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还是火上浇油?为什么有人反对给财险公司减税

2018年岁末,财险行业格外艰难,可谓三股势力联合绞杀,商车费改影响了承保利润、股市重挫泯灭了投资希望,再来一招所得税杀局,凛冬如期而至。这轮税杀局中,财险行业的企业所得税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飙升至50%以上,以至于诸多险企即使利润总额小幅

2018年岁末,财险行业格外艰难,可谓三股势力联合绞杀,商车费改影响了承保利润、股市重挫泯灭了投资希望,再来一招所得税杀局,凛冬如期而至。这轮税杀局中,财险行业的企业所得税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飙升至50%以上,以至于诸多险企即使利润总额小幅增长,在所得税猛增的情况下,净利润也出现大幅下滑。

 

近日,“财产险行业手续费税前扣除方案有望明年落地”的消息可谓寒冬里的山头斜照,让行业对明年多了几分期许,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在行业整体不理性的状况下,任何结余的费用都会投入到无止境的费用竞争中去。调与不调?怎么调?似乎各有利弊。

 

所得税在利润总额中占比的上升主要是手续费激增后纳税调整的结果,而车险市场白热化的竞争是推高手续费率的祸根。奇高的所得税占比的确侵蚀了行业的净利润,也许会迎来政策层面的调整,但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商车费改的走向无疑也值得反思。

 

 

前10月,财险企业所得税占比增至50%,侵蚀财产险企净利润

 

2018年前10个月,财险行业的所得税费用从上年同期的140亿猛增至210亿元,增幅超过50%;所得税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从上年同期的25%增加至53%,致使全行业税后净利润下滑幅度高达57%,远高于税前利润总额下滑幅度。

 

平安集团三季报显示平安产险的税前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6.4%;而净利润81亿,同比下降22%,一升一降,大致测算所得税增幅超过一倍。季报也明确提出,主要是业务增长导致手续费上升使得应纳税所得额增加的影响。

 

人保集团的A股上市公告书暨三季度财报中显示,前三季度,集团归属于发行人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120.7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45%,除去自然灾害和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外,特别说明“持续加大对优质业务的投入,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相应增加,超过税法规定的扣除限额,导致所得税费用增加所致。”

 

所得税已然成为压垮戊戌年财险行业净利润的最后一根沉重稻草,大公司尚且如此,中小型公司怕是只能苟活。期待净利润大幅增长的股东们,也应当认清现实,理性收官。

 

 

财险企业所得税率节节高升,车险手续费支出快速攀升是祸根

 

2018年前10月,财险公司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出现极大差异,甚至有些公司出现利润总额正增长,而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源于手续费支出的纳税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而目前,财险行业的税率却高达50%。

 

早期的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69号

保险企业当年支付的代理手续费可在不超过代理业务实收保费8%的范围内凭合法凭证据实扣除,保险企业当年支付的佣金可在不超过缴费期内营销业务实收保费5%的范围内凭合法凭证据实扣除。同一项保险业务不得同时扣除代理手续费和佣金。保险企业的直销业务不得扣除代理手续费和佣金。

现行的政策:

《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29号

企业发生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计算限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保险企业:财产保险企业按当年全部保费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额的15%(含本数,下同)计算限额;人身保险企业按当年全部保费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额的10%计算限额。

 

国家税务总局对财险手续费支出税前扣除的政策一直坚持比例管理的思路,设定一定的比例上限,超过上限部分不予扣除。

 

比例管理操作简单、便于处理,也考虑到了手续费作为销售费用的一种,若据实列支,可能会存在利润转移、避税的行为。同时,国家税务总局也根据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和行业整体的税负,与时俱进地把比例上限从8%提升至15%,大致十年一调整。

 

不过即便比例有所放宽,但由于财产险市场手续费竞争愈演愈烈,财产险企大量的手续费都不能进行税前扣除。以2017年为例,人保、平安和太保的报表手续费率分别为17%、18%和18%,即2%到3%的手续费支出不能进行税前扣除。2018年前三季度人保的手续费率已经升至21%,即6%的手续费支出不能进行税前扣除,粗略计算,调整导致所得税增加40亿元。

 

财险企业所得税攀升的背后是行业保费获取成本正在不断升高。2018年1-10月,财险行业保险业务收入从上年同期8700亿增长到9800亿元,同比增幅为12%;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的增幅高达37%,远超过保费增速。

 

至10月,行业综合费用率为39.6%,车险业务的综合费用率攀升至42.4%,简单费用率更是直奔45%而去,其中,固定费用部分因公司而异,大多在20%以内,此外大多可以归入变动销售费用,账面的手续费率至少在20%至30%之间,远高于纳税调整的顶线15%。

 

手续费支出偏高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行业运行效率低下,保费收入中四成用于支付相关费用,六成用于支付赔付,回归消费者的比例偏低;二是价格管制下的机制问题。新车的手续费支出的确肥了车商的腰包,但是于旧车而言,大部分手续费是以各种方式返还给了消费者,相当于保费折扣,明降行不通,只好暗补,暗补后再缴税,哑巴吃黄连。

 

来个直白的例子,保险公司收了100块保费,手续费支出30块,大部分返还了客户,手续费率30%,超过15%部分的15块还需要缴纳所得税,这个商业模式奇葩不?而全行业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所得税问题的出现再一次拷问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商车费改,这也许是我们漫长改革路程中又一个阶段性的痛点。惊闻行业近期开展了大规模的举报征集活动,鼓励公司对超额支付手续费的机构和行为进行投诉,敢问用彰显人性之恶的相互举报来维系一个虚幻或已崩塌的“报行合一”意义何在?

 

 

手续费、佣金税前扣除政策有望调整惹争议:不调,伤害行业;调,也伤害行业

 

车险手续费竞争愈演愈烈,财险企业所得税率逐渐走高,财险行业苦不堪言,好在终于有“好消息”传出。

 

近期,有多家媒体报道称:”财险公司手续费猛涨侵蚀险企利润,税收调整方案有望明年落地” 。

 

站在财险行业的立场上,50%的所得税占比是任何行业和企业都无法承受之重,抹杀了行业整体的努力、扭曲了行业真实的盈利能力,也必然会打乱行业发展的节奏、挫伤行业发展的积极性、影响行业从业人员的士气。

 

若手续费、佣金税前扣除政策明年果真能够落地执行,财险公司的税负水平必然大幅下降,于行业而言,是重大利好。一方面可以激发行业发展的动能;另外也可以沉淀更多的净利润。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在市场理性假设下,这些沉淀利润有利于改善行业自身的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能力和科技水平等等。

 

不过很快也有人士指出,不宜再度提高手续费佣金税前扣除比例,主要理由如下:当下,车险、意外险等多个险种已经杀成一片红海,而武器就是手续费率,此时调整手续费率税前扣除比例,是一种对行业非理性竞争的认可和妥协。

 

更有观点激进者,认为十年间,财险行业沉浸在改革和挫败的交替中,行业理性繁荣之路尚远,不如索性用所得税这根稻草实现行业洗牌,让不堪重负的公司主动退出高手续费竞争序列——当然,无论何种洗牌,大公司总是优势明显,余粮多、口碑好、品牌硬,中小公司可能黯然退出车险市场,市场寡头垄断特性将更趋明显。

 

 

所得税税收调整方式须权衡:不同方式结果大不同,正负作用都明显

 

政策尚未落地,争议却已经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站在不同的角度,两种观点似乎都成立。

 

不过十年一轮回,按照此前国家税务总局的降税节奏推演,2019年大概率是一个关口年度,加之业内人士的奔走呼吁,以及保险行业报表所得税税负的确很高,国家税务总局很有可能对手续费的所得税扣除政策做适当的调整。

 

对于很多业内人士而言,或许眼下更应该关注的是,国家税务总局究竟会如何调整这一比例。实际上,采用不同的调整方式,其结果很有可能会大相径庭,正面作用以及负面作用也会大为不同。

 

可能性一:据实扣除

这可以说是财险行业最期盼的结果了,手续费支出据实列支,据实扣除。这种调整方式也许可以让财险公司报表回归真实,让原本藏着掖着的市场费用一统归入手续费科目,费用成本核算更明晰。但会不会给已经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打一针鸡血、泼一瓢热油,让卸下税负包袱的公司继续投入到无止境的费用竞争中?

可能性二:比例调整

 

继续上调税前扣除比例,从目前的15%上升至20%甚至25%。在这种方式下,财险公司有了一定的调整空间,通过筹划,可以降低所得税税负。调整比例、坚持约束也符合国家税务总局的一贯管理思路。不过这样做的副作用是,财险行业的数据不真实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可以看到,无论政策调与不调,采用何种方式调整,都像是一把双刃剑,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都是显然意见的。

 

对于行业而言,外部政策调整固然重要,行业内部的变革才是根本之道。在惯性的路上停一停、想一想,让价格回归保险本源的样子,将大额市场费用投放转变为服务费用支持,通过服务体现行业价值,将有限的管理精力从算计对手转向自身的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效率提升,在不折腾的总舵手引领下,共同走向行业理性繁荣之路。

 

2019年将至,商车费改、资本市场、所得税,三个不确定因素叠加,尽早放弃净利润线性增长的幻想,不忘初心,做好服务行业本分,才能行得坚定、走得长远。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