目前还面临竞争加剧的局面,致使投资者对银行股整体信心不足,市场对银行股的需求正逐渐减弱。 在当前A股市场中,银行股是破发和破净主要板块之一。截至7月3日,当前42家上市银行全部处于破净状态,其中,市净率不足0.5倍的银行多达14家,民生银行以0.31倍市净率垫底。同时,已经有27家银行的股价低于首发价格,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态度明显冷淡。 去年8月,证监会发布“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特别提及,对于破发或破净的上市公司和行业,适当限制其融资活动,要求其提出改善市值的方案。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银行资本补充将更加聚焦于内生渠道,在加大实体支持力度的同时,通过进一步调降存款利率控制息差压力、减少大手笔分红是趋势。同时,接下来银行股加强市值管理的动力可能会更足。 此举无疑为未上市的银行更加蒙上一层阴影,即便成功上市后,不仅要面对破发、破净的局面,未来银行的融资则更变得更加艰难。 不仅如此,IPO还为中小银行增添了不少声誉风险。在上市准备中,银行相关信息披露会引发各类媒体的关注报道,潜在的声誉风险隐患增加。同时,不容乐观的估值和定价也将引发面向投资者的长期声誉风险。 虽然中小银行目前整体IPO情况不容乐观,但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上市仍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融资方式,不少排队中的银行仍在为IPO努力做工作。 6月29日,深交所排队中的广州银行、顺德农商行、南海农商行、东莞银行纷纷更新了财务资料。其中,东莞银行已经第四次递交招股书,其上市进程已持续16年之久,未来能否顺利上市还是未知数。 中小银行重组动作频频 对于大部分中小银行来说,单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使得其在面对经济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等外部冲击时,更容易受到影响。在IPO紧缩的环境下,中小银行也开始加速洗牌。 近两年,中小银行的数量出现明显收缩。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行业共4034家中小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23年末,该数量已减少至3920家。 这个现象在2024年再次持续,据券商中国统计,今年以来,已至少发生34起中小银行并购事件。其中,有至少41家中小银行被吸收合并;至少7家村镇银行的发起行推进股权收购、受让后,持股比例达到100%。 6月20日,开业未满1年的辽宁农商银行迎来大规模扩容,其吸收36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包括25家农商银行和11家村镇银行,一时间成为业内竞相关注的对象。 中小银行大规模并购潮来袭,实际上也是监管政策的体现。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曾提及,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到,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 监管部门持续强调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而合并重组被视为防范与解决中小银行金融风险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合并重组,可以集中优质资源,提升中小银行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监管部门定调来看,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旨在提升金融供给质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合并重组有助于优化中小银行机构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未来,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持续加强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小银行合并重组的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前天 19:06 · 格隆汇社区大V

国寿人保农行邮储,咋都招来了H股反对票?

出品|达摩财经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最近密集召开。达摩财经注意到,越来越多的H股股东选择在股东大会议案中投出反对票以表达对公司治理、经营决策上的意见。 6月27日,中国人寿召开2023年度股东大会,其中,在关于选举王军辉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议案的投票结果上,中国人寿H股股东投出了17.7亿票反对票,占H股全部票数的74%。同时,在A股股东中,持股5%以下的中小股东也投出了高达18.6%的反对票。 最终,结合A股、H股的综合投票情况,反对票比例共计为8.2%,同意票为91.73%,王军辉还是成功当选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 对于中小股东来说,股东大会是难得能够表达股东意愿的场合。虽然反对票是股东对公司治理、经营决策或管理层人选等方面不满的直接体现,但这些反对的声音事实上更加有助于形成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和制衡,促使公司规范运作,维护股东利益。 相较于上市公司A股的中小股东来说,H股股东似乎更加珍惜手里的投票权。通过梳理在港上市的金融机构不难发现,近期不少公司都在股东大会上遭遇过H股股东大比例的反对票。 金融机构成反对票“重灾区” 中国人寿在此前就有过董事提名被H股股东大比例反对的情况。 2021年6月,中国人寿召开2020年度股东大会,时任国寿集团总裁的袁长清被提名为中国人寿非执行董事人选。该议案在当时遭到87.37%A股中小股东和85.26%参会H股股东的反对。不过,最终袁长清还是当选中国人寿第七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股东大会上,在选举王军辉为中国人寿非执行董事议案上,H股反对票仅有3.63%。 王军辉为1971年生人,2000年至2004年期间,曾在嘉实基金任职,出任基金经理和投资部总监等职务。2004年,王军辉进入中国人寿,先后担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国寿资产)总裁助理、副总裁、总裁,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去年5月,王军辉才刚刚卸下国寿资产总裁一职,并随后出任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截至2023年底,中国人寿投资资产规模达到5.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如此之大的规模在国内资产管理机构中无出其右。 但是中国人寿的投资能力却有些让人堪忧。2023年,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1419.68亿元,同比下降24.38%。2.68%的总投资收益率也创下了中国人寿近十年的新低。 中国人寿投资连年失利,是否就是本次股东大会H股股东集中投出反对票的原因呢?虽王军辉成功当选,但这一事件无疑给公司管理层敲响了警钟,提醒公司必须更加重视股东的意见和诉求,加强公司治理和股东关系管理。 与中国人寿情况类似的还有中国人保和邮储银行。 6月28日,中国人保召开2023年度股东大会,中国人保董事长王廷科当选执行董事的议案,遭到H股股东9.69%的反对票。同日,邮储银行也召开年度股东大会,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重选执行董事的议案,遭到H股股东3.93%的反对,成为股东大会上H股股东反对票最高的议案。 不仅仅在董事会成员选举方面,在公司治理和分红决策方面,H股股东也不乏投出反对票来表达对公司的不满。 5月21日,农业银行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H股股东对公司董事会 2023 年度工作报告投出的反对票达17.27%。但由于H股股东占比较少,该议案最终以全体普通股股东超过99%的同意票而获得通过。 不久前因利润分配预案闹的沸沸扬扬的郑州银行更是在股东大会上获得了超八成H股股东的反对票。自2019年后,郑州银行已经连续四年未进行现金分红。本次“不分红”议案H股反对票占比高达83.11%,但结合A股投票情况综合来看,该议案仍以合计81.86%的同意票获表决通过。 H股股东更喜欢投反对票? 事实上,比起A股的投资者来说,H股股东们则更喜欢在公司股东大会上投出反对票,以此来表达对公司治理、分红决策以及特定议案的不满情绪。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与A股和H股的投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相对复杂,包括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以及海外投资者等。不同投资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投资理念也可能导致他们在股东大会中的投票行为存在差异。一些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投反对票来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和立场。 从H股股东的投票情况看,今年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不满情绪尤为突出。 2023年,银行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此外,银行净息差不断下行,叠加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使得银行业整体呈现出盈利能力的疲软态势。保险行业目前也处于转型的深水区,在“报行合一”的监管要求下,靠追加费用来扩大规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个险业务面临代理人队伍人力减少、新业务总量下降等困境,导致保费收入增长乏力。 另外,受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债务展期常态化以及资产配置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普遍下降,投资段收益率的不断下行也拖累了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和净资产。 因此,在市场环境不佳且行业趋势下行的情况下,H股股东们可能对公司治理、公司分红持鞭策态度,从而更倾向于在股东大会中投反对票。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挑战加大。如何对待这些反对声音,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以维护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港股上市金融机构的重要课题。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7-01 16:17 · 格隆汇社区大V

优化短债占比,龙湖集团再提前兑付26.5亿人民币CMBS

6月28日,龙湖集团提前兑付PR恒祥A2、20恒祥次资产支持专项计划(CMBS),相关债券今日摘牌。该CMBS于2020年发行,规模为26.5亿人民币,年化率为4.25%,2025年6月为投资人行权日。据悉,龙湖集团提前兑付CMBS的资金来自经营性物业贷款,提前近1年时间兑付结清此笔CMBS,利于其有序消除短债、优化债务结构。 今年初,经营性物业贷款政策进一步放开,龙湖成为最大的受益房企之一。据龙湖集团管理层在股东大会透露,2024年上半年,龙湖经营性物业贷款的增额超过200亿。此前,龙湖集团2023年财报披露的数据显示,龙湖2023年净增的经营性物业贷款为174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仅为3.65%。 经营性物业贷款账期长、成本低,龙湖用其替换即将到期的债券,有利于压降短债占比,优化债务结构,保障财务安全。截至目前,龙湖已经归还了72 亿境内公开债,年内剩余到期公开债仅剩 45 亿人民币。 另据龙湖集团6月28日最新披露的公告显示,该公司已累计从公开市场购回本金金额合计约4.03亿美元的3.95%优先票据,以及本金金额合计约2.20亿美元的3.85%优先票据。相关信息显示,这两只美金债到期日分别为2029年9月及2032年1月。此外,龙湖管理层也在股东大会上表示,龙湖一笔于2025年1月到期的94.5亿港元的银团贷款,目前已偿付约16亿港元,未来将每月有序偿还剩余部分。基于此,龙湖的有息负债正有序压降、境外债务占比进一步降低,债务结构更加优化。 龙湖集团管理层表示,龙湖将一如既往地重视业务底盘、重视财务底座,实现公司的持续有序发展。目前,龙湖已经开始筹集资金,计划继续提前偿付和有序归还剩余债务,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提升财务安全度。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29 21:52 · 格隆汇社区大V

安邦遗留资产再迎变局:大家养老100%股权谋求转让

6月28日,北京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大家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33亿股股份被公开挂牌转让,占总股份的100%,转让方为大家人寿和大家资产。截至2023年末,大家养老的总资产为63亿元,总负债为27.8亿元。 大家养老的前身为安邦养老,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31日,注册资本33亿元,总部设在北京。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为团体/个人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截至信息披露日,大家人寿和大家资管分别持有大家养老99.99%和0.01%股份,二者皆属于大家保险集团旗下公司。 2019年,为化解安邦集团风险,原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大家保险集团,依法受让安邦人寿、安邦养老和安邦资产管理股权。同时,新设大家财产保险,承接安邦财产保险的合规保险业务。 大家养老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交易披露信息特别提及,本次产权转让如导致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子企业失去标的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交易完成后标的企业不得再继续使用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字号、经营资质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不得继续以国家出资企业子企业名义开展经营活动。 事实上,早在大家保险集团刚成立一年后,就曾计划以大家保险集团多个子公司为一体进行打包出售,但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买家。 彼时,大家保险旗下多家子公司正处于风险处置和偿付能力豁免期,大家保险的偿付能力报告还停留在2017年第一季度一直未曾更新。如今七年时间已过,大家养老的偿付能力披露豁免期结束,也被再度上架寻求交易。 4月30日,大家养老披露了七年以来首份年度报告,2023年全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为19.49亿元,净亏损为1.6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4.5%,投资收益率为1%,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03%。 今年以前,大家养老大规模兑付安邦养老的保单。2023年第四季度,大家养老综合退保率达47.9%,较前一季度提升了9.34个百分点。其中安邦养老臻享颐年养老年金保险(万能型)年度累计退保金额达25.62亿元,年度累计退保率79.46%。 进入2024年以来,虽然大家养老仍处于亏损状态,但随着历史包袱逐渐出清,公司资产也相对健康不少。 今年一季度,大家养老亏损1.37亿元,保险业务收入为4.85亿元,环比上一季度增长近170%,退保率已降至5.48%。截至3月末,公司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386.93%、403.51%。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28 22:13 · 格隆汇社区大V

低价股“死亡螺旋”:400亿市值海航也面临1元危机

出品|达摩财经 海航控股的股价触碰到“1元红线”。 6月28日,海航控股低开低走,盘中一度跌超8%,股价触及1元/股,创下自2008年11月以来新低。截至收盘,海航控股股价报1.02元/股,最新市值为440.8亿元。 自“方大系”通过重组控制海航控股后,公司经营已显著回暖,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海航控股均实现盈利。即便如此,海航控股仍难以避免股价下跌,仅6月以来,海航控股股价跌幅就达到25%。前几日,海航控股发布了“提质增效重回报”方案,从提振股价的效果看却收效甚微。 海航控股之所以下跌加速,大概率还是由于其处在面值退市的边缘。 在资本市场严监管态势之下,资质不足的上市公司正在加速出清。而从今年面临被终止上市风险和已被判定为退市的上市公司来看,触发“面值退”的上市公司数量上升明显,已成主流退市渠道。 在面值退市的阴影笼罩之下,诸如海航控股之类的低价股下跌加速,不少投资者造成恐慌性抛售,形成“磁吸效应”,即越逼近1元价格的股票下跌的力度越大。 低价股下探速度加快 海航控股的现象绝非个例,按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处在面值退市边缘的个股不在少数,近两个月来,这些低价股均陆续开始恐慌性下探。 今年以来,已有14家A股上市公司完成退市,其中,触发面值退市的公司占比不小,*ST巴安、ST迪马、ST亿利、ST爱康等均已被退市或等待进入退市整理。随着面值退市的案例逐渐增多,低价股成了投资者们纷纷避而不及的对象,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2元以下面值的股票数量陡增。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收盘,A股股价在2元及2元以下的个股达到236家之多,而在6月1日,该数字仅有150家,由此可见,投资者对低价股的恐慌情绪已明显升温。 从股价表现上看,目前市场更是呈现出一种价格越低的股票下跌更为严重的趋势。 Wind数据显示,5月以来,股价高于10元的股票平均跌幅为7.07%;股价高于2元、小于等于10元的股票平均跌幅为11.58%;股价低于2元、高于等于1.5元的股票平均下跌了24.84%;股价低于1.5元的股票平均跌幅为34.15%。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形成期间,基本面、经营状况不理想的问题公司会遭到资金不断卖出,加速“问题股”出清,造成低价股数量不断增长。同时,在市场调整阶段,整体投资情绪相对低迷,此时低价股更容易遭到资金抛售。 为了避免公司因“磁吸效应”造成的股价下跌,不少上市公司也采取了大股东增持、股份回购等方案用以稳定股价,不过从效果上看市场似乎并不买账。以广汇汽车为例,6月以来,其大股东进行三次增持,公司高管也两度增持公司股票,但仍难以挽救公司股票颓势。截至6月28日,广汇汽车股价在本月已经累计下跌超50%。 被“误伤”的大市值股 事实上,对于一些经营出现重大问题、出现投资风险的公司,在被披星戴帽后,因为面值退市无可厚非。但同时也有诸如海航控股之类的股票,仅因为股价接近1元被拖累,站在面值退市的悬崖边缘。 6月21日,正源股份公告称,上交所作出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公司股票将于6月27日终止上市暨摘牌。正源股份的退市也意味着,第一家非ST公司面值退市公司出现。 从经营层面上看,正源股份确实也存在业绩压力,2022年和2023年,公司连续亏损,累计亏损额超3亿元。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0.68亿元,亏损0.14亿元。比正源股份更难受的,则是那些正常经营、持续盈利,却又挡不住股价接连下跌的大市值公司。 截至6月28日,股价低于1.5元的上市公司中非ST公司有8家市值都超过百亿,其中,最高跌幅的绿地控股在6月以来股价已经累计下跌28%。 数据统计日期:6月28日 在这些公司中,有不少因为此前“高送转”增加公司股本,导致股价除权变低。不曾想,在当下面值退市的热潮中,反而成了被误伤的对象。 有市场人士认为,目前A股面值退市规则中,没有给上市公司留出整改期,对于正常经营、持续盈利、没有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来说,如果因为股本大股价低,最终面值退市,多少有点可惜。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27 22:57 · 格隆汇社区大V

上市银行唯一不分红的“显眼包”,郑州银行的股东忍不住了

出品|达摩财经 郑州银行(002936.SZ)的股东们终是忍不住了。 近日,郑州银行收到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的《股东质询函》,质询函中针对郑州银行利润分配方案提出质疑,要求郑州银行说明不进行现金分红的合理性,并说明计划采取哪些措施增强投资者回报水平。 2023年,郑州银行的归母净利润为18.5亿元,其中,1.84亿元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4.5亿元被用作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既不进行现金分红,也不送红股,同时也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份。剩余未分配利润则结转至下一年度。 事实上,郑州银行的分红问题早已成了股东们心中的“刺”。自2019年进行5.92亿元的现金分红后,郑州银行已连续4年盈利但未进行现金分红。2020年至2022年,该行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68亿元、32.26亿元、24.22亿元。 至于为何2023年度仍不进行分红,郑州银行表示称,考虑到盈利能力持续承压的现状,留存未分配利润有利于强化风险抵御能力、应对监管环境变化,为了保障本行的稳健经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进行现金分红具有合理性。 郑州银行的回复也引发了不少投资者们的不满,毕竟郑州银行是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唯一一家在2023年度未进行分红的银行。 郑州银行提及的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无非就是对拨备覆盖率过低的担忧,而与郑州银行拨备覆盖率相近的西安银行和兰州银行,2023年度的分红金额分别为2.5亿元和5.7亿元,分红比例分别为10%和30%。其中,兰州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甚至比郑州银行还要低。 此外,新“国九条”出台后,管理层不断强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监管,鼓励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不少银行都纷纷罕见地抛出中期分红方案,郑州银行连续4年一毛不拔也略显说不过去。 在提及郑州银行为增强投资者回报水平将采取的举措,郑州银行的回复显得更加“敷衍”。 郑州银行表示,将坚决落实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持续践行地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持续增收节支;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通过加大清息化解力度、加强核销业务管理等措施夯实资产质量,对整体利润形成贡献和支撑。 郑州银行的回复,看起来似乎全部都是增强治理层面的改善方法,实则完全没有针对“增强回报水平”的实质性回馈。这也让投资者们更担心的是郑州银行未来的处境,郑州银行不仅将面临被ST的风险,同时也会增加面值退市风险。 “新国九条”明确,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值且母公司报表年末未分配利润为正值的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年均净利润的30%,且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公司将会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 自郑州银行上市初期创下5.89元/股的高位后,其股价一直处于跌势。截至6月27日,郑州银行的股价已跌至1.74元/股,跌幅达到70%。曾经超过400亿元市值如今也仅有136亿元。 作为2023年度唯一一家不分红的上市银行,郑州银行本身就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此时若拿出一部分利润进行分红,既能够避免舆论声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投资者信心,从而抬高股价,何乐而不为呢? 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母公司报表中未分配利润为 149.17 亿元。即便按照2023年度利润的30%进行分红,也不过6.6亿元,如此来看,郑州银行仍坚持不分红的做法不免让人费解。 一季度略显好转 郑州银行成立于1996年11月,前身为在48家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的郑州城市合作银行,2015年12月于港交所主板上市,2018年9月于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 2023年,郑州银行实现总营收136.67亿元,同比下降9.5%,为上市以来首次下降,且下降幅度在42家上市银行中处于垫底位置。 由于郑州银行净息差维持在2%以上相对高位,全年实现利息净收入117.4亿元,同比下降4.2%,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但非利息收入同比大降32.3%至19.28亿元,成为拖累营收的主要原因。 从净利润表现上看,郑州银行已经连续两年大幅下降。2022年和2023年,其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4.92%和-23.62%,2023年全年净利润为18.5亿元,在上市城商行中同样垫底。 郑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自2020年以来,该行不良贷款率一直都排在上市城商行首位。2023年,郑州银行不良贷款率1.87%,虽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但是在42家发布年报的银行中高居第一。 郑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企与房地产下行周期也关系紧密。今年1月,郑州银行发布三条诉讼公告,郑州银行向鑫盈置业、康桥房地产、美景新瑞房地产、翰园置业等多个房企追讨债务,涉案金额合计达27.94亿元。而部分公司被法院查明已无财产可执行。 2023年,郑州银行房地产业对应的不良余额18.91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6.48%,相比2022年增长近60%。 进入2024年,郑州银行似乎有了一点起色。今年一季度,郑州银行营业收入为34亿元,同比增长2.47%;净利润9.67亿元,同比下降18.57%。 虽然从净利润上看,今年一季度仍有不小的下降,但当期郑州银行也大幅增加了计提,拨备前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3.53%,达到27.43亿元。拨备覆盖率也从去年末的174.87%大幅上升至193.44%,为日后净利润的释放提供了一定基础。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25 21:52 · 格隆汇社区大V

赛力斯惊现百亿抛售,广发基金“顶流”刘格菘又陷舆论漩涡

出品|达摩财经 6月25日午后,赛力斯(601127.SH)盘中跳水跌停,股价最终报收85.71元/股,最新市值近1300亿元。从成交量看,赛力斯今日成交量明显放大,近百亿元的成交金额也创下今年以来新高。 对于赛力斯的股价表现,有市场传闻称,广发基金顶流基金经理刘格菘为了应付赎回压力,被迫砍仓其重仓持有的赛力斯。不过,该传闻并未获得有关方面的证实。 今年以来,赛力斯的股价表现可圈可点。截至上周五,赛力斯今年累计涨幅超过35%,远优于同行业0.64%的涨幅表现。 刘格菘目前在管基金数量有6只,分别为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广发小盘成长、广发双擎升级、广发创新升级以及广发多元新兴。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刘格菘在管6只基金全部重仓赛力斯,合计持股数量约3597.75万股,持股市值超30亿元。 广发基金规模大幅缩水 作为千亿新能源龙头赛力斯,突如其来的闪崩让不少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共有34只基金持有赛力斯股票,其中,广发基金以4176.54万股的持股数量排在首位。 除了刘格菘外,广发基金旗下陆志明、刘彬、姚曦等基金经理均持有赛力斯,涉及基金数量达到11只。 从近两年广发基金的操作策略上看,旗下基金经理偏爱抱团取暖,这也造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从广发基金整体持仓上看,截至一季度末,其持仓前十的股票中,多数为光伏、新能源行业。其中持有阳光电源的基金数量为63只,晶澳科技基金数量为35只,天合光能基金数量为28只。 从广发基金重仓的股票来看,光伏、新能源股票多数在2022年下半年开启大幅下跌趋势,这也造成广发基金2022年和2023年大幅亏损。财报显示,2022年和2023年,广发基金旗下所有基金亏损分别为815.3亿元和333.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广发基金仅管理人报酬的支出就高达66.5亿元。 截至6月12日,广发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为2007.84亿元,在同行业中排名第二。近一年内,广发基金混合型平均收益为-11.85%,低于同类平均的-11.51%以及沪深300的-10.02%。 收益率的不佳表现也导致广发基金混合型规模大幅下降,2021年末,广发基金混合型规模达到3574.25亿元峰值,现如今,其规模已缩水超过1500亿元。 刘格菘两年亏365亿 自2021年起,刘格菘就将其持股切换到新能源、光伏赛道,时至今日,其十大重仓股中仍有不少光伏板块的股票。也正是因为这些光伏股票的连连下挫,才使得今日的传闻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近日,刘格菘重仓股中的阳光电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持续下探,其中,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股价创出三年新低,晶科能源也在今年4月创出历史新低。 刘格菘有着十年的基金管理经验,曾先后于中邮基金、融通基金、广发基金担任基金经理,加入广发基金后刘格菘凭借其出色表现一度获得广发基金力推。 2019年,刘格菘凭借重仓科技股,踩中行业风口,其管理的广发双擎升级混合、广发创新升级混合和广发多元新兴股票收益率悉数翻倍,包揽当年基金收益排行榜前三,一时间风头无两。获得年度冠军后,广发基金趁热打铁扩大其管理规模。2019年末,刘格菘的管理规模仅为210亿元,仅半年后,其管理规模就突破800亿元大关,把明星经理效应发挥到极致。 之后,刘格菘持仓的行业集中度有所下降,增加了医药、新能源、化工等板块大市值公司,但其管理基金收益率也有所下降。 2021年8月,刘格菘管理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成立,高位重仓光伏、新能源板块。随着A股市场风格切换,波动加剧,其重仓股天合光能、长城汽车等在其接盘后都出现了“腰斩”。不仅如此,刘格菘还将其他基金分布调仓至这些重仓股,导致其管理基金在2022年和2023年全部亏损。 年报显示,2022年和2023年,刘格菘在管的六只基金没有一只实现盈利,两年合计亏损超365亿元。其中,重仓光伏、新能源的广发科技先锋混合和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仅这两只基金的亏损就超过166亿元。 今年以来,刘格菘在管基金的亏损局面仍未见好转。其管理的六只基金最多跌幅为14.58%,最小的跌幅也有3.82%,而今年以来沪深300则实现了1.33%的上涨。 拉长时间来看,刘格菘的基金近两年更是全部跌近50%,其中,广发创新升级更是跌幅达到54.02%,昔日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已黯然失色。 面对种种质疑,刘格菘也在季度报告中回应表示,基金持仓比例较重的光伏及产业链相关标的在年报中呈现出盈利能力和行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同时行业终端也呈现回暖态势,因此对光伏产业链仍保持乐观态度。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25 12:59 · 格隆汇社区大V

紫光系董事长卸任,幸福人寿未来如何“破局”?

出品|达摩财经 近日,诚泰财险发布公告表示,王慧轩因工作原因辞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决策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职务。该辞任自6月13日王慧轩辞呈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 王慧轩于2016年加入紫光集团,是紫光集团在保险业布局的操盘手。其2006年进入保险行业,先后担任中国人寿和人保寿险三个省级分公司与总公司主要领导职务;加入紫光集团以前,王慧轩担任人保寿险副总裁、人保资本董事长兼总裁。 截至2023年末,紫光集团持有诚泰财险33%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诚泰财险则以30%的持股比例位列幸福人寿第一大股东。幸福人寿和诚泰财险也被认作是紫光集团在保险业的重要落子。 相比起资产不过百亿的诚泰财险来说,资产超过千亿的幸福人寿显然更加优质。不过,就在三个月之前,王慧轩也辞去了幸福人寿董事长的职位。随着紫光集团在幸福人寿管理层“让位”,未来幸福人寿又将呈现何种变局? “空降”董事长 幸福人寿成立于2007年,总部设在北京,主营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保险业务。2020年,中国信达出清幸福人寿近51%股权交易获银保监会批复,诚泰财险及东莞交投分别受让幸福人寿30%和21%股权,分别成为公司第一、第二大股东。 拿下幸福人寿后,王慧轩亲自挂帅,出任幸福人寿董事长。同时,拉上同为“人保系”出身的柏凌、李斌、郭俊、王家春、姜志强等人进入公司管理层。 王慧轩掌舵幸福人寿期间,公司曾连续三年实现盈利,2020年至2022年,幸福人寿分别实现净利润0.97亿元、5.16亿元、1.71亿元。2023年,幸福人寿业绩陡然变脸,全年净亏损1.41亿元。 王慧轩卸任董事长一职后,其建立起的“人保系”管理层也跟随动荡。幸福人寿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王家春已离任。 有业内消息称,王慧轩离任后,原复星保德信人寿总经理陈国平将成为接任者。对于“空降”而来的陈国平,有媒体报道称,表面上陈国平与幸福人寿的股东暂无任何交集,但事实上,陈国平是由幸福人寿第二大股东东莞交投推荐。有业内人士透露,东莞交投一直保持对寿险牌照的兴趣,对幸福人寿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也颇有雄心。 据悉,陈国平已经以幸福人寿党委书记的身份参与经营管理,主持幸福人寿党委工作,分管该公司党委组织部、党委办公室工作。但陈国平能否顺利获批成为幸福人寿董事长,仍需监管层面审查核准。 诸多问题待解 幸福人寿的发展可谓几经波折,起初,幸福人寿通过快速铺设机构,保费收入增长较快,但盈利方面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5年之前,幸福人寿累计亏损超过35亿元。 2015年,幸福人寿凭借万能险的超额贡献,实现了3.35 亿元的净利润。但在几年短暂盈利后,幸福人寿再度出现巨亏。2018年,幸福人寿净亏损68亿元,成为当年亏损最大的寿险公司。幸福人寿对此解释称,因2018年资本市场大幅下行,幸福人寿的权益类投资出现较大规模损失。 自成立至今,幸福人寿呈现出亏多盈少的状态,累计亏损已超过91亿元。 从业务模式上看,幸福人寿一直以来高度依赖银保渠道。在资产驱动负债发展最为盛行的2015、2016年,其银保渠道占比超90%,新单趸交占比更是超98%。2019年至2021年,幸福人寿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71%、78%。2022年,这一指标进一步升至83%。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保渠道业务价值率较低,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利差损风险也在加大,如果通过银保渠道卖出的产品中,保障型产品占比较小的话,也会面临满期给付的资金压力。 联合资信出具跟踪评级报告还指出,幸福人寿存在较大规模的非标投资,截至2023年末,幸福人寿所投资的非标资产涉及违约的账面余额为53.81亿元,针对违约投资合计减值计提比例约为46.95%。 幸福人寿不仅在公司经营层面存在问题,其股东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幸福人寿的三股东三胞集团持有公司14.182%股权,2018年债务危机爆发后,三胞集团持有幸福人寿的股权全部被质押和冻结。截至3月28日,三胞集团仍在推进债务重组。 目前,幸福人寿5位股东的股权处于质押、冻结的异常状态,被质押或冻结的股权比例接近三成。 2022年7月,紫光集团宣布资产重整完成,重整完成后的紫光集团也明确表示将聚焦主业,从本次王慧轩离任来看,紫光集团已经大概率不会在幸福人寿上增加更多的投入。 从偿付能力上看,幸福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19年的127%下跌至2023年的71.3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下降至123.25%,双双逼近监管红线。如果幸福人寿释放增资需求,在没有“白衣骑士”入局的情况下,幸福人寿现阶段只能寄希望于二股东东莞交投身上。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22 11:34 · 格隆汇社区大V

又一家千亿券商将诞生?西部证券对国融证券出手

出品|达摩财经 券商整合再添新名单。 6月21日,西部证券(002673.SZ)发布公告表示,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国融证券控股权事项,具体收购股份比例以最终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为准。 上述事项不构成关联交易及重大资产重组,亦不会对西部证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本次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交易方案仍需进一步论证和协商,交易存在不确定性。 受此消息影响,西部证券于当日早盘集合竞价期间一度涨停,截至收盘,西部证券股价报收6.77元/股,全天股价涨幅为4.8%,总市值达到302.59亿元。 西部证券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上市券商,长期以来深耕西部地区。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属于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截至2023年末,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规模分别为962.21亿元、279.44亿元,在全行业145家券商中分列第29、26位。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西部证券首次对同行业发起并购。早在2021年,西部证券就曾表示要与北京金控组成联合体收购新时代证券的98.24%股权。彼时,新时代证券因隐瞒实际控制人和持股比例、公司治理失衡等问题被证监会行政接管。但由于迟迟未收到北京金控已经履行完毕法定程序的内部决策文件,所以双方组成的联合体无法按时向北京产权交易所提交资料和缴纳保证金。最终,西部证券收购新时代证券的计划落空。 本次西部证券再度发起业内并购计划,不仅为公司发展层面带来了些许期待,也大幅提升了市场对券商整体并购加速的预期。有分析称,叠加新“国九条”影响,预计会有更多的中小券商股权流转,开启新一轮的券商并购重组浪潮,供给侧出清或加快。 国融证券成色几何? 国融证券成立于2002年4月,在全国设有近百家分支机构,旗下控股国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首创期货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一家全资子公司国融汇通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截至2023年末,国融证券净资产42.16亿元,资产总额176.75亿元。西部证券若完成此次收购,净资产有望超过300亿元,资产总额有望接近1200亿元。 从展业范围上看,2023年末,西部证券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01家证券营业部,但集中度相对过高,仅陕西境内就有58家,其他区域覆盖相对不是很完全。而国融证券作为一家从内蒙古成长的证券公司,其营业部以华北地区为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华北地区的业务覆盖。 西部证券营业部分布情况 从业务侧重上看,西部证券和国融证券也各有不同。Wind数据显示,2023年,西部证券的自营和经纪业务分别占总营业收入的42.97%和19.58%,是西部证券的主要营收来源。而国融证券的投行业务则相对较强,近4年,国融证券投行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31.2%,远超行业平均13.9%。 从国融证券的自身情况上看,大股东的资金压力或也为本次西部证券的并购计划提供了契机。 国融证券的主要股东包括长安投资集团、普润投资、内蒙古日信投资集团等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其中,长安投资集团以70.61%的持股比例位列公司第一大股东。 2016年,国融证券以4.98元/股价格向杭州普润、天津吉睿、鑫和泰道、用友科技、远高实业共5家主体发行3.26亿股,合计增资16.23亿元。上述5家公司同时与长安投资集团签署IPO对赌协议,若5年内未完成公司上市,则长安投资需支付超20亿元。 由于无力偿付对赌债务,长安投资集团被中小股东告上法庭。截至本次西部证券公告披露日,长安投资集团旗下所持有的国融证券及间接持有的国融基金、国融汇通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股权仍然处于司法冻结状态。 为了缓解自身债务压力,长安投资集团也曾尝试转让国融证券股权。2021年4月,长安投资曾与青岛国资达成意向,后者以68.42亿元总价对国融证券控制权发起收购。但由于该起收购定价高达6.15元/股,合市净率PB估值已达2.68倍,最终,该起交易未能获得上级国资批准而最终流产。 财报显示,2023年,国融证券的营业收入为9.6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39亿元,同比实现扭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20 23:33 · 格隆汇社区大V

“中静系”发难徽商银行,165亿天价分红够“补血”吗?

出品|达摩财经 徽商银行(3698.HK)与中静系股东再次因分红问题发生摩擦。 近日,徽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股东Wealth Honest Limited向董事会提交两份补充提案,建议该行提高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至30%。同时,要求向全体股东派发特别分红,以作为2016年至2022年度分红不足30%的差额补齐。 因临时新增提案,徽商银行决定将股东大会将延期一天至6月29日举行并对各项议案进行表决。 徽商银行此前公布的分红方案为每10股派送现金股利1.46元。Wealth Honest的提案显示,要求徽商银行2023年度改为每10股派送2.92元,2016年度至2022年度的分红方案则为每10股派送9.02元。如按此计算,徽商银行的分红将超过165亿元。 自徽商银行上市以来,仅2013年至2015年现金分红占净利润的比例超过30%。2016年后,徽商银行分红水平大幅降低,在上市银行中常年处于末流。本次原计划15%的分红比例在2023年度所有港股上市银行中分红率也为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Wealth Honest Limited为中静新华的附属公司,截至2023年末,中静系旗下中静新华、Wealth Honest、Golden Harbour、中静新华(香港)合计共持有徽商银行10.59%股份,为该行第二大股东。按照其持股比例,该方案可获得约17.6亿元的分红。 三卖徽商银行无果 中静集团成立于1995年,专注于直接股权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自成立以来,中静集团对外投资的公司数量近30家,涵盖金融、房地产、酒店餐饮等领域。持股徽商银行的中静新华则是中静系旗下的核心股权投资平台之一。 中静系对徽商银行的投资要追溯至2006年,彼时,中静系与杉杉集团双方共同持股中静四海,通过参与增资扩股及受让徽商银行1.41亿股权。之后,中静系又通过从二级市场购买、增资受让等方式,不断增持徽商银行。2015年末,中静系一度成为徽商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由于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多,2016年,中静系在徽商银行的持股主体中静新华发行了两只公司债,截至当年年末,中静新华的负债达到36亿元。2016年和2017年,中静系也曾两度要求徽商银行提高当年分红比例,但均未获通过。 自成为徽商银行大股东后,中静系多次想参与到徽商银行的公司治理中,却屡屡碰壁。在回归A股、分红、利润分配等事项中,中静系与徽商银行冲突不断,遂开始考虑出售徽商银行股份。 2019年8月,中静新华与杉杉控股签订框架协议,约定杉杉控股受让中静新华直接加间接持有的徽商银行全部股权,其中包括中静四海51.65%股权,交易总价达121.5亿元。之后双方关系破裂,互指违约把对方告上法庭。 去年1月,上海金融法院判决中静新华返还杉杉控股股权转让支付款,杉杉集团返还登记在杉杉集团名下中静四海51.65%股权,同时中静新华返还对应股价转让款。时至今日,中静四海持有徽商银行3.64%股份,而中静系持有的中静四海的股权也未返还。 在案件审理的同时,中静系还一直在寻找新的接盘方,先后接触了东建国际以及正威集团。但截至2023年末,中静系持有的徽商银行股权转让仍未有新的进展。 徽商银行股权转让迟迟无法推进,也为中静系的资金周转蒙上一层阴影。今年8月,中静新华已进行2年展期的“16中静02”即将到期。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静新华货币资金余额仅有0.15 亿元,同时,短期借款为7.99 亿元,且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到19.74 亿元。 不仅如此,中静系目前还处在无人掌舵的局面。有媒体报道称,2023年8月,中静系掌门人高央因涉及北汽投资董事长徐和谊案被带走调查。当年12月,高央仍在羁押中,并已转至北京市辖的一个看守所中。 徽商银行内控问题频发 在中静系与徽商银行过往的摩擦中,中静系多次直言徽商银行公司治理存在问题,并公开声称与徽商银行董事长有分歧。而屡屡被诟病的内控问题也正是徽商银行迟迟不能回A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早在2015年,徽商银行董事会就通过了A股发行方案,并计划申请A股上市。今年4月中旬披露的辅导公告指出,徽商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仍存在部分董事超期任职,被多部门行政处罚等内控管理问题。 5月24日,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判处徽商银行前董事长李宏鸣有期徒刑14年6个月,并处罚金400万元。经法院查明,李宏鸣担任徽商银行董事长期间,在为企业发放贷款、续贷、重组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滥用职权,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李宏鸣事发之前,徽商银行的首任董事长戴荷娣和第四任董事长吴学民已相继落马。其中,戴荷娣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吴学民也在2022年11月被“双开”。 除高管接连落马外,徽商银行还屡次收到监管罚单。6月14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宁波监管局披露信息显示,徽商银行宁波分行因7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款26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徽商银行已收到9张罚单,且有4张都是百万级别罚单,最高罚款金额395万元。2023年,徽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因合规问题被监管部门开出20张罚单,罚没金额超1800万元。 财务报告显示,2023年,徽商银行取得营收363.65亿元,同比微增0.37%;净利149.9亿元,同比增幅9.56%;归母净利144.3亿元,同比增幅7.73%。截至2023年末,徽商银行总资产1.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幅14.3%。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18 23:53 · 格隆汇社区大V

华菱精工“白衣骑士”反水,黄业华家族与二股东内斗升级

出品|达摩财经 华菱精工(603356.SH)实控人与二股东之间内斗逐渐白热化。 6月16日,华菱精工发布公告表示,公司监事姜振华于近日监事会上提及,经股东反映,公司现任董事、前任高管罗旭、贺德勇等在履职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并就上述问题发起是否递交司法机关处理的议案。 姜振华的指控主要聚焦于上述高管主导开展与公司主业不相关交易或虚假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并租赁、购买与公司经营无关的房产,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该议案获得了2票同意,1票反对。监事会主席金世春认为,本次监事会召集程序不合规,且提案内容不明确不具体,因此本次监事会的召开无效并反对该议案。 对此,上交所火速向华菱精工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相关交易的具体细节,同时要求公司回答内部经营管理是否正常,“三会”是否可以正常召开并形成有效决议,公司治理及规范运作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等。 公开资料显示,姜振华是华菱精工实控人黄业华妻子的外甥,而监事会主席金世春则代表了公司二股东捷登零碳一方,本次监事会姜振华的突然发难也将华菱精工实控人和二股东之间的内斗推向高潮。 实控人“失控” 华菱精工专业从事电梯零部件业务,其前身华菱电梯由黄业华于2005年成立。改制后的华菱精工在2018年登陆A股,上市之初,华菱精工的实控人为黄业华家族,包括黄业华、马息萍夫妇及其子黄超。 华菱精工自上市后,业绩表现虽谈不上出色,但也相对稳定。直至2021年,华菱精工业绩大幅下降,当年净利润为202.87万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97.25%。之后的2022年和2023年,华菱精工业绩持续低迷,两年净利润分别为-947.62万元、-1.04亿元,持续亏损。 2023年5月,华菱精工宣布筹划易主事项。捷登零碳计划出资2.85亿元受让实控人黄业华、马息萍所持公司9.5%的股份。为了平稳过渡控制权,黄业华、黄超父子将所持公司合计20.41%的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捷登零碳行使。 华菱精工同时还计划向捷登零碳定向发行新股,新股认购完成后,捷登零碳将持有华菱精工超过30%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马伟。 马伟同时还是上市公司宝馨科技(002514.SZ)的实控人,其控制的江苏捷登持有宝馨科技26.9%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 没想到这一次平平无奇的股权转让计划,成了华菱精工内斗的导火索。 股权转让完成后不久,捷登零碳迅速改组华菱精工董事会及管理层,在新提名的董事会成员名单中,华菱精工的老人只剩下黄超、刘煜二人,罗旭、凌云志、高鹏程都来自宝馨科技,罗旭被选举为华菱精工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 对于黄业华家族而言,虽然黄业华、黄超仍为华菱精工的实际控制人,但实则已失去对华菱精工的话语权。 今年5月7日,华菱精工突然宣布终止筹划近一年的控制权变更事项,捷登零碳不再受让黄业华持有的剩余股份,双方同步终止表决权委托协议,公司实控人仍为黄业华、黄超父子。 眼见股权出让无望,家族在董事会中的话语权尽失,黄业华于5月19日发起提案,决定对董事会成员罗旭、贺德勇、茅剑刚、凌云志以及监事会成员金世春发起改选。但该议案在股东大会上被否,投出反对票的正是第二大股东捷登零碳。 改选事件后,捷登零碳加快了对华菱精工管理层的“渗透”。6月前后,罗旭和贺德勇卸下公司总裁、董秘、首席财务官等职责,聘任生敏、张育书、张根红分别任职,其中,生敏、张育书二人皆来自宝馨科技。 孰是孰非? 本次姜振华突然“发难”,双方也是各执一词。 姜振华提及罗旭、贺德勇等主导开展与公司主业不相关交易或虚假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主要指向了此前公司涉及的两笔交易。 1月19日,华菱精工与季晴新能源签订《铝边框采购合同》,合同总金额3150万元,并于当日支付预付款945万元,至今未交货。此外,华菱精工全资子公司溧阳安华于2023年底,与江苏阿默尔、上海风神签订销售合同,合同金额合计达1354万元,前述公司至今未支付货款。 对此华菱精工发布说明公告称,与季晴新能源的铝边框交易是出于向新能源业务转型的需求,但季晴新能源由于供应商产能不足原因无法交货,截至目前已归还公司支付的945万预付款,并支付违约款项12.63万元;与江苏阿默尔、上海风神、远东电缆的交易亦为贸易业务,均符合战略规划,但由于上海风神和江苏阿默尔未按时结清货款,公司停止了继续采购和供货,目前已向相关公司发出催款通知和律师函。 姜振华同时还指控,相关股东质疑华菱精工在北京、上海、南京租赁及购买的相关房产与实际经营无关。其中,部分房产被捷登零碳及宝馨科技占用。 华菱精工表示,新增租赁房产主要用于储能、后续转型业务及引进新团队使用,相关场所不存在宝馨科技实控人、高管、员工办公的情况,亦未发现从宝馨科技转租续租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菱精工的说明公告中,黄超特别提及,不能保证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双方的这场闹剧也引发了上交所的火速关注,上交所要求华菱精工就开展与公司主业不相关交易或虚假交易;租赁、购买与公司经营无关的房产;资金占用风险等问题进行详尽补充,同时要求公司规范运作,切实保障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截至发稿,华菱精工尚未对上交所做出回复。
聚焦深度,谈行业!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18 00:12 · 格隆汇社区大V

“二代”接班动作大!天士力十年表现平平,又要拿国台酒开刀?

出品|达摩财经 6月17日,媒体报道称,国台酒业新任董事长闫凯境签发的内部文件显示,为保障国台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总经理张春新休假期间,由公司副董事长叶正良兼任总经理职务,并行使总经理职责,自6月12日生效。 该消息一度在业内引发了张春新“被离职”的猜想,随后国台酒业方面回复媒体表示,张春新“就是休假”。 张春新为1972年生人,早年曾于天津市委办公厅任职,2005年10月至2007年6月,担任天士力控股集团秘书处总裁高级秘书。2007年,张春新加入国台,历任国台销售总经理、国台酒业总经理、国台酒庄总经理等要职,现任国台酒业集团总经理。 业内之所以对张春新休假产生联想,皆因为国台酒业不久前的重大人事变动。 今年5月,国台酒业举行了第二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闫希军辞去国台酒业集团董事长等职务,由其儿子闫凯境接任,同时确认闫希军、吴迺峰夫妇二人为国台创始人。 此次闫凯境接棒国台酒业董事长,也意味着闫希军彻底卸下了天士力集团的全部核心板块,天士力集团由此进入闫凯境时代。 接管天士力后大幅改革 现年71岁的闫希军是天士力集团的创始人,集团涉猎了药、酒、茶、水等多个大健康领域。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上,闫希军以130亿元财富位列榜单1949位。 天士力集团所有产业当中,最核心的板块莫过于已经在A股上市的天士力(600535.SH)和国台酒业。 闫希军年轻时曾在位于天津的解放军第254医院工作,并担任药剂科主任。在此期间,闫希军致力于复方丹参滴丸的研制。1994年,天士力的前身天使力联合制药公司诞生。 凭借复方丹参滴丸在心脑血管药品市场上的优异表现,2002年,天士力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截至今年一季度,天士力集团持有天士力45.75%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 事实上,早在2014年,闫希军就辞去了上市公司天士力董事长一职,将天士力交接到儿子闫凯境手中。闫凯境出生于1979年,拥有英国雷丁大学国际证券、投资与银行专业硕士学位,并于天津中医药大学获得中药学博士学位。 接棒天士力董事长后,35岁的闫凯境在公司的运作上呈现出了与闫希军完全不同的方式,相比之下,闫凯境似乎更倾向于投资和创新。 2018年,闫凯境曾公开表示,公司旗下的天士力资本在管5支人民币基金和3支美元基金,总规模超百亿元,已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实现约10个项目退出,包括美年健康、济川药业等。 对外投资规模的逐渐增多,让天士力的业绩变得极不稳定。2021年,天士力参投的天境生物股价暴涨,对公司当年的归母净利润影响达到了16.10亿元,也使得公司当年的净利润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新高,全年净利润达到24亿元。 随着生物医药行业转冷,2022年,医药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下滑,天士力持有的天境生物、科济药业、PHARN和永泰生物等均出现巨额亏损,这也导致当年天士力归母净亏损2.57亿元,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除了在投资上加大力度之外,闫凯境还在公司经营层面做出了重大改革,剥离了医药商业业务,专注医药工业。 2020年之前,医药商业业务在天士力的营收中占比极高。2019年,天士力的营收共计189.98亿元,其中医药商业的营收就达到了127.17亿元,占比达67.17%。但医药商业的毛利率水平仅为10.02%,比中药业务73.34%的毛利率低不少,所以造成营收高却不赚钱的态势。 不仅如此,天士力下游的收款对象里,医院、连锁药房等终端渠道增多,回款期限相对更长,拖累了公司的回款速度,让天士力长期背负着较高的应收账款余额,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天士力资金紧张。 2020年和2023年,天士力将旗下分销配送业务和医药零售连锁业务分别出售给重庆医药和漱玉平民,经过两次剥离医药商业业务后,2023年末,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也降至了6.88亿元。但不足90亿元的营业收入,也让公司倒退回12年前的水平。 2023年,天士力收入为86.74亿元,同比增长0.42%;归母净利润实现10.71亿元,同比实现大幅扭亏。这主要归功于天士力在二级市场减少了创新药企业投资。截至2023年末,公司证券投资账面价值仅剩9000余万元。 国台酒业仍存挑战 自闫凯境接管天士力的十年间,天士力几乎没有推特别亮眼的表现,本次再度接手国台酒业,对闫凯境来说仍然是一场挑战。 国台酒业是天士力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历经20多年打造的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目前拥有国台酒业、国台酒庄、国台怀酒、国台茅源四个生产基地,规划年产正宗大曲酱香型白酒5.6万吨,储存年份基酒8万余吨。 2020年6月,国台酒业提交招股书,计划拿下“酱香酒第二股”的头衔。不过在冲刺IPO的关键阶段,国台酒业却突然申请了终止审查IPO,个中原因似乎跟关联交易及与经销商深度捆绑有关。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20年上半年,国台酒业向闫希军家族控制的48家企业销售了商品,产生的交易金额分别占到当年营收的8.94%、5.8%、4.24%、1.16%。此外,公司还引入了部分经销商持股,截至2020年上半年,持股经销商有75家,关联经销商有6家,合计占比约11%。 与经销商的深度捆绑也让国台酒业的营收规模大幅增长。2017年时,国台酒业的营收规模仅有5.72亿元,2021年,国台酒业实现爆发式增长,一举跻身百亿俱乐部。 不曾想,在国台酒业申请终止审查IPO后,也迎来了经销商的集体“反水”。 有报道称,2021年时,国台酒业多次提价,并向经销商大量“定品”压货。后来,国台酒业单方面变更了配额计划,只向经销商们发货价格倒挂的国标酒。导致经销商损失惨重,甚至有多家经销商欲与国台对簿公堂。 时至今日,国台酒的价格倒挂现象依然严重。在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国台国标2018年酿造的单瓶售价已降至不足290元/瓶,而在国台官网上,该酒的建议零售价为699元/瓶。 本次闫凯境接班后曾表示,将全力打造智能产业,利用酒行业直接链接消费者的突出优势。但对于未来国台经销商的定位和利益分配的具体策略,闫凯境未作出明确表示。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13 23:16 · 格隆汇社区大V

龙头地位岌岌可危,奥瑞金出手!55亿“硬刚”国资

出品|达摩财经 隐忍一年,中粮包装(0906.HK)股价快要翻倍时,奥瑞金(002701.SZ)出手了。 近日,奥瑞金发布重大资产购买预案,计划通过下属公司华瑞凤泉发展,以7.21港元/股的要约价,向中粮包装全体股东发起全面要约,以现金方式收购中粮包装全部已发行股份,交易对价上限约5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粮包装第三大股东张炜已同意奥瑞金的上述要约收购方案,双方在6月6日已签订了承诺协议,奥瑞金将取得张炜所持全部中粮包装股权。 中粮包装的第一大股东为中粮集团下属的中国食品,持股比例为29.7%;奥瑞金间接持有中粮包装24.4%的股份,为中粮包装第二大股东;张炜则持有中粮包装22.01%股份。 这也意味着,即使其他股东都没有接受要约收购,奥瑞金也能凭借46.41%的持股超过中国食品,成为中粮包装的第一大股东。 奥瑞金此次发起全面要约收购,颇有些半路“截胡”的意思。 去年12月6日,中粮包装披露消息称,中国宝武已联合国新投资,对中粮包装发起全面要约收购,两家公司均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六天后,奥瑞金也随之发布公告表示,筹划向中粮包装全体股东发起全面要约,意在取得中粮包装控制权。 中国宝武成了“抬轿者”? 中国宝武和奥瑞金对中粮包装争抢的目的不言而喻,二者不论谁拿下中粮包装,都能奠定其在金属包装行业内龙头的地位。 据了解,金属包装中的两片罐主要用于啤酒、碳酸饮料等产品的外包装,也是行业争抢的主要赛道。二片罐市场中,奥瑞金、中国宝武旗下的宝钢包装、中粮包装的市占率分别为20%、18%、17%,为行业前三甲,差距也并不明显。 2023年,奥瑞金营收138亿元,净利润7.7亿元;中粮包装营收102亿元,净利润4.7亿元;宝钢包装营收77.6亿元,净利润2.19亿元。从营业收入上看,三者也包揽了行业的前三。 事实上,早在2023年6月,中粮集团就曾有意出售所持中粮包装股权,并表示已经与第三方买家进行了初步洽谈。从后续来看,这个第三方买家即为中国宝武。 奥瑞金不仅是中粮包装的第二大股东,奥瑞金实控人周云杰之子周原和奥瑞金总经理沈陶还在中粮包装担任非执行董事。奥瑞金彼时就应该知晓中国宝武对中粮包装的意图,但奥瑞金并未做出实质性的反应。 今年2月,中国食品向中国宝武方出售股权的方案获得国资委批准。奥瑞金也开始着手布局,联手华彬投资旗下私募基金厦门瑞彬设立子公司华瑞凤泉,并向华瑞凤泉增资约30.92亿元,专门用以实施对中粮包装的要约收购。 自中粮集团出售中粮包装股权的信息公开后,中粮包装的股价大幅上涨,身为第二大股东的奥瑞金也凭此多了不少“底气”。 2023年6月28日,中粮包装的股价一度跌至3.75港元/股的低位。截至6月13日,中粮包装股价已涨至7.13港元/股,按照奥瑞金对中粮包装的持股计算,不到一年的时间,其持股市值已经涨了近10亿港元。 本次奥瑞金发起要约收购的价格为7.21港元/股,相比中国宝武的要约收购价,奥瑞金的每股出价提高了约5%。 奥瑞金资金压力仍存 奥瑞金成立于1997年,主营食品饮料金属包装产品的生产销售。目前,上海原龙以32.67%的持股比例为奥瑞金控股股东,上海原龙实控人周云杰同时为奥瑞金实控人。 奥瑞金的成长可以说完全得益于与红牛之间的深度捆绑,奥瑞金一度是红牛饮料罐的唯一供应商,红牛也贡献了奥瑞金几乎全部的收入。 2012年10月,奥瑞金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A股首家金属包装上市企业。上市前一年,奥瑞金92.64%的收入集中来自前五大客户,最大客户红牛的销售占比达到70.56%。 之后,随着泰国天丝集团与中国红牛运营方华彬集团纷争不断,中国红牛销量的下滑直接制约了奥瑞金的进一步发展,奥瑞金也开始去红牛化,踏上了扩张收购之路。 2015年,奥瑞金先后四次举牌永新股份,永新股份主要产销彩印复合软包装材料,下游核心客户包括伊利、雀巢、宝洁等。时至今日,奥瑞金仍持有永新股份23.86%股份,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随后,奥瑞金又瞄准了全球最大金属包装公司波尔,收购其在中国的包装业务。紧接着奥瑞金又发行可转债,以2.05亿美元完成了对波尔相关业务的收购,整合了波尔原本的百威、青岛啤酒等啤酒行业大客户资源。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奥瑞金货币资金为14.27亿元,且奥瑞金的短期借款以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约为30.87亿元。对于奥瑞金来说,收购中粮包装的股份仍有不小的资金压力。 在要约收购预案中,奥瑞金也表示将进行贷款收购,华瑞凤泉计划向浦发银行北京分行申请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或等值港元)银行授信,华瑞凤泉发展计划向浦发银行(通过其香港分行行事)申请不超过人民币70亿元(或等值港元)银行授信。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

06-12 23:42 · 格隆汇社区大V

科林电气“保卫战”!创始人与海信系之争愈演愈烈

出品|达摩财经 科林电气(603050.SH)的控制权争夺,让独立董事操碎了心。 6月12日,科林电气三名独立董事张宏亮、姜齐荣和邓路联名向公司和全体股东发函,对公司股东、实控人、一致行动人及中小股东和潜在投资者提示相关投资风险,并要求相关各方保护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科林电气的控制权之争已有三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新介入的大股东海信网能与科林电气创始人、董事长张成锁双方纷争不断,高管反水、联合一致行动人、高价购股、寻找帮手等桥段悉数上演,让这场控制权争夺闹剧成了业内竞相关注的对象。 6月2日,石家庄国投集团与张成锁、邱士勇、董彩宏、王永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书,五方自此形成一致行动关系,在上市公司的决策过程中保持一致行动。基于此,以石家庄国投集团为实控人的五方对科林电气的合计持股数量达到6702万股,持股比例为29.51%。 本次一致行动协议签署后,科林电气实控人将由张成锁变为石家庄国投集团,科林电气的控制权之争也暂时告一段落。 科林电气控制权之争还远未结束。截至目前,海信网能合计持有上市公司 24.51%的表决权,与上述一致行动关系的表决权比例仅差5%。且海信网能对上市公司20%股份的要约收购计划仍在实施中,未来科林电气的控制权究竟花落谁家仍存变数。 突然闯入的“海信系” 海信网能隶属海信集团旗下,海信集团已经拥有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四家上市公司。如拿下科林电气控制权,“海信系”将控制五家上市公司。 3月15日,海信网能与科林电气等多位股东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拉开了科林电气控制权争夺的序幕。 海信网能之所以突击介入科林电气,与其分散的股权结构也不无关系。2012年3月,张成锁、李砚如、屈国旺、邱士勇、董彩宏五人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之后进行过一次补充签署,但2022年4月14日协议期满后,张成锁个人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仅有11.07%。 协议内容显示,科林电气多位股东转让公司3.19%股份给海信网能。值得注意的是,昔日与张成锁为一致行动人的公司副董事长李砚如、总经理屈国旺还将其持有的剩余股份的合计约9.57%的表决权委托给海信网能行使。 股份转让完成后,加上此前海信网能在二级市场通过集中竞价方式购买的股份,海信网能合计持有公司10.07%的股权,实际掌握表决权19.64%,高于科林电气董事长张成锁所持11.07%表决权,成为科林电气第一大表决权股东。 科林电气成立于2000年,董事长张成锁为公司创始人。主营业务涉及智能电网、新能源和EPC领域,主要产品包括数字化智能变电站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等。 科林电气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六个板块,即智能电网变电设备、智能电网配电设备、智能电网用电设备、高低压开关及成套设备、新能源以及其他。2023年,新能源业务为科林电气贡献营业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271%,是公司六大业务板块中增幅最大的业务。 这也被外界认为是海信盯上科林电气的因素之一。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曾经公开表示,在收购日本三电控股公司两周年之际,已将汽车电子定为第二增长曲线之一。控股科林电气可以与海信集团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产生协同作用。 创始人“反击”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成锁显然不喜欢海信网能这样的“入侵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成锁将海信网能的入主称为“偷袭”,并表示海信网能的相关交易其本人事先完全不知情,交易披露后,海信网能也没与其正式沟通。 海信网能总经理史文伯的说法则与张成锁大相径庭。史文伯在接受上证报专访时表示,海信在收购之前,与公司的第二、三股东以及石家庄市政府相关领导进行了充分沟通,并且还在3月18日与张成锁有过一次会面,张成锁曾声称“如果不是某公司跟我早就签了股权转让协议,不能违背约定,如果早一点(的话),我百分之百愿意跟海信合作”。 虽然二人各执一词,但如史文伯所说张成锁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秘而不宣,此举或已涉嫌违法违规。 值得一提的是,海信网能口中的公司的第二、三股东指的就是李砚如和屈国旺,没有了二人的支持,张成锁便将目光转向了石家庄国投。3月26日,石家庄国投以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科林电气,开始向海信网能反击。 石家庄国投首次出现在科林电气十大股东中是2023年三季报,以4.95%的持股比例位列第四大股东。科林电气是石家庄本土上市公司,且张成锁有石家庄电业局近20年的从业经历,石家庄国投在科林电气控制权争夺中的倾向性不言而喻。 同时,张成锁也为保住科林电气控制权出手,与公司高管邱士勇、董彩宏、王永四人共同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之后,海信网能、张成锁、石家庄国投三方开启了增持大战,海信网能更是抛出公司20%股权的要约收购,让控制权之争更加白热化。 6月2日,石家庄国投亮出底牌,与张成锁、邱士勇、董彩宏、王永形成一致行动关系,在公司的决策过程中保持一致行动。五方合计持股比例达到 29.51%,送上石家庄国投成为科林电气实际控制人。 但是,海信网能的要约收购计划仍然是科林电气控制权的重大“变量”。该要约收购的截止日期 为6 月 26 日,在此之前,只要海信网能可以再购入超过5%的股份,科林电气的控制权还是要交到海信网能手中。 在科林电气控制权争夺期间,科林电气的股价也大幅上涨。6月12日,科林电气股价报收25.98元/股,自3月以来,科林电气的股价涨幅已达到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