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张鹰:消费降级升级之争?不存在的

今天如果行业感觉瑟瑟发抖,应该看到一个积极面,新的经济体和新的经济点正在萌芽阶段

作者:张牧之

今天如果行业感觉瑟瑟发抖,应该看到一个积极面,新的经济体和新的经济点正在萌芽阶段。坦率的说,如果没有冬天,不能够杀死病毒的话,得病的人会更多,所以冬天绝对是一件好事。

被调侃为“麦霸”的创新工场合伙人张鹰,在12月3日的下午,对着分享会上百名听众侃侃而谈。

上一个年头,创新工场看到了未来消费升级的一些新趋势,提出了OMO(线上线下融合)的投资方向。然而一年过去,由于政策和经济基本面下行的传导,2018几乎成了“泡沫破裂元年”,从共享经济一路暴雷到P2P,只见泡面、榨菜销量抬升,满屏皆是“消费降级”的段子,那些投向消费的钱,还好吗?

张鹰并不回避经济的现状,今天处于一波上升周期的尾部阶段是很显然的,我们也不是第一次经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2008年次贷危机,十年一波但是每次经济危机之后,能看到更伟大公司的诞生。

对于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之争,张鹰认为这是“不存在的对立矛盾”,有人升级,有人降级。大部分资本、媒体都在关注中等收入群体,但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会一致青睐“高颜值的平价”业态,只要塑造得当、提高效率,六亿流量都是你的。

而线下小型业态当中,更是机会多多——毕竟年轻人越来越要求便利,明明150米开外有便利店,年轻人还是会跑到无人售卖机上,一刷卡,一扫码150米都不走,更不要说下单半小时送达?一分钟都不能忍。

作为一位知名VC基金的合伙人,张鹰觉得这一波经济里面,一级市场投资人只能坚定去做多。做多什么呢?努力找到那些大家不容易被挖掘出来的,正向增长的机会。

张鹰口中的“机会”,一共有四个类别,行业、人群、分工和地域。

看行业:消费侧比供给侧更早过剩

整个消费行业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怎么可能有一个经济体总10%的增,狂奔30年以上呢?这本身就不健康。

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大部分的供给已经显著高于普通性的需求。全行业去库存的问题,最先曝露的不是上游的供给侧,08年之后的那一波以鞋服为代表的消费侧经过调整之后,上游的去库存压力现在开始向中下游再次传导。所以去库存肯定是有压力。

消费行业大致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强周期见顶的房地产相关行业,房地产相关的家电,装修、建材都会受影响在这个大周期下,我们理性地认知它的拐点在哪里。另一类是可替代消费品有更快速的周期波动。投资最怕的是没有变化,无论是快速增长,还是快速洗牌都可能有投资机会即使急剧下滑的行业也是有投资机会。

我们最喜欢的是那些逆势增长的品类和机会,比如口红效应,今天做投资的人,如果你不说口红效应,显然不知道处于什么季节了。口红效应不仅仅是意味着化妆品,而是粉丝效应带来的低客单价。经济蓬勃向上的时候,大家去追大明星去了,现在都是小明星、小群主带粉丝,这个粉丝效应的急剧爆发明显

看人群:“高颜值的平价”才是王道 

谈到人群划分,从收入阶层,至少可以把我们的13亿人口分成四大块——高净值人群、中等收入群体、城镇基础消费群体和非城镇化群体。

高净值人群虽然单体消费绝对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消费弹性很弱,经济好一点坏一点跟他的绝对消费金额没关系。投资一定是抓那些消费弹性最大的人,就是中低收入阶层,所以你看到最新的数据,上个月个税的减免让六千万人不用交个税了,这六千万人不交个税,省下来的钱反而是消费弹性最大的一部分。现在减税降费对于激活消费非常关键,让消费弹性大的人多两百块钱花出来,比让一个亿万富豪多买一辆车对经济的贡献大得多

中等收入个体在中国大概有两三亿人,这批人往往生活在媒体、投资人的周边。这些人的诉求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消费要升级,原来的东西太low,颜值不好看,我不买了。大部分消费升级更多关注的是这些人的升级倾向,但是今天这个经济形势下,这群人其实是在分化。

说到城镇基础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现在有六个亿,但这六个亿的总量其实是在变大的。他们占据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如果出现消费价值取向的同质化,这个同质化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颜值的平价”——长得好看,门店形象好,洁面体验优化,服务到位,还绝对不能溢价。

比如糯米,就是“宜家+无印良品+名创优品”的模式,你形成了购物习惯,它就是一个新物种。这种体验是纯线上不容易给到的,毕竟能够摸一摸,看一看,何况东西又不贵——十几二十块钱的东西你还纠结啥呢?这就是现在的趋势,“高颜值”来自于塑造,“平价”来自于高效。围绕这个做下一步的布局,是我们会更花精力做的工作。

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这是一个不存在的对立矛盾,既有人升级,也有人降级。比如做男装设计师品牌孵化的名堂,夏季单件1000块钱、秋冬季单件2000多块的水平,每一个单独的设计师品牌的店开出来生意都很好。当然可能更多数量的人消费在降级,因为住房、教育医疗都在挤占大家在日常消费中的花费,这个比例越来越大,吃、服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

看渠道:半小时送达?对不起,年轻人一分钟都不能忍

消费的线下场景,这些年最容易成为网红,最容易受传播,最容易被大家安利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是大型商超里面衍生出来的OMO,比如盒马和超级物种体验升级是客观存在的。再一个是天天路过的便利店的体验升级如果关心食品零售,无一例外都会发发现小业态的增长,远远高于中型业态和大型业态。

线下业态里面,在北京有一站式售卖设备放在小区进门的地方,这些业态的发展高于我们原先的预期。在那上面买东西的很多年轻人,明明离这“在楼下”机器150米之外就是一个便利店,年轻人就跑到这里一刷卡,一扫码就拿走了。150米都不走,更不要说下单半小时送达?一分钟都不能忍。就是这种便利换来了商业价值,有人售货店的是增值,无人售卖机卖的是边界,各有各的诉求

线上这一块仍然是现在看起来增长最快的模式。我们认为效率是支撑平价的根本,如果在零售端的各种环节提升效率,企业的增长基本不烧钱。比如用网红经济售卖化妆品的APP“花卷,供应商为什么愿意跟花卷合作呢?其实是替代了广告投放花卷依靠人肉推广,有很高的营销效率,你可以在小红书上种草,花卷里面看看实际使用效果,最终你愿意在哪里买都可以。再比如贝店,是社交电商里月活跃用户数最大的一个,提供了极高效的营销效率和分销效率。再说爱库存,售卖的是非标品,帮助服装行业解决很严重库存积压问题,用高效的库存周转效率支撑它的平价,实现消费者买好东西的愿望。

看供应链:提升效率是重点

大部分中国内资的便利店都在干一件事,建立自己的仓配物流能力一个店一天只有四千块钱零售额,给仓配物流超过4个点就亏钱了。唯捷城配做到了一是数字化驱动,二是集约化提高效率。只有数字化管理,你才知道该在哪里下功夫

再比如林志强做冻品在线是非常扎实的一个企业,运营体系和运营能力,就是一个高效配送网络

还有在生产企业货源端,多数物流基本上只管这一段。我们投的快兔物流,是在运输里面包含了集货(把物品集中在一起、长途干线运输落地配送三段。掌握货源,先把货品先集体起来,集到一定的货之后可以自营去干线运输,从而提高整链运输能力。

看品牌:要能穿越周期,要创新

传统品牌领域,投品牌的VC不多,大部分是PE。因为在传统的品牌成长周期中,一个品牌从创设到被消费者认知,到积累一定的量需要的时间往往比较长,超越的VC的时间期待。

但是今天不一样,有了各种大V、微信号的传播,一夜之间一个牌子、一个单品就会火。一些企业从发布产品的第二年,就能一年几个亿的零售额,一两年就能完成过去五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给了我们重新审视品牌投资机会的窗口

我们大概在两个方面更感兴趣,第一大类是希望找到一些穿越周期、有“定海神针”价值的东西,毕竟一级市场的投资从投下去到退出来怎么也要五六年租赁行业的项目,蚂蚁金服投了一堆,坦率的说没有一个跑得通。但是这种投资对于改造生态环境特别重要。有大量的钱去支持,让一个早期不容易成立的场景能够持续发展,也许有一天这个场景就真的成立了。所以这些品类我们也会布局和挖掘。

第二大类是创新的品类。一些品类是以前市场没有的,比如扫地机器人电动平衡车忽然卖爆了,以前主要是出口,现在零部件的成本低了,从而大面积的铺开。

看市场:放眼海外30亿“小兄弟”

区域的分割来看际市场除了有钱人之外,还有近30亿“小兄弟们,都是值得关注的。印度人口13亿,非洲人口13亿,还有东南亚大几亿人口,这已经是小30亿的人口。其中,很多国家在生产制造能力、商务运营能力金融服务能力物流仓储配送体系上,不如我们,我们可以输出技术,输出金融,输出商务模式,输出产品,可输出的东西非常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