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军品定价与采购机制改革

自建国以来,我国军品定价机制可大致分为无偿调拨、实际成本加成、计划成本加成、多种定价方式并存、目标价格管理机制大力推行 5 个阶段。

作者:中信建投军工团队

image.png

一、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历程与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国军品定价机制可大致分为无偿调拨、实际成本加成、计划成本加成、多种定价方式并存、目标价格管理机制大力推行 5 个阶段。“成本加成”始终是大型武器装备整机/总体类产品的主要定价方式,但该“成本”的含义一直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实际成本”,到军方审价的“计划成本”,目前演变为军方论证的“装备购置目标价格”,“加成”在原来固定比例加成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激励约束利润,对军工企业降低成本予以激励。 

image.png

目前,军品采购与定价模式已呈现以下变化:

1、军品定价模式早已由“成本加成”单一模式演变为“成本加成”、“招投标”、“询价”等多种模式,但大型武器装备整机/总体类产品及其“单一来源采购”的上游产品以“成本加成”为主;

2、军方大力推动竞争性装备采购,尽可能避免单一来源,鼓励军工企业互相竞争来降低装备价格;

3、自 2013 年年底起,“装备购置目标价格管理”贯穿于整个装备研制生产过程,该定价方式未来将占据主流,武器装备的利润不再是成本的 5%,而是目标价格的 5%,且存在额外的激励和约束。 

1.1 第一阶段:无偿调拨阶段(1949-1953)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1953 年,我军装备实行以计划供给为主要特点的计划供给制度,军工企业按照国家的指令组织生产,所需费用和原材料由国家直接调拨,产品不计算成本和价格,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无偿给军队使用。这一阶段装备科研生产实行供给制,不计成本和利润,因此不存在价格问题。 

1.2 第二阶段:实际成本加成阶段(1953-1956)

从 1953 年至 1956 年,我军装备实行实报实销的经济核算制度。1953 年,军工企业开始实行经济核算,执行“低利无税”政策,生产的装备由军队验收,结算付款。

这一阶段装备科研生产实行实际成本加 5%利润的定价方法,即:装备价格=实际成本×(1+5%),同时实行一年一定价由供需双方协商后报主管部门批准。

1.3 第三阶段:计划成本加成阶段(1956-1978) 

从 1956 年至 1978 年,我军装备实行计划成本加 5%利润的定价方法,即装备价格=计划成本×(1+5%)。成本计算上有了改变,而加成利润率没有改变。装备价格需要每年审价一次。由于各军工企业生产成本存在着差异,这种定价方式容易存在同型不同价、一厂一价的弊端。

1962 年,将价格一年一定变为一定三年不变,同一型号产品实行统一价格,当多个装备承制单位生产同一类型产品时,计划成本根据正常生产的平均成本制定,统一价格。

1966 年,军工生产任务急剧增加,军品成本大幅度下降,国防工业部门普遍出现超计划利润(超过 5%)的情况,为节约国防费用开支,取消了三年不变价格,恢复按计划成本加 5%利润每年定价一次的办法。 

1.4 第四阶段:多种定价方式并存(1978-201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军品市场的完善与发展,装备价格管理发生一系列变化:逐步建立了系统化的价格管理机构;逐步下放定价权限,形成了多层次的定价机制;逐步改革了单一定价形式,形成了多种价格管理形式并存的局面。

1978 至 1984 年间,国家物价局、国防科工委和有关部门曾多次提出对军品价格管理进行改革的建议。主要内容有:(1)利润率应由 5%提高到 15%至 20%,产品价格稳定五年不变,在这期间,企业可放手降低成本,五年后按已降低的实际成本加 15%利润作为定价基础;(2)制定统一出厂价格;(3)实行按订货批量定价;(4)零备件利润率高于整机利润率 30%;(5)协作配套产品利润率高于整机利润率 5%。但最终因为各方面难于形成统一意见,历时七年的军品价格改革再也无法进行下去。

1996 年,为规范军品的定价行为,国家计委、财政部、总参、国防科工委在 1996 年颁布出台了《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将装备价格调整为定价成本加 5%利润的定价模式,即单位价格=定价成本×(1+5%),其中定价成本的主要依据是军品生产的计划成本。装备价格制定之后,原则上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调整。

1999 年,作为配套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于 1999 年 3 月、8 月、11 月先后发布了三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军品价格审查程序》、《军品价格测算程序》和《军事代表对承制单位型号研制费使用监督程序》,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军品价格管理制度体系。

2002 年 10 月 30 日,中央军委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采购条例》,提出了五种采购方式。

2003 年,总装备部发布了《装备采购方式与程序管理规定》,明确了“公开招标采购、邀请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询价采购”多种采购方式。

2009 年,总装备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竞争性装备采购工作的意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装备发展要求,加快建立完善以竞争为核心的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装备质量和采购效益,促进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2014 年 7 月 26 日,总装备部发布《竞争性装备采购管理规定》,规定了对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评审确认等竞争性采购方式的实施方法。 

1.5 第五阶段:大力推行装备购置目标价格管理机制(2014-) 

2011 年 4 月 15 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总装备部日前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军品价格工作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快军品价格从“事后定价”到“事前控制”、从“单一定价模式”到“多种定价模式”、从“个别成本计价”到“社会平均成本计价”的转变,确保军品价格工作改革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军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适应武器装备多种采购方式的定价模式、完善规范的价格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完备的装备价格工作管理体制、构建互联共享的价格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路子。

2013 年 9 月 13 日,总装综合计划部发布《装备购置目标价格论证、过程成本监控和激励约束定价工作指南》,深化推进装备价格工作改革。

2014 年以来,新立项的型号研制项目已同步论证了装备购置目标价格,未来,按照装备购置目标价格采购的将逐步占据主流位置。

截至目前,我国军品采购与定价机制已与美国具有较多相似之处。美国装备采购采用了“固定价格合同”、“成本补偿合同”两种模式,且大量采用分阶段竞争的形式,其中“成本补偿合同”类似于我国的成本加成定价机制,而“固定价格合同”即我军目前推行的装备目标价格管理机制。 

image.png

二、军品采购方式及其定价模式分析 

2003 年,总装备部发布的《装备采购方式与程序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公开招标采购、邀请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询价采购”五种采购方式,共涉及到三种定价模式。 

image.png

2.1“单一来源采购”与“竞争性谈判”定价由成本加成向目标价格管理转变 

2013 年之前,“单一来源采购”与“竞争性谈判”均采用定价成本加成”的方式,定价成本由军方进行审价。

2013 年 9 月《装备购置目标价格论证、过程成本监控和激励约束定价工作指南》发布,之后立项的型号研制生产项目,无论是“单一来源采购”还是“竞争研制”,均由军方论证目标价格,批产后按照“定价成本+5%×目标价格+激励约束利润”来定价采购。

武器装备整机/总体的目标价格由军方论证,分系统的目标价格则由整机/总体单位分解,无论下游整机还是上游分系统,“单一来源采购”与“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最终仍然需要军方审价来确定定价成本。  

2.1.1 “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的条件和采购流程 

1、单一来源采购是指只能从一家承制单位采购装备的采购方式。

符合以下三种情形可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

1)只能从唯一装备承制单位采购的;

2)在紧急情况下不能从其他装备承制单位采购的;

3)为保证原有采购项目的一致性或者服务配套要求,必须继续从原装备承制单位采购的。

目前,军方鼓励竞争,尽量避免单一来源采购。若必须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的,则在该装备的下一层级如分系统、单机等进行竞争性采购,装备采购业务部门对此进行督促。 

image.png

2、竞争性谈判采购是指通过与不少于两家承制单位进行谈判,择优确定承制单位并与之签订合同的装备采购方式。

采购金额达到 300 万元以上、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装备采购项目,可以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 

1)招标后没有承制单位投标或者没有合格标的的;

2)采用招标方式所需时间无法满足需要的; 

3)因技术复杂或者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或者具体要求的; 

4)不能事先计算出价格总额的。 

image.png

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实施装备采购时,在谈判前,价格审核组应当对被邀请的装备承制单位报价进行审核,提出价格谈判预案;谈判结束后,其价格方案应当报总部分管有关装备的部门、军兵种装备部审定。 

2.1.2“定价成本加成”模式与“目标价格管理”模式 

1、传统定价成本加成模式

定价公式:购置价格=军品定价成本×(1+5%)

军品定价成本是指指定军品价格时所依据的计划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两个部分。其中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燃料动力费、直接工资及福利费、专项费用和制造费用等部分,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image.png

传统“定价成本加成”模式的弊端:

1)成本越高利润越高,企业没有动力去降成本,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2)产品利润率均为 5%的定价模式单一,不能完全体现军工产品科技含量,军品的利润是定价成本的 5%,实际利润率应是 5%/105%=4.76%,目前社会平均利润率已远高于此,军品的利润率水平偏低; 

3)成本核算不完善,存在软件费未能合理计入军品定价成本、跟产服务费标准不明确等问题; 

4)三年一调价,CPI 上涨再次侵蚀企业利润。

2、“目标价格管理”模式 

定价公式:购置价格 = 定价成本+5%×目标价格+激励约束利润 

目标价格管理主要流程如下,该流程体现了军品价格从“事后定价”到“事前控制”的总体要求。 

image.png

1、购置目标价格论证 

购置目标价格论证是武器装备立项综合论证的内容之一,是指在立项综合论证阶段,论证、审批装备研制限价设计指标的过程。主要包括购置目标价格方案论证、方案评审与报批等工作。

1)军兵种装备部和总部分管有关装备的部门在组织开展装备立项综合论证时,组织装备论证机构同步开展购置目标价格论证工作;

2)装备论证机构根据装备建设规划计划安排,统筹考虑装备战技指标、初步总体技术方案、经费可承受性等因素,综合采用参数法(主要采用 PRICE 成本估算软件)、类比法、工程法论证提出购置目标价格方案,形成《购置目标价格论证报告》; 

3)各单位的价格主管部门组织《购置目标价格论证报告》评审,论证报告随立项综合论证报告一并报批。

2、过程成本监控

过程成本监控是指为实现购置目标价格指标,在装备研制过程中开展的合同约定和成本监督、评估、控制等活动。主要包括购置目标价格合同约定、指标分解、研制过程成本监督、节点考核评估、超标处理及购置目标价格指标调整等工作。

1)在订立研制合同时,将批复的购置目标价格作为装备研制限价设计指标在研制合同(协议)中予以明确,并约定承研承制单位在成本管控、定期报告、激励约束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2)在方案阶段开始时,组织军代表机构,督促总体技术责任单位,按照合同约定的购置目标价格,提出主要分系统和配套设备的目标价格指标,经审查或评审后,形成购置目标价格分解指标体系,并在分承包研制合同中明确;

3)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组织军代表机构,督促各承研承制单位按照购置目标价格分解指标,制定并落实成本控制实施方案和限价设计准则,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控制责任制和项目型号经济师系统;

4)在方案设计转阶段前,组织价格审核机构或装备论证机构,采用参数法、工程法、成本审核法等方法,开展设计方案专项成本评估,综合考虑战技指标要求、技术状态等变化因素,提出购置目标价格调整建议。调整后的购置目标价格指标体系在工程研制阶段合同或补充协议中明确,并纳入研制总要求;

5)在工程研制过程中,监督承研承制单位制定并落实成本控制实施方案,跟踪装备过程成本变化,并提出处理建议;

6)在工程转阶段节点前,对承研承制单位提交的《装备过程成本分析报告》进行审查,对超指标 7%(含)以上的项目不得转阶段,应督促承研承制单位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经考核,满足指标要求后转阶段;对超指标 7%以内的项目将成本控制作为遗留问题转入下阶段研制; 

7)在设计定型阶段,对承研承制单位提交的《装备价值工程分析报告》进行审查,将装备经济可承受性和购置目标价格实现情况作为战技指标考核,为装备定型提供依据。

3、激励约束定价

激励约束定价是按照购置目标价格实现情况,以差异定价利润形式,对装备成本控制进行激励与约束的装备定价模式。主要包括定价成本审核与评估、激励约束利润计算与分配、价格方案评审与报批等工作。

1)定价成本审核与评估:各单位的价格主管部门,在装备设计定型后,组织价格审核机构,按照现行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和相关法规、制度、程序,开展审价工作,协商确定装备定价成本。

2)激励约束利润计算:按照定价成本较目标价格节约(超支)情况,计算激励(约束)利润,一般情况下,承研承制单位承担节约(超支)部分的 70%,军方承担 30%。激励(约束)利润的上限为 5%目标价格,下限为-5%目标价格。 

3)激励约束利润分配:各单位的价格审核机构,在价格方案中应明确承研单位与承制单位的激励约束分配,一般情况下,对科研生产一体的单位,激励(约束)利润由该单位全部承担;科研生产分开的单位,激励(约束)利润由承研单位和承制单位平均分配。

4)拟制装备价格方案并报批:价格方案为定价成本、目标利润(5%目标价格)、激励(约束)利润三者之和,确定装备价格后,各单位的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现行审批程序,报批或报备价格方案。  

2.1.3“目标价格管理”模式带来的营业利润率变化 

1、对于科研生产一体的单位

利润 = 购置价格 - 定价成本 = 5%×目标价格+激励利润

利润率 = 利润/购置价格 = (5%×目标价格+激励利润)/ (定价成本+5%×目标价格+激励利润)

定价成本=0.9286×目标价格时,激励利润=5%×目标价格,已达到上限,营业利润达到最大值,即 10%×目标价格,此时,营业利润率=9.72%。

当定价成本进一步降低时,营业利润将不再提高,但营业利润率会进一步提高。 

image.png

2、对于科研生产分开的单位

利润 = 购置价格 - 定价成本 = 5%×目标价格+0.5×激励利润

利润率 = 利润/购置价格 = (5%×目标价格+0.5×激励利润)/ (定价成本+5%×目标价格+激励利润)

定价成本=0.9286×目标价格时,生产企业所得的激励利润=0.25%×目标价格,已达到上限,营业利润达到最大值,即 7.5%×目标价格,此时,营业利润率=7.29%。 

同样,当定价成本进一步降低时,营业利润将不再提高,但营业利润率会进一步提高。 

2.2“公开招标”与“邀请招标”采用竞标定价模式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均采用“竞标定价”方式,军方制定价格标底,不对投标企业进行审价。从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来看,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一般用于采购较为成熟的产品。 

image.png2.2.1 公开招标的条件与程序 

公开招标采购是指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发布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承制单位投标,依据确定的标准和方法从所有投标中择优评选出中标承制单位,并与之签订合同的装备采购方式。

采购金额达到 300 万元以上、通用性强、不需要保密的装备采购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 

image.png2.2.2 邀请招标的条件与程序 

邀请招标采购是根据承制单位的资格条件,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不少于两家承制单位向其发出投标邀请书,由被邀请的承制单位投标竞争,从中择优评选出中标承制单位,并与之签订合同的装备采购方式。

采购金额达到 300 万元以上、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装备采购项目,可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采购: 

1)涉及国家和军队安全、有保密要求不适宜公开招标采购; 

2)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所需时间无法满足需要的; 

3)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费用占装备采购项目总价值的比例过大的。

实施程序与公开招标相同。 

2.3“询价采购”采用询价定价模式 

询价采购是指向有关承制单位发出询价单让其报价,在报价基础上进行比较并确定最优装备承制单位的采购方式。军方不得同某一供应商或承包商就其报价进行谈判,采购合同一般授予符合采购实体需求的最低报价的供应商或承包商。

采购金额在 300 万元以下、不需要保密,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装备采购项目,可以采用询价采购方式采购:

1)通用性强,规格、标准统一,货源充足的; 

2)价格变化幅度较小的。 

image.png

三、军品采购与定价机制改革对武器装备产业链利润空间的影响 

武器装备产业链大致可分为整机、分系统、单机/部件、元器件/原材料四层,每层的主要采购方式和定价机制有所差别,军品采购与定价机制改革对处于军工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影响也是不同的。 

image.png

3.1 整机/总体:定价机制改革叠加股权激励,营业利润率有望获得提升 

武器装备整机/总体类产品过去主要采用“定价成本加成”方式定价,营业利润率为 5%左右,但考虑该成本基于计划成本制定,且三年一调价,整机/总体厂商的营业利润率可能会高于或低于 5%,但基本在 5%左右;自 2013 年底之后,新立项的型号研制项目开始采用“目标价格管理”方式定价。理论上,采用“目标价格管理方式”后,整机/总体类企业有望具备更大的利润空间。

军工央企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将促进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进而提升营业利润率。2017 年 7 月,中航工业印发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长期激励暂行办法》,对于上市公司,大力推进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促进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提高股东回报率,预计其他军工集团将陆续发布员工激励方案。 

典型的整机/总体类上市公司包括中直股份、中航飞机、中国卫星、中航黑豹(沈飞集团)、内蒙一机等,一般该类企业不仅生产整机,还会生产一些分系统、零部件等,另外,企业军品类产品存在转为民用或出口的情况,该情况则不受军品定价机制约束。当前,整机/总体类企业营业利润率在 5%左右,上下浮动基本上在 4%以内,且历年基本稳定。 

image.png

定价机制改革为营业利润率的提升提供了制度基础,实施股权激励将激发员工提升企业利润的积极性,整机/总体类企业有望突破 5%的营业利润率中枢。我们预计股权激励见效快,定价机制改革的影响相对较缓。

1)股权激励将直接促进企业提升效率,短期内有望看到效果。

目前,军工央企大多数没有股权激励措施,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不足,军工央企效率提升空间仍然较大。实施股权激励后,员工利益将更大程度上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整机类公司企业业绩有望在短期内看到效果。

目前军工整机类上市公司尚未实施股权激励,以产业链上游的中航光电、中航机电为例:中航光电在 2016年 10 月实施了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期),授予对象为公司董事、高管和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管理人员,共265人602.5万股;中航机电的高管和员工在2015年11月成立了员工持股平台“机电振兴 1 号”参与了公司的定向增发,涉及 175 人共计 1.52 亿元。中航光电和中航机电在 2016 年均取得了较好业绩,其中中航光电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3.91%,归母净利同比增长 29.10%,中航机电 2016 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9%,归母净利同比增长 12.28%,归母净利增幅显著高于营收增幅。

2)定价机制改革影响深远,但该影响的显现尚需时日

目标价格管理机制作用于装备批产的时间应在 2019 年之后。《装备购置目标价格论证、过程成本监控和激励约束定价工作指南》是 2013 年 9 月发布的,之后立项的型号项目采用目标价格管理定价机制,之前的项目仍然采用定价成本加成的定价机制。武器装备型号从开始研制到定型一般需要 5 年左右的时间,2014 年立项的型号研制项目 2019 年转入批产阶段。也就是说,2019 年之后,新的军品定价机制才有望对军工企业营业利润率产生影响。

采用新机制定价的军品占比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2013 年 9 月之前立项研制的装备仍然采用老的定价机制,部分武器装备批生产周期可长达 10 年以上。军工企业所有产品中,采用新定价机制的军品占比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综上,未来在定价机制改革和股权激励双重刺激下,整机/总体类企业营业利润率有望提升;另外,具备武器装备整机/总体研制生产资格的民参军企业在与军工央企竞争中有望依靠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获取一定优势。 

3.2 分系统/大部件:竞争将加剧,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企业将受益 

分系统/大部件类产品之前主要采用“定价成本加成”方式定价,理论上营业利润率为 5%左右;采用“目标价格管理”方式定价后,整机/总体类企业会根据军方制定的目标价格分解各分系统的目标价格,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对分系统/大部件企业的影响与对整机类企业的影响类似。

典型的分系统/大部件类上市公司包括中航电子、中航机电、航发动力等,一般该类企业不仅进行分系统的集成开发,还会生产一些设备级、元器件级产品等,该类企业营业利润率目前在 6%左右,盈利能力略高于整机/总体类企业。 

image.png

军工产业链上游企业的营业利润率普遍高于整机/总体类下游企业,这主要是由于上游产品在不同型号之间的共用性强,有些还是军民两用,批量生产时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强,实际成本低于定价成本的可能性较大;而下游产品的专用性较强,一般都是多型号小批量生产,规模效应难以显现。

整机/总体类企业为提升利润会将成本压力向上游传递,分系统/大部件类企业压力较大。在军工产业链中,整机/总体类企业具有更大话语权,上游企业话语权较弱,尤其是随着军品竞争性采购的大力推行,分系统级产品有望打破原有的固定配套关系,出现跨军工集团配套的情况,上游竞争压力加大。具有技术优势和较高成本控制能力的分系统/大部件类企业有望获得更多订单,进而受益。 

3.3 单机/部件:以小规模民参军企业为主,营收扩张伴随利润率下降 

单机或部件产品中有相当部分由生产分系统/大部件的企业承担了,但也有部分单机或部件是外协外购的,例如,航天航空相关产品的电子类分系统一般会从中国电科集团下属研究所购买一些微波组件等。另外,有相当数量的民参军企业参与军品的单机或部件研制生产配套。 

典型的单机/部件类上市公司包括景嘉微、新研股份(明日宇航)、红相电力(星波通信)等,该类企业依靠独到的技术优势占据了一定市场,但其产品一般在武器装备中价值占比较低,该类企业营业收入规模一般不太大,销售定价模式往往采用项目定制、招投标等方式,不需要军方进行审价,可以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该类民参军企业营业利润率目前基本上在 20%以上,盈利能力强。 

image.png

当前,民参军企业所研制的单机或部件的价格在整机中占比很低,因此,整机类企业或分系统类企业并不会太计较该部分的成本,但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民参军企业所生产产品占比一旦提升至一定程度,则将伴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和下游企业对民参军企业产品价格敏感程度的提升,其营业利润率将会出现一定程度下降。 

3.4 原材料/元器件:市场化程度已较高,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影响较小 

原材料/元器件类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上游,其军民两用性最强,且市场化程度也最高。该类产品的采购一般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等方式。典型原材料/元器件类上市公司包括中航光电、航天电器、光威复材等,该类企业营业利润率目前基本上在 15%左右。 

image.png

原材料/元器件类企业本身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对该类企业的盈利能力预计影响很小。 

3.5 投资机会分析:整机类央企、有技术成本优势的民企和上游央企将受益 

军品定价机制改革与竞争性装备采购的推行对军工产业链影响及投资建议如下:

1、当前,军工产业链营业利润率从高到低排序如下:单机/部件(民参军,20%+)> 元器件/原材料(15%)>分系统/大部件(6%) > 整机/总体(5%);

2、目前,整机/总体类企业营业利润率最低,随着装备目标价格管理机制的实施和未来股权激励的推行,整机/总体类军工央企营业利润率有望获得提升,股权激励将直接促进企业提升效率,短期内有望看到效果,定价机制改革影响深远,但该影响的显现尚需时日;

3、目标价格管理机制的推行将加大军工产业链上游企业的成本控制压力,加上军方不断强化竞争性装备采购,我们预计,分系统/大部件类企业的压力较大,分系统级产品有望更多的出现跨军工集团采购的情况,具有技术优势和较高成本控制能力的分系统/大部件类企业有望获取更多订单,进而受益;

4、单机/部件类民参军企业目前营业利润率最高,但其产品价格在武器整机/总体中占比较低,当前还不是降低武器装备成本的关键,一旦该类企业产品在武器装备整体价值中占比大幅度提升,其营业利润率将存在下降可能;

5、原材料/元器件类企业本身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对该类企业的盈利能力预计影响很小。 

重点推荐有望受益于军品定价机制改革的以下三类上市公司:

1)营业利润率存在提升空间的整机/总体类企业:中直股份、中航飞机、内蒙一机;

2)受益于竞争性装备采购、积极向产业链下游拓展的民参军企业:航新科技、天银机电;

3)具有技术优势和较高成本控制能力的上游企业:国睿科技、中国动力、航天电子。 

image.png

四、风险分析 

1、军品定价机制改革推进速度低于预期;

2、军工央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推进低于预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