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山里的思考:关于农村的命运与未来

“归乡”是一个家国情怀极浓,而且努力践行的铮铮汉子。他的家乡在西南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聚集

格隆序:这篇序可能有点长,但真的是有感而发。

“归乡”是一个家国情怀极浓,而且努力践行的铮铮汉子。他的家乡在西南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在上学前,他甚至听不懂汉语。就靠一股拼劲,最后考到了北京读大学,毕业后竟然还在中国最大互联网媒体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他曾是格隆汇的主编,格隆汇那么多优质原创文章,全是经他的手一篇一篇整理出来的。有一天,他说要回家乡。我问为什么,他说想回去为家乡做点事。我沉默良久,同意了:因为我知道拦不住,他的内心从来没放下过那片土地。他说过很多次,说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太苦了,太穷了,他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他说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路径:通过互联网,把农民辛辛苦苦种的优质水果卖出去。

几乎没有人理解他这种放弃大城市高薪,却跑回穷山沟里做电商的想法。但我理解:他根本不是为了挣钱,而是用自己见过的世面和知识,帮山里的乡亲们一把。这让格隆想起在藏区的好友卓嘎央宗:她也在北京读了四年大学,并去印度留学三年,之后毅然决然回到了藏东左贡那个连像样的医疗卫生所都没有一间的家乡教书:她说想让家乡的孩子,通过她的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卓嘎央宗是这样的人,“归乡”也是。格隆在此呼吁,格隆汇的会员朋友添加归乡的个人微信:maosu8690,从他那里买点大山里农民种植的无任何污染的优质水果(樱桃、芒果、石榴、板栗、杨梅),向家乡致敬,向中国这块土地上辛勤耕种的农民致敬。

是为序!

我离开深圳,回到四川攀枝花农村已经半年多了。

去年刚回到家的时候,黄灯博士的一篇文章《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刷爆朋友圈,接着“上海女白领逃离江西农村年夜饭”闹剧刷屏,接踵而来的大批《春节返乡日记》把农村问题又扒了一遍,最后得出的结论惊人的一致:农村在衰落,乡村在消亡,故乡已然回不去了。

涉及到农村问题,很多已经离开故乡多年的人,总是习惯用这种痛心疾首的方式来诉说关于对农村的看法。只是,农村问题真的有这么严重吗?农村除了衰落,难道没有一些变化让他们改变看法嚒?或者说,除了唱衰,就不能为“衰落”的农村做点什么嚒?

回到老家的这段时间,虽然也对网上这些文章提到的农村问题有切身的一些体会,毕竟大环境如此,即使地处偏远的西南小山村,一样没能逃脱这种趋势:人口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里多留守老人和孩子、乡村教育凋零等等。

但是,一些积极的细微变化也正在农村发生,虽然还像星火,未曾燎原,但是正是这些点滴的变化让我对农村的未来不那么绝望,这些变化也让想在农村做点事变得更加可能。

这篇文章以感性认知为主,没有详细的数据作为分析,多数是我在老家攀枝花的农村以及我现在所奔波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周边的农村见闻为蓝本,所以认知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不足之处,请大家包涵。

Clipboard Image.png秋收后的美丽家乡

Clipboard Image.png我们村子在金沙江畔的大山上,隔江对望会理县,再往下是云南省

农村衰落: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

那落笔,我就从我的老家开始说起吧。

我的老家隶属于攀枝花市的一个彝族聚居村落,这里离云南省边界线大概20公里,到云南甚至比下攀枝花还方便,这里隔着金沙江和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相望。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经过的一个驿站。

全村300户左右人家,2000多口人,90%都是彝族。

之前村里有个乡镇水泥厂,100多员工消化了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的绝大多数,其他劳动力通过打石头、烧石灰也基本消化,所以,在08年以前,村子里面的劳动力很少大规模外出打工,随着08年前后淘汰落后产能,这个水泥厂倒闭,烧石灰等活动被取缔后,村子里面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增多。这些外出务工者,多数从事的职业都是临时性的,比如:保安、服务员、电子厂流水线工人等等。

现在走在村子里,碰上的人多数是40岁以上的。40岁以下的壮年劳动力在村子里的比例已经不到20%。

前几年,村里搞开发,村里最肥沃的土地,被流转成了葡萄基地。每年每亩5/600元的价格,很低廉。虽然不少村民不愿意,但是胳膊拗不过大腿,大家先后都签了合同——在资本和商品大潮对农村的侵蚀中,缺乏保护的农民唯有顺从与接受,这是悲哀的现实。

这是我回家后不久正好遇上雪天,在葡萄基地拍摄的。

Clipboard Image.png

约占整个村子可供种植土地一半的土地被流转之后,不少人家只剩一些贫瘠的坡地、或者是新开的生地了,除了一部分村民承包下葡萄园的工作之外(大概20多个人),其他不少村民已经没有什么地可以耕作了。

生活还要继续,老人留在家里打理剩下的田地,孩子外出打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另外,村里人口缩减得很厉害。我们因为是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都可以生二胎,和我同龄(85)的人,在2008年前后迎来结婚潮,生育完一胎之后,在2014、2015年可以生育二胎,不过我认识的朋友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也没有打算要第二个,同样是因为养不起。

人口缩减的最明显证据是上学适龄儿童锐减。当初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小总共有100多孩子,在96/97年的高峰期甚至有200多个孩子,而现在,总共不到40人。所以,乡村小学的投入各方面都成了问题。

这个问题在别的地方一样突出,有些地方村子小一点的,几乎没有办法招到学生,学校被废弃在所难免。

我在大凉山州会理去看石榴的时候,路过会理县凤营乡三道坪村的时候,看到一个已经被废弃已久的小学,门口已经长满青草,看着已经破损的教学楼,可以看出这里曾经规模还不算小,不少村民的文化启蒙应该都是在这个已经遗弃的学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