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告别低生活成本时代

昨天,统计局公布了去年12月份的物价数据,12月CPI同比2.1%,不仅低于预期的2.2

作者:肖磊

昨天,统计局公布了去年12月份的物价数据,12月CPI同比2.1%,不仅低于预期的2.2%,还低于前值2.3%。由于CPI在衡量物价里面,名气较大,跟消费者最贴近,尤其是在春节临近的时候涨幅回落,似乎大大降低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以至于此次数据的发布,没有引起投资者的太大关注。

Clipboard Image.png

为什么春节临近的时候,物价没有上涨?我在三周前录过一期节目,主要讲猪肉和物价,其中就分析了这个问题。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方便面、啤酒等销量的下滑,流动人口的减少,中国已经走过了以大吃大喝为过节标志的时代。原来春节的时候,都要集中吃肉、抢购,现在春节和平常没有太大的区别,消费会变得越来越平均,季节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已经不是很明显了。

CPI之所以低于预期,是因为回归实体经济,以及人民币汇率走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去产能等导致的PPI大涨还没有传导至CPI。

真正的重磅数据是,中国12月PPI同比5.5%,预期4.6%,前值3.3%,创逾五年新高。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衡量的是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企业最终会把PPI的涨幅,以CPI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因此PPI往往就是CPI之先声。

Clipboard Image.png

统计局是这样解释此次PPI大涨的:“PPI环比涨幅扩大的原因:一是受汇率波动等多因素影响,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了部分工业品出厂价格;二是工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效果显现,供需关系逐步改善。”

PPI还会继续上涨吗?

汇率层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低,不仅正在推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更主要的是使得消费领域的价格会出现难以逆转的上涨。近期小米电视的毁约涨价,很多消费者难以理解。在大部分人印象中,电子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开启了贬值通道,就意味着会持续降价,只是降多降少的问题,怎么会涨价呢?其实在关注未来物价变化方面,还有很多观念会被逐一颠覆。

关于去产能问题,发改委主任刚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2017年去产能的要求会更高,除了钢铁煤炭之外还会扩围,有一些产能利用率很低的、过剩产能比较严重的领域也会纳入去产能的范畴。说白了,就是一些因供给过剩导致价格持续走低的产品,要涨价了,比如水泥、玻璃等。

回归实体经济不仅仅是稳增长、去产能、去库存,回归实体经济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就业问题。然而,此时所谈的就业,跟过去所谈的就业,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在未来的环境下,就算失业率持续走高,看似劳动力过剩,实际上蓝领工人,以及服务业从业者的工资不仅不会下降,还会以更陡峭的斜率增长。此次PPI的触底反弹,跟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因为未来劳务价格将成为持续推动各类消费价格走高的基础性因素。

Clipboard Image.png

按照社科院副院长蔡昉的说法,中国将迎来劳动力短缺高峰。

从具体数据看,上个月PPI大幅上涨的直接因素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5.0%、34.0%、19.7%、17.1%和16.6%,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4.2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76%左右。

我在《回归实体、迎接通胀!(2016年投资市场回顾与2017年预测)》一文中有详细的分析。此轮金属、能源等价格的上涨,不仅仅是在原材料环节,还体现在整个加工、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一次成本方面的全面抬升。

2017年,资本市场的变化,更多的会受到物价变化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产业政策,会因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做出改变。

全球市场来看,欧元区CPI也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日本同样处在走出通缩的零界点。近年来全球性的负利率,并不是没有任何代价,最终依然会以通胀的形式释放。大宗商品市场经过四年多的调整,价格的反弹已难以迅速刺激上游生产(一些产能已永久消失),新增供给方面对价格的抑制有限,上涨趋势可能还会持续。

可以预计,2017整个上半年,中国市场依然要面临PPI持续走高,以及CPI明显开始回升的压力。消费不足、产能过剩、实体企业利润率低等,会与物价的上涨同时存在。但由于物价上涨的方式和逻辑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仅仅从超市一些民生用品价格方面可能感受不会非常明显,但也将会有明显的抬升,更多的大宗消费,包括汽车、家电、出国旅游,以及下饭馆、住酒店、美容理发、物业费、交通出行等等,都面临涨价。

记住这一年,中国将告别低生活成本时代!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