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岸元:动所得税更能发挥减税效能

税收是一门艺术。实际税负和税收痛苦指数并不相同。

作者:张岸元(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陈巧巧(东兴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员)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前段时期,市场多次出现“年内四中全会大规模减税”的传言。编造传播开会流言的人,缺乏对党和国家议事流程的基本了解,不值一驳。但减税应该是较为明确的政策方向。一般程序是:先确定赤字率目标,而后依据财政收支推算减税金额,进而安排到具体税种里,最终选择在明年上半年某个时点组织实施(2018年是五月一日)。

通常认为,减增值税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是中国税改的基本方向,降低增值税率名义上更加有利于制造业部门。但笔者认为:在同等减税金额情况下,降低企业所得税率更能够发挥减税的效能,有利于优化企业行为,促进市场出清;有利于吸引外资,稳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有利于放大“减税幻觉”,扭转市场预期。

一、对财政收入冲击较小

相比降低增值税,降低单位所得税率对财政收入冲击要小得多。营改增后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增值税收入占比上升。2017年,国内增值税收入是企业所得税收入的约1.8倍,而增值税基本税率(17%)比企业所得税(25%)低,增值税每单位税率对应的税额是企业所得税的2.6倍。换而言之,增值税税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当于所得税率降低2.6个百分点。显然,后者操作会“显得”力度大得多。


二、有利于优化企业行为、促进市场出清

——降增值税指向性差、与政策方向冲突。增值税税负取决于抵扣链完整度。根据上市公司数据,增值税税负基本符合利润率高的行业税负水平高的规律,而部分行业税负偏离利润率程度仍较大,除税收优惠外,差异更多的来源于抵扣联完整程度。采掘、建筑材料等行业,由于劳动力较为密集,可获得抵扣的进项税较少,增值税负担较重。电子行业,由于享受软件、集成电路等产品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优惠,增值税负担几乎为零。这种税收结构下,再降低增值税率,客观上有利于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而高科技行业从中获益非常有限。


——降所得税率更有利于优胜劣汰、加快市场出清。所得税的纳税基础是调整后的企业盈利,降低税率显然更有利于盈利企业。近年来,部分企业追逐规模扩张、忽视盈利,导致资产负债表恶化、杠杆率高企。这与过高的所得税率有着密切关系。降低所得税率可望改变企业微观决策,重新确定规模与盈利的优先级别。

三、有利于吸引外资、巩固我国全球产业链地位

——我国所得税率下降空间更大。全球开征增值税的主要经济体名义税率多超过20%,如英国和法国都是20%,德国是19%。中国的名义税率仅高于新西兰(15%)、澳大利亚(10%)、韩国(10%)、日本(8%)、瑞士(8%)、加拿大(5%)。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所得税率水平处于国际中等偏高水平,下降余地更大。美国没有增值税。今年以来,美国企业所得税率从35%大幅降低到21%,国际国内影响巨大。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仅仅减增值税,而不动所得税,外资企业不容易感觉从中获益。

——外企更能从所得税率下降中获益。数据显示,中国税收收入中,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占比,显著高于缴纳增值税占比。这背后的原因:一是外商投资多集中于制造业等增值税抵扣链完整的行业;二是外资企业总体盈利状况好于内资企业;三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全产业链抵扣,难以偷逃税,内资企业更容易开展企业所得税务筹划。降低所得税率,或许更为外资喜闻乐见。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外资企业利润汇回动机有所增强,降低所得税率有利于留住资金,提供更为友商的税务环境。

四、有利于放大“减税幻觉”、扭转市场预期

次轮美股上涨与特朗普大幅降低企业所得税率有着密切关系。降低所得税率,所有企业税后净利润可以立即相应比例增加,只需要通过简单算术,投资者就知道ROE如何改善,PE如何变化,市场估值如何提升。

而如果降低增值税率则不然。因为增值税涉及上下游抵扣,不容易确定税率下降究竟最终会对哪类上市公司最为有利,市场不确定肉在哪个锅里。

如,2017年全部A股所得税费用约0.9万亿,利润总额约4.5万亿,粗略估算有效税率约20%。假设所得税基本税率由25%降至24%,有效税率同比例下降至19.2%,企业税后利润将整体提高约1%,同比例推高上市公司市盈率。另外,考虑到上市公司状况差异较大,盈利高税收优惠少的企业将获益更多;所得税减税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比较明确,有利于盈利良好但融资受困的上市公司估值恢复,相应进一步提高市盈率。

税收是一门艺术。实际税负和税收痛苦指数并不相同。国家财政面临的压力人所共知,减税空间有限也是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更要精选策略,让有限减税空间发挥更大效能。不妨考虑降低企业所得税方案!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