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归乡记系列▪2018】

前几天,看到格隆汇在网站上征文,说要写归“乡”记。可是真的写起,却有一种“提笔欲辩已忘言“的感慨。因为“乡”这个字,对我实在是太“复杂”了!在国外,无论是中国朋友还是老外朋友,每当有人问我的家乡在哪里?每次我都很惶恐,因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前几天,看到格隆汇在网站上征文,说要写归“乡”记。可是真的写起,却有一种“提笔欲辩已忘言“的感慨。

因为“乡”这个字,对我实在是太“复杂”了!

在国外,无论是中国朋友还是老外朋友,每当有人问我的家乡在哪里?每次我都很惶恐,因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到底是我出生的地方算家乡?曾经户口本上那冷冰冰的“籍贯”是我的家乡?还是我生活、成长和结朋交友的地方?到底是我父辈出生的地方,还是他们打拼的地方算家乡?到底是以我自己会说的方言来划分家乡归属,还是以我的祖辈迁徙的来处为坐标?

所以我总是笑笑,敷衍地说:就是Chinese嘛。

我和父母的三口之家,在多年的漂泊和闯荡后,现在总算聚得挺近了。我们一家移民后,几经转折,我又去了另一个国家留学,学成后,来到了深圳独自打拼,父母现在香港工作。我们这一大家族,还有很多小家还在拼搏和闯荡的过程之中,我的一个亲戚,他们四口之家生活在四个国家和地区。

说到底,我们一辈又一辈,其实都在重复同一个动作:逃离自己的“家乡”。我们四处流浪和迁徙,就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安放梦和心的地方。

家中老一辈来自海南岛,爷爷奶奶说的是黎语。到了父母这一辈,来到广东读书学会了粤语,在出来工作后学会了普通话。我们这一辈多从学校中学会普通话,但是也能说着标准的粤语。我们90后,可能是最熟练的一代、也是最后一代,能在不同场合切换方言和普通话的人。我家最小的表妹或者是家中较年长的堂兄弟的小侄子们,他们的母语是英语,粤语甚至是普通话对于他们完全是一门外语。

过年那顿团圆饭,就是将我们这些平时只是在微信家庭群里面出现的各位,拉到同一张饭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过年,对于我们这一大家漂泊在世界五大洲的大家族是弥足珍贵的时刻。

挺有意思的,我们之间有着至亲的血缘关系,却因为后期成长环境的不同,个体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差异。我们从事着不同的行业,说着不同的语言。从老人家到第四代的曾孙之间的交流,甚至还需要“翻译”。

我们四代人当然是至亲的家人,但是若要说我们是“同乡人”,这实在是太勉强了!

家和乡,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吧?

一、 何为乡?何为家?

我对“家乡”二字的概念很模糊,模糊到我说不出它在哪,对于我而言,它更多是一种感觉。

Clipboard Image.png

以前读中学的时候,很喜欢去一条叫作“飞仔街”的小街吃垃圾食品。现在每次回到这条物是人非的飞仔街都要回味下中学时候最爱吃的炸猪排。对我来说,这种熟悉的味道比一套房子、一座城市更有“家乡”的感觉。

广东话中的“飞仔”,解释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因为这个词,首先广东味太浓、年代感也很重。现在看回来,当年我们班上,那些我认为非常酷超级潮,穿着一身市场买的窄脚牛仔裤,或者将头发gel得很高,想尽一切办法不穿校服或者穿半套校服的小男生。类似的词呢,还有“飞女”。这样的即将,或被时代遗忘的词还有很多,比如说“捞”、“捞头“、“7头”...还有一些不仅不文明,还比较脏的,在这儿就不多一一列举了。

广东话,这种我曾经认为,只要是广东人就会说语言,也渐渐在没落。

现在广东地区的青少年,也渐渐和深圳的年轻人一样。明明父母都以广东话为母语(甚至有的还不会说普通话),对于广东话,都是一副“识听不识讲”,就算会讲,讲出来也是一口变味的广东话,自己讲起广东话也会非常的不好意思。

说到这个现象,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能想起前几年的“保护粤语”行动?大家当年那幅义愤填膺的样子,其实我当初也算是其中一员。深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我曾经认为“广东话”——就是广东人最具凝聚力的spirit。连广东话都不会说,何为广东人?!

Clipboard Image.png

但是,最近我的思维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广东说起,粤语的式微,难道不是反映了广东人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条件也不可能做到让广东人囿于一地,然而现在的广东人却有了许多和外界接触从而反思提高的机会。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除了文化“消失”的不舍和阵痛,我们得到的更多是发展与突破。所以,粤语的式微虽令人心生唏嘘,但其实也是广东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果,甚至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一种必然。

广东是我父辈打拼的地方,也是我出生直到成长到青少年的地方。如果按照大部分人的定义,它似乎是我的“乡”?

那何为广东人?

Clipboard Image.png

(1988前的广东省行政区域地图)

说着粤语的香港人、澳门人是广东人吗?

会说粤语但是20岁才来广东工作读书的“外省人”是广东人吗?

30年前,还隶属于广东省的海南人是广东人吗?

50年前,从广东划去广西省,但是保护粤语工作比广东人还要好的北海人是广东人吗?

但是这个也不重要。地域的划分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对于个体的认同感,心之归宿,是因素但绝对不是唯一。比起地域线的划分,认同感、归属感、甚至是包容心,对于“家乡”二字更重要。

二、若乡如此,国更是如此!

“国”这个字,有种莫名的沉重感。正如同您问很多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大家都可以轻巧地和你说“I am Chinese”,但是若您要他们说”我是中国人“,相信很多人还是会避讳的。

这种避讳究竟源于什么?“国”一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许倬云先生曾经在《说中国》一书中这么形容“中国”二字

“中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中国”这两个字,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个政治体,不是今天所谓主权国家可以界定的,也不是个文化系统。它是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在一个宽大地域里边,由无数不同来源的人共同生活组成的一个几千年演变而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大家生命拴在一块儿了,命运拴在一块儿了,前途也拴在一块儿了。”

这些国外身份的华人,命运和前途,已经和中国,几乎没有关系了…这些华人也许拥有着和“中国人”相似的血统。但是在文化、经济、政治上已经脱离“中国”这个共同体。 

而“中国人”这个身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我们小时候上课,提到爱国的大英雄,第一个就能想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但宋时,大部分现今中国的领土中,宋只剩了极少的一部分。并最终被元替代了。

Clipboard Image.png

(右下方橙色部分为南宋)

元朝—中国的主体民族被“外族”征服,有没有人觉得“中国”灭亡了?历史总是过眼云烟。活在今日的各位觉得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明”与“清”之间的关系。大约没有人愿意否定清的历史是中国的历史的一部分。而今天的中国人说的标准普通话,也源于满语和汉语的混血产物。

满族人进入北京后学说汉语北京官话,又把自己的满语音韵和发音习惯、特色文化词汇带入自己的满式汉语,于清末形成满汉语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话,使其成为现代标准北京语音的前身。北平音系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去之四声,而没有入声。没有入声导致汉语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历史原因,用满语套学汉语的发音更是不伦不类,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发音最糟糕的汉语。随着北京内城的这种蹩脚汉语的形成,在北京内城形成一个固定的说“混血汉语“的人群。这个人群就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团体——八旗贵族。这种“混血汉语”成为地地道道的清朝统治者的官方语言——“满清官话”。 满清官话和今时今日我们说的标准国语已经非常接近。当然从从语言的本质上将,“满清官话”还是应该归属于汉语的一种方言而不应该归属于满语的一种方言,不过这是糟糕的一种汉语方言。 

说了那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明今天的“中国人”,也不是过去的“中国人”。我们说的“中国话”也不是我们老祖宗的中国话。至于我曾经觉得“广东人怎么能不说广东话“的那个广东话,更不是我祖上的语言。爷爷奶奶说的是黎语,而广东话用了四代人的时间,来到,又彻底离开我们这个大家族。 

这些变化是难以被人察觉的,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个体去缅怀这种变化。你问我会不会觉得可惜,我当然会觉得有些。不过这一切真的太轻,太轻了…

三、 此心安处是吾乡

说了这么大段道理,说个最近发生在我家的小故事。

这两年,因为小姑姑的工作暂需回大陆的关系,把我的小表妹也一同带来中国念书。 

我时常担心她中文不够好,跟不上课业。可是看到这个小家伙年初只会在大段的英语中蹦出几个像“奶奶”、“姐姐”、“不要”这样的汉语单词,到年底居然可以跟我用中文吵架,我居然有种特别欣慰的感觉。 

最近学校都在放寒假,周末去小姑姑家做客的时候,难免要看看这个小家伙最近都在忙点什么。小表妹说在忙着搞手抄报,要画自己的家乡。

和我这种接受了中国义务教育才出国的“半吊子”不同,表妹出生在国外,也成长在国外。“家乡”这个名词,她肯定比我更…“模糊‘。姑父是山西人,小姑姑是广东人,她估计连地理位置都摸不清在哪吧? 

表妹开心地给我亮出她的手抄报,我一看就笑了。小家伙真是不按照套路出牌!

Clipboard Image.png

这么简单的答案,我怎么就没想到?

再仔细看看她写了什么?

Clipboard Image.png

表妹从小长在这个新西兰这个不大不小的岛国,人口只有400多万的国家。对这个国家的一切,她再熟悉不过,她对于这个地方的理解产生由内到外明确的喜欢和骄傲,并将它视为自己的家乡,比中国、山西还是广东都要合情合理!

回归本质,人的追求都是相似的。我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拥有一颗善良纯净的心,乐于助人。当然我也希望他(她)拥有着孝顺的品质,这一点似乎是中国人,不对,应该是汉字文化圈更强调的品质。

心安在哪,你的家、你的乡就在。人种、语言、信仰,当然还有简单粗暴行政区域的划分,这些都拦不住人心之安放。过年这一餐年夜饭,把五湖四海的大家族都聚起来,心与心之间的重新靠近,此时此刻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乡。

但是这个都是暂时的,在一路前进的路上,我们每个人对于家乡的定义,也会跟随我们的经历一直再更新。至于“乡”也好,“国”也好,“家”也好,疆土固然重要,但是在环境、在制度、在经济上的进步,让每位“国人”都能对这个“国”充满认同,能幸福,这个也很重要。

最后天方夜谭一句,若人类今后发展到大同之境界,每个人视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乡,视天下为国,有何不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