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问题没解决,就别去奢谈城镇化和高房价!

我很喜欢读读者在文章后的留言。因为这些留言的字里行间里,流露着思考、探索,流露着探讨和尊重。然鹅,自媒体圈里最热爱的,不是激发思考,而是兜售焦虑。

作者:穆心眉

来源:米宅

我很喜欢读读者在文章后的留言。

因为这些留言的字里行间里,流露着思考、探索,流露着探讨和尊重。

然鹅,自媒体圈里最热爱的,不是激发思考,而是兜售焦虑。

恰好最近老家长辈的朋友圈里被一篇文章叫做“农业是怎样在40年里荒芜的?(深度好文)”的给“轰炸”了,便一并作答,也是抛砖引玉。

首先要说明一件事,一般说来,一个公众号直接取名叫做“国政要闻”“天下大事”的,大都是民间票友个人或者商业公司,极少有真正的智囊机构的;其次,一篇文章要在括弧里挂上“深度好文”的,一般既没有深度,也谈不上好文——你什么时候在米宅的文章里见到过括弧上“深度好文、肝胆俱裂、石破天惊”的?

1

触动人心的问题往往都跑偏了

我们不妨看看,普通人很容易被哪些恐慌带跑了节奏?

以下内容引自上面提及的那篇“深度好文”:

• 农民“绝后”。80后、90后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愿意种田,现在还务农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再过10年,中国可能就没有农民了,没人会种田了。

• 大量农田荒废。现在很多山区的土地已经撂荒,地堰坍塌,复耕困难。而靠近市、县、镇的大片良田被 工业园区圈占荒废。中国土地红线实际上已经不保。

• 农村荒废。许多远离城镇的乡村,年轻人进城打工,孩子进城读书,已经没有了年轻人,成了留守村,再过几年,就是无人村。

• 农村打工者进城后,生活艰难,几代人的积蓄都掏出来买房,大多数人沦为房奴和社会底层。而年轻人经商创业等经验不足,被骗很多,不少人背上严重债务,难以翻身。城市化让中国农民付出了太高的代价,甚至是几代人的代价。

• 农产品质量下降,高产量是化肥农药催生,粮不香,菜无味,化肥农药严重超标,已经是不放心食品。

• 土地被板结毒化,已经种不出合格的粮食,不用化肥农药,化肥农药用的不多,也已经种不出粮食。七八成的土地已经是这样。如果要种出合格的粮食,需要休耕五六年,每亩土地需要投入4万元。

真的一条条读下来,不经思考的话真会觉得“触目惊心”,别说乡村复兴了,这简直就是帝国主义要用化肥和资本主义套路来亡我之心不死的节奏啊。

如果要写这篇文章的键盘侠来回答怎么解决,大概率是这样的回答:

• 农民必须回去种田。

• 农民的孩子必须学着种田,限制进城打工。

• 减少或停止使用化肥……

而很多长期生活在城镇最底层、除了心理上的优越感之外跟农民并无接触的键盘侠们就会鼓掌拥护、点头称是。

回应这样的人,其实只有一句话:“制定这样的政策,然后你去做农民,这样种地,让你家孩子也这么种地,好不好?”

他们一定会连连摆手,“我是城里人呢,使不得,使不得。”

他们其实也晓得自己不去,更不许自己的孩子去,何也?

他们提倡的这一套没有收益、不可持续。

2

安全是谁的神圣职责?

粮食安全涉及到国计民生,涉及到民族存亡,所以只要是提及起来,那就必须要高度警觉,高度重视——已经有许多年,中央每年的1号文件似乎永远都是聚焦于“农业”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粮食安全是一项神圣的职责和事业。

客观说来,任何一项神圣的事业都有成本和收益,都有埋单的和受益的。

城镇居民提出一堆高高在上的要求,然后让农民兄弟们去承担全部的成本、压力和牺牲,来确保全体国民的粮食安全,拿屁股想也知道不可持续。

仅仅以化肥一事为例。众所周知,中国农业的产出丰盈,和化肥的使用有直接的关系。

问题是,美帝以及其它农业大国产出的丰盈,一样和化肥使用有直接关系啊!

△中美两国粮食产量和化肥用量

所可以区别者,无非是美国化肥用得有节制一点,而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之后显然已经开始遇到边际效应了——进一步的增加化肥用量很难带来更高产出。

为了土地质量、为了绿水青山,好像就得严控或停止化肥使用。但随之而来的,几乎必然就是产量和质量骤减的局面。请问那些痛恨化肥的吃瓜群众,大家是愿意勒紧裤腰带共克时艰少吃点呢,还是愿意自己多掏钱去承受因短缺带来的价格上涨呢?

反过来,有几个人考虑过,为什么农民会如此迫切的“求粮于地”,导致大量、重复的使用化肥呢?难道不正是因为农民可供选择的致富选项不够多、农村资源无法快速流转到更高效的领域么?

至于那些天天担心农业人口流失的,不妨再看看另一张图。

2014年,美国有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下图那些深色的小区县里。换言之,在辽阔的农业地区,其实人口的数量相当的稀少。而正是那些相当少的美国农民,撑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大国。

△图片来源:Business Insider.

所以,数量不是最核心的问题。

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先进”和“落后”的区分。

许多摇旗呐喊的人大抵都没有仔细计算过,他们只是简单的“既要”“又要”,而且都是指向农民群体。自己站在岸上唱歌喊口号,鼓励别人在水田里撅着屁股插秧,嘿嘿,就是如下形象咯。

△到田间地头给农业鼓劲

神圣的职责是全体国民来共同担负的,要么出力,要么出钱,至于兑嘴,还是御免了吧。

3

效率和效益才是真正的安全

念书少的人总是想着要弯道飙车、趟出一条鬼子走不出来的路。

然鹅,有一种东西叫做“客观规律”,是杠不过去的。

我们先看看和自己差不多的老朋友们——金砖国家,看看人家的经济发展分布,可以发现都是高度聚集的。图中红色的高峰表示经济体量的聚集。

我们再看看美国和津巴布韦,发现居然也是高度聚集到几个红色峰值区域,而大部分地方都是蓝汪汪的一片。

那么我们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简而言之就是一样,聚集在东南沿海,而胡焕庸线以西的辽阔国土相比之下产出绝对量就低到不好意思。

马上就有人能得出结论了——“蓝色”部分就是贫穷落后的

错,并非如此。

根据美帝的实际数据表明,完全不是这样的。

对比上一节的美帝人口分布图我们会发现,人家在GDP少的地方,人口也对应着少。除了纽约州冒点尖,大体上人均GDP还是很齐整的。

但是看看我国的情况,就会发现,折线(人口占比)和条柱(GDP占比)有点偏离。换言之,就是有的地方钱多、人少,而许多地方钱少、人多。

有专家指出,中国人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觉得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由于经济高度向沿海发达地区聚集所导致的。

天地良心!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经济的聚集,而在于人口的聚集没能与经济的聚集同步——就是图中的曲线没有跟上柱状——人口的聚集落后于经济的聚集,就是说明明有发达的地区、更好的生活,却强迫大量的人口继续滞留在落后的地区,甚至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在偏远落后、承载能力差的地区,开展生产生活。

这样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效率和效益。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需要强大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制造业和服务业,人口越聚集,越能产生出高的效益;而农业、资源型产业、旅游业则不然,由于受到土地、自然资源数量、景区面积的制约和承载能力的压力,这样的产业,如果要提高人均产出,就必须要减少产业人口。

换一句话说,让能赚钱的人倒能赚钱的地方去,让条件不太好的地方的人变少,然后赚到更多钱。

奔着效率和效益去,就能带来好的结果。

前一阵,那一艘满载着美国大豆的轮船牵动了全世界的目光。

当我们惊讶于美国农民的比例这么低,居然生产了那么多番茄、大豆的时候,很多人对美国是怎么搞生产其实是没有概念的——美帝就是以工业化的方式搞农业,真正的把效率提上来,才算是完成了新一轮的农业革命。

我在这里只放截取出来的一小段,供大家试看。

这个纪录片就叫《透视美国》,一个亚裔小哥从产业的视角来切入,读者们可以自行检索,视频网站上就有完整的。

△美帝式的大规模农业的田地,每一个田块都比我国一个自然村的耕地面积差不多大小

现代经济的残酷,就在于没法跟你温情脉脉谈感情,或者豪气干云的单方面谈“投入”力度——我又调集了多少人力物力砸进去,但是产生了什么结果,往往又语焉不详——如果砸得不对,投入都变作了沉没成本,一样亏得底裤都保不住。

没有效率和效益,却持续的投入,最后就会被活生生耗死。

块头再大也一样,USSR的例子都没认真学习过么。

△USSR的暴力美学当年也是把东方小弟看得五体投地

有的地方集中人口,就发展服务业和工业;有的地方地广人稀,就搞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至于那些深山老林的去处,保持生态就好。

为什么一定要安上人呢?

4

流水的自然村庄,铁打的行政乡镇

有这么两组公开数据。

• 我国2000年的自然村数量为360万个,到2010年锐减到270万;10年时间,90万个自然村消失。到2015年,我国的自然村数量为230万。15年里,平均每天237个自然村消失。

• 2006年我国乡镇数为34464个,2007年我国乡镇数为34052个,2008年我国乡镇数为34301个,2009年我国乡镇数为34170个,2010年我国乡镇数为33981个,2011年我国乡镇数为33270个,2012年我国乡镇数为33162个,2013年我国乡镇数为32929个,2014年我国乡镇数为32683个。2009-2014的5年内,我国乡镇数量减少了1781个,平均每天不到1个。

一比之下,就是“流水的村庄,铁打的乡镇”了。

其根源在于,“自然村”是没有行政编制和级别的!

要撤销一个乡镇的编制尚且千难万难,撤一个县、一个市试试?

要知道,我国的行政机构配置是非常完备的,确保能够覆盖到为人民服务的方方面面。

但与此同时,为了更好、更稳定的为人民服务,就需要服务对象相对稳定。

从经济上讲,如果人口真正实现了自由流动、土地资源实现了自由流转,才能真正的提高土地和农业的效率与效益。

但是,你们都走了,却让我去给谁服务?

中国农业的问题,其实在于农业资源的行政固化,才使得人口聚集落后于经济聚集。

部分资源流动了,而另一部分不许动,就有点类似于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双轨制”。看起来是两条腿走路更稳妥,实际上是一条腿往前奔跑,另一条腿在后面耷拉着,步子一迈大,就容易扯得受伤。

穷地方的群众走不得,而另一方面,人口的拥入地也表示压力山大、消受不起——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和县里的行政编制是定死的,大城市的各个区县何尝不是。

就好像早年东莞那边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治安联防队”的操蛋新闻,说是不仅起不到“联防”作用,甚至收保护费、监守自盗。

△治安联防队有多牛(搜狐专题)

东莞地区一个镇上的常住和流动人口可以达到30万以上,恨不得比内地一个县的人还多。而全镇的公务人员编制据称长期徘徊在150人左右。镇上的警力被限死为一个派出所的编制,大概区区十几个人,排个值班都勉强。不召些小弟成立个“治安联防队”简直就没法做事。但是来做事的“治安联防队”反正也拿不到编制,享受不到持续的体制福利,那么,将手中短期的权力折现就是最划算的选择。

当年的广州火车站更是治安状况不佳的反面教材。而即便在天子脚下,北京西客站也曾经因为编制不足而导致大量治安死角,一位1999年失踪的女孩,直到2006年才在西客站北广场的北恒大厦内被发现风干的尸体。

△当时报道的截图

这种无法迎接暴增的流动人口而造成的尴尬比比皆是。

迎接流入的人力、土地资源,必须要提供配套的资源供给,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承载力提高,都要编制已经卡死的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咬着牙进行“自我革命”。

这个,你说难不难?

6

结语

资本是流动的。

但是资本不因为某地的资本数量少就流过去。

资本去或者不去,投或者不投,看的是谁的投资回报率高,而不是哪里的更穷、哪里的人更善良。

所以,要振兴农村、复兴农业、确保食品安全最好的法子,是把效率和效益提上去,让干农业的人人均收入上去,让奔农业的资本心里踏实、账上收益。

你问我,什么时候农村复兴真正开始?

我回答,哪一天,上峰的政策不再是满腔热血的“帮扶”,而是激励“资源流转”“盘活”了,农村的春天才会到来。

至于强迫农民“安心种田”、好让你在城里有菜吃这种话,以后大家还是不要听了罢。

参考文献:

[1]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傅蔚冈,超大型城市不要畏惧人口增加[R],上海: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2013.

[3]Yale: Geographically based Economic data. ( https://gecon.yale.edu)

[4] Andy Kiersz, Half of the US population lives in the 244 super-dense counties, 2015.(https://www.busin e ssinsider.com/densest-counties-in-america-2015-7 )

[5] Jamie Condliffe, U.S. Economic Activity, Split in Half and Mapped, 2014. (https : //gizmodo.com/u-s-economic-activity-split-in-half-and-mapped-1524966661 )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