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现单月两次出手!稳基建还是流入楼市?

非常意外,央行周一再次进行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这是9月7日,央行开展1765亿元1年期MLF操作,利率持平3.30%后,9月的第二次操作,金额提高到2650亿元。

作者:张银银

来源:杠杆游戏

非常意外,央行周一(9月17日)再次进行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

这是9月7日,央行开展1765亿元1年期MLF操作,利率持平3.30%后,9月的第二次操作,金额提高到2650亿元。

市场无不感觉,这是中秋节双喜月饼。

接着很快,就在下个星期美联储将议息。笔者维持此前看法,如无意外,9月美国大概率将加息,那么我们央行怎么办?各界非常关注。 

1、两次操作的货币信号意义值得重视。还记得6月时,央行2次操作。6月6日超额续作2035亿元MLF,6月19日新作2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

时隔2个月,央行再次单月2次出手。

这次还值得注意的是,无逆回购到期,为等额净投放。显然,近期的密集投放和债券发行、信贷需要资金密切有关。6月时年中流动性趋紧,各有目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6月2次操作后,7月定向、适度宽松出炉。国常会、央行的表述都有明显变化。

那么,9月2次操作后,是不是也意味着即将迎来更多的货币支撑?至少从7、8两月的固投数据看,不够理想。通过资金投放端支持,是有其合理性和需求的。

2、美国加息,我们降准?实际上,笔者认为不能忽视的是,下周美联储议息会议就要召开,加息大概率。那么我们最近平缓市场利率的进程,必定容易受挫。

甚至很大程度上说,还会小幅推升我们的市场利率。即便不推高,维持目前实体较贵借钱的利率水平是大概率,虽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是在走低,但终端利率还是不低。

这个时候,起码资金流动性得有保证。银行考虑风险现在是放第一位,如果资金供给不足,银行和金融机构必定更加谨慎,市场实际就会更缺钱,而且高价也不容易拿到钱。

马上我们的传统中秋,提前操作,净投放一些资金,稳定预期很重要,还可以引导长期利率。同时,如果有必要,继续降准安抚市场,也是可能的。

3、推动银行放贷节奏可能是剩下几个月的重点。不久前,8月货币和信贷数据出来时,笔者就分析过,银行的所谓贷款中,票据和居民贷款占比较高,企业中长期贷款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

详见《货币大放水落空,楼市还扛得住吗?》。

有趣的是,据路透的统计,公告称近期招标的地方债3700亿元左右。据说是今年以来类似操作单周最高额度。

所以,无论从促进银行贷款发放,还是地方稳增长角度,都需要投放资金给市场。

2018年4季度即将来临,全年经济任务如何完成,进入最关键时候。近期楼市基本被控制住,没有放松的迹象,那么就得在其他方面发力。

通过释放资金,促进信贷,我觉得是未来几个月重点会考虑的。M2不能一直维持低位。

4、央行各种操作的资金是否会流入楼市?首先,这个问题不需要说,肯定会流入一部分。但是能否说楼市雨露均沾,这个看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下文会阐释。

至少,笔者认为,从金融、货币口径上说,一定不会比过去更甚。

很大程度上说,房企和地方已经逐渐在习惯当下的节奏,从全国的开工、销售数据看,也还没到要全面搭救一把的地步。

如果说房企和楼市不够好,那么实体经济的压力更大?谁更需要钱,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情。只要我们想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就应该更多帮助实体。

显然中美之间的事情,也让我们楼市不敢轻举妄动。其实我倒觉得,这客观帮助了我们楼市释放压力,此前也表达过这个观点。

从这个角度上说,央行和监管部门维持一定的流动性,同时严管资金流向,无论对经济还是对刚需都是好事情。重点是,这个平衡能否把握好,楼市长期怎么治? 

5、资金流向如何引导,可能得考虑两大国谈得怎么样。从过去的经验看,大水漫灌,一定是楼市最受益。这次迄今为止没有这么做,对楼市,无论开发贷,还是购房者按揭贷,都维持了一个较严的口径。

同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逐渐确实在走低,市场利率其实有所下跌(相对)。而国内地产债8月创下高峰。

如果市场利率相对走低,回到上面那个问题,资金如何传导?不可避免,还是会流入部分进楼市。

所以下阶段,央行和监管部门如何引流资金是个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过去我们可以出口、基建、楼市一起上,维持稳定不是难题。就算前2者发力,也还可以。

今天,不需要笔者说,第一方面,出口要看美国的情况,主要就是我们两个大国未来谈得如何。

而基建至少8月回落了,整体一直不高,接下来如上所述会努力。可够不够,是否足以维持经济较稳?所以问题的症结或许就是两大国谈得好不好。

谈得好,出口还是不错,多一架马车,地产可以继续较严的策略。谈得不好,除了基建努力,地产或许也得被迫努力一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