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oppo,小米的研发实力究竟如何?

作者:青蛇先生 我们需要从知识产权及专利方面的概念出发,然后开始我们的分析。【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指专利机构受理技术发明申请专利的数量,是发明专利

作者:青蛇先生

我们需要从知识产权及专利方面的概念出发,然后开始我们的分析。

【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指专利机构受理技术发明申请专利的数量,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之和。包括驳回、审查中、主动放弃专利权及授权的专利。

理解这个概念的最关键的地方,我已经加粗了。

专利申请及确定的过程,大致包括一下几个阶段:

image.png

(企业或者个人)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初审——公布——授权。

这几个环节的每一个步骤,都会有非常多数量的专利申请中止,只有最终完成授权的专利,才是我们普罗大众常规概念上理解的专利,也是一个企业可以计算为资产的专利。

而不是说,只要你申请了专利,这个专利就一定能批准下来,也不是说只要企业申请了专利,这个专利就属于你,你就可以收取授权费,和别人打专利官司,甚至转让授权获得资产回报了。

普遍意义上我们不区分「发明专利」和「发明授权专利」,我们日常所说的「xx公司拥有一项发明专利」,指的就是「xx公司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并且获得了授权」

专利申请一经上报,此时就会有一个「受理通知书」,而这个通知书只能表示国知局受理了你的专利,能不能授权还得经过审查,也就是说,必须授权后才能说该申请人拥有该项专利的专利权,没有授权的专利其实是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直白一点说,专利申请数量,基本不能说明任何事情。从逻辑上直推,只能说明企业对于专利的需求比较大。但是对于企业研发能力及研发实力的判定,还是要从最终的概念出发——即专利授权数量。

【专利授权】——在申请人递交的技术专利当中,并不是每个申请都能授权的。尤其是发明专利审查特别严格。如果申请的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国知局就不会给于这个技术授权专利的。如是可以授权专利技术,那国知局就会先给申请人发一份授权通知书。拿到了授权通知书就相当于这个技术已经成为专利了。


好,如果你确实看明白了上面的解释,那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如果你还是不太能够理解,建议你找一下身边是否有从事专利申请工作,或者说在大学学习知识产权法律相关专业的朋友,找他们聊一下。不相信我的话不要紧,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相信专家的。

上面已经分析说明了,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的过程是有很多环节的,如果一个专利申请不能最终达成授权,从研发,法律和经济意义上,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既不能用来说明企业的研发实力,也不能够保护企业在知识产权诉讼中取胜,更加不能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计算入企业的价值当中。

那么什么样的专利最有意义的呢?

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规中,把专利分为了三类:1)发明专利;2)实用新型专利;3)外观专利;

【发明专利】是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保护期限20年;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保护期限10年;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保护期限10年。

从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对于三种不同发明的保护期限的设定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专利上,究竟是哪一种专利才是最有价值的。

也就是说,发明专利的授权专利数量,才是最有意义的,最能证明企业的研发实力,最能在专利纠纷诉讼中保护企业的利益,最能在资本市场上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好的,概念部分基本介绍完毕,下面是数据了。

这里介绍两个网址作为数据工具: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

专利探索者-佰腾专利检索-全球创新 始于探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个网站显示的信息,仅仅是专利申请信息,但是是官方网站;第二个网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专利检索工具,不仅可以查询专利申请信息,也可以用来查询授权专利的信息,因此更加全面一些。

在佰腾专利检索网站中,你所检索出来的专利,一般会有以下三种标签: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这些都属于包含在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当中。

即是说企业宣传申请了100项专利,可能实际上最终完成授权的只有30项,无权驳回的有50项,处在审查中的有20项。

但是这些具体信息,企业一般都不会告诉你的,他们发布的公关稿中,告诉你的只是他们申请的数量,而正如我之前说明的,申请数量基本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的,至少在研发,法律和经济上不具有任何意义。

只有真正完成授权的,走完整个审查流程并最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判定为审定授权的,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首先我们看的是华为,也叫做HUAWEI。

image.pngimage.png

这是勾选的条件,主要勾选了华为或HUAWEI及相关的公司。要知道华为并不是通过一个公司去申请并持有专利,而是通过很多的公司分散申请和持有。如果有相关公司并未被勾选,请在评论中提醒我,或者私信提醒我。

同时在法律状态中勾选有权字段。

image.png

通过条件筛选后,我们可以看出,华为及相关企业,授权的专利数为35629个,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为33373个,占比93.67%;授权的外观专利为1167个,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为1089个。

image.png

其实我最想做的工作,就是把这39107条专利,一一列出,并设置其他字段去分类他们的价值,毕竟华为的很多专利为通信专利,而不是手机相关专利。但是遗憾的是,我是文科生,这项工作可能有哪位具有一定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同学。如果有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欢迎私信联系。

上面这个分析图,不是我做的,而是佰腾专利检索网站自行生成的,显示的是华为及相关公司所有获得法律授权的专利条目的。

从获得授权的专利的技术分类图来看,占比最高的为电学部分:29266条,占比84.92%;其次为物理部分:4892条,占比14.2%;这两部分的占比已经超过了99%,剩下的部分占比都太少,无法看出数量和内占比了。

其次我们看的是oppo,也叫做欧珀。

image.pngimage.png

勾选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oppo或者欧珀及相关企业,一个是法律状态定义的有权字段。

image.png

通过条件筛选后,我们可以看出,oppo或者欧珀及相关企业,授权的专利数为5771个,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为3554个,占比61.58%;授权的外观专利为1974个,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为243个。

image.png

从获得授权的专利的技术分类图来看,占比最高的为电学部分:3428条,占比62.01%;其次为物理部分:1882条,占比34.04%;第三是作业、运输部分:114条,占比2.06%;这三部分的占比已经超过了98%,剩下的部分占比都太少,无法看出数量和内占比了;

第三个我们看的是小米,也叫做xiaomi。

image.pngimage.png

勾选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小米或者xiaomi及相关企业,一个是法律状态定义的有权字段。

image.png

通过条件筛选后,我们可以看出,小米或者xiaomi及相关企业,授权的专利数为3055个,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为1617个,占比52.93%;授权的外观专利为774个,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为664个。

从获得授权的专利的技术分类图来看,占比最高的为电学部分:920条,占比38.48%;其次为物理部分:909条,占比38.02%;第三是人类生活必须部分:197条,占比7.82%;第四是作业、运输部分:170条,占比7.11%;第五是机械工程,照明,加热部分:136条,占比5.69%:这五部分的占比已经超过了97%,剩下的部分占比都太少,无法看出数量和内占比了;

好的,为了更好的比对这三家的数据,我们做成一个表格,如下:

image.png

善意提醒,我们应当承认,华为自身拥有三大主营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本身的业务类别数量是要超过后两家的。所以华为在研发上的实力之强,无需赘言了。

但是对于oppo及小米来说,两者的绝对主营业务都是消费者业务,尤其是智能手机。因此这两者的专利数量和质量,更加有可比性。

从数量上,我们就不用多说了,授权专利数的多少,从数据上直接定义了企业本身的研发实力,这个数据不仅仅对于研发的势力有着证明作用,同时在法律上,和经济上都是有着重大的意义。

表格中的红色标红部分,都是对应类目的内占比。我们不看数量,直接看各个类目的内占比吧。

发明专利内占比中,华为占比在三家中最高;实用新型专利中,oppo占比在三家中最高;外观专利中,小米占比在三家最高。

至少在三家的横向对比中,可以看出华为相比其他家来说,更加看重底层的技术发明专利;oppo相比其他家来说,为更加注重实用新型专利;小米相比其他家来说,更加看重外观专利。

手机的核心部件包括什么?我想大家头头是道谈论起手机参数的时候都会提及的那几项,毫无疑问就是手机的核心部件了。

这些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屏幕,摄像头,RAM+ROM等。

手机的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定义为半导体行业的。在专利上,我想电学和物理学部分和半导体行业的相关性是最强的。

这三家中,华为专利的电学+物理部分占比为99.12%,oppo专利的电学+物理部分内占比为96.05%,小米专利的电学+物理部分内占比为76.68%。

从数量比较上,相比其他两家少了差不多20%。这20个点的专利都跑到哪里去了呢?当然是小米引以为傲的MIUI系统中数量众多的交互创新及外观创新上。

我不是说这些部分的专利不重要,而是说与电学及物理相关分类的专利的价值相比,确实略逊一筹。

根据 @纪若尘的评论建议,增加一下内容,关于三家厂商的专利申请量和获得授权量的比例对比。

再次说明,因为整体专利数量的数据太多,我没办法通过手工统计分析,只能借助佰腾专利检索网站自带的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数据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也回答不了为什么。在此希望有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同学能联系我,一起做这个很有意思的分析工作。

下面三张图片分别是华为,oppo和小米近几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走势图。

image.png

华为发明明专利申请数量&授权发明专利数量

image.pngoppo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授权发明专利数量

image.png

小米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授权发明专利数量

从数据比对的简易性角度出发,我们直接选取2012年-2017年的数据作为比对。

image.png

我也不太了解为什么2016年之后的数据出现了下降的问题。我们就先看数据本身吧。

(红色色块表明在三家中数据第一,绿色色块表明在三家中数据第三)

如果单纯看同年的授权量和申请量的比例,小米只拿到了一个红色;如果是看从2012年以来(因为部分读者认为华为及oppo创办时间比较久,因此和小米比对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选择2012年后小米的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有一定基础后的数据),累计授权量和申请量的比例,小米一个红色色块都没有拿到。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这个数据比对的方式不够合理,也欢迎你写帖子整理数据和我辩论。

或者我们不用什么表格去进行比对,就按照一些人认为的,专利申请经过公示后审核授权,这过程中是有时间差的,那我们就不看授权,直接看最近几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吧。

品牌:oppo:小米

2015年:3653:3232

2016年:3671:3251

2017年:4354:2169

2015年之前的专利申请数量,我想就没有比对的必要了,经过三年,如果还没能转化为授权专利,估计就是永远无法通过审核的了。

就看最近三年的数据,因为专利公示最长期限应当是6+20个月(存疑,需要专业人士确定)。

就像我在评论里回复的这句话一样:

image.png

时间差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说在最近的两年三年时间里,某一家企业埋头狂奔,而另外一家企业躺在床上睡大觉一样。

相反,在平台及业务方向相似的情况下,更加愿意或者说更加能投入资金的一方,肯定是占据优势,并且存在优势越来越大的情况。从2017年专利申请数量上就能看出,小米相比2016年已经出现了下降,而oppo仍然继续上升。

说一句不好听的实际话,真的等两年,更愿意或者说更加有钱投入研发的oppo的授权专利数量,大概率情况下是继续保持比小米多的,甚至两者之间的差距会继续拉大 

@稀烂的阿里

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我们这里讨论的本身已经是国产手机厂商头部的玩家的,小米在研发数据或者说研发能力上不如oppo,并不是说小米不好,实际上小米做的已经比其他绝大部分的国产厂商要好很多了。只不过并不像是小米官方宣传的那样,小米的研发更加有效率。正如我所说的,研发这个事情,是不存在效率的。当你谈论效率的时候,你的研发导向就容易偏向于更加容易获得专利的方向,比如实用新型,甚至比如外观专利等。


数量上的分析,到此结束了。至于结论是什么,我相信你自己也有了判断。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所获得的授权专利的数量,对于企业的价值是最大的。这一点,只要你找一个专利法律工作者或者大学专业是知识产权法律的同学问一问,都是可以得到答案的。

同时,我们也承认,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专利数量的增长是一个整体趋势。这也代表了我国整体研发实力的增长。其中每一个企业申请并获得授权的每一项专利,都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专利数量少的企业,可以被认为比专利数量多的企业,更加具有研发效率和研发能力。这个行业里的人应当承认,研发的投入和产出,是呈绝对正相关的。

通过这篇帖子,我们可以看到小米作为一家比较年轻的公司,在专利上的增长确实迅速,但是也应当承认,就算不和华为比较,只是和oppo比较,小米的专利不仅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也逊色很多筹。

专利不代表一个企业就一定强大,但是伟大的企业必定有一些重要的专利,希望国内的企业都重视起来专利,不但要求量还要讲究质量。很多人喜欢拿这张图来说明OPPO的专利很多,很厉害,事实上这个真的代表不了什么,乐视曾经在一个月时间申请了1000多项专利,专利质量可想而知,仅仅是为了好看而申请吗?当然不是,这个话题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聊,我只是想说专利的数量确实很重要,但是质量更重要。

实际上 @养猫的哈士奇同学从观点上已经明确了,专利的申请数量并不能说明什么,甚至(获得授权的)专利的数量也不能够说明一切,只有结合(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去比较才是有价值的。但遗憾的是,他对于整个专利的申请流程及相关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尤其是他重点引用的PCT专利受理数量,本质上也是一种专利申请数量,而不是专利授权数量。因此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image.png

即是说,他一方面同意专利申请数量不能用来说明企业的研发能力,另外一方面又用国际PCT专利受理量(另一种专利申请量)去试图说明他的观点。这种自我否定的逻辑,自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上就是全文的内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