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难逃巨头宿命?

对于任何一个成规模的大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如果面临一个长期亏损的业务和不确定何时盈利的项目,都是非常难以承受的,特别是由此产生的对主营业务的负面影响,是它不愿意承受的。

作者:栗浩洋

来源:虎嗅网(ID:huxiu_com)

树欲静而风不止,腾讯最近两个月始终在风口浪尖上。微信订阅号的改版,已经在朋友圈刷屏,围绕其是否开始做信息流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人说腾讯除了微视之外,终于要拿微信这个杀手锏正面挫一挫今日头条的锐气,看来头腾大战距离偃旗息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近两天又有自媒体发文细数腾讯的两难,业内都知道此人就是从腾讯离职的程苓峰(卢泓言),所以文章一出,留言区就看到了Pony马化腾的身影。从前段时间《腾讯没有梦想》开始,再到若干年前媒体一篇引爆腾讯负面评价的文章《狗日的腾讯》,从被抨击抄袭模仿,转向合作投资。

没想到,那时候万众反对腾讯的垄断与抄袭,现在腾讯拿出胸怀征服了大家,却被质疑没有激情和梦想。更可怕的是,有人直言这让腾讯陷入两难境地。那么事实上,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一、没落的大公司

任何公司都会被历史所淘汰,被技术所革命。科技公司的生命周期似乎比任何公司都来的更快,更早。Nokia、Yahoo、Cisco、Ericsson、Intel、Motorola……这些曾经闪亮的世界500强,正逐步消失在商业发展的浪潮中。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

一是传统业务的衰落

轰然倒下的Nokia、Yahoo和日子不好过的Cisco都是已经被市场浪潮验证过的。

Nokia这个曾经在手机市场占据半壁江山的科技公司,在功能机迈入智能机的新纪元里,不仅掉队,最可怕的是丧失了创新的原动力,不愿意改变最终被市场抛弃;Yahoo在几轮人事大变动后,决定在搜索引擎上利用Google的技术,帮助其在市场上股价大幅飙升,也让后者知名度大增,最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Yahoo创新上的失败,让Google跃上互联网的历史舞台。

芯片产业曾经的绝对大佬Intel。 PC时代在桌面芯片领域如日中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节节败退。Intel的传统业务随着科技进步,走向衰落是必然结果。Intel本来一直是苹果和高通首选的合作伙伴,却因为考虑到移动芯片市场的利润率低,拒绝合作。尽管后期Intel奋起发力,无奈市场格局已定。曾有统计数据显示,搭载Intel Atom芯片的设备仅获得了区区1%的市场份额,这位芯片巨头沦为一名尴尬的看客。

业绩报表更是糟糕的可怕,在2013年、2014年、2015年移动芯片业务分别亏损31亿美元和42亿美元、32亿美元。

二是缺乏生命力的新业务

哪怕已经贵为现在世界五大互联网的科技巨头,Google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至今都还在未能从社交领域撕下一块市场而悔恨,收购Moto的投资失利更是世人皆知,虽然握着Android系统,却没有像苹果一样深入人心的硬件支撑。另外一边,经历了“隐私门”股价暴跌的Facebook似乎正在经历一场焦灼的炙烤,已经是世界级的社交大佬,面临Snapchat的奇袭,也是毫无还手之力,同类型抄袭产品Poke从轰轰烈烈到如今默默无闻。

Cisco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早在2011年它就宣布战略转型之路,并向市场释放出专注数据中心业务,在传统硬件之外,寻找到软件、服务等领域的新增长极。立志从设备供应商转变为IT供应商,然而新业务却严重缺乏生命力。

2014年,其路由器、交换机两大发家产品占比仍然高达半数,而被寄予厚望的数据中心业务只占据6%的市场份额,无线通信只占据5%,服务占比保持了23%左右。

在转型的2015财年的年报显示,服务类收入占比保持23.2%,相比2014财年下降0.1%。具体到业务收入上,路由器、交换机等仍占据总收入近半。而数据中心业务只有32.2亿美元,仅占据总收入的6.55%,2014财年也仅占据5.60%。思科的创新转型,似乎尴尬与狼狈更多。

为什么大公司们纷纷失去了梦想?让自己陷入难题?那么我们试着探究什么是公司的梦想。笔者认为一则是大胆的创新。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东西创新、产品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态想象力、或者架构的创新。二则是进取的野心。不能墨守成规的偏安一隅,人要学会打破生活的舒适圈,公司同样需要打破利润的舒适圈,不断的延伸和扩展商业边界,要像亚马逊说的一样,战无边界。

以上,笔者称之为大公司的梦想。

纵观这些影响世界的大公司,似乎也没有比腾讯更伟大的梦想。 我们来讨论一下,大公司的追求梦想的创新之路上,科技巨头们做的怎么样?他们又会否陷入两难?

二、 同源性创新与协同性创新

笔者把科技巨头们立足于传统业务(产品)模块做的业务扩张定义为同源性或者协同性创新。比如Intel从做桌面芯片到做移动芯片,Amazon从卖书到卖鞋子、衣服等消费品,百度从搜索做地图,又或者腾讯从新闻门户到视频网站、浏览器、音乐播放器等……

你会发现,在同源性或协同性创新上,有些巨头很失败,有些巨头很成功。我们就横向对比一下BAT的视频网站以及国际巨头们的视频网站发展情况。

在中国视频网站的江湖里,YouKu从命名开始就一直瞄着美国的YouTube来对标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这个赛道领头羊。为了抢占这个赛道,百度打造了爱奇艺、腾讯上线了腾讯视频、网易搜狐新浪纷纷上线视频,还有乐视、酷6这样的行业搅局者。

但是结果呢,从门户网站内生性创新打造的视频网站,腾讯完胜新浪+网易+搜狐,乐视、酷6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市场最后留下了优爱腾,战争很惨烈,惨烈到优酷从第一滑落到现在的三家末位;爱奇艺在上市时都在亏损,并且破发;腾讯视频从最初的连内部都不看好,到现在成为腾讯近些年内容输出的主平台,以及主流视频网站。这些都证明了论创新与超越,腾讯从来没有落下。

在国际视频网站的江湖里,失败的不止百度和阿里巴巴,还有Facebook和Google。

Facebook在2017年发布的的业绩报告里,不断的提到视频,因为他们看到了视频在未来5G网络下的爆发前景,但是至今并没有一个视频网站亦或者产品,只有嵌入Instagram短视频和Watch Tab功能,显然在视频赛道上,没有拳头产品。

Google最初基于自己的流量入口尝试做了Google video,失败后不得不花大价钱收购YouTube,可是让人遗憾的是至今后者都未盈利,并且在该赛道上的竞争力也不如对手Netflix,版权产品和自制节目严重缺失。

腾讯为什么能做成其他大公司没做成的视频产品?原因很简单:

1. 基于社交基因的关系链;

2. 精准把控用户喜好,提前预订IP剧;

3. 自制节目的打造。

这里,我想再说一个有趣的现象,Facebook一直想做基于手机端助手类产品,举全公司之力打造了产品Facebook home,这是一款对标苹果App Store的产品,本意是抢下更多流量,构建Facebook生态圈,但是始终没有做起来。同为社交大佬的腾讯却做出了手机管家+应用宝抢占手机终端市场,并且从老对手360手机助手里抢下来大量市场份额;同样布局的百度在收购91助手后,百度系竟然在应用分发赛道从一枝独秀沦落到如今百花齐放;至于阿里的PP助手,哎,不提也罢。Google系的安卓市场,由于开源性的基因,在市场上份额被同类型产品吃掉很多。

除了视频产品之外,需要特别提到Facebook在社交领域一次非常大的失败,作为全球社交霸主,同源性创新上本该最具有优势,却在阅后即焚社交产品上惨败。在屡次三番收购Snapchat未果后,竟然抄袭了两款同类型产品Poke和Slingshot,并且接连阵亡。

Slingshot下载为例,在AppStore上架的第二天,网民充满好奇,Slingshot在美国的下载量,一度让其进入了美国地区iOS免费软件前50名中。不过根据移动互联网市场调查公司“APPAnnie”,Slingshot随后的下载量出现了直线下跌,目前在美国地区,免费软件前1000名中,居然找不到Slingshot。

安卓版的境遇也是同样惨淡。根据GooglePlay数据显示,Slingshot累计下载量在10万到50万之间。而在安卓生态圈内,这个成绩仅仅达到一个创业公司的及格线,与Facebook巨头身份严重不符。

结果,我们也只能感叹一句,Facebook没有梦想、Google没有梦想、百度没有梦想、阿里没有梦想……

三、 跨界式创新

笔者把立足于传统的业务(产品)模块之外,跨越全新领域做的新产品定义为跨界式创新。这种创新之路,无异于虎口夺食。如果跨界创新又能打造爆款和逆袭,那么就真的是非常伟大。毕竟,互联网爆款产品常有,而现象级的产品不常有。同样独创性创新常有,杀手级的创新不常有。

在跨界创新之路上,全球互联网巨头,都想从对方手里分一杯羹,所以Google做了社交产品Google+,阿里做了社交产品来往,百度做了电商产品有啊,腾讯做了电商产品拍拍,亚马逊做了手机和Kindle……遗憾的是,以上创新基本都已失败告终。

以社交产品为注脚,我们看一看中美两大科技巨头的失败。

Google举全公司之力推出的Google+,曾自称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社交网络,每月活跃用数量超过3.43亿,超过YouTube和Twitter。约10亿用户并没有Google+上建立亲友网络,这使得Google+的用户粘度不高,活跃度欠佳。曾经有媒体用“鬼城”来形容Google+。来自comScore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PC用户平均每月在Google+上只花费3分钟时间,远低于Facebook的6至7小时。

不管阿里还是马云对“来往”可谓是寄予厚望,不仅请了一票娱乐圈的明星推广使用,还曾发动员工推广。在阿里看来,公司旗下数万员工,每个人拉100人,数百万用户唾手可得。加上,过去在阿里旺旺上的成功,让阿里误以为社交很容易,其实它忽略了旺旺使用场景仅限于网购沟通,并没有在日常交流中发挥作用。勉强支撑2年后,宣告失败。

不过在跨界创新上,腾讯似乎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梳理近些年来互联网的现象级产品,你会发现腾讯依然很出色。比如游戏领域的的王者荣耀,还有基于社交产品的两个跨界式创新:微信红包&微信公众号。

1. 现象级创新

腾讯的社交是他的命门,但是真正实现收益的却是他的游戏。《王者荣耀》注册用户突破2亿,日活破5000万,在2018年的春节期间更是超亿日活一骑绝尘,后面跟随的其他游戏,包括绝地求生等等生存游戏都不得不承认,老大还是老大。说王者凉凉,为时尚早吧。

王者荣耀之所以成为现象级的产品,与腾讯的创新创造分不开。内部的赛马机制,让天美、光子两大工作室时刻都保持着危机意识,才能打造出爆品。

反观之,百度和阿里在游戏领域,似乎从来就没成为过腾讯的对手。2013年7月,百度花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轰动一时,并在2014年4月将多酷游戏业务与91无线的游戏业务融合,正式推出“百度移动游戏”。令人唏嘘的是,似乎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有过游戏,不想着好好打磨产品,只想通过91做渠道分发,不死才怪。

阿里从过去表态不做游戏,到2013年宣布进军游戏行业。从UC九游到阿里游戏,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没有一款爆款产品,甚至连出名的都没有。折腾了这么多年,毫无建树的阿里游戏,目前在市场上最大的声音就是拿下了《旅行青蛙》的内地版权。

Facebook在游戏开发领域,一直并未有过大的尝试,最大的努力和创新就是开发了PC端的游戏市场Gameroom,基于社交链的衍生游戏平台。Google是否曾经计划自研游戏不得而知,其内部孵化并独立出去的Niantic公司参与制作了畅销手游《Pokémon GO》,但是Google首席游戏设计师Noah Falstein却在去年4月宣布辞职,理由就是并不能真正的制作游戏。

可见在游戏制作领域,腾讯显然是可以与Sony、NEXON、Blizzard一较高下,而其他的巨头缺失游戏开发基因,更倾向于在已有的流量池内做最保险和传统的游戏平台分发。

2. 杀手级创新

不得不感叹微信的问世,这款里程碑产品的创新俨然不满足于只是社交工具,作为工具类产品,永远可能会被淘汰,留住用户时间,并且实现社交链才是杀手锏。

所以微信打造出了公众号。一经问世就获得好评无数,加上朋友圈的加持,开拓了内容阅读的全新形式,让用户沉浸式体验更深,延长用户留存时长。与此同时衍生出全新的产业链,产生基于公众号的全新商业模式,内容变现。利用用户来创造价值增加用户粘性,这不得不感叹是一个高招。

Facebook和Google在内容上的尝试尽管也有很多,但是都草草收场。2015年12月,Facebook悄悄关闭创新实验室( Creative Labs),Slingshot和Rooms、Riff等APP成为牺牲品。Slingshot是一款阅后即焚应用,它与Snapchat直接竞争;Rooms是一款群消息服务应用;Riff可以让用户按主题创建、分享短视频,现在这三款应用都已经关闭。目前该实验室还在支持的Paper新闻订阅APP,在市场上也鲜有声音。

Google 开发的Google reader产品在2013年的时候也关闭了,究其原因是因为reader这个产品作为纯信息获取工具来说,在微博、微信这种社交媒体崛起后必然会被没落,而reader主打的写blog也由于blog本身写和读的人都越来越少,所以产品模型跟不上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必然失败。

另外一个杀手级的应用就是微信红包。这也是笔者最为推崇的一个逆袭案例,缺少电商基因的腾讯在拍拍上铩羽而归,很多人觉得微信只能退守在自己的社交生态圈内发展壮大,但是微信红包却成就了微信支付,而微信支付逆袭了支付宝。

笔者认为微信红包的意义不亚于今天流行的互联网产品Snapchat、抖音、Instagram。红包创造的用户粘性还有日活,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三者的。或许你会质疑它是一个阶段性产品,最终会消亡,哪怕它消亡,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微信红包给腾讯带来了巨大的诚信度和不同人群的社交关系,同时也带来了微信支付,微信支付逆袭支付宝这件事情是全球都没有的内生性的创新,这是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战胜原来行业的巨头和霸主。

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报告》中,2018年一季度支付宝市场占有率为59.2%,微信的市场占有率为34.4%,支付宝的占有率接近是微信的一倍,但是线下使用率刚好相反,微信支付占有率59.5%,支付宝36.3%,支付宝仅为微信的一半多一点。至于百度,在支付领域不管是市场占有率还是线下使用率,统统被划归到others里面。

在全球移动支付领域,中国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市场份额一直遥遥领先其他产品,艾瑞数据2017年的全球移动支付报告中显示,支付宝交易规模为63万亿、微信支付交易规模为46万亿、美国移动支付巨头PayPal仅为2.8万亿;在MAU规模上微信支付超过6亿、支付宝超过5.5亿、PayPal仅为0.4亿、Google可怜到只有0.01亿,虽然有数据显示Apple pay在美国占有率已经36%超过PayPal的34%,但是Google pay和Facebook pay的市场占有率显然都还不足以与PayPal相抗衡,早前有统计显示,Google pay+Samsung pay+Facekook pay的市场份额总和都不及Apple pay。所以在移动支付市场,腾讯不仅逆袭,而且成绩亮眼。

在现象级的应用上,Google本来是最有机会的,其发明的Google glass开启了智能穿戴产品的风口,但是由于产品本身普及度低和高昂的售价并没有形成全球热卖的浪潮,目前仅在少数领域实现应用。

四、投资创造新未来

面临未来的互联网战争,世界科技巨头都满怀信心却又有强烈的不确定感。所以各家都在疯狂做投资,做布局。做投资也可以看作是未来创新的一个方向,只不过在中国市场,由于百度战略性的o2o错误,让其退出三国争霸,现在形成AT两强格局。全球范围市场,Google、Inetl、Facebook……等巨头也都在抢占下一个市场,押宝人工智能、VR、芯片开发等各行各业。

根据Crunchbase数据显示,2017年,Alphabet(Google母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共进行了103笔投资,为全球之最。腾讯及其风险投资子公司以72笔交易排名第二,而拥有1000亿美元资金池并在2017年宣布了64宗交易的软银则排名第三,Facebook在最激进的那几年曾创下4年并购13家公司的壮举。

在猎云网的一篇文章中,笔者看到在2012年到2016年期间,谷歌、微软、亚马逊是美国投资初创企业最多的三家公司,如果加上苹果和IBM,这五家公司共计投资了420家私有企业。其中,谷歌投资的初创企业数量最多,达到333家。在这五年中,它通过自己的投资机构Google Ventures(以下简称GV)投资了294家初创企业。不仅如此,它还通过自己的成长权益基金谷歌资本(即CapitalG)进行了不少战略投资。

除了以GV的名义投资,谷歌自己也直接参与了不少交易。值得一提的是,它在2015年参与了太空技术探索公司SpaceX的10亿美元D轮融资,在2014年参与了增强现实初创企业Magic Leap的5.42亿美元B轮融资。GV参与的规模最大的投资,要数2013年Uber的2.58亿美元C轮融资。

排在第二名的微软在过去五年中一共投资了39家初创企业。成立Microsoft Ventures之后,微软就已经将投资组合的规模扩大了一倍,投资了19家初创企业。公司表示,接下来它的投资重点,将会是那些提供云服务的公司。到目前为止,它投资过的初创企业包括,商业分析公司Paxata和企业沟通平台Dynamic Signal。

第三名的亚马逊,它在2015年成立Alexa Fund之后,就专门拿出了1亿美元的资金,来投资语音控制技术。Alexa Fund自成立以来,共计投资了18家初创企业,比如智能家居初创企业Ecobee和可穿戴初创企业Thalmic Labs。另外,自2012年以来,亚马逊以自己的名义投资了19家初创企业。

在中国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创业的最终宿命就是被BAT收购,所以在投资上三家也是不遑多让。不过就投资结果来看,则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百度未来布局上犯过很多愚蠢且致命的错误,投资的企业收购的产品,被人讽刺“阵亡全家桶”。这里面包括:百度空间、百度有啊、百度游戏、百度Hi、乐酷天、百度外卖等产品,从电商、社交、游戏到软件平台,节节败退。

其中最惨烈的战役就是百度外卖的O2O战役,这在我看来是压垮百度的一座大山,从豪言壮语的200亿资金,到最后卖给饿了么草草收场,而饿了么最终被阿里收购。一代巨头从此陨落,再也不能和昔日的对手相提并论。笔者曾面试过一名百度糯米的市场负责人,他提到当初烧钱特别狠,而且完全不计任何回报。

不过,All in AI的百度,似乎在人工智能领域还留下一些想象空间,毕竟相较于其他风口,人工智能还是更为靠谱,依靠百度强大的搜索分析能力,或许真的能够逆风翻盘。

说说阿里,也许很多人不觉得阿里在未来布局上有什么问题,毕竟作为现在互联网的两极中的一极,从任何角度看他都非常良好。

但是,我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阿里有两个致命伤,第一,它其实没有创新。前面我们已经比较过,阿里自己内生性的业务没有做起来。阿里音乐、阿里游戏等等都没有很好的抢占市场。第二,它的投资没有很好。业内曾有人评价,腾讯投一个上市一个,阿里投资一个死一个。从投资的高德地图、陌陌、天天动听、快的、优酷等……要么活得不那么好,要么在竞争中都被反超。这个其实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反观腾讯投资的京东、美团、阅文、众安在线这些都非常成功,大多成为了行业老大甚至是垄断性的老大。

有人说阿里是流量的黑洞,但凡被他投资的企业都成为其布局的一环,这些都为电商服务和导入流量。而腾讯则是将资本与流量反哺到所投资的企业,所以也就有了微信的九宫格。

同样被Google投资企业有些生存的固然不错,但是有些最终却还是卖给了来自己,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81家企业已经收购了谷歌投资的100家公司。其中,Alphabet似乎是自己最好的客户,Alphabet已经收购了之前投资过的七家公司。

Facebook的收购则更加类似于Alibaba,业内有人评价为,扎克伯格通过收购来购买程序员,收购的公司一般员工直接并入Facebook。2012年7月,Facebook收购的应用开发商Acrylic 仅有两名员工。

无论从投资并购企业的规模还是在投资退出上,腾讯似乎更加理性和成功,所投资企业或者上市,或者成为行业独角兽,都实现了投资获益。

当然,在布局未来市场上,我非常推崇腾讯的小程序,因为这是再造一个操作系统的生态圈布局。我认为小程序将是腾讯决胜未来非常重要的法宝,甚至有可能做成腾讯很多年想做而没做成的电商。小程序上线一年,大家远远低估了它的前景,而且大家的重视也太不够了。

小程序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它是一个宇宙观。是一个完全面对未来的创新,可能颠覆整个的互联网的格局。它可能把苹果的Appstore和安卓市场彻底颠覆,因为即用即走的使用习惯,让手机变的更轻,不再需要强大的内存来下载APP,特别是工具类的轻应用完全可以在微信小程序的生态下开发布局,近一段时间微信小游戏的井喷,让市场看到了小程序蕴含的无限能力。

除了,应用市场之类颠覆掉以外,甚至是可能把操作系统,IOS和android乃至windows系统彻底颠覆,未来可能就是微信小程序操作系统。

五、大公司为何找不到梦想,陷入两难?

从没落的大公司和疯狂投资的公司业务,我们判断一个公司没有梦想的话,那么科技类的大公司,之所以找不到梦想,总结下来有三点。

第一, 职业经理人和创始人的区别

任何一个大公司的创新的板块,都不会由创始人亲自来领衔。因为创始人的精力80%的精力在维护已有的主营业务,保证大盘运营和企业未来方向。

新的板块往往是由事业部总经理来去领衔,其身份是职业经理人。哪怕是事业部总经理,也大概率不会是最核心和最具权力的事业部总经理或者副总裁,因为他们更擅长去做成熟且庞大的已有业务,很难抽身做全新的存在不确定未来前景的新业务,职业风险太高。

权力不大的职业经理人和创始人又存在几个大的区别:

一是冒险精神,职业经理人属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缺乏创始人从零到一,不断尝试孤注一掷的冒险精神。

二是管理习惯,职业经理人更愿意按照规则和原则来执行,选择常规习惯管理公司,如果选择不走寻常路,就没法做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然而创业者都明白,任何一个新的项目,从出生到壮大,绝对不可能走按部就班的寻常路的。

三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职业经理人总是有退路的,这家公司不行可以选择另外一家公司,而创始人是没有退路的,做不好就一定是死。倘若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又怎么能绝处逢生呢?

第二,股权比例不同,梦想不同

大公司里新板块的负责人,一般很难有属于自己的股权。那么不同的激励机制,激发人的潜能也是完全不同的。

张小龙过去在腾讯负责邮箱业务时并没有很高权重的股权,而是作为一名成功的产品经理存在,对于一个有梦想的人而言,如果相获得更高的股权,就必须利用创新产品证明能力,摘取更高的股权激励。所以他给马化腾写了一封公开信之后,开始研发微信,并且取得巨大的胜利,随之而来的则是过亿的年薪和股权分配。

比如奇袭腾讯社交赛道的陌陌创始人唐岩,过去在网易只是一个总编辑,算得上一名高管,但是并不拥有公司股权,创立陌陌之后,缔造了自己神奇的价值,打开了陌生人社交的一片天,创造了几十亿美金的事业。

滴滴的创始人程维,过去只是阿里的一名区域经理,业绩虽然突出却并不显山漏水,离职后创立滴滴打车,一举奠定了出行领域独角兽的地位。

在这些人的创业过程中可以看出是对股权的企图心,以及前面说的创始人精神,共同激发了他们。

第三,追逐短期利润回报

目前市值万亿的公司亚马逊,过去一直都是科技企业中最“擅长亏损”的企业之一,网络零售业务虽然一直为亚马逊带来着庞大的现金流,然而由于大量的物流基建投入和新业务投入,亚马逊一直都没能实现盈利。

随着AWS(亚马逊云服务)和Prime(亚马逊会员体系)两大盈利中枢的日趋成熟,曾经的亏损局面得到了质的改观,这些建立在海量商户、用户基础之上的附加服务,为亚马逊开拓了宽阔的盈利渠道。

对于任何一个成规模的大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如果面临一个长期亏损的业务和不确定何时盈利的项目,都是非常难以承受的,特别是由此产生的对主营业务的负面影响,是它不愿意承受的。

作为创业者,笔者认为腾讯无愧于一个“伟大公司”的称号。

一家不赚钱的公司,再有理想也不是一家好的公司。正如每个行业自己的天职,学生是学习,医生是救人,商人就是应该赚钱。

Facebook、Goole、Alibaba、Baidu,作为科技行业的大公司,在产品创新和进取上,似乎也都差不多,每个公司都有做死的产品,每个公司也都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