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国鹭:国产汽车正在崛起,未来5至10年像手机一样替代海外品牌

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个自主品牌崛起的过程,有点类似家电行业十年前和手机行业三年前的情

作者:邱国鹭

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个自主品牌崛起的过程,有点类似家电行业十年前和手机行业三年前的情景。

比如智能手机,以华为、VIVO、OPPO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正在逐步抢占苹果和三星的市场,而汽车业的国产品牌正在崛起。Clipboard Image.png

一个指标很能说明问题,中国的机械出口占全世界总量的37%,但汽车出口只占3.7%,十年后,这个数字也许可以达到20%。

我们观察到一些迹象,过去五年,中国SUV的年化增长率在40%左右,其中进口和合资品牌的占比在不断下降,自主品牌的占比已经接近60%,像广汽传祺、吉利、上汽荣威、长城都很受欢迎,15万元以下的SUV现在基本上是国产品牌的天下,多款爆款车型月销量都突破2万辆,说明汽车产业升级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汽车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一年有2800万辆的销售量,上下游整个产业链一年的GDP高达5万亿,具有出大市值公司的可能性

质量提升是国产汽车品牌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进口品牌好于国产品牌,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全球新车评价最权威的机构是J.D.Power,根据他们统计,10年以前,中国每百辆新车进口品牌(包括合资)有190个问题,而国产品牌每百辆车有380个问题,说明当时国产车的质量比进口车差一倍;到了2015年,进口品牌每百辆有98个问题,国产品牌120个,质量差距缩减至20%。有的国产品牌的质量已经排到了所有品牌的前5名,超越了大多数进口品牌。

国产品牌汽车的平均售价也在稳步上升,有的国产品牌去年旗下汽车平均售价近13万元,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均价只有11万元,自主品牌的均价超过合资品牌,这也体现了产业的升级,尽管其中有产品结构的因素。

我们研究世界产业经济发展史,发现一个规律:只要日本和韩国出过大公司的产业,中国也会出大公司。比如日本原来做家用电器强,后来韩国跟上了,现在中国品牌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手机原来也是日本和韩国很强,现在国产品牌已经崛起,未来汽车产业也会遵循这个规律,只是还需要5~10年的时间。

很多人认为汽车是产能过剩的行业,但行业整体的产能过剩和龙头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是同时存在的,因为消费者会选择最优秀的产品,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一样能赚取很高的利润。

这和2013年白酒的情况类似,当时大家都认为白酒的产能过剩了,但消费者想要喝最好的酒,所以,茅台依然供不应求。

产业升级是供给端的因素,而需求端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最核心的因素。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堵车、限号、限牌,容易想当然认为汽车产业早就饱和了。

但现在大多数买车的人是二三四线城市的80后和90后,市场十分巨大,80后和90后求新、求变意识很强,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部分15万元的国产车带自动泊车功能,而很多四五十万元的进口车都没这个功能,因为海外品牌的车是全球产品线布局,不可能为了中国消费者而特别定制,在这方面国产车具有很大的优势。

汽车行业未来的几个变化值得关注:一是汽车的电子化,越来越多的电子器件将应用在汽车上,占汽车价值的比例越来越高;二是电动化,就是新能源汽车;三是智能化,即无人驾驶;四是车联网,汽车将成为一个移动的上网入口

在汽车业变化的时代,中国车企具备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当然,弯道超车是很痛苦的,汽车产业链比手机复杂好几倍,国产汽车要打败进口品牌的难度肯定比手机高,所以,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要经过五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汽车是强周期行业,中间肯定会出现反复,会有很多失败的企业,但可以肯定,未来会出现中国的丰田、本田、现代、起亚。当然,在汽车这个领域,有可能港股中有更好的投资标的,有的是因为质的更好,成功的概率更大;有的是因为估值更低,更有安全边际。

在震荡的市场中,消费品仍然会表现较好,但空间可能没有去年的大。家电整体也比较看好,特别是空调去年去库存比较彻底,而且空调是中国少有的行业竞争格局非常清晰、企业竞争力非常突出、估值还很便宜的行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