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备率下调护航“表外转表内”,2018年债牛将现两阶段行情

对于3月债券市场,主要不确定性包括:(1)机构改革方案落地,(2)财经领导换届,(3)大资管新规落地,(4)美联储加息、中国是否存款加息;在这些不确定性面前,债市出现短期冲击也无可厚非。

作者:邓海清 陈曦 刘伟

2018年3月6日,媒体报道银监会于2月28日印发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通知》的调整内容包括,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各级监管部门在上述调整区间范围内,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明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

从概念上讲,贷款拨备率又称拨贷比,为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可简称拨备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对于具体公式,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各项贷款×100%;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100%。贷款拨备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

在实际执行中,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存在一种不良贷款率,保证两项指标恰好同时满足,即最少的减值准备可以同时满足2项基本标准,一般称之为“黄金不良贷款率”。

因此,对于此次监管按情况下调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可以达到调控贷款分类准确性、提高处置不良贷款主动性、银行可使用利润提高、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回顾历史,媒体早在2016年初就报道“监管研究降低拨备覆盖率至120%”(2016年2月,财新网),但直到两年后的2018年2月28日银监会才发文,其时点值得深思。当时媒体报道银行呼吁降低拨备覆盖率的原因是“资产质量不断恶化”,回顾不良率确实在2012-2016年不断上行,2016年三季度达到最高点1.76%,而2017年以来银行不良率下降至1.74%,上市银行不良率在2017年下降更为明显。

为何不良率开始下降之后,银监会才下调拨备率?市场的主流解读是因为“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而化解银行不良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降低拨备率有助于银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处置不良资产。

我们认为上述解释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认为,此次下调拨备率或许也与2017年开始的银行“表外回表”、资本金压力急剧上升有关。表外资产回表的最大困难在于,进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后,相当多的资产需要银行补充资本金,因此除不良外,增加了另一大块资本占用。下调拨备覆盖率有助于缓解银行资本占用,有助于银行表外资产顺利回表,这会降低“表外回表”的摩擦成本,有助于金融市场平稳过渡。

我们认为拨备率下调利好债券市场,其传导逻辑有两个:

第一,银行资本增加,银行可投资于信用债、委外的规模扩大,利好债券市场。

第二,银行资本增加,有助于帮助银行“表外转表内”,“表外转表内”能够顺利进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将降低。

对于债券市场,我们在2017年底以来是“中国债市第一多头”,核心观点“2018年最好、最确定的机会是利率债”、“10年国债3.8%以上闭着眼睛买”,“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变化,流动性拐点已现”,“债市春天到来”,目前已经得到充分验证:1月19日以来,截止3月1日,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16BP至3.82%,10年国开收益率下行32BP至4.81%。

对于3月债券市场,主要不确定性包括:(1)机构改革方案落地,(2)财经领导换届,(3)大资管新规落地,(4)美联储加息、中国是否存款加息;在这些不确定性面前,债市出现短期冲击也无可厚非。

我们在3月5日报告《如何看懂今年“两会”报告?——妙门在此!!》提出,政府工作报告后,债市不确定性应当降低:因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是“十九大”定调“党是领导一切的”的首次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边际变化代表着党中央的态度,有助于降低市场对于新一届财经官员可能“紧货币”的担忧。

站在更长期的角度,我们认为前述3月不确定性因素并不决定债券市场价值中枢,最多只可能导致债券的短期价格波动。我们认为债券的价值取决于(1)央行货币政策、(2)基本面,因此维持3.8%以上的10年国债具有绝对的配置价值,“2018年最好、最确定性机会是利率债”。

对于2018年债券市场,我们认为收益率下行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年国债收益率4%→3.7%,这一阶段的核心驱动逻辑是:货币政策边际变化,流动性拐点出现,监管对债市冲击高峰已过,银行“资产负债表再平衡”初见成效,债市从超调向均衡价值区间回归;

第二阶段:十年国债收益率3.7%→3.4%,这一阶段的核心驱动逻辑是:基本面拐点充分验证,通胀担忧完全消退,大资管新规落地,存款加息冲击结束,债市风险点彻底消除,债券市场在价值区间内进一步走牛。

来源:海清FICC频道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