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调研纪要:保障型新单恢复正常增长

近日,中信证券研究部非银行金融组对中国太保(601601.SH)进行了调研。对此我们纪要如下:纪要Q1:目前保费最新的进展和今年的形势?是否与消费环境有关?

作者:中信非银邵子钦 童成墩  

来源:非银观点

事项

近日,中信证券研究部非银行金融组对中国太保(601601.SH)进行了调研。对此我们纪要如下:

纪要

Q1:目前保费最新的进展和今年的形势?是否与消费环境有关?

A:从外部看,在去杠杆的背景下整个市场资金链和流动性较紧,经济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叠加产品切换等因素,对保险销售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从公司看,与区域分布特性有一定关系。

1、从2017年的情况看,公司营销员人力在中心城区(一线、直辖、省会、计划单列市)占比较低,在整个市场面临挑战时,对长期储蓄型业务影响大一些。保障型产品件均较低,大概在2000-5000元,平均~3000元;而去年开门红主力储蓄型产品的件均在15000元以上,中心城区客户对长期储蓄和保障产品的需求相对更为均衡。

2、相较储蓄型,保障型环比降幅收窄。另一方面,去年同期受“76号文”影响,有产品切换的过程,导致保障型业务在去年Q1需求提前释放,所以1-5月累计有一定负增长。但保障型业务需求仍然存在且整体在提升,Q1重疾险客均保额同比增长25%,其中大额高保障水平30万以上保额,同比提升较为明显。4、5月保障型单月新保同比幅度为两位数的正增长,并且在个险新单中占比很高。

整体来看,储蓄型业务的新保增速降幅虽然一季度后会有所收窄,但全年预计仍为负增长;保障型业务增速在4月份之后会有一个稳定持续的回升趋势,带动个险渠道价值率会稳中有升。

Q2:“19号文”的影响?

A:存在影响,对Q3后的产品策略有所影响。一方面体现在演示利率上,公司将会按照银保监会的要求,在7月初完成产品的更新。目前金佑为保额分红型终身寿险加重疾,未来会对产品形态进行调整,转换为传统型重疾产品—金诺人生。另一方面为爱无忧的下线,爱无忧之前为轻症,现在按照19号文,甲状腺癌需作为重疾单独列示。不过爱无忧主要是针对客群的获客产品,影响较小。

Q3:新产品是否有断档的问题?

A:产品的切换没有断档的问题。公司已经提前做了研究准备,7月初已经开卖新产品了。爱无忧暂时没有新的替代产品。新的传统型固定保额重疾险产品金诺,价值率基本稳定。

Q4:金诺是否会带来销售难度?

A:产品切换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主要是在销售队伍需要适应新的产品,但从客户角度看,固定保额的重疾险是市场常见的产品。下半年,公司会陆续上市分红年金和传统的终身寿险产品。在保险姓保的监管形势下,公司产品策略稳健,主要体现在长期储蓄和长期保障型产品协调平衡发展。未来也会进一步加强营销员的培训,改变销售逻辑,提高销售能力,希望年金险可以在明年回升。

Q5:代理人队伍情况如何?

A:总人力人数基本稳定,截至4月底,人数约88-90万,比去年同期略有小幅增长。长险举绩率和健康人力(与FYC挂钩)Q1有所下降,5-6月份单月同比有提升。对人力增长公司没有设定KPI,更加关注队伍的举绩,留存和产能。目前队伍基本面保持稳定,在维持考核中,无论业务员、业务主任层级维持率同比基本保持稳定。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近期的保障产品组合销售,强化有效增员,围绕城区战略进行差异化的资源投入等,当然,这些举措不可能一蹴而就,效果需要时间体现。

Q6:城区突破的具体举措?

A:一方面是差异化资源投入。比如对不同省会城市,按人口,经济情况,保费潜力进行差异化投入,分为战略性和潜力性。另一方面是新人财补的发放,配合有效增员,增加25-45岁、大专以上,还有县城本部和中心城区的人力占比。对新人财补的发放有差异化政策,比如北上广和其他城市延续时间和金额不同,希望投入产出相匹配。公司也尝试对内部管理架构和层级进行改革,在河南进行了试点,希望通过减少中间层级来提升管理效率,未来会视情况稳步做一些推广。总的来说,在转型2.0转型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个险增长模式的转型,并制定了到2021年的具体目标,例如城区业务占比,业务员销售收入等。

Q7:代理人增员压力下,公司未来战略的逻辑?

A:1)从队伍看,我们判断过去几年代理人人力的快速增长未来不可持续,在人口红利衰退的情况下,未来会把结构性和质量性的指标作为工作重点,比如健康人力,绩优人力,举绩率,队伍收入和产能等等。2)从产品看,太保为全国性公司,拥有8000多万寿险客户,不断丰富产品共计,满足不同客群的多元化需求是实现可持续价值增长的保障。太保追求价值的整体增长,既考虑新保规模也考虑价值率,希望两者相对协调均衡。

Q8:城区突破上收入的跟进激励?

A:中心城区产能相对高,队伍收入就高。太保没有保底收入制度,新人补贴政策也是有考核指标的,比如要达到首年佣金的一定标准。

Q9:怎么看重疾价格战?

A:太保没有参与价格战的打算。价格只是决定客户购买的一个因素,最终购买一个公司的产品是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品牌、口碑,营销员队伍的覆盖和销售能力,理赔服务等。太保将会继续完善保障型产品供给体系,包括长期重疾险、短期医疗险。除主力产品外,过去几年我们还开发了获客型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的特定需求,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特色,获客后营销员推动加保。从推动价值增长的驱动因素看,我们追求规模和价值率的平衡,今年预计价值率将稳中有升。1-5月价值率同比略有下降,是由于个险价值率同比虽有所上升,但全渠道价值率还包括团险等,平均下来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还是保持较高水平,和去年全年水平相当。当然,从长期来看,重疾险价值率会有下行压力,渐进小幅是有可能性的。

Q10:今年对高产能人力佣金率有倾斜,出单率?政策是持续性的吗?

A:差异化的佣金调整。一、对于保障型产品的件数,满足一定标准会有加佣;二、对主力的保障型产品,对佣金水平有所调整。从5月份数据来看,销售达到了预期水平。政策持续性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公司的策略,未来会进行定期审视,目前很难讲。

Q11:健康相关产品的利润率变化?

A:去年上半年资本市场开放日披露了营运经验偏差,实际经验是符合预期的,也包括重疾险,这方面我们的定价是谨慎的;在2017年全年业绩披露时对重疾的发病表切换到行业协会06-10表,并充分考虑未来恶化趋势,这一调整已体现在2017年的会计变更中,减少了税前利润约30亿。

Q12:外资放开,如何应对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

A:总体方向是对销售队伍、客户、产品的区隔,对不同渠道对应不同目标客户群提供不同类型产品;除保大盘的传统营销外,也有面向中高端的顾问营销。金玉兰项目试点,在准二线城市学习友邦模式,招聘教育水平较高的营销人员。公司未来会进一步淡化总人力的要求,除了对分公司传统考核指标之外,在个险渠道加强对连续健康、连续绩优,包括出勤率等基础管理的考核,提高员工素质。

Q13:投资端的情况如何?

A:短期由于股市波动,Q1投资收益率同比有小幅下降,但保险公司看重中长期投资,考核的是三年滚动投资收益率。从资产配置来看,由于股市波动,公司实施主动性减仓,核心资产呈小幅下降。固收类占比有所提升,主要是债权投资计划的增加,去年末储备了部分高收益产品。目前看,由于预先配置了收益较高的非标产品,截至5月末,固收类新增收益率5.5%以上,全年预计收益基本稳定。前5月核心权益占比在7%左右。未来仍将保持审慎的权益策略,预计长期核心权益占比维持在7-8%,但结构会有所优化,比如增加对港股标的的配置。

Q14:是否考虑披露营运利润指标?

A:公司会积极研究。友邦和平安是扣除折现率波动和买卖价差,目前太保和这两个公司没有完全可比指标,但有一个类似指标,寿险扣除折现率变动带来的寿险利润的增长,2011-2016年年均增速在55%。由于目前剩余边际余额超过2600亿,今年增量的波动对总体边际释放的影响不大,对今年利润持乐观态度,但具体还要看全年折现率曲线和投资收益的情况。

Q15:债权计划未来配置策略,对存量项目影响?

A:年初资管新规后银行分流出一部分债权计划,整个市场对这部分债权计划是比较审慎的,公司也持相似态度。太保配置债权投资计划还是要通过内部的信用评估机制。在配置前后会有内部信用评级的过程,对每个标的做尽职调查,并且进行实时跟踪,所以目前所有存量债权计划没有违约发生。目前非标资产主要是三类:资金信托,基础设施投资计划,银行理财产品,其中银行理财主要是短期产品以保持流动性。公司在资产配置方向上,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获取流动性溢价。公司在选择非标项目前是有严格审核的,未来会在审慎前提下保持对非标产品的关注。

Q16:是否会接收“大拆小”项目?

A:暂时没有接收这个项目,还是以传统基础设施、不动产作为底层资产来考量。

Q17:财产险业务的情况?

A:车险和非车险都有恢复性增长。特别是非车险的增速为行业性增长,且有政府性的推动,在新兴领域尤为突出。在非车领域很多是受政策性推动,比如农险和责任险,会有一块增量业务,至少短期内还是需求旺盛,保持快速增长。农险公司比行业更快一点,但行业增长速度也很快。对于车险,综合成本率同比维持大体稳定。长期看商车费改后成本率压力较大,具体体现要看政策推进,目前三个试点区域还没有完全落实,各家公司还在准备产品阶段。保证险增速快,但规模小,大体保费在十几亿。

Q18:寿险继续率情况?未来低利率趋势下,未来资产和增量的影响?

A:个险13个月继续率保持稳定,~94%。近两年公司抓住市场利率上行的机遇,加大配置了一些长久期国债,并提升债权非标占比,获取流动性溢价。后续如果利率继续下行,公司还是会坚持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追求绝对收益,策略上会继续保持对债权非标的关注。太保整体负债策略审慎,分红险保底利率一般在2.0%~2.5%,传统险在3%-3.5%。

Q19:平均负债保证利率?负债平均久期口径?

A:不到3%。与同业可比口径看,负债久期15年左右,不同假设下会有不同,资产久期在7年左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