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VS 亚马逊,国内外无人零售有何温差?

无人零售:7-Eleven与亚马逊棋逢对手,做成了马云做不到的事!

image.png

导语:

这是一个很快的时代,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生活的翻天覆地,对于现代人而言,快节奏三字早已印在心头,刻在骨中,人们最缺的便是时间,而时间往往决定人生的效率,基于利用智能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世人的便利和优化其生活场景之下,“无人经济”在这几年越发被人称道,其中“无人便利店”这一概念屡屡提及并随之发展,成为资本的“当红炸子鸡”。最近,日本便利店巨头7-Eleven迎上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开始着手布局无人便利店迎上美国亚马逊,延续出一片“墙外开花墙外香”的模样,而在我国曾激起千层浪的这一新零售模式却进入“遇冷低调期”。

国外开花 推行顺遂

image.png

1.7-Eleven的无人收银便利店

近日,日本7-Eleven便利店宣布从12月17日起,将在与科技公司NEC(日本电器)的合作下开始无人店铺的试点。它将在位于达拉斯的14家门店安装名为“Scan & Pay”的自助收银设备,试点完成后将在2019年推广至达拉斯以外地区。

在这一场景之下,顾客可以自己借助 7-Eleven App,完成拿货、扫码、支付、离店四个过程,其中付款方式支持 Apple Pay、Google Pay 以及信用卡。

无人便利店近年来一直是比较热门的新模式,但日本作为一个以“服务至上”称道的国家,发达的便利店产业早已成了其浓缩精华,目前拥有5.5万家便利店。为什么偏要开始部署无人便利店开辟新路呢?

其实,随着日本老龄化发展越发严峻,适龄用工人口的短缺以及人力成本逐年升高,日本便利店产业遭遇盈利的增长瓶颈,曾有杂志指出,日本的每家便利店需要20名兼职店员才能勉强维持经营。为了打破这种困窘局面,传统便利店需要依靠智能技术去缓解来自运营压力,寻找新的增长模式。

基于以上,今年日本政府也终于表态,在2025年所有便利店将全面引入无人收银系统。

对于7-Eleven而言,这是新时代的必然尝试。因为数字化已是既定的发展趋势,便利店需要在这一全新环境下研究如何推陈出新,适应新的消费模式,不断将便利的购物体验带给消费者。

7-Eleven此番对于无人便利店的推出部署也算是对早在无人便利店涉足尝到甜头的亚马逊高调宣战。

2.亚马逊的Amazon Go

image.png

相比其他企业,为了拓展用户的消费场景和提升业务发展空间的亚马逊在无人便利店方面算是引领无人零售行业的“老大哥”了。它先人一步,

在2016 年首提的无人便利店概念引发业界关注。随后,2018 年初,第一家无人便利店 Amazon Go 正式运营,推出后获得消费者的好评且赢得口碑。目前,亚马逊已在美国开设了四家Amazon Go。

亚马逊在无人便利店上可谓是费尽心思,它为获得丰富全面的线下实体店铺的消费者数据,以137亿美元收购Whole Foods Market的460家高档杂货店。同时,不断对技术进行深层次的研发,运用计算机视觉系统,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和传感器融合共同打造运营系统,无形中提高了这一零售模式的竞争壁垒。

Amazon Go一直主打“没有排队,没有现金”(No lines,no cash),通过使用丰富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智能设备, 打造名为“Just Walk Out”(“拿了就走”)的无间断的购物三部曲——进店,拿货以及走人,重塑了实体店购物体验方式。

根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86% 的美国消费者会因为排队太长而换了另一家或者直接放弃购物。,导致潜在销售损失约 377 亿美元。而亚马逊此前计划未来三年在美国开设3000家无人收银便利店。

Amazon Go的不断扩张开店侧面反映了亚马逊对这一模式的成功延续的乐观心态,同时也不会轻易对上述所说的这一“潜在的肥肉”松口。

在周一的盘中交易中,亚马逊上涨4.6%,市值达到8649亿美元,在短暂时间内一举超过苹果和微软,截至周一收盘,在全球最大市值的激烈竞争下,亚马逊被苹果反超,以8660亿美元名列二位。image.png

                                                    图片来源:富途牛牛

国内尝试 遭遇冷却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各行各业相继开始数字化改革转型,人们的消费习惯越发讲求效率和便捷,国内便利店也不甘落后,借着亚马逊的东风,开始瞄准无人便利店这一新兴趋势,受到国外亚马逊的启发,趁热打铁,纷纷尝试持重金打造无人便利店。

2017年7月1日,F5未来商店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7月3日,缤果盒子完成超1亿元A轮融资;7月8日,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也正式亮相于众人前......然而好景不长,上海首批落地的缤果盒子在2017年9月便关门大吉,进入“调整期”,开张不到五天的“淘咖啡”官宣回去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再也不见踪影,被马云美名其曰此前的开业只是作为一个灵感的表现形式。而曾经被视为无人便利店的黑马的邻家便利店今年7月31日关闭了北京的160余家门店......

时过境迁,相比国外的无人便利店玩得风生水起,不断发力,目前国内对其的资本投入一改以往保持观望态度,似乎显出“一潭死水”的保守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技术依然没有进入成熟期

目前而言,技术是无人便利店的重要基石,将不断成为无人便利店成为现实的重要助力。而不同于亚马逊的“黑科技”,国内许多创业公司“投机取巧”,采用的技术多来自识别与支付领域,利用面部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以及自助扫码等支付方式,相对简单,并没有真正落实无人便利店这一概念,更别说给消费者带来真正流畅的购物体验了。

2.运营成本的难题

无人便利店于消费者,效率为上;于一般企业而言,满足人们的消费者是目标,而减少零售成本才是初衷,但即便无人便利店减少了人力成本,关于技术的运营维护成本通常在创业初期会不减反增,这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周转过程。例如,亚马逊开设的首家AmazonGo不包括场地租赁、商品等成本,单是硬件成本都要超过100万美元。

3.扩张的恶性循环

在资本的垂青下,无人便利店常常走进误区,企业往往首先没有看清本质,抱着投机心理,执着于项目的短时间变现,普遍倾向直接通过烧资本换去门店的大规模扩张,“以量制胜”,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在人们还有完全接受无人便利店这一新模式进入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再加上技术层面不过关的问题,冲动扩张便不能有效引来流量,又或者赢来口碑,反而会直接导致企业财务“埋雷”,出现恶性负现金流,最终难以为继,直接熄火,重蹈“共享单车”的覆辙。

虽然国内的无人便利店的试水目前并没有什么成果,在技术不达标和营运意识模糊盲目模仿跟风的现状之下,目前还无法实现稳定收获规模化盈利。

根据中国经营连锁协会2018年5月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便利店销售额达到1900亿元,增速23%;门店数增至10.6万家,增长13%,增长依然强劲。同时,根据艾瑞报告,2017年中国无人零售交易额将达到389.4亿元,2022年将达到1.8万亿元,用户规模将逼近2.5亿人。这说明发展火热的便利店行业一旦开始认真探索无人便利店这一新模式,还是会在便利店的白热化竞争下为自己打开新的局面,无人便利店的前景依然比较光明。

image.png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难以承担人力物力成本的传统便利店出现运营难问题,盈利空间渐渐饱和,在此形势之下,无人便利店成为众多发展零售的“掌中宝”,源于它可以解决长期困扰零售行业的痛点:高居不下的运营成本和消费者花费过多时间排队,因此,无人零售不失为一种良性发展模式。

虽然国外无人便利店发展顺风顺水,但在国内其运行依旧不够成熟,依然处于从属位置,说是可以取代传统便利店还是言之过早,但是作为新时期的零售业的亮点补充却还是有它的存在感的。

但话说回来,无人便利店把时间和效率返还给了消费者,而收走了带有人情味的日常互动场景,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冰冷的智能机器,这一回人们失去的又是什么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