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2023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大增40%,连续12年分红增长“狠宠”投资者

2023年,中国平安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6.65亿元,日均盈利超过2亿元。

3月21日,A股上市险企的首份年报成绩单出炉,交答卷的是中国平安。

面对外部市场压力、内部经营挑战及三年疫情递延影响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保险行业的2023年难言容易。

作为头部险企之一,中国平安财报在寿险转型方面为行业释放出积极信号,而其自身的战略优势也在周期中得以显现。

2023年,中国平安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6.65亿元,日均盈利超过2亿元。受宏观环境变化以及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净利润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但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以及银行三大核心业务保持稳健,特别是寿险业务重回升势,可比口径下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增长36.2%,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40.3%。

2023年,中国平安继续开启“宠”投资者模式,派发2023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1.50元,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计算的现金分红比例为37.3%,分红总额连续12年增长。

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 CEO 郭晓涛表示,公司战略清晰,核心业务增长基础稳健。通过科技赋能及组织协调,协同效应进一步展现,驱动公司价值不断提升,管理层对未来公司持续稳健的发展充满信心。

01

寿险业务回升,个险渠道、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分别增长40.3%以及77.7%

年报中,中国平安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仍面临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公司坚守金融主业,持续贯彻 “聚焦主业、增收节支、优化结构、提质增效” 的十六字经营方针,深化发展 “综合金融+医疗养老” 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不断巩固综合金融优势,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结果来看,中国平安仍然难抵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数据显示,2023年,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179.89亿元,同比下降19.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6.65亿元,同比下降22.8%;基本每股营运收益6.66元。

谈及2023年营运利润下降问题时,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表示,营运利润的下跌是受一次性的因素影响,可以归纳为三点:资本市场波动、信用风险提升以及审慎的拨备计提政策,在付欣看来,目前,资本市场已经居于底部范围,未来影响有限;陆金所、银行的信贷业务受到信用风险影响,但趋势已见顶并进入拐点;而公司审慎的拨备计提政策,是为了夯实资产负债表。付欣还表示,对平安未来三年的健康增长有信心。

管理层的信心或许来源于公司核心业务的稳健增长。财报显示,公司的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以及银行三大核心业务的持续稳健增长,三项业务合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09.13亿元,仅同比小幅下降2.8%。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保险几年的渠道改革也在2023年进入收获期,这也给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探索释放了积极信号。

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平安可比口径下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6.2%,公司称,这主要得益于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89.5%,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40.3%。

近几年,平安寿险持续深化“4渠道+3产品”战略,全面加强渠道建设,提升业务质量。代理人渠道持续推动高质量转型与队伍结构优化的同时,中国平安还深化与平安银行的独家代理模式,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改革后银保渠道也展示出了强劲势头,新业务价值增长77.7%。基于最新的投资回报率和风险贴现率等假设,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310.80亿元。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

而公司的创新尝试社区网格化渠道也逐渐成熟,目前已在51个城市铺设65个网点,网格推广城市的存续客户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下沉渠道持续在七个省份推进销售。

中国平安的另一大板块业务——财产险业务也实现了稳步的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平安产险保险服务收入3134.58亿元,同比增长6.5%;整体综合成本率剔除保证保险影响后为98.4%;车险综合成本率97.7%,优于市场平均水平,若剔除自然灾害影响,车险综合成本率仅为96.6%。

投资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4.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0%。

公司表示,202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国平安在长期战略资产配置指引下,坚持均衡稳健布局,通过积极且有纪律的战术操作,实现了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综合投资收益率3.6%,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近10年,实现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2%,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5.4%,超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

02

分红连续12年增长,2023年现金分红比例高达利润的37.3%

2024年以来,中国平安股价已经累计上涨6.49%,远超行业平均4.65%的涨幅,但与昔日的表现相比,中国平安的股价似乎仍处于低位空间。这在公司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的表述中可以得到验证。

在谈及公司市场表现时,付欣称,平安股价下跌与基本面是不同步的,平安股价也是被低估的。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很多,短时间的股价下跌不能说明公司基本面,也不能正确反映经营业绩。付欣认为,平安仍是价值投资的最优选择。

进入2024年以来,小市值股票回调幅度较大,高股息板块却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当下,投资者避险需求提升,高价值股票重回配置视野;而另一方面,监管也多次鼓励上市公司重视投资者权益,加大分红力度。

在这方面,中国平安延续了以往的高分红动作。年报中,中国平安表示,拟派发2023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1.50元,全年股息为每股现金人民币2.43元,同比增长0.4%;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计算的现金分红比例为37.3%,分红总额连续12年增长。

此外,中国平安还表示,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若未来三年内的年度可分配利润为正值,每年的分红金额将为上年度经审计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20%—50%。

在研报中,东吴证券给出了中国平安“买入”评级。在其分析师看来,平安的现金分红略超预期,显示出了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重视,并强调公司寿险业务价值拐点已经确立,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将呈现增长趋势。

其实,当下客户在养老、储蓄等领域需求仍然旺盛,保险产品较其他金融产品来说有着更强的吸引力,这也意味着以代理人和银保渠道为主的大型险企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强劲势头。

而将视野从寿险行业放宽至市场,平安的战略布局在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中优势愈发凸显。

中国正由中度老龄化社会迈向重度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居民的健康保障需求提升。在客户养老、健康、保障需求不断增长的当下,“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战略成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利剑。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平安个人客户数2.32亿;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占比为25.3%、留存率达97.7%,个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数2.95个;近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73%。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进一步介绍了战略协同推进下的客户情况:可投资资产在50万元以上客户数的增量为7.6%,这一增量是平均客户数增量的3.4倍,此外,该类客户的客均合同数为5个,是平均客均合同数的1.7倍;从成长性角度出发,客户从30岁到45岁这一年龄段的占比超过了50%,这一年龄段正是年富力强,而且有着美好未来、持续增长的一个年龄段,所以客户的成长性也是非常优秀。从客户留存率来看,高价值客户的留存率高于平均值。

显然,综合金融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核心,其所掌握的‘三高’客户(即高价值、高成长、高留存)正是公司未来业绩稳健发展的基础。

03

医养板块图谱清晰,64%客户同时使用医疗养老服务

从“金融+科技”到“综合医疗+健康养老”的调整,中国平安的战略布局并未停留在纸面,近几年正在加速落地,并开始差异化的为主业提供赋能。

在郭晓涛看来,“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是中国平安应对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是“富国银行+联合健康”模式的升级版。

近两年,中国平安在医疗板块布局步伐加快,成果已经显现。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通过整合供应方,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药店数达23万家,较年初新增近6000家。2023年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73%。

“保险+医疗健康”方面,平安寿险健康管理已服务超2000万客户,新契约客户中约76%使用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居家养老”方面,居家养老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超8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客户整体评价良好;“保险+高端养老”方面,平安高端养老项目已在4个城市启动,其中,平安臻颐年三亚体验中心于2023年7月开业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平安还披露了两大战略协同的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在平安2.32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5.59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5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73%。2023年,平安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超1400亿元,集团医疗健康相关付费企业客户超5.6万家,平安健康过去12个月付费用户数近4000万。

目前,中国经济的复苏仍然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中国平安的发展之路上亦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如中金公司在研报中表示,资管业务亏损及信用险赔付拖累了营运利润,但NBV增速亮眼,业务质态进一步改善。随着减值压力边际缓解和权益市场企稳,预计公司利润有望触底回升。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