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锋:期望薪资超8000,这一届年轻人敢穷更敢要!

要让大学生们失望的是,他们的期望薪资和实际起薪相去甚远!

作者:肖锋

来源:功夫财经

给肖锋老师打 call

要让大学生们失望的是,他们的期望薪资和实际起薪相去甚远!

我希望大家在不断收缩的年景里,不要总是抱有一颗不切实际的心。

不管我们怎么评头论足,90后迟早会成为职场中坚。90后要适应我们,但我们更要适应90后,哦,尤其是95后。

有道是,只谈理想不涨工资的老板都是耍流氓。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薪酬永远是第一位的求职考虑因素。

教育部消息显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再创新高。据58同城《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国内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8431元/月。其中,大学生期望薪资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12992元/月、上海12070元/月、南京9771元/月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看到这组数据,我的一个感触便是,小盆友们怕是要失望了。因为,不多久前公布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本科生起薪也就5000元上下。

据8月份发布的《2018年高校应届生就业报告》,全国本科应届生平均起薪水平为5044元,其中一线城市为5292元,二线城市为4489元。其中硕士应届生起薪水平为6824元。专科应届生起薪水平仅为4016元。

大学生的期望值和实际起薪相去甚远呐!

尽管今年高校应届生的平均起薪,较之去年整体提升了5%左右,但显然没能跟上最新一届毕业生们的预期。

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如今的毕业生和“前辈”相比除了对薪水待遇有较高期待,对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也提出了高要求。不少95后求职者关心单位有无健身房和下午茶。这一条怕也要让小盆友们失望了。因为并不是每家单位都能提供得起健身房和下午茶的

此外,前述调研报告还显示,互联网、金融、通信仍是就业热门,原因无他,收入高嘛!

其实,年轻人期望薪资高,倒也不是什么说不过去的事。毕竟,谁会跟钱过不去呢?问题的关键是,你的能力是否能够匹配自己的期待。而在众多能力中,抗压又是绝大多数工种要求的一个基础能力,像阿里、腾讯、华为这些给得起高薪的雇主,哪一家不是“高压”单位呢?

你要求的工资收入高,相应地,你自身的能力以及你能承受的压力,也要跟着升上去。

年景收缩,寒冬渐至

另一方面,与年轻人的高“心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收缩的年景。临近年底,经济下行开始传导到就业市场,市面上频频爆出裁员消息。

比方说,负责人力资源业务的聚美优品高级副总裁刘惠璞,最近就发了一条颇受关注的微博。在那条微博里边,刘惠璞表示最近面试的几个候选人,离开前一家公司的原因都是裁员、组织调整等。“这是我在十六年的人力资源职业生涯里第一次遇到候选者全是被裁员的情况。


聚美优品高级副总裁刘惠璞近日发微博称,从业十六年首次遇到来面试的都是因为被裁员的情况。

不过,同95后求职者们一样,大部分被裁员的候选者,也未能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他们仍然希望自己的薪水能有所上调,并没有做好过冬的心理准备。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很多人都未曾经历过这样的冬天。 

在微博里,这位聚美的副总还分享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他的朋友所在公司因为裁员下不去手,只好将技术团队的季度奖金停发,并将涨薪冻结。令公司管理层始料未及的是,过去靠加薪都留不住的技术团队,居然无人因为这个决定离职。

讨论这些,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的大学生,有必要调适自己适应新的形势了。我希望大家在不断收缩的年景里,不要总是抱有一颗不切实际的心。

因为,绝大多数企业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能力,他们可不希望招进来的人,一个个眼高手低甚至好高骛远。

练好内功,调好心态

相比我们这一代,乃至再早几代人,这一届年轻人没有物质匮乏的记忆,当然,更谈不上挨饿的经历了。长期浸泡在好日子里的他们,似乎对风险意识没什么概念,人生的字典里大多也没有“危机感”这几个字

前不久,一篇题为《这届年轻人真敢穷》的文章刷屏网络,谈论的是中国年轻人的高负债问题。文章引用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汇丰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12万+。

这个报道恐怕有点耸人听闻。但现在的年轻人低储蓄、高消费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倒是越来越向美国看齐了。

长期以来,美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规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5%左右;中国则由2008年的3%,提升至2017年的接近19%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年轻人的消费愿望和勇气,已经向美国人看齐了。疯狂吗?在全球化时代,出现这种现象,倒也不是那么让人难以理解。

但也正因如此,不少跟我年龄相仿的朋友总会感慨,自己跟不上90后95后的节奏。

如今,有很多老板直到最后一刻,也不能理解年轻员工为什么离职。不是干得好好的吗?怎么突然就要走了呢?

不少公司跑得很快,但在迅速的变革与创新中,却忽视了对于人的关怀,不愿意在关注和疏导年轻人情绪变化上花功夫,致使公司人才不断流失。

那么,是我们主动跟上90后95后的节奏,还是让他们跟上我们的节奏呢?我的意见是,大家相互接近吧。时代总要进步,总要交给年轻人的。 

冬天来了,大家共度时艰。

最后,分享一位老90后即90岁褚时健的话:赚快钱的时代过去了,年轻人要先做好实事。他对一位年轻人说:你才整了六七年,我种果树10多年了,你急什么?

年轻人现在不过二三十岁,人生历程还很长,要20年见成功。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做大事业。

我们要面向未来,可90后说我就是未来。不管我们怎么评头论足,90后迟早会成为职场中坚。90后要适应我们,但我们更要适应90后,哦,尤其是95后。

冬天刚刚开始,90后的痛或许也刚刚开始,但练好内功,调好心态,这也没什么可怕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