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详情

小米(01810.HK)与智能制造的奇点时刻

2021年11月25日 10时40分 1,182

摘要:视线之外,藏着更大雄心!


1519年5月12日,伟大的文艺复兴画家、科学家、发明家莱昂纳多·达芬奇躺在病榻上,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回放:辗转于米兰、佛罗伦萨、比萨、罗马的这37年,达芬奇的发明没有得到一位君主的投资,远大的征程终究只能停留在纸上。

人类从不否认技术的好处,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审视,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进而催生出截然不同的方法论,这就是伊丽莎白·牛顿1990年提出的“知识的诅咒”。

没有共识就没有巴别塔。要塑造共识,就必须在知识结构、内心世界上达成同步。正如古老文明对“盗火者”近乎一致的崇拜,要通过技术的“奇点”开往星辰大海,必将科技“火种”播撒向人间,将高不可攀变成稀松日常,一点一滴地积累。

可话又说回来,成功的“盗火者”总是凤毛麟角。

 

01

“发烧”的开始

 

2011年8月16日,雷军穿着一身“乔布斯”式的黑色体恤加牛仔裤,比预定时间提前10分钟来到了北京798艺术中心。狂热的人们早已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原本能容纳500人的会场,硬是挤进去了大约800多个人。

他内心隐约感觉到,这或许将是某些东西被彻底改写的日子。

这场长达78分钟的小米1代手机发布会,至今还是许多人难忘的记忆。双核1.5G,全球主频最快;800万像素摄像头;通话时间900分钟;待机时间450小时……所有的一切都是顶级配置,发布会几乎全程伴随着人们的尖叫声。而“1999”的价格出现在大屏幕,持续了近半分钟的尖叫声,几乎要将房顶掀翻。在同等配置的手机价格都在4000元上下时,小米直接将价格砍了一半

回望小米1发布前的21世纪初,这是一个属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年代。苹果手机及其生态的横空出世,将通向互联网的最大流量入口,从PC端搬到了小小的手机上。一时间,手机引爆消费热潮,手机“百团大战”拉开帷幕。彼时的雷军,刚刚结束在金山公司的CEO生涯,进入了风投行业,近距离观察着市场的发展脉络,琢磨着下一个机会。智能手机风口刚吹起没多久,他便果断拉上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开启手机创业之路。

“要做最好的手机,卖一半的价钱,推动智能手机在全球普及。”毫无经验、赤手空拳的小米团队,喊出了这个口号。不过这条星辰大海之路,在当时看起来无比遥远

手机端越来越高的流量需求,催促着硬件设备加速实现功能的强化、设备自身的轻量化。然而正如今天新能源汽车热潮,2005开始尽管低端智能手机零部件产能加速出清,但好的零部件仍然供应紧俏,研发竞赛的加速更进一步推高成本。到2014年,开发28nm制程芯片需要200万~300万美元,许多厂商已不堪重负,而更先进的16nm制程芯片开发成本要达到上千万美元。

为应对成本压力,加速抢占市场份额,国内手机市场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减配降费的山寨机,和高配且贵的智能机。而无论是智能机的无力还是山寨机的横行,背后都指向同一个现实:当时的高端造业依旧强而不精,难以支撑一款平价智能机的量产。

可见当时的宏观环境,并不那么友好。

 

02

制造业的优秀范本

 

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问题的限制?别人都做不到,你凭什么能做到?

在这方面,小米团队有自己的想法。后来这种玩法也被称为“小米模式”

一方面,是砍掉固定成本。硬件的突破造就了互联网时代,那么互联网能不能反哺硬件的发展呢?小米将手机大部分的销售搬到了线上渠道,打造“互联网手机”,节约了大量租金、人工费用和一层又一层代理商的利润分成;线上渠道对需求的感知,成为其按需生产的重要“情报”依托,极大降低了库存费用和减值计提风险,同时根据销售地情况安排大批量的运输,节省了运费。

另一方面,是寻找新的营收增量。“软件定义手机”这一招在当时看来是险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念,以及对市场的精确判断——小米团队相信公司可以不靠手机硬件赚钱,而是通过MIUI生态圈的开放,在软件上赚钱。如此一来,小米手机的价格就可以定在一个十分接近成本价的区间。

结果是:小米1代手机一炮而红。小米手机销量轻松突破了300万部,饥饿营销之下的小米手机总是一机难求。不久后,小米手机甚至登顶中国智能手机份额冠军。小米手机的产销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规模扩张、成本可控、预期良好的良性循环,渗透率不断提升奠定日后对成本端价格控制和消费端议价能力的基础

在那个刚刚开始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发烧”的年代,小米的这种互联网玩法可谓超前,“互联网手机”“软件定义手机”概念也迅速获得市场关注,引来竞对的争相模仿。到2012年,安卓市场已经积累了超40万活跃用户。腾讯、阿里巴巴、360也纷纷推出自主软件生态和硬件设备。

在当时甚至有友商挑起了一起与小米团队的“约架”事件。而雷军居然真的带着小米公司的几位骨干,在约架地点认真“踩点”研究“战术”。幸好“约架”事件最终不了了之,否则不知又是怎样一出魔幻剧情。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小米的横空出世,的确改变了一些东西。

从制造业角度出发,“小米模式”让传统强而不精的制造业脱胎,注入效率的互联网基因,为行业模式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

例如借助新兴互联网营销渠道的低成本红利,绕开已经被传统国际巨头占据的高成本电视媒介和线下渠道,低成本获得先发优势;用更好的软件和用户交互(MIUI和迭代开发)、更精准的产品规划和定义、略显夸张的营销活动击中主流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心。

 

03

新曲线的诞生

 

超前的互联网基因,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能力:

面对新事物的决策链条短、速度快。

曾经在风投行业蛰伏多年的雷军,对手机产品如数家珍,在行业认知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积累。所以在万物互联方面,雷军其实早就有自己的判断。比如,硬件以手机为中心进行链接,手机相当于一个超级计算中心;将来屏幕会无处不在,所以屏幕之间可以相互协同。

对智能手机市场即将进入红海竞争的预期,更是进一步强化了雷军对物联网作为下一个风口的判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累海量数据,但如果没有与企业发生关联,这些数据不过是随风而逝的事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下,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将成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接触点,IoT也必然成为打破互联网信息孤岛、实现移动互联网生态又一次“进化”的关键。

雷军向来与团队之间英雄相惜。而2014年出的一天,团队闯进了雷军的办公室,为他带来了一个新的认知增量:IoT不一定需要通过路由器实现,而是依托于一个WiFi模组就可以。英雄所见略同,优秀的团队之间高度的共识成为小米飞速前进的动力,也造就了后来雷军“找人不是三顾茅庐,找人要三十次顾茅庐”的人才观。

雷军当即决定,让HR成立一个IoT部门开始运转。

从这个时间节点上,小米生态开始野蛮生长。

先是投资了濒临破产的华恒电子,成功打入智能穿戴赛道;然后于陷入困境的照明企业Yeelight合作进军智能照明;接着投资石头科技,切入了扫地机器人领域。从2014年开始,小米采用投资方式切入了不同硬件的各个类别,包括智能插头、摄像头、空气净化器甚至无人机。

这些产品,同样都是“小米模式”的受益者。不仅功能强大,而且价格便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智能家居只是富人才能玩的东西,成本非常高。而小米通过移动互联网对智能家居进行改造,使之实现低成本的后装和后期维护。

就是在2014年之内,小米生态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华米手环一经面世,3个月就卖出了100万只,成为当年的扛鼎之作,华米手环顺势完成了350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来到3亿美元;空气净化器推出后很快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智能电灯泡上市一天就卖出了4万只……到2017年,AIoT业务板块已经成为占比20%的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

 

04

圆底反转,拨云见日

 

2018年,进入稳定期的小米一切都看似势如破竹。

小米仅用了7年时间实现营收破1000亿元,而阿里用了17年。当时雷军总结称,这是小米模式和价值观的胜利,加上李嘉诚、马云以及马化腾都为小米站台。

在市场的呼声中,顺势开启了上市之路。雷军甚至放出豪言:让投资者一年一倍。

只是,当2018年7月9日,雷军在港交所敲钟的时候,没有想到情况会扭转得这么快。小米股票刚上市一个月就跌破了发行价,随后是长达一年的阴跌。到2019年7月9日,小米股价报9.43港元,较17港元的发行价跌去了44.5%,而相较22.2港元的最高价,更是跌去了一半以上,对应市值为2266.95亿元,一年之内,小米市值蒸发了近1500亿港元。

当时,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需求的百分比下降3%,其中中国2018Q4智能手机需求下降同比下降19%,全球销售额下降27%,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20年。智能手机的竞争激烈,市场区域饱和,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的预期兑现。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消息给智能手机行业沉重一击。一方面是适逢美联储加息,全球资本市场凄凄惨惨戚戚,导致手机板块估值一路下调。另一方面是特朗普政府“制裁”华为的消息闹得市场人心惶惶,此前对中芯国际的制裁已经让“卡脖子”问题浮出水面,没有核心的芯片技术,中国智能手机的发展不过是刀俎下的鱼肉,而小米也在可能被“制裁”的名单之列,没有人能想到小米能在后来逆风翻盘,赢得对美国政府的诉讼。

这种情况下,拿什么证明任何一家智能手机厂商能够有良好的前景?

而即便是在这种最不被信任的时刻,小米依然选择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道路。

一边是继续坚持扩大研发投入。2018年小米集团研发费用达到57.77亿元,较2017年则增长了83%,研发费用同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2019年公司研发费用更是进一步增加到74.93亿元,费用率再提升3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不仅可以在消费端提高产品竞争力,亦可以在成本端价格飙涨的情况下,长期有效控制成本和改善经营效率。从后来的结果上看,对研发投入的坚持,保证了从此往后小米的高关注度本色。比如2018年发布的小米MIX2S、小米8以及小米MIX3等机型,小米MIX3甚至成为了拍照世界第三的智能手机品牌。

另一边是积极拓展出海之路,在印度、欧洲等海外市场打败了高品牌溢价的三星,力压竞争对手。2018~2019年小米业绩仍在节节攀升。手机出货量,逆势增长超三成突破一亿台大关,坐上全球份额第四名的位置,足见其核心竞争力之稳固。

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人们回头一看,原来小米已经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业绩面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84.34亿元、1146.25亿元和1304.94亿元,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40%、67.50%和64.12%。于是小米的市值也一路高歌猛进,实现逆转的同时达到了新高。

而在亮眼手机销量数据的背后,在人们视线的焦点之外,隐藏着小米更大的雄心

无论是在手机市场红海竞争和加息的压抑下,估值的回调,抑或是面对小米逆势而上时的欢呼雀跃,实际上都难免来自对小米这家公司的理解偏差。而这种偏差,恰恰又来自我们以往对小米的刻板印象行程的经验。

2017~2019年,小米公司AIoT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从20%提升到了30%;来自互联网服务的营收占比从8.43%增加到了9.43%。也就是说,尽管手机业务的增速很快,但AIoT和互联网服务的增速更快。

时间来到2021年11月24日,小米公布了Q3业绩。从业绩表现上看,公司营收已经来到781亿元的水平,其中境外市场收入409亿元,占总收入的52.4%;而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的110%;此外,公司静调整净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25.4%。当期公司研发投入93亿元,同比增长51.4%;研发人员达到约1.4万人,占总员工数量的44%以上。

IoT业务方面,收入达到209亿元,占营收比重的26.7%,尽管受到境外海运物流等因素的影响,境外IoT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仍创单季度新高。此外,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同比增加33.1%,突破了4亿台大关;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小米AIoT平台的设备用户同比增长42.8%至800万个;米家APP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39%至5990万。

AIoT发展继续加速,绕智能手机为入口打造的商业闭环,小米的AIoT智能硬件产品已经不仅仅是“硬件”商品,更是开启下一个时代物联网的一张门票

 

05

转眼已是新时代

 

历经一场疫情的冲击,市场已经不是当初的市场。互联网行业已经来到极度内卷的阶段,全球经济增速萎靡,碳中和时代来临。时代呼唤新兴业态的出现。而新兴业态中,无论是万物互联、元宇宙带来的流量增量,还是新能源汽车和能源转型所需的边际效益,都需要市场规模进行支撑。

正如鸿蒙系统3亿生死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10%的爆发节点向人们昭示的那样,这样一个时代,更需要有人将最尖端技术的应用,带到最接近人间烟火的地方。发挥使用价值,才能实现科技自身的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2021年3月30日,雷军穿着蓝色衬衣和深蓝色西装,宣布了小米造车的计划。雷军表示,这将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

事实上,市场早就有人开始了对小米造车的讨论。小米造车这件事,应该是众望所归。正如当年的智能手机“百团大战”,如今新能源汽车来到风口,推高了对整车和上游零部件的需求,然而上游锂矿资源的短缺导致中下游承压,芯片产能的不足也一度让众多造车玩家束手无措

为应对成本和性能的矛盾,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玩家中,逐渐分化出2种玩家,分别是以25万价格区间起售的特斯拉,以及3万~5万价格区间的上汽通用五菱。而10万~15万的主流价格区间,在民用纯电动车领域涉足的玩家寥寥。

“期待未来有一天,每一条路上都有小米电动汽车,每一位用户都能沉浸在科技中。”雷军在宣布造车的那场发布会上说道。

而汽车智能化的时代,人们所沉浸的又何止是科技本身?由大数据和云计算支撑起的智能座舱,正逐渐在车、家、人等无数场景下完成万物之间的互联互通,“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再一次,科技悄然改变着社会生活的面貌。

此外,2021年11月23日,小米相关负责人回应了公司对于元宇宙的布局。小米表示,“关注元宇宙周边相关机会,已经进行了不少相关技术储备,在手机、视频、显示等方面都进行有相关投入,进行过相关准备”。而从感知到互动,再到设备之间的相互交流,元宇宙的线上互联互通,又何尝不需要线下万物互联作为依托?

 

06

“奇点”将至?

 

当我们回看小米2019~2020年之间的“圆底反转”,其背后的逻辑都不是简单的,都是经历了组织架构与发展战略的调整,并且伴随着市场观念与事实的复杂漫长的博弈。股价的运动所体现出来的是,投资者从否定、到冷静、到反思、再到重新认识、最终通过真金白银下注。

从世纪初一路走来,小米的成绩一目了然。即便PPI、CPI剪刀差扩大,小米自身也因为品牌高端化而难免遭受“根基不牢”“基本盘失守”的质疑,但最终,一家具有改善供应链和研发能力的公司还是会用成绩说话。

而当前的资本市场上,小米再次走到了这样的时点——在低点的冷静和反思,对小米的重新认识,静待共识的出现。“电梯效应”决定人们的想象力总是基于现实的投影,在乔布斯的iPhone4之前,人们很难想象原来智能手机还能这么玩。从这个意义上看,手机是小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结合智能制造业的强大能力积累创造的一个奇迹,而技术驱动下的万物互联,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立足点。

借助对科技的不同理解和对商业生态强大的迭代能力,小米在过去实现了智能制造业的一次变革。眼下“奇点”再一次向我们走来,就像之前无数次那样。

 

参考文献:

1. 《一往无前》,范海涛
2. 小米在创业​8年后成功上市 这一年过的如何
3. 小米为什么要上市?雷军的这封公开信告诉了我们
4. 上市首日买入小米的投资者,今天已赚1倍
5. IDC数据:小米2018年出货量破亿,逆势增长超三成! 
6. 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下滑 但营收增长5%达5220亿美元 
7. 刚刚,小米造车官宣!雷军:关于造车,今晚发布会仔细说 
8. 28nm之后,令人望而生畏的巨额成本 
9. 英特尔芯片集缺货20%-30%,主板商一片恐慌-技术资料 
10.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山寨手机消失了?看完它的发展历程就全明白了! 
11. 雷军:小米为什么这么便宜,最后一个原因你可能做不到 
12. 小米回应元宇宙布局:关注周边相关机会,已进行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