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解的利率市场化——人为低利率的起源

大家都在讨论利率市场化,但好像没有人会问:为什么非得利率市场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此前为什么利率不市场化。这其实是一段大家都熟悉,但却都有些淡忘的往事。

作者:国信银行王剑

大家都在讨论利率市场化,但好像没有人会问:为什么非得利率市场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此前为什么利率不市场化。

这其实是一段大家都熟悉,但却都有些淡忘的往事。

一、人为低利率的起源

利率管制,可以是过高,也可以是过低。但经验中一般是过低,即“人为低利率”。虽然大家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经常拿美国当例子,但恰恰美国的情况可参考性不大,因为东亚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有着跟美国截然不同的动因。

东亚国家(主要是中国、韩国、日本)在经济起飞时都实施过人为低利率,很大一部分原因,为的是让银行给予产业一个明显过低的利率,让产业实现起飞。 

这些经济体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当时都有快速实现工业化、赶超发达经济体的任务(有时称“赶超经济体”)。而工业需要资本投入,慢慢积累资本需要很久的时间。因此,这些国家都找到了一个类似的方法:国家组织银行(国有银行,或者由国家高度控制的银行),让银行向产业提供低利率的资金,助力快速工业化。其中,我国又最为典型。 

当然,银行给存款人的也是人为低利率,但反正东亚人爱存钱,当时也没有“XX宝”、“XX债”之流的诱惑,房价猪肉啥的也没飞涨,所以老百姓把钱按低利率存着也就存着了,大家都觉得没啥意见。 

说白了,就是存款人向银行提供“租金”,银行向产业提供“租金”,有不同程度的计划经济色彩。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还是不错的,在极短时间内按照国家意志建立了重工业体系,为后续的经济腾飞迅速打下了工业基础。所以,大家也不要一味讨厌计划经济,没有当时打下的工业基础,也就没有后面市场经济的辉煌(一般拿印度当这样的例子,建立工业基础的过程就非常漫长)。 

而银行也获取了一个稳定的利差。但这样做有三个效果:

(1)贷款投放是以产业起飞为导向,不一定是按科学的信贷决策来的,所以不良率会较高(这种信贷业务其实是开发性金融该做的事情);
(2)贷款利率过低,不能弥补这块不良风险,银行早晚要完蛋;
(3)存款利率也过低,保障了稳定息差,刚好是对银行不良的补偿。

所以,利率管制时代银行业的经营逻辑,就是贷款利率上让利给产业(一般是国家主导的),从廉价存款那边补回来。万一产生不良贷款,首先由息差覆盖,不足的部分,国家要负责解决。政府在这里承担的角色是:其主导的产业从银行那获取廉价资金,但由此产生的不良国家当然要负责,同时国家还要保障存款人利益(对存款安全有隐性担保)。

虽然这整个体系中,很多方面不符合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市场化金融体系,但不可否认,这体系还是有其历史贡献的。 

而且,当时,你都甚至不能说人家是“人为低利率”。因为,你要想说人家“低”利率,那前提是有一个合理的均衡利率作参考。但事实上,当时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均衡利率,官定利率是惟一的利率。所以,也就说不上人为低利率。 

我们把上述系统说得再直白一点:政府让银行承担为产业提供廉价资金的任务,同时作为回报,政府保障银行的特许利差、存款安全,并在不良严重时给予救助。 

这仿佛是一笔“交换”。所以,银行获取特许利差,并不是免费午餐,是承担重要职责之后的回报。政府和银行之间,相互有权利,也相互有义务。

但这一体系下,有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很多银行可能未训练出真正意义的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风险控制、客户服务能力。

二、上述体系的瓦解

而后,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在一些市场因素发生历史性改变之后,上述人为低利率系统的弊端开始显现,并逐渐瓦解。 

比如,产业部门市场化程度提高,再向其提供低利率资金,就会助长过度投资、过度杠杆(这一问题至今困扰着我国)。而过低利率还不能覆盖借款人风险,使银行无法把信贷投放给中小企业部门(这就是为什么加息才能帮助中小企业)。换言之,利率管制已经严重扭曲了资源优化配置,必须改。 

更重要的是,直接金融(主要是债券市场)兴起了,更多的投资品种出现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均衡利率”摆到了大家面前,原来的官定利率明显过低了。如果再加上点通胀,那么老百姓也就不甘心继续在银行存款了。这时,旧有体系自然就难以为继了。 

这时,不管政府推行不推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都会自发推进。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只不过是对这些市场自发行为的确认。

这时候,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就是:

要不要放弃原有的体系,让银行市场化经营。换言之,政府要不要放弃对银行的保护义务,同时也放弃了对银行信贷资源调动的权利?这个抉择的核心考虑是,政府有没有找到更合适的组织资金的方式(替代国家银行)?如果有,她便敢于放弃。否则,不敢…… 

我国现实情况是:银行确实在往市场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政府也放弃了一部分义务和权利,但仍没有100%达到纯市场化状态。比如,我国银行体系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万一碰上特殊时期,政府还是会调动银行的信贷资源,实现其政策目标。比如,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而如果真有大型银行经营陷入困境,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会坐视不管。

永远,没有一个国家的银行业能达到100%的纯市场化状态。但毕竟我们国家已经开始开启了市场化进程,银行们也开始训练经营管理能力了。

三、银行的利弊

现在,我们面临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对于银行本身而言,是旧有体系好,还是市场化体系好?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银行跟政府做这样的“交换”,是的,还是的? 

确实很难回答,而且行业内部会有很大分化。毫无疑问,对于有能力的银行,应该是更喜欢市场化,卸下政治任务,自己到市场中去拼杀,赚自己能赚的钱,仿佛羽翼已丰满而渴望外面蓝天的小鹰。而对于没能力的银行,可能还是宁愿躲在政府的庇护之中。 

所以,你怕的并不是利率市场化,你怕的是自己没能力

所以,我是一名证券分析师,我只负责挑出能力最好的银行。

来源:王剑的角度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