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期拐点下的品牌医药发展逻辑

德勤的研究表明,财富100强公司中有67家至少拥有一个创新中心的公司,创新中心是一种利用颠覆性技术和合作来完善运营方式、优化产品并提升客户体验的正式策略。

作者:肖恩大侠

来源:肖恩大侠

最近往浙江跑得有些多,这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和医疗健康水平发展最快的一片热土。喜欢杭州,不仅仅是美食,每次到杭州,还可以夜跑西湖(推荐入住雷峰塔下的西子宾馆;这是植入,但不是广告,因为,他们没有付我广告费… …好在,环境还是相当不错)。

月初的时候,与康恩贝集团的董事长胡季强先生深聊了三个小时。聊到关于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以及康恩贝的一些战略思考和发展路径;特别地,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及新周期拐点下的医药/制药产业发展逻辑。以下,简要记之,欢迎更多探讨(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言探讨,多多斧正)。

“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齐备、投入和对价值的创造;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信息、以及各种工具对价值的提升和再创造;一个品牌的塑造则需要长时间地对市场的培育、积累、沉淀,以及战略发展的运营和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在经济放缓和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已然处在新一轮的周期拐点。” 

往下?还是往上?怎么拐?每一个所在的行业企业都不太一样,但无论如何,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特别是制药行业的洗牌才刚刚开始。

一、技术的创新与政策的变革 

可以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每一个工厂车间和土地上的辛勤劳动者们;今天中国之所以仍然保持了高于全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仍然有这一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包括在开放交流过程中各种新技术的新起和替换。 

记得去年3月份两会地时候,我参加“E药经理人”(这是植入,也是硬广告,虽然,他们也没付我广告费… …但是,他们确实是一流的)组织的“声音、责任”医药产业人大代表座谈会,当时胡季强说“顺丰上市那天市值近3000亿,我在工作日记上写了一句话,这是我们做医药产业人的耻辱,快递尽管发展很快,但是毕竟跟医药产业相比它是一个小产业,它都能产生3000亿市值的公司,而我们医药行业最大市值的公司恒瑞医药只有1150亿。” 

今天,上面状态有所更新:截至6月27日,恒瑞医药市值2700亿,顺丰2000亿。其实这里的变化有两点:1,过去勤劳的小蜜蜂在车间,今天勤劳的小蜜蜂在路上,他们就是吃苦耐劳、翻山越岭、不畏艰辛的快递小哥们;而未来我很希望会有更多的小蜜蜂加入基础的科研;2,医药和技术创新在政策监管和支持多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市场的认可,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

大家去看看百济神州、康泰生物、复宏汉霖、德琪医药、Sorrento这样的公司发展之快便能感同身受;百济神州市值一度达到100亿美元,华盖医疗的团队成员曾参与过;康泰生物,市值达到400亿人民币,华盖医疗在2015年时投资了;复宏汉霖,现在也是30亿美元级别,华盖医疗在2016年时投资了;Sorrento,一个Nasdaq的小盘股,一年涨6倍,由于在2017年最佳投资时点因没有美元基金而遗憾错失;好在2017年华盖医疗还投资了德琪医药,或许很快就是下一个独角兽。//更多这样的标的,我们可以多加探讨// 

生物创新药的新起在对技术和人才给予了最大的认可和鼓励,从液体活检到PD1,PDL1,从CART到CRISPER,还有疫苗、干细胞等领域(最新的干细胞领域感觉又到了一个新的风口,一个还在等着猪去排队守候的风口,值得研究);在化学药和中药创新方面,风口长得有些不一样。 

化学药,过去的二十年批得太多了,确实有点多,然而又面临新的全球机遇,因而监管层面做了两件很有意义的事。1:推出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政策,这一在美国、欧洲、日本都延续了15-22年左右的产品升级运动;2:中国加入了ICH,终于这一次正式从研发到生产与世界接轨了。

受这俩政策的影响,诸多CRO企业,化学药大公司,以及研发驱动的创新型公司表现很是亮眼,比如都在浙江的泰格医药、华东医药、还有德琪医药;而华盖医疗也还投资了一个专注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CRO企业北京诺康达,成长也非常不错。 

中药,中国有很好的底子。一定程度上来说,很多好的中药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源自于植物银杏的提取液的主要成分具有非常特定的结构,且从原材料和制剂角度来讲与化学药生物药也很不一样。包括如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最近的两三年和未来在技术成熟和政策支持之下也有很好的成长机会。 

除了生产端的生物药、化学药、中药之外,服务端的互联网医疗技术发展和有品质能支付得起的医疗服务提供,也都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比如最近一年互联网医疗政策的变革(很大的变革,大家应该有所体会);其他包括医药流通、服务外包、健康管理等多种商业也在过去的这些年动作不断(具体暂略)。 

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经历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基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始于2009年的新医改到今天也已是第九个年头,不得不说,总体上积极一面还是多一些的(再有啥不满意的,也还是鼓励和更多期待一下吧)。 

随着“关注创新、关注质量”,以及药品零加成、两票制、国产替代、分级诊疗等政策的逐渐落地,下一阶段的医疗体制改革重心将逐渐从“控费”向“优化并均衡医疗资源”转移,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也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一大目标。 

在肖恩大侠与胡季强的聊天之中,我们总结了12个字的机会——“智能商业,精准医疗,品牌价值”,适用于产品,也适用于服务12字中包括技术和政策层面的各种变化,技术的新起和替换让我们可以拥有更好更精准的产品(药品和器械),也可以提供更智能的商业(解决方案或服务),一旦其再转化为品牌,则更具长期价值,德勤的一份报告可以佐证。

财富100强公司宗旨声明中最常见的词

image.png

(图片来源:德勤报告)

德勤的研究表明,财富100强公司中有67家至少拥有一个创新中心的公司,创新中心是一种利用颠覆性技术和合作来完善运营方式、优化产品并提升客户体验的正式策略。

最初,几家前瞻性企业开创了创新中心模式,而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会创建属于自己的创新中心,并以更条理化、更系统化的方式满足对创新和消费者(包括制药企业的患者)内在需求的稳步增长。数字现实、认知技术和区块链等企业技术领域的明星产品,正从整体上重新定义信息技术、商业和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脑机结合和更精准的医疗也已经开始在医疗领域有所尝试。

上周,肖恩大侠在浙二医院与院长交流中了解到其神经外科的“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应用课题组”在前期猴子意念控制机械手等研究基础上已完成国内首次在病人颅内植入电极用意念控制机械手的实验;病人只须动动念头,机械手就能完成高难度的“石头、剪刀、布”运动,在全国脑机接口研究领域中获得突破性进展。

人工智能将有可能进一步加速对医疗健康各领域的渗透。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image.png

(图片来源:德勤报告) 

在康恩贝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质量和创新一直是其重要的成长基因;近些年,康恩贝也陆续获得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和临床批件数十项和数百项专利;同时在整体战略布局地发展之下,公司也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快速进入更高壁垒的生物医药行业——2018年4月26日,康恩贝发布公告以不超过6.74亿元受让嘉和生物21.05%股权。

PS:嘉和生物是国内较早从事抗体药物研究开发的生物药企业,拥有单抗类药物研发、工艺开发和质量分析技术平台,在研产品包括两大类:单抗生物类似药和单抗创新药,其中后者主要以快速跟进药和生物改良药为主,主要适应症包括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类疾病等重大疾病。同时,嘉和生物也积极探索拓展其他创新单抗、双特异抗体、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药物和新技术领域,为更长远的发展布局。嘉和生物目前立项开发的重点在研单抗产品有10个,其中8个产品获得国内临床试验批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包括3个Ⅲ期产品),另有1个产品在临床审评过程中,1个产品在国内申请临床后撤回,另外多个产品还同步在国外及澳大利亚和韩国进行临床试验。目前在中国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为:抗HER2人源化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和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同时,嘉和生物的抗PD-1单抗也即将开展多个适应症的临床II、Ⅲ期试验。 

肖恩大侠和胡季强一致表示:未来更为长远的竞争将来自于技术和品牌,并验证于市场。

二、市场的培育和消费的演变

医药分业,一直是个问题,一个谁都可以指手画脚提意见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从业者们总是抱着美好的期望希望看到希望。如果站在治病救人的医疗本质来看,医(服务)也好,药(产品)也好,不都是为了病人的健康而服务吗?然而这么多年的发展下来,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远远偏离了这个医疗的本质。

胡季强曾对我国医疗的用药数据做过简要研究,他表示“我们医院用药当中不到20%是中药,80%以上是化药和生物药,理论上来讲中国的药品用药(医院的临床用药结构)应该和世界的用药结构相似性比较大;因为化药大部分药都是仿制的,生物药也是仿制的,我们的用药结构应该相吻合度很高;但是我研究了世界用药前100位和中国用药前100位、前300位以后,我发现去除20%中药后的吻合度不到15%,包括中药的吻合度不到10%,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谁在指挥用药?靠什么在指挥医生用药? 

简单的回答确实很简单——把这个问题抛给市场!这是中国过去的市场结构使然。那如果细细想想,又会如何?我们需要关注结构性的变化!

关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肖恩大侠也曾有过粗浅的一些分析(链接:把握“结构演变”中的医疗健康投资机会【上】 【投资】三种医院投资模式的结构性分析)。事实上,在关注一个具体投资企业的时候,我们也很需要关注收入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化,成本费用结构亦如此。 

下面举个例子:美国在2000年左右医院的用药支出排在第一位的是心脑血管用药,但是在2015年的用药结构中心血管用药到了第三位,这15年间整个用药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用药逐渐开始往预防用药口服用药早期干预为主发展。

因而,15年来美国的心脑血管发病率在下降,冠心病的发病率、脑梗的发病率、心梗的发病率都在下降(当然美国的总体医疗费用还是很高的,其医疗质量的投入性价比也不是最高的,这是题外话)。 

而中国的心脑血管用药是什么情况?是一直以来都排在第一位,差不多占1/3左右的药都在这个领域,而且这个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大家都在用注射剂,都是住院治疗,都是最后出问题以后再去治疗,这个用药结构也反证了那些注射剂价格很高(所以大家想想,某些注射剂产品市场已经开始萎缩或者增长变慢或下降了,某些辅助用药开始萎缩了,这一点上,可以给监管机构点个赞)。 

过去,在中国的用药整体结构当中,前300位的用药当中注射剂占了超过50%,西方大概30%(看出啥来?以药养医?嗯,这里可以多停留几秒时间,想想)。 

再回到医疗本质的角度,都是为了人的健康。事实上,国务院的文件里提到讲要鼓励医药分开,推进医药分业,斩断医生和药之间可以一一对应的问题,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关键就是要这在方面加大力度,因为这是直接关乎老百姓生命健康的问题。 

那么如果从市场和消费演变的角度来看,我们还真得研究上面提到的数据结构和产业(产品)演变的逻辑,包括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跟上面第一部分提到的技术创新类似,我们也要关注创新的结构变化,我们需要更智能的商业。这里借用一张来自阿里的图。

产业创新的“三叠浪”

image.png

(图片来源:阿里巴巴 刘松) 

市场的形成是需要基础的,消费的演变也是一个过程,医药同样如此(如上面提到的心血管用药结构变化)。我们今天面临的人群和市场会有什么新的特点?从信息时代到消费互联网,再到智能化时代,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升级,同时还有就是消费习惯的理念变化和养成。 

特别是八零后和九零后逐渐成为消费人群的主力,他们也将逐渐成为医药消费的主力(这已经包括了他们的父母,因为有不少老年人的医疗消费逐渐落到了八零后的身上)。

比如养老消费,或许5年之后,大批八零后的父母就很需要消费级别和医疗消费级别的养老了,这是要给很现实的现实。而且,变化在于这些八零后是在理念上和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选择)上能支付得起的(已经不再是只是过年去买脑白金了);同样,有质量的支付得起的医疗服务也就产生了更多市场机会。 

不同的年龄结构会有不同的医疗消费选择(多次推荐的一本书,再次推荐一下,《医疗改革的经济学》,作者: 俞炳匡)。九零后会有什么医疗消费?举个最具有喜剧和悲剧效果的真实例子——植发!(根据碧莲盛植发连锁集团的数据显示,目前接近50%左右的植发人群为20-30岁的青年男性。医美报告链接:【深度Trend-2018】医疗美容行业投资趋势报告 

医疗消费的演变还特别需要关注几点: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疾病谱变化;2,伴随着慢病数量增加而增加的产品消费在品牌和渠道的重新认知;3,伴随着消费升级而带来的主动选择性消费。 

一方面,城镇化比例的提高毋庸置疑,许多消费产品在三四线城市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子,比如曾经的手机短信订阅(SP),又比如Vivo和OPPO手机的热销,还有小米生态圈的扩张;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除了固有的城市消费之外,城乡镇结合及围绕着城镇的医疗消费如肿瘤、透析等慢病病种的医疗服务供应也在快速增长(链接:【投资】中国肿瘤医疗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与展望2016 【收藏综述/投资参考】抗肿瘤药物的靶点分析及研发热点 【行业分析】投资肿瘤医院的逻辑基础)。 

另一方面,慢病患者的增加和被确诊的基础患病人群的不断增加(第三方医疗服务的兴起,诊断试剂市场的快速增长)打开了原有存量市场的更大空间,医疗级药品、器械和保健品类的产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而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产品渗透率和政府与个人在医疗消费上的支出还很低(支出比例和结构的变化也会诞生很多保险增量市场。关于平安好医生的调研链接:【统计结果】关于平安好医生的小调研数据展示/2018.05/ 

此外,随着人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些可主动选择性的消费,医美(比如植发、皮肤护理)需求被激发并快速成长。医疗和消费开始深度结合,跨医疗属性但医疗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又具备快速连锁复制潜力的医疗服务机构获得资本的认可及推动(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市场则如何?各位可以自己琢磨)。

市场的培育和消费的演变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但中国有时可以很快,且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可以变化很大。定位于慢病市场的产品除了原有的渠道之外,也已逐渐开始变化:其中零售终端的价值开始体现,医生和消费品的认同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想想高瓴资本为什么要重金布局连锁药店?我们也可以想想未来品牌中药和品牌OTC市场的价值;我们还可以想想保健品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想想医药电商在慢病特病领域的机会?这些个方向在过去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诚然,无论市场如何演变,专业并专注在任何行业都是一种价值。从当前A股医药上市公司的数量及每家的规模来看,超过50亿以上收入的并不多;但如果筛选一下其中过往十年,平均增长年超过25%的其实也不多。在过往的行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颇具特点的企业也在逐步的变化。 

比如,恒瑞医药很好地抓住了研发和市场增长地机会,但对于并购之道鲜有尝试;比如,步长药业对于资本可谓长袖善舞,然而面临业绩压力很大;又比如东阿阿胶也有保底的一招——可以一路提价(当然,也不乏许多创新之处取得成功);包括济民可信、扬子江药业等这些老牌企业各自的压力也都不小,像华海药业老产品受制于国际市场变动的企业这些年也都做了不少创新,或做更大规模,或投资于生物医药创新。

而事实上,在历经市场波动和颇有改革尝试之后的康恩贝最近这一俩年还是挺不错的(虽然,并购医药电商也还是付出了一定代价的),从2017年的重大品种来看,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比例都在30%以上,个别超过50%及100%。 

市场的培育和消费的演变在不同的细分行业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以保健品行业举例,在2015年之前的二十多年一直出于野蛮生长和混战时期,但2015年后随着新的保健食品监管条例出台,产业已经开始整合,品牌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其背后的消费者们也同时变得更为理性,对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变得更高了。此前,上海医药等一些药企收购海外保健品品牌的案例在未来的中国落地方面既有很大机会,也有不少挑战。

近20年来,中国保健食品市场涌现出不少品牌,其中不乏大量中国本土品牌;然而在中国相对分散的保健食品市场中,中国知名本土品牌市场占比不超过30%,未来发展仍有巨大潜力。 

然而无论市场如何演变,中国那么多医药上市公司,为什么还是鲜有巨头公司?而中国发展不到20年的互联网产业,却已经有了很多家世界巨头了?有客观的因素,也有我们自己产业内部企业家的精神不够的原因。 

胡季强说:“我觉得我们的企业家可能眼光不够远,我们的魄力不够大,没有其他行业那么大,洞察力没那么强,当然我们自身有很大的原因。”肖恩大侠说:“胡总,我比较看好您!”。

三、战略发展的路径 

基于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逻辑判断,基于行业发展的一些数据和对业内人士的访谈,包括在与胡季强聊天过程中的再次确认,我发现:1,近年来药品零售终端市场的增速开始快于医院终端市场;2,质量好、疗效确切、安全同时又有品牌基础的药品竞争优势突显;3,未来医药市场的存量结构调整和增量竞争中会有很多有意思的整合发生,争得更多产品和资源份额的公司其增长会远超市场平均增速;4,医药行业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过程也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最能凸显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趋势。 

医药(包括医疗器械和服务)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分化与专注比以往来得更猛烈;通过真正规范的市场化竞争可以实现优胜劣汰,将推动医药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一过程之中,企业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战略,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有格局,更有长远的眼光。链接:写给企业家——读《兴衰30年:中国企业30年成败模式》 

如果说这个地方需要举俩个例子,我首先能想到的便是科伦药业(也是华盖医疗基金团队曾经投资过的)和石药集团,这俩家公司在过去的5年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型,虽然变化的过程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市场的认可;内生的增长也好,还是外延的并购,都做得不错。

如果说这个时候还需要我从更为长远和更有格局的眼光来看看世界的变化,我正好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以医药行业的最具实力源头的欧洲来说,医疗行业是欧洲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总GDP的比例约10%,占其国/区域公共支出约15%;假设其现有的医疗系统没有重大变革,预计到2050年,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进一步增加,整个欧洲的医疗支出将会翻倍。这些支出主要包括了治疗日益渐增的非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例如心脏病、癌症(肿瘤)、慢性呼吸疾病和糖尿病等。 

从企业规模和发展的角度,欧洲的医疗健康行业可分为三大部分:医药巨头、中等规模企业和高成长性的生物技术企业。在位列顶层的巨头公司有瑞士的诺华制药和罗氏制药、丹麦的诺和诺德、法国的赛诺菲制药,以及英国的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和德国的拜耳医药等;而更多相对中小的欧洲区域性高成长性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如法国和德国)所培育的生物技术公司仍在不断增加。 

从世界医药产业的发展路径和轨迹来看,类似于全球经济中心的转移图,只不过医药是从欧洲到了美国,从美国开始向亚洲转移(包括正在发生中的及未来,而在国内则是从北上广扩展到苏杭成都,生产基地从沿海深入到了内陆。

链接:【演讲】脱虚向实,产业升级的投资机会 【PE/VC从这里看世界】——欧洲医疗行业的投资与趋势)。

1000年以来的全球“经济重心”移动路线图

image.png

(图片来源: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 

根据胡季强对康恩贝的战略考虑,其有两阶段的战略发展路径。1,在第一个阶段(短中期),集中资源推进康恩贝大品牌大品种工程,打造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启动科技创新发展驱动工程,重点做好现有产品创新药研发和重大产品二次,并加快布局生物药研发投资,为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及能力打下良好基础;2,在第二个阶段(中长期):注重内生内求的同时,结合药品产业链相关领域的并购整合,获得更多更好的创新和市场营销资源,进一步加大创新驱动发展的体系和能力建设,使公司业务发展逐步转型到以创新驱动主导,努力实现宏伟产业蓝图。 

在两阶段的战略发展路径上,以现代中药与植物药业务为核心,以特色化学药制剂业务为重要支撑,并积极布局发展生物药,将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双轮驱动,利用国内和国际先进的产品、技术、人才和管理资源,稳步推进业务国际化,努力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综合制药集团。

以公司的大品牌大品种工程举例,公司于2017年4月启动该项工程,用5年时间至少培育10个销售达到或超过10亿元的大品牌大品种。截至2017年底,已经有三个品种达到5亿级别(其中一个略低于5亿)。 

康恩贝主要十大品种

image.png

(图片来源:公司年报) 

以公司的中药材资源工程举例,则首先立足于浙产药材资源,保障大品牌大品种工程所用关键药材资源,同时在云南等地大力布局,实现“高品质药材+产业链精准扶贫+引导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三位一体发展目标。 

优秀的战略必须要有富有激励的体系和优秀的团队去执行,在这一方面康恩贝也做出了不少尝试。1,在集团公司、上市公司、二级公司等几个层面分别进行富有激励的创新体系的搭建,通过混改的方式可以实施不同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分红计划等;2,通过不同平台的共建,对团队进行管理和激励,并通过短期和中长期的培育,鼓励团队和子公司的共同成长;3,无论哪个层面和平台,都给予嫁接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客户资源和营销体系;4,通过并购整合和早期布局展开更多合作。 

四、品牌价值的机会 

中医中药,国之宝藏,品牌的价值不可替代。但斌对于茅台之热爱,时间是玫瑰还是灰烬,不多加讨论,但无论如何,茅台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比较这看看曾经流行网络的《但斌私募亏成翔!时间不是玫瑰是毒药》和当前茅台股份市值,各位会如何想?或许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链接:【深度】中国白酒文化的传奇与酒史【上】 【深度】中国白酒文化的传奇与酒史【下】)。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国人的思维有四个阶段,分别是有吃的就行的农业思维,能吃饱就可以的工业思维,要吃的好的产品思维,到现在的吃健康的品牌思维。品牌逐渐成为药品和健康食品的重要保证,消费者渴望得到的是“安全、生态、健康、营养”。

思维的演变

image.png

(图片来源:网络) 

在医药领域提到品牌,一下能想起的品牌有: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同仁堂、广誉远等,都是流传全国的知名品牌;而事实上,我们还有很多百年数百年的品牌在各地深得人心,比如武汉健民、杭州胡庆余堂等,很多很多。

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已经建立的品牌较之于其他产品具有更强的护城河。而药品更是相对具有专业性,在OTC领域的新产品和品牌开发是比较困难的一个事,优质的批文和优质的品牌绝对是稀缺资源。

随着消费升级、药品经营模式的变革,渠道在发生变革,品牌医药和品牌OTC相比普通OTC的优势更为明显。而且,品牌还可以溢价,还可以更为长久,品牌加成长的模式,大于简单的价值相加。 

品牌OTC的市场机会

image.png

(图片来源:广发证券医药组) 

除了对品牌价值的认知之外,中药企业还存在两个机会:1,旧有品牌(品种)的并购机会,包括如上面提到的有一些区域性百年品牌的并购整合机会;2,一些细分市场创新品种的品牌价值(比如中药配方颗粒);——即存量品牌和创新品牌的。

以中药配方颗粒举例,在疗效上,大多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无明显差异,疗效确切可靠;而在制备过程中,配方颗粒生产标准化、监管全面化,产品质量稳定,是中药现代化发展趋势。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的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饮片市场占比约为60%,而中国目前比例还很低。加之于这些创新品种还可以享受政策红利的待遇(如保留药品加成但不计入药占比)。 

在重新定义品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重新认知,在思维上有所演变,我们需要市场对其再认知和认可,我们还需要给与长期的维护和抓住结构演变过程中的机会。事实上,有很多品牌OTC的价值现在是被普遍低估的,如果我们有更好的重新定义和给与更多机会,未来的价值非常巨大。

结语 

中国制药行业的洗牌才开始。

在去年“E药经理人”组织的华为训练营里,很多医疗行业的企业家都参加了。为什么参加?因为有压力。压力在哪里?希望看到增长?增长在哪里?想学华为。但是在经历了一圈华为训练营之后,不少人发现,似乎也没学到什么。

如果说华为办一个医药企业,那做得好或者不好,只可能跟任正非这个人有关。读得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学到,许多事必须当成自己切身的事,在医药市场政策与环境多变的今天,真正的巨人会产生,但未必是现在最大的那几家。在行业内能够汇聚人才、技术、产品、品牌等资源优势,并且不断创新同时又能适应严格监管、规范经营的企业,未来几年通过内生增长和购并整合获得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巨大。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正进入崭新时代,技术与创新的价值将越来越凸显,市场与消费的演变已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设定战略和实现品牌价值的路径上我们希望企业家和投资者们都能专注这12个字的机会——“智能商业,精准医疗,品牌价值”,这里会有巨大的新机遇和新的挑战并存。

王阳明说:“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知行合一,一步一个脚印吧。我看好康恩贝,你有什么意见/建议,欢迎探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