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地方债:究竟是还不起,还是不想还?

实际上,我国地方债务的逾期率和坏账率很低,很大程度上是偿债期限的流动性风险,而非信用风险,且我国目前地方债务远远低于资产规模。虽然目前债务风险可防可控,但需未雨绸缪。

作者: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

前天晚上,云南、广西、安徽、宁波等地被财政部给通报了,原因是存在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的问题。

上周五,财政部新闻发布会称,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共计发行1.41万亿元,其中借新还旧债券已达到1341.56亿元。

借新还旧的意思就是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大,通过发行新的债券筹资来偿还部分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

融资借债——没钱还债——借新还旧——违规举债,地方债的可怕不仅仅是这些,除了这些浮在水面上能够看到的,冰山下的那部分隐形债务还有多少?

今年5月,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在谈及地方债时称:中国的地方债大概有40万亿,但地方政府就没有一个想还债的,甚至许多地方连息都还不起。

Wind数据显示,2018年地方债到期规模为8389亿,2019年为1.31万亿,2020—2022年到期均在2万亿以上。而前两年的到期债务不到3000亿元。现在已经这么难了,未来该怎么办?

有人说,要化解地方债,要么靠借新还旧,要么靠发行货币稀释,真的行得通吗?

管清友

企投会资本运作学术委员

如是金融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发行货币稀释肯定行不通 

 成立地方性的资产管理公司是出路 

其实,从4万亿开始,地方债的问题就开始严重,虽然后来开始规范,但一些地方政府又利用PPP模式融资,说实话很多项目资本金都是通过加杠杆融资的,地方债的雪球也就越滚越大。

目前,真实的地方债数目肯定不会比财政部统计的少,因为还存在很多隐形债务。

过去几年,为了应对债务危机,我们做过几轮宽松货币政策,看似解决了一个经济问题,但实际上带来了一个社会问题。通过释放货币来稀释债务,势必造成巨大的资产泡沫,从而带来社会的分化和冲突。

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经历了几轮资产泡沫,现在肯定不能再用这个办法了。还得靠发展,但关键问题是我们现在正处在经济下行期,所以未来一年会是挺痛苦的一年,说到底应该加速国内的改革。image.png

改革又涉及具体领域,包括管制领域的放松、监管的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形式。否则在这一轮经济下行中,很多地方政府很难挺过去。

当前,面对地方债问题,一个办法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筹资,借新还旧,再融资还旧债,但这种方式也很难,涉及国有资产的处置问题。

最好的方式是成立地方性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坏账,即地方性AMC(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不上债的话,要么就出售国有资产,要么就出售国资的一些股权来冲销债务。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得加强管理,一旦它扩张太快又会成为一个问题。

谭浩俊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

专栏作家

 地方债的可怕在于 

 部分地方既无偿债责任心也无偿债能力  

有人将地方债的扩大比喻成滚雪球,我觉得用滚雪球形容地方债的形成,还不够恰当、不够全面。雪球会随着滚动时间延长、天气转暖逐步变小,最终全部融化成水。而地方债这颗雪球,从滚动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被赋予过化掉的成分。

所有的地方,所有有负债本领的人,想的都是如何把雪球滚得越大越好。在中央三令五申严格控制地方债的情况下,很多地方仍然不遗余力地在扩大地方债务,并从过去明债一条线变成明暗两条线。

明债是通过发行地方债形成,暗债则是通过PPP、棚户区改造等形成。尤其是被当作民生工程的棚户区改造,也让很多地方成为了负债的工具,背上了不少隐性债务。

事实上,如果不是财政部门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将已经或即将到期的债务置换到以后年度偿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出现债务风险了。特别是负债规模较大的城市,可能已经到了连利息也难以偿还的地步。image.png

负债并不可怕,关键是:有没有偿债的责任心、有没有偿债的能力。

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实力问题。如果有偿债的责任心,就可能会使地方债出现两种积极转变。一种是负债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借新还旧现象不再发生;另一种是积极偿还债务,避免债务不断扩大。有偿债能力,当然负债的后果就不会太严重。

可是,从多数地方的情况看,既没有偿债的责任心,也没有偿债的能力,而是脚踩西瓜皮,玩击鼓传花,地方债风险越来越大。中央如此重视地方债,不是地方债已经突破了警戒线,或者风险已经形成,而是地方政府没有偿债的责任心和能力。

至于如何还,依靠发行货币,让货币贬值,显然不可行。继续借新还旧是避免风险立即爆发的手段,前提是必须确保总量控制,规模不再扩大。

尤其是隐性债务,不能再有任何侥幸,必须将其从经济领域上升到政治高度,谁再搞隐性负债,就追究地方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只处理小鱼小虾解决不了问题,换个领导照样负债,照样用负债换政绩。

盘和林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防控地方债务秘诀 

 追责到人+打破金融部门兜底预期 

地方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地方政府出于GDP等政绩考虑而超过自己财力的过度投资所致,当然也有地方官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雄心等合理性,产生了巨大的投资需求,资金需求是地方财政远远无法满足的,于是只好谋求举债。

而恰好之前我国地方债务虽然有约束机制,但总体来说是“重举轻落”,对地方官员举债搞发展缺乏刚性约束;而银行体系往往偏好地方政府,在前两年流动性比较宽松时,地方政府与银行一拍即合,通过各种平台公司等渠道扩大地方债务,最终雪球越滚越大。

地方债务背后隐藏的风险在于,当超过地方政府承受范围时,出现债务违约,进而危及地方政权的正常运转及其职能行使的可能性,导致一些公共服务无法履行,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问题。若债务面积过大,不排除引发系统性风险。

不过,适度的地方债务不但没有风险,反而有助于地方政府的发展。未必需要发行货币稀释,最终通过通胀由百姓买单也无从谈起。

当然,如果地方债务过重最终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较大面积的地方债务风险,最终还是全民承受,不过这不一定是以通胀这种单一形式,地方债务拖累地方经济发展,出现经济滞胀远比通胀让百姓承受更多的民生痛苦。因此,必须严格防控地方债务引发风险。image.png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

首先,是强化地方预算管理,把地方债务显性化,并纳入到地方人大预算管理,进入法治化轨道。

其次,追责到地方官员,地方债务的最大驱动力无疑是地方官员出于政绩的目的,因此,必须将责任追究真正落到地方官员身上,避免“我请客百姓买单”的情况发生。

再次,必须打破兜底预期、打破刚性兑付,金融部门给地方债务放贷,不能是一件无风险之事。

实际上,我国地方债务的逾期率和坏账率很低,很大程度上是偿债期限的流动性风险,而非信用风险,且我国目前地方债务远远低于资产规模。虽然目前债务风险可防可控,但需未雨绸缪。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