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建筑】基于政府工作报告,哪些要点值得建筑行业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两年提出“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这对于与政府方合作较为频繁的建筑企业具有重大意义。微观来看,有望加快政府项目的回款进度;从宏观来看,同时也有助于理顺民营企业与政府在长期项目中的合作关系。

作者:天风建筑唐笑

2018年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广受关注,其中部分内容对于建筑行业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就该报告对于建筑行业的影响分析如下:

再次强调地方债务风险,基建“托底”意义逐渐弱化

在经济转入中速高质量增长的背景下,报告继续强调“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禁各类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等行为”,并明确各方责任,“省级政府对本辖区债务负总责,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积极稳妥处置存量债务”“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这与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同时报告提出在经济基本面好与政策工具多的情况下,“完全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表明了中央的较强决心。

铁路、公路水运等相关基建投资目标并未提升,结合报告中对于金融领域控杠杆方向的延续,我们认为在目前就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基建托底的意愿正在逐步减弱。现阶段基建投资的意义更在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报告提到18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等重要区域发展方向。

积极财政政策延续,“聚力增效”配合投资结构性调整

报告将2018年财政赤字率目标调低至2.60%,但也强调了“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聚力增效”。 我们认为“聚力”主要体现在中央对于区域性财政支出的侧重,报告提出“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相匹配;此外,“增效”在于对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并且增强政府投资对于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将更多资金引导至“强基础、增后劲、惠民生领域”,其中包括对于三大攻坚战的支持,同时也涉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电网改造等惠及民生领域的相关投资。在中西部区域基建相对强势以及环保等民生类投资有望加强的背景下,基建增速即使进入下滑通道,也很难出现骤降的情况。

国改有望进一步推动,再次强调决不能“新不理旧账

报告中继续提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等国改相关工作建议。我们认为国企改革有望激发出建筑国企、央企的经营活力和业绩释放的动力。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两年提出“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这对于与政府方合作较为频繁的建筑企业具有重大意义。微观来看,有望加快政府项目的回款进度;从宏观来看,同时也有助于理顺民营企业与政府在长期项目中的合作关系。 

投资建议

民生类投资以及中西部区域基建投资的结构性强势将使建筑央企、相关国企以及细分行业龙头从中获益。推荐关注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全国范围内广泛布局且融资能力较强的建筑央企,四川路桥、上海建工等地方国企,苏交科、中设集团等设计行业龙头,铁汉生态、岭南股份等园林行业龙头。 

风险提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行,流动性超预期收紧

image.png

1、经济稳健增长韧性较强,再次强调地方债务风险

报告在工作回顾中对于2017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并好于预期”。 GDP增速为6.9%,超出原定目标;企业利润增长21%;财政收入增长7.4%,“扭转增速放缓态势”。报告将2018年GDP目标维持在“6.5%左右”,完成2020年“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压力较小。

在经济转入中速高质量增长的背景下,报告继续强调“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禁各类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等行为”,并明确各方责任,“省级政府对本辖区债务负总责,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积极稳妥处置存量债务”“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这与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同时报告提出在经济基本面好与政策工具多的情况下,“完全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表明了中央防控系统性风险的决心。

2、基建相关目标较为稳定,基建“托底”意义逐渐淡化

报告中延续6.5%左右的稳健GDP增速目标,同时对于城镇调查失业率提出目标要求,并指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6.5%左右的增速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同时也可以看到主要披露相关基建目标并未提升,如铁路投资计划完成额降低至7320亿(2017年8000亿)、公路水运投资目标为“1.8万亿元左右”(较2017年目标加了“左右”两字)、地下综合管廊方面并未提出建设目标(2017年目标为2000公里以上)。结合报告中对于金融领域控杠杆方向的延续,我们认为在目前就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基建托底的意愿正在逐步减弱。从下图中基建在总投资的占比中可以看到,2017年该占比为27.40%,仅低于“四万亿”时期中2009年的27.74%,将基建投资占比长期维持在较高状态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image.png

现阶段基建投资的意义更在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报告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板块中提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等重要发展方向。区域基建投资的侧重或使相关区域龙头建筑企业受益,比如勘设股份、四川路桥、华体科技等。此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局的大建筑央企,比如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以及苏交科、中设集团等细分行业龙头,或也将从中受益。

3、积极财政政策延续,“聚力增效”配合投资结构性调整

关于财政政策,报告将2018年财政赤字率目标调低至2.60%,但也强调了“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聚力增效”。我们认为“聚力”主要体现在中央对于区域性财政支出的侧重,报告提出“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相匹配;此外,“增效”在于对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并且增强政府投资对于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将更多资金引导至“强基础、增后劲、惠民生领域”,其中包括对于三大攻坚战的支持,同时也涉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电网改造等惠及民生领域的相关投资。

image.png

关于货币政策,报告中并未给出明确的M2增速目标,依然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较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表述添加了“松紧适度”四个字。结合财政政策相关表述,我们认为政府目前在积极控制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也将通过合理引导预期以及多项操作工具对市场流动性进行呵护,避免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因此务须对于市场流动性的“过于担忧”,但建筑行业企业由于与基建和房建关联较强,在基建与房建整体增速步入下滑通道时,信贷资源或向行业内上市龙头企业进一步集中。

4. 环保、乡村振兴等民生类投资或将加强,基建增速难以骤降

在中西部区域基建相对强势以及环保等民生类投资有望加强的背景下,基建增速即使进入下滑通道,也很难出现快速下滑的情况。从报告中可以看到:

第一,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治理有着紧密联系,报告中提出“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环保领域投资或将逐渐提升;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以及加大精准脱贫力度中的“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都表明相关民生类基建或将成为稳定基建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

第三,对于地方债务风险的防控并不会引起在建项目出现较为广泛的推进受阻,报告中提出2018年将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较2017年提升5500亿元,“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平稳建设,合理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政府有意引导以往基建项目的融资结构从之前的大量依靠投融资平台,逐渐转向专项债券以及民间资本。

5. 国改有望进一步推动,再次强调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报告中继续提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等国改相关工作建议。根据住建部数据,建筑行业2017年年产值高达21.40万亿,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且行业内国企占比相对较高,我们认为国企改革有望激发出建筑国企、央企的经营活力和业绩释放的动力,由于国企承担着政策性任务和社会性负担,故经营效率较民企而言稍显逊色,但是同时国企掌握着大量的隐性资源和垄断优势,国企改革(尤其是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有望大大激发出国企的经营活力,最终显现出超预期增长。

image.png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两年提出“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这对于与政府方合作较为频繁的建筑企业具有重大意义。微观来看,有望加快政府项目的回款进度;从宏观来看,同时也有助于理顺民营企业与政府在长期项目中的合作关系。

6. 投资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基建投资的“托底”意义或将弱化,但民生类投资以及中西部区域基建投资的结构性强势将使建筑央企、相关国企以及细分行业龙头从中获益。推荐关注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全国范围内广泛布局且融资能力较强的建筑央企,四川路桥、上海建工等地方国企,苏交科、中设集团等设计行业龙头,铁汉生态、岭南股份等园林行业龙头。

7. 风险提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行,流动性超预期收紧

报告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建筑团队

报告发布时间:2018年3月6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