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后半场:三分之一即是全程

1.量子天花板互联网的后半场,发生了两件小事:信息流动和被消化的速度都超过以前任何时候;科技公司对资源调动的效率超过以前任何时候;第一点决定了在大部分的市场,基于各种不对称带来的套利空间已经非常小,一个领域,一旦被某个玩家撬开一个口子,证明可行(至少看起来可行),那么这个信息会迅速被充分扩散,被市场充分消化。

1.量子天花板

互联网的后半场,发生了两件小事:

信息流动和被消化的速度都超过以前任何时候;

科技公司对资源调动的效率超过以前任何时候;

第一点决定了在大部分的市场,基于各种不对称带来的套利空间已经非常小,一个领域,一旦被某个玩家撬开一个口子,证明可行(至少看起来可行),那么这个信息会迅速被充分扩散,被市场充分消化。 

我入行之初,原先只有BAT这样的大公司有战略部或者战投部,而现在,现在几乎超过百人的公司都会设置类似部门或者职能,大家对市场所有的新东西和动向都保持狼一样的嗅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很快被各个公司的战略部、投资部以及VC/PE/HF的分析师过度研究,信息的传播和消化的速度都超过任何时期。

第二点决定了供给端的变化,基于上面消化的信息,科技公司会迅速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而会导致在供给端会迅速膨胀,把需求端的潜力提前挖掘出来。原本需要两年时间细水长流去挖掘的需求量,被压缩到一年甚至半年时间里了,时间和空间被迅速扭曲。

譬如我们看到:狼人杀火了一个,可以遇见一个月内马上会出现无数个。大逃杀游戏火了一个,大厂小厂几个月里迅速推出。充电宝火了一个,接下来马上出现一堆充电宝。如此等等。

投资经理和分析师都喜欢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事情的天花板有多高?譬如用户能做到几亿,收入能做到多少?而实际上,当每个人都去这么思考的时候,市场已经发生变化。测量天花板的动作本身,会改变市场。

传统的竞争理论,譬如迈克尔波特的那套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牛顿物理学的假设,譬如说这个市场有200多亿,那就是200多亿摁死了。牛顿物理学的隐含假设是基于静态规则,而量子物理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测不准”,就是测量的动作本身,会改变被测量对象的形状和大小。

在互联网领域,信息流动的复杂性以及资源配置的任意性,导致互联网进入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当所有的人都拿着尺子去丈量这个市场的时候,市场本身已经被改变,譬如说一个市场的理论用户天花板有1个亿DAU,大家放下尺子的时候,留给你的其实只有3000万DAU了,因为市场进入剩余7000万的用户抢夺之后,供给端会迅速膨胀,市场立刻会变得拥挤不堪。对大部分的玩家来说,走完三分之一即是全程。

Term Sheet上的墨迹未干,风口已切换。

2、猜疑链

猜疑链是《三体》里最精彩的部分,在互联网领域,类似的猜疑链也时常发生。有些敌人,在自己主动去寻找之前是不存在的,寻找敌人的动作会创造敌人。

猜疑链的发生,通常以类似这样的对话机制展开——

  • A:你目前的确是没有进入我所在的领域,OK,这很好,但是未来你是有进入我的领地的能力和可能性的。万一你进入了,我岂不是很被动?既然这样,我还不如先进入你的领地吧。

  • B:What?!  Are you  serious?

  • A:呵呵,别以为我没看透你的小心思

  • B:好吧,去他娘的,要打就打,那我就真进入你的领域了,As you Wish! 

  • A: 你看!我早就说了他们会进入我们的领域吧,还好我们早有防备!

这种事情越来越常见,譬如:

  • 某个工具平台原本和几个信息流平台有合作,但是CEO又暗地里把信息流平台自定义为竞品,最后抢先自己做了信息流,真的成了竞品,合作自然也终止了;

  • 某视频上游CP一直给平台提供内容,本来是上下游关系,买卖合同,CP老觉得你迟早是我的竞品啊,于是CP做了平台,平台也开始真的自己做了CP;

  • 某个图文信息流产品老拿一个短视频产品当竞品,率先推出短视频化,后来短视频也推出图文信息流;

  • 某个定位于消费决策前的平台,给交易平台导流量,交易平台想:用户都在你这边啊,我不能老被你掌控啊,于是也把社区和点评做到自己的交易体系来,而这个消费决策的平台,后来也自己接交易了。

  • ……

有时候和业内一些人聊,时常能告诉我一些为什么A和B是敌人的新鲜理由,有些听起来是很靠谱的,有些也很无厘头。当然,实在没招了其实还可以用“媒体时间争夺”这个终极理由,这个理由一出,互联网从此无好人。今年7月~8月很多App的用户媒体时间都出现了下降,听说不少都把锅甩给了王者荣耀。

猜疑链的无处不在,导致企业的竞争边界变得模糊,偏安一隅并不代表安全,进攻成为最好的防守。

最近研究海外成熟市场的一些巨头,看他们的业务矩阵,时常觉得无法清晰准确的来描述他们的业务。大部分的公司,从原先发家的业务开始,一路成长到今天的状态,业务已经复杂到难以形容。

聚焦战略适合于相对静态的市场里,而在一个焦点始终在转移和切换的市场里,你做对了所有的事情,依然可能失去整个城池。互联网上半场成于聚焦(Focus),下半场毁于集中(Concentration)。

3.加法优于乘法

我在上一篇《增长的接力棒》里提到过一个公司的收入公式大部分可以拆解成几个驱动因素的乘法和加法(具体见原文)。如果一个做乘法的公司,在力量尚未衰减之前,如果能把自己做成一个收入公式做加法的公司,是相当厉害的。单一业务的公司,如果不是拥有极强的壁垒(譬如强社交关系),风险反而高于多元业务公司。

至此,收敛一下。

在“三分之一即是全程”的推断下,很多市场的吸引力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吸引人,对天花板的测算,很可能是意义不大的。对存量市场的竞争,在进入后半场之后,会变得极其拥挤,甚至乏味。

猜疑链横生的竞争环境中,朋友和敌人的定义会模糊和切换,各家都会有动力进入彼此的领域,上游和下游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微妙。企业的边界越难越难以定义,BAT这三家,其实早都已经变成了做加法的公式,未来还会有更多公司进入新的领地,拓展边界。做乘法的公司,可以做到百亿美金的市值,而千亿美金的公司,更多来自做加法的公司。

最后的胜出者,是那些在原有领域做乘法很厉害又能拓展到其他领域做加法的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