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西北有没有前途?以河源为例

区域经济往往存在一个联动效应,就是相邻城市之间的共振现象,表现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作者:孙不熟

来源:城市战争

编者注:2018年7月30日,孙不熟受邀参与2018河源国家高新区发展高峰论坛,演讲主题为《大湾区时代的河源机遇》。会上,孙不熟还受聘为河源国家高新区园区顾问专家。现将讲演整理成文,部分段落有删节与改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与企业。

拉宽珠三角,做大“共振区”。

我是第一次来到河源,来到咱们高新区,这两天我有两个发现,一是几乎所有的产业,以及过来挂职的领导干部,都是从深圳来的。二是今天所有的与会专家,除了我,也都是从深圳过来的,这说明河源(高新区)的确是深圳下的蛋,有“小深圳”的面貌与底色,充满着活力与干劲。

于是我就有两个感慨,一个是深圳对广东是有贡献的,过去很多人讲,深圳作为一个计划单列市,不怎么给广东省纳税,对省里面的贡献不大,现在我认为这是错的,深圳对全省的贡献主要不体现在纳税,而体现为“输血”,比如河源、汕尾都享受到深圳很好的产业援助。

第二个感慨是省城在这里的存在感比较弱,我们知道广州在省外是一个响当当的一线城市,但在省内,却又是一个“弱省会城市”,这个“弱”不是实力之弱,而是姿态之弱,体现为不争夺、不抽血。想像一下,如果广州像内陆一些强省会一样,那省城之外,可能寸草不生。所以广州之“弱”,某种程度上也是广东之福。

当然,我还要说一句公道话,说省城在这里全无存在感,也是错的,省城对粤东西北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转移支付,体现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有一种说法是,省厅每花一块钱,里面有7毛是广州出的,实际上说明省城大哥的担子不小,对待小兄弟很厚道。有广深两位有能力、有担当的大哥,粤东西北的发展就有了靠山。

我们还是说回河源,河源位于广东省东部,距离广州、深圳不到200公里,但经济发展水平与珠三角有云泥之别,GDP总量至今不到1000亿,人均GDP甚至不如很多中西部同类城市……我在想,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先说一件小事,我昨天是坐着绿皮火车过来的,从广州东站到河源站,吭哧吭哧近三个小时,我感到非常惊讶,作为第一经济大省,从省城到下面的地级市(不仅是河源),一直到今天居然还需要乘坐绿皮车(规划中的京九高铁广河段仍在建设)。我老家是湖北一个县城,大约10年前到省城就通了城际动车,可见粤东西北在基础设施上的短板。

这里面想必存在很多客观原因,但有一个肯定不容忽视,那就是广东在财政支出上的左支右绌。众所周知,广东是第一纳税大户,但在人均财政支出方面,却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20名开外,如果不计算深圳,名次还要下滑六七名,有人大代表曾呼吁“让广东的人均财政支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我不知道这个原因对全省的铁路建设会有多大影响,但对城际铁路的影响想必不小,因为城际铁路不是铁道部投资,而主要靠省市财政支持。

所以,我猜想,河源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因为没上车啊,这个“上车”在含义上是双关的,既指没有与珠三角实现基础设施的联通,也指它没有与珠三角的发展实现联动。image.png

7月30日,2018河源国家高新区发展高峰论坛举办,河源市委常委、副市长、河源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卫,河源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锋出席。广东省政府参事、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达志,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城市战争创始人孙不熟,受聘为河源国家高新区园区顾问专家。(图片来自河源国家高新区)

区域经济往往存在一个联动效应,就是相邻城市之间的共振现象,表现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广东省为例,珠三角9市基本上被绑在一架战车上,或者说成为一个“共振区”,各自发展的步调一致、节奏相通,但9市之外的粤东西北区域,就与这架战车完全区隔开来了。

河源就是一个典型,因为没有“上车”,河源就和珠三角没有联动起来,珠三角的节奏就和你没有关系,珠三角的水满了,也流不到你那里去。

所以,对河源,以及广大的粤东西北城市来说,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赶紧上车,上珠三角这辆超级跑车,与之成为一个“共振区”。

如果要达成这个目标,我认为河源可以做这样几个事情:

第一还是基础设施的连接,特别是要通过城际轨道与珠三角打成一片,成为一个板块,与之实现共振。对广东省来说,也亟待把珠三角这个无敌舰队继续做大,绑定更多的小船,才能继续做大蛋糕。

在高铁与互联网的时代,城市的空间尺度大幅度提升,珠三角何必仍局限于传统的9+2呢?完全有条件扩容。更何况,国家现在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而不是“珠三角大湾区”,这说明,未来的“共振区”肯定会比现在更大,这就是粤东西北的机会。

第二是人口。人口争夺战的重要性河迫切性相信不用多讲,现在广州深圳都把姿态放低,河源还有什么好说的?如果争取不到学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民工也可以啊。先有人口,再有人才,人口都没有,人才就是无本之木。河源如果能把深圳东莞惠州的农民工吸引过去,也是非常的可观,千万不要低估了蓝领工人,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比白领还挣得多。

第三是强心。城市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区,才能构建起整个城市的凝聚力,提升商业活力,减少人口外流的压力。目前河源全市的人口是370万,但中心城区只有大约50万的人口,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年轻人都讲究生活品质,中心城区如果太差,连星巴克和电影院都可能撑不起来,这样的城市如何吸引人才?

第四是合作。河源与深圳是对口帮扶关系,但老实说,强扭的瓜不甜,长远来看,还是需要变帮扶为合作。这方面,河源可以积极主动,多想一想可以为深圳做什么,如果能帮深圳分忧,那深圳自然不会亏待河源。比如深圳现在最大的痛点是土地资源紧缺,全市严控30%的产业用地红线,河源能不能腾挪一些产业用地指标给深圳?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深圳把产业转移到河源的动力会更大。

第五是制度。同样是户籍新政,西安可以做到当场办理,而其他城市做不到,这就是西安的制度红利,通过这项红利,西安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十分出彩。河源既无独特的行政地位,也无沿江靠海的地理优势,唯一能自己掌控的就是精简行政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比如广州注册公司要注册地址,河源能不能不要?深圳落户要几个月,河源能不能当天办理?可以说,一个城市越落后,就越需要制度改革这项红利。

当然,以上讲的都是河源,不一定能完全代表粤东西北,但我相信情况都是相似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粤东西北要发展,靠独立自主、自立门户肯定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全面对接珠三角,义无反顾地登上珠三角这艘航空母舰,与之达成共振效应,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舞台上,在高铁与互联网的支撑下,我相信珠三角这艘航空母舰的体量还可以更大,还可以带动更多的小船一起往前开。航母只要仍在变大,就是粤东西北的机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