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战还早?如何看待当下的中美关系

◎智谷趋势 | S博士中美关系会面临一次摊牌,特朗普将在全球化方面不断惹是生非,美国会在不仅仅是贸易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这是去年11月特朗普访问中国时,我们做出的分析。但正如电影《月光宝盒》里紫霞仙子的一句台词,大意是猜中了开始,却

◎智谷趋势 |  S博士

中美关系会面临一次摊牌,特朗普将在全球化方面不断惹是生非,美国会在不仅仅是贸易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

这是去年11月特朗普访问中国时,我们做出的分析。

但正如电影《月光宝盒》里紫霞仙子的一句台词,大意是猜中了开始,却没有猜中结局。

顶重要的“时间点”上,我们错了——

我们原来估计特朗普能够再给中国至少4年缓冲期,但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头只让中国安稳了一年。

回顾特朗普上任以来的中美关系,那次访华成了中美两国最友好的时刻,转年3月,美国便正式出手,触发了贸易摩擦。

特朗普第一次宣布要对500亿中国输美商品征税,恰逢端午节;美国对第二批总值两千亿美元中国商品征税正式生效,又值中秋节;然后到中国国庆节,特朗普本人倒没来添乱,可是他的副总统彭斯接踵而至。

他发表了一个演说,看起来火力十足,以至于一下子唤起了很多人关于“冷战”记忆的冰冷铁灰。当然,要有这个记忆最年轻也得是80后了。

对于彭斯的演讲,《人民日报》发表署名“钟声”的文章,开篇直斥美国的说法充斥了“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过时观念……”,结尾则指出“中美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21世纪国际局势的走向,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命运”。

那么,怎么来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呢?它会向何处去?

01

首先,中美关系肯定是比我们预期得更早的进入到了一个麻烦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美之间将会磕磕碰碰不断。当然,从好的方面着眼,也可以称之为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

未来的中美关系将会如何走,既取决于美国如何看待中国,也取决于中国如何应对美国这一轮的“突然袭击”。

中美的互动情况将会决定麻烦的边界。

现在的美国政府也许是二战后“最现实主义”的一届政府。这一点,《人民日报》文章一语中的。

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特点就是:崇信实力,更看重绝对获益,为了利益有实力优势的一方更倾向于使用力量。

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经贸,但彭斯的讲话则超越了经贸关系,拓展到了中美关系的诸多层面。这意味着,未来的麻烦也将会是不同层面的,其中甚至会触及中国的一些核心利益,比如台湾。

美国会打这些牌,只要它觉得有助于以较小代价达成目标。

这一次贸易摩擦,感觉是中国被美国偷袭了一下。未来,中国恐怕得保持高度警惕,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战。

中国曾把经贸比作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如果连压舱石美国都可以说扔就扔,那么中国就不应心存侥幸了。

所以,即便这一次的摩擦可以解决,也不能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过于乐观,中美关系很难再回到21世纪初那十来年相对相安无事、中国可以闷头发展的时代了。

中国实力的提升,让美国看待中国的眼光更苛刻了。用现实主义的说法就是,虽然很多中国人可能觉得无法理解,但美国真得有了威胁感。

02

麻烦,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样的麻烦,中国90、00后可能完全陌生,70、80后可是熟悉的很。

在形式上,将要出现的麻烦和1980、1990年代会很相似。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鉴于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当年的美国是通过每年由国会通过一个“贸易最惠国”地位法案,给予中国和美国贸易伙伴大体相当的待遇。

而在其它的方面,因为当年中国对“贸易最惠国”更看重,中美实力差距明显,所以占据先手的美国给中国制造麻烦时在议题选择上甚少顾忌,经常让中国很不舒服。最离谱的就是“银河号事件”。

相比较而言,今天美国政府给中国挑的刺多了点“无厘头”的风格:

比如,说中国干预美国选举,说中国媒体购买美国媒体版面影响舆论……这些连美国国内都看不下去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认为,美国说中国干涉内政没什么真凭实据;布鲁金斯学会则直言,中国购买美国报纸版面的做法和其他国家并无特别之处,根本不违反美国法律。

再比如,麻烦本身可能不会那么有章法,带有随机性,碰上什么就是什么,好似神经刀。

有一个非常新鲜的“干涉内政”的提法。过去,这都是中国指责美国的,现在居然变成美国拿来指责中国了。这可能会让中国普通人感到哭笑不得。

未来将要遭遇的麻烦,中国人其实都经历过。未知的才可怕,经历过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03

“新冷战”真没来,美国远没做好准备。

从“神经刀”挥舞的章法来判断,美国对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针对“对手”的系统战略,因为一个讲话便认为“新冷战”已来,为时尚早。

第一,讲话的是副总统,发表演讲的地方是哈德逊智库。身份和讲话场合注定了它更多的具有吹风、提醒、喊话的意思,而不会立刻变成正式的政策。

副总统的层级当然不低,但按照美国宪法规定,副总统不得拥有行政实权,这个职务的象征意义更大于实质意义。

另外,假如他发表讲话的场合不是某个智库,而是国会,那估计美国媒体早炸锅了。

第二,冷战是政治制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全面遏制和对抗,铁幕两边的交流给人为压制到最低限度,中美目前完全不符合这个特征。

美国的确在压缩中美交流,比如不给中国访美学者发签证,美国媒体披露,白宫甚至讨论过取消中国留美学生签证。但整体看,从没有一个被全面遏制的双边关系能达到中美这样的高度,光一年的贸易总额就高达6587亿美元。

四十年前真正冷战时,中美说着不同的话,而现在,则是更多使用相同的表述,虽然可能其中有不同的意思。比如彭斯说希望中美建立“公正、对等和尊重主权的关系”,只看文字,你不觉得这话很中国吗?

第三,美国还没有准备好。

转向“现实主义”的美国更加知道,不去打没有把握或者注定要吃大亏的仗。

冷战,不论新旧都是一种体系性的、全面的对抗。从美国这一年的表现看,美国找麻烦更像是零打碎敲,没有表现出系统性的特点。

特朗普前一阶段树敌太多,他需要时间。而且,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发展多年,根基没那么轻易被摧毁。今天,设想西方会结成一个“冷战式的”围堵中国的阵营,它们不再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多少有点异想天开的成分。

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

美国正在为可能的中美更大范围的对抗做准备。特朗普刚刚在新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获得了成功,并加入了针对中国的“排中”条款;相信美国会力争将这一条款在未来的新的双边贸易安排中推广。

如果美国的双边自贸安排足够广,而它们都加入了针对非自由市场主体的排除条款,那中国无论如何都会感到不自在的。

04

最大的不同是,现在的“美国”对中国的善意气氛在消减。

气氛的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美国政府与媒体的用语都会让很多中国人感觉“不舒服”。但也有人注意到,当下和过去,相同的词传递的感情有很大的不同。

过去四十年,即使是最糟糕的时候,美国国内都会有一种对于中国的发展充满鼓励和期待的声音,现在这种声音减弱了、变小了……

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学者过去也经常吵架,有时候甚至吵得很凶,但声音很大,会让更多的人听到,让人意识到中美关系很重要,于是,吵着吵着终于能让彼此一点点地理解。

但现在从政府到学者要么没兴趣吵,要么会不耐烦。

美国新的“知华”派成长缓慢。

2015年,外交学院曾对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做过一次摸底调查。课题组选取了158位中国问题专家,分析他们在2003-2013年对中美关系的研究并对其影响力进行排名。结果,名列前茅的戴维·兰普顿、荣安澜、沈大伟、李侃如、杜大伟、卜睿哲……一大批依然是十几、二十年前就熟悉的名字。

顺便说一句,上面那些典型的“中国名字”都是不折不扣的老外,他们只是因为对中国实在感兴趣而起了一个中文名。他们正在老去。

当然,“知华”也不意味着“亲华”。现在,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在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越来越可疑。“友好”的不愿意发声了,或者因为特朗普上台而边缘化了,有“敌意”的更遂了鹰牌内阁的愿。

一个更愿意倾听的美国,和一个单向度思维的美国,会让相同的麻烦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新冷战现在没来,不过变得更坏的可能也存在。

特朗普给中美关系打了一个难解的结。

中国能干脆利落的斩断这个结吗?

相信中国有足够的智慧。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